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张家港市塘市小学 孙汝英
链接生成资源,成就魅力数学课堂
江苏省张家港市塘市小学孙汝英
在新教育环境中,提高学生学习效率的方法有很多种,充分利用一切课堂资源,链接生成资源,是其中有效的方法之一。数学课堂教学中,蕴藏着无数的学习资源,教师要善于从小学生的角度出发,合理设计教学方法,链接生成资源,以更好地成就魅力数学课堂。
生成资源;小学数学;课堂教学
当今的数学学习中,教材已经不能充当学生学习的全部学习资源,教师还要从学生的身边挖掘各种学习资源。学生对知识的学习,也不再只是来源于教师的讲解,更多的是学生的自主学习、亲身体验。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学生的全方面发展,注重生成资源的链接,可以借助学生的错误资源,引导学生深入学习,还可以开发学生身边资源,组织学生开展操作活动、辩论活动等,以更好地推进学生全面发展,成就魅力数学课堂。
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出错在所难免。这些错误实际上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思维误区,也是促使学生更进一步发展的有效资源。教师要有效利用学生这一资源,正确引领,指导学生学会反思,在反思中寻找自己所遗漏的知识内容,以最大限度地开发学生数学思维,促使学生思维的发展。
例如,在教学“分数的意义和性质”,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有关分数与小数之间的互换时,有学生向大家提出自己的观点。生1:根据我们所研究的这些东西,我总结了一条规律,只要一个分数的分母这个数,含有因数“2”或者是“5”这两个数字,那么这个分数就一定能够化成一个有限小数的形式。比如,分数3/30,其中分母30就可以化成2×5×3的形式,其中有2、5这样的因数存在,所以我就可以直接判定出这个分数能够化成一个有限小数。这时,又有学生给出不同的意见。生2:我认为这个分数并不能化成有限小数,因为这个分母“30”化成的几个因数相乘的式子中存在数字3,所以我认为不能够化成有限小数的形式。教师在学生发表完意见后,并没有立即否定其所给的错误答案,而是选择将问题抛给大家,让学生寻找到其中的奥秘。有学生开始主动进行除法计算,10÷30=0.3,是可以化成有限小数的。此时,学生意识到生2同学所说的结论是错误的。又有学生发现这个分数是可以继续化简的,这样就可以写成3/30=1/10,分母内将没有质数3,所以就可以化成有限小数的形式。这时,教师又相应地给出分数10/30让大家思考,这个分数能否化简成有限小数的形式。学生们也都很积极地将这个分数化简,得到1/3,其中有质因数3,所以判断不能化成有限小数。
教师通过借助错误资源,让学生自己发现错误的根源,进而对知识有一个更深入的认识。这种教学方式,有效地激活了学生的数学思维,成功地促进了学生思维的发展。
开展辩论活动是教师常采用的一种教学方法之一。在学生学习发展的过程中,难免会在认知问题上有所偏差。面对学生这一点,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开展辩论活动,引导学生在辩论中思考,以更好地开拓学生发散思维,培养学生表达能力,推进学生全方面发展。
例如,在教学“分数的初步认识(二)”时,教师设计了一道判断题,1/2一定永远大于1/3。这时,有的学生说对,还有一部分学生说不对,而且都对自己的答案充满了信心。鉴于这种情况,教师并没有立即给出最后的判定结果,而是借此机会,组织学生开展辩论活动,将学生分成正、反两方,正方观点为:不正确;反方观点为:正确。之后,学生们展开了激烈的辩论。反方:因为根据我们所了解的分数比较大小的知识内容,可以知道两分数,分子相同时,分母越大分数的值越小,而这两个分数的分子都是数字“1”,分母3>2,所以我方认为1/2一定永远大于1/3。正方:我方不同意对方观点,我们可以举出一个反例。学生边说边拿出两张不同大小的纸张,一张是32开的,一张是4开的。之后,学生将32开的纸张平均分成2份,拿出其中一份;将4开的纸张平均分成3份,取其中一份,最后将这两份放在一起,进行比较,大家会一目了然,其中的1/2明显小于1/3……学生在争论中,意识到单位1必须相同,才可以进行大小的比较。
辩论活动的开展,让学生对数学知识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了解。这种教学方法,充分活跃了学生的学习氛围,锻炼了学生一定的口才能力,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记忆,有效地推进了学习的高效率发展。
教师直接对学生进行知识的灌输,不如学生真实体验,体验知识的生成过程。在数学教学中,存在着大量与生活息息相关的知识内容。蒙台梭利指出:“活动、活动、活动,我请你把这个思想当作关键和指南。”教师要善于开发利用生成资源,组织学生开展操作活动,让活动成为学生与数学相遇的场域,让数学在活动中化冰冷的美丽为学生火热的思考,让学生有机会零距离接触数学,体验知识生长和获得的过程,进而最大限度地激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实现高效课堂教学。
例如,在教学“圆柱和圆锥”时,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圆锥的体积公式时,选择让学生自主探究,组织学生开展操作活动,让学生用纸张制作出一个圆柱体和一个与其底和高都相同的圆锥体,并让学生从中探索出圆锥的体积公式。学生在教师布置完任务后,表现得很积极主动,立即投身于操作实践活动中。有学生在制作的过程中,发现底和高都相同的圆柱与圆锥的体积,存在着一定的规律。还有学生选择在自己制作的圆柱和圆锥中,缓慢地注入一些细沙,比较圆柱与圆锥两者中沙子的分量,通过比较,学生能够很直观地发现圆锥与圆柱体的体积好像是三分之一的关系。为了更好地验证自己的猜想,学生继续操作验证,寻找其中的奥秘。
学生在操作活动中,表现得尤为主动,对操作充满了好奇,成功地促使学生有效参与。操作活动的开展,凸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了学生指尖智慧,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
总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充分开发、利用与学生相关的每一个学习资源,注重对生成资源的链接,以最大限度地激活学生的学习欲望,实现数学课堂教学的价值、意义,演绎魅力数学课堂。
[1]杨飞.小学数学课堂动态生成性教学研究[J].考试周刊,2015(36).
[2]吴藏红.浅谈小学数学生成性资源的开发和利用[J].中小学电教(下半月),2009(02).
[3]李冶军.浅谈小学数学课堂动态生成与教师的掌控策略[J].黑龙江教育(小学教学案例与研究),200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