福建省泉州市实验小学 李小娥
有效教学的点滴思考
福建省泉州市实验小学 李小娥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的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要在有限的教学时间里让学生得到充分发展,我们就应该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课堂教学的本质是师生互动的过程,教师的教固然值得关注,但学生毕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的教是为了引发学生的学。教师的教学设计不管多么精彩,如果不能引发与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不能促进学生的发展,只能是无谓地浪费教师的劳动和学生的学习时间,没有任何意义。“以学生为主体,应是课堂教学的主旋律”“是否满足了学生的学习需要,学生是否学会了知识,主动发展,是评价一堂课成功与否的关键”。
案例:“比例尺”经过年段集体备课、试上、认真准备,我设计的教学流程如下:
第一环节:由猜谜、脑筋急转弯两个小活动激发学生的兴趣。
第二环节:课件出示生活中的比例尺,生说出自己的理解。
第三环节:解决笑笑家平面图的有关问题和拓展应用。
第四环节:小结归纳,回归评价。
第五环节:自己确定比例尺,画出教室平面图,展示学生作品。
在我看来,整个教学设计重点明确,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注重引导学生对新知识的感受、理解、运用、提升。前两个环节进行得比较顺利,学生能够利用前一节课“图形的放缩”来理解,表达。在第三环节解决问题时,决定像平常上课那样面向全体,从前排到后排顺序发言,没想到的是,连着几个同学不知如何列式,只能说明对新知的掌握没有到位。是忽略他们,请举手的同学展示,将设计好的课进行到底,还是停下来强化理解比例尺的意义、特征、书写表达格式?没有更多的时间细想,我领着学生走了回头路。再反馈时,同学们掌握得非常好,在课即将结束时,我实话实说,告诉在场的师生,由于时间关系,把本来设计好的第五环节画设计图作为作业布置下去。课后我反复问自己,现场改变教学预设是对还是错,把这节课上出彩,是全年段老师的企盼。但是想到当时学生把比例尺的有关知识理解得那么到位,并把本课所学的知识运用到解决实际问题中去,我还是觉得有责任教会他们知识的“前生来世”。幸运的是课后老师们的评价是:“这节课不是在作秀,学生学会了。”我豁然开朗,我课上的当机立断是正确的选择,因为:“只要我们抓住满足学生学习需要这一根本,在课堂教学中以学生为本,就没有教不会的知识,也没有教不好的学生。”
对话是师生基于互相尊重、信任和平等的立场,通过言谈和倾听而进行的双向沟通、共同学习的过程。它的意义在于活跃师生思维、促使知识增值,对学生而言,对话有助于激发灵感,产生新颖的观点、奇特的思路,从而增强思维的灵活性和广阔性;对老师而言,对话意味着上课不是传授知识,而是一起分享理解,是生命活动、专业成长和自我实现的过程。教学过程因此成为课程内容持续生成与转化、课程意义不断建构与提升的过程。
案例:分数除法一
例1:把一张纸的4/7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这张纸的几分之几?通过涂一涂,学生轻易地列出算式4/7÷2=2/7。
师:不看图你会计算吗?请大胆猜想一下。
生1:分母不变,分子除以整数,并举例验证自己的猜想。在这么强的说服力面前,大部分同学同意了此种算法。
师:所有的同学都同意吗?此时我并没有急于评价,而是把问题交给同学。
生2:“我反对,3/7÷2不能用刚才的方法来计算。因为3÷2不能得到整数。此言一出,教室顿时安静了许多,同学们有的点头同意,有的沉思,有的小声讨论。
生1仍很执着地说可以的,“3/7÷2=1.5/7=15/70=3/14”,虽然分子是小数,我再运用分数基本性同时扩大10倍,再约分就可以了。(生2也同意了)
反对的同学接着举例:4/7÷3呢?4÷3除不尽怎么办?此时又有同学想到了利用分数的基本性质4/7÷3=12/21÷3=4/21,一番争论之后,大部分同学同意了生1的猜想。此时我再抛出一个很大的数字让同学计算,学生感到麻烦,意识到以上方法只能适用部分问题,并不具备普遍性。
从而又引发一番争论之后我再次引导学生借助动手操作、比较分析,寻找分数除法的一般计算方法。
赏识,在字典中的解释是“认识到别人的才能或作品的价值而给予重视或赞扬”。哈佛大学的一个研究所曾经根据研究得出一个结论:学生能否成才,关键在于是否得到了赏识,而且只要赏识得法,每个学生都是天才,都有可能创造出属于自己的奇迹。因此教学中,老师要懂得赏识,这会让学生真正爱上课堂学习。
案例:“圆锥的体积”练习课
例:一个圆锥形的麦堆底面周长是12.56米,高是15分米,如果每立方米小麦约重750kg,这堆小麦重多少千克?
这是一道综合运用的题目,需要同学们细心审题,细心计算,以及相关知识的灵活运用。
生独立完成之后,我看到平时很少主动发言的××同学竟然举手了,我请他到黑板上演示如下:
12.56÷3.14÷2=2(米)
2×2×3.14×15=188.4(立方米)
188.4×750=141300(千克)
答:这堆小麦重141300千克
看到这样的答案,有几个同学叫着“错了,错了”,有几个同学发出了笑声。只见××同学把头低得不能再低了。
师:请同学们点评一下,他每一步求出了什么?又错在哪里?
生:第一步求出底面半径,正确;第二步求圆锥体积把1/3漏了,变成了圆柱的体积,而且高是15分米,应先化成统一单位。
师:同学们分析得很好!你们再看看,××同学的解答,有什么是我们应该肯定的?
生:求底面半径、圆柱体积的计算公式比较熟练;计算过关;书写……
师:同学们评价得中肯啊!这道题里我们应该注意的地方是什么?
生:化单位;求圆锥面积不要忘记乘1/3。
师:是谁帮我们复习了相关知识,又给我们提了那么多的醒?
只见全班同学不约而同地把目光投向了××同学,不约而同地鼓掌。接下来的练习××同学更认真了,背挺得更直了。
建立和谐、民主的师生关系,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促使师生一道共同努力去完成教学任务,达到教育目的。成功的教育有赖于一种轻松和谐的课堂气氛,在教学过程中运用“花言巧语”及时把不和谐音符化为春风细雨,可以让学生产生良好的学习心理效应,使学生处于积极的情感状态之中,主动而愉快地学习。
案例:“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经历了摸、看、比、量、数一系列活动之后。
师:谁能说一说长方体的特征是什么?(在小手林立中,我请了一位略显羞涩的同学)
师:谁还有补充吗?(又指名请了一位同学)
生1:“我想说的已被他说完了!”一脸的失望。
生2:“是啊,××同学盗用了我的想法。”话音刚落,这个声音从几处角落传了出来。眼睛看到的,耳朵听到的,如果我视而不见或轻轻带过,必定会伤了积极发言的同学,助长某些不良气氛。当我面带微笑环视了全班一圈后(极其激动地)说:真的吗?太好了!你们都想到一块去了!看来,是英雄所见略同,把掌声送给自己,小英雄们!掌声过后,是同学们举得更高、更多的小手。
教育是一个不完美的人带领一群不完美的孩子追求完美的过程,让我们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实现生命的共同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