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无锡市洛社新开河实验学校 梁丽琴
让学生成为数学课堂中的“讲解师”
江苏省无锡市洛社新开河实验学校 梁丽琴
教学过程的开展需要教师与学生两者之间互相配合进行,其中教学的主体为学生,而引导者则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事先精心准备课堂问题,学生探索思考后巧妙回答,这些都是课堂上互动的亮点,这种方式促使学生成为了大家的“讲解师”,不仅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还能够帮助学生建立终身学习思想,对课堂教学效率和质量的提升都有显著促进作用。
发现学习;主动学习;高效学习;思维碰撞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注重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平台,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这一理论与本文提出的“让学生成为数学课堂中的‘讲解师’”不谋而合,既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还能让学生成为课堂真正的主人。动机明确,教师有方向地引导、推动、维持学习行动是学习的支持条件,学生的学习活动也能强化学习需要、培养学习兴趣和团队协作精神、加深心灵的碰撞、帮助克服厌学情绪。只有真正让学生来“讲”,才能让学生成为课堂真正的主人。
以往课堂教学中,往往都是教师滔滔不绝地讲授,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知识讲解多依赖于教师排设。这种“满堂灌”的教学方式在一定程度上束缚了学生发展,并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学生难以得到全方位、多方面的综合发展,同时还不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提升。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主动学习能力的主阵地,让“讲解师”立足课堂,教师要在“放”字上做文章。一是时间上“放”。课堂教学中应预设1/3-2/3的时间让学生进行独立学习,放宽学生自主学习时间,让学生有充分时间来拓宽学习领域;二是空间上“放”。教师不能过于束缚学生,而应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探索发现,让学生学会运用旧知识来探索新知识,将学习主导权交还给学生。三是内容上“放”。构建校园网,让学生的学习内容不再受到纸质课本的束缚,学生可以借助互联网信息选择自己需要、爱好的知识信息。
让学生成为“讲解师”,首先要激发出学生的讲解欲望,而学生主动参与欲望的来源是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兴趣,因此教师在教学中一定要注意激发学生兴趣,为学生创设“兴趣”氛围。在教学中,教师应结合学生实际情况及学生心理特点,制定出能够激发学生兴趣的教学方案,并最大程度上发挥出情感促进作用,让学生能够以最好的心态面对讲解,打开学生思维,让学生能够主动进行讲解。另外,要想激发学生兴趣,教师还应注意教学方法的运用,让学生产生主动探索的欲望,而猜想便是一种有效的数学方法。所谓猜想,是一种创造性直觉思维方式,是根据现有的数学知识和数学规律进行一定的设想和联想,教师可以结合学生求知欲望,为学生创设相应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进行主动学习。由于小学生相对成人来说欠缺生活经验,他们对任何事物都充满好奇心和探索欲望,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擅于为学生创设悬念,激发学生兴趣。
干预探索者往往会在潜意识中产生自我激励意识,虽然未必人人都能成功,但是在错误过程中常常都包含有成功的方向。因此,教师在学生讲解中应多采取积极正面的语言鼓励学生,创设激励的氛围,让学生产生主动探索的意识。教师在学生担任“讲解师”时,应注意遵循“无错原则”,让敢于主动上台讲解的学生不带遗憾坐下。
比如在学习乘法过程中,有个学生便指出:既然2+2等于2×2,那为什么4+4却不等于4×4呢?对此我并没有批评学生的思维方式不对,而是首先表扬了学生能够想到这一问题,然后再利用这位学生提出的问题,让其他学生进行主动探索。优秀的学生总能知道其中的奥秘,我让优秀的学生讲解,我在一旁点拨,不仅使这位学生吸收了知识,另一位学生也得到了“讲解师”的荣誉称号。可见,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对于学生的表现应尽量采取先肯定、后引导的方式,让学生先获得肯定,产生积极向上的情绪,在课堂中营造激励的学习氛围,让学生产生主动探索、主动学习的欲望。另外,在平常课堂讲解中,教师也要注意不要直接批评学生,即使学生在进行讲解过程中没有讲好,教师也应以鼓励表扬为主,充分发挥语言激励作用。
据调查表明,几乎80%的人都希望自己在所从事的工作上获取成就感,有了成功的体验,才更有前进的动力,而对学生来说亦是如此。比如我班上有位学生数学成绩属于中等水平,但我在无意中发现这位同学具有很强的手动操作能力,于是在一次数学模型制作中,我特意让他将他制作的模型向同学展示,并让他讲一讲制作这个数学模型的方法,我发现他讲的头头是道,每一步都很清晰,活像一个小老师。自此以后,只要有数学操作课,他学习起来便格外认真,长此以往,他的数学成绩也得到了很大提升。此外,教师还可以让学生进行“再创造”,这样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信心,还能够增强学生成功体验。
比如,在向学生讲解乘法的意义时,教师可以首先让学生自己写出以下计算过程:①4个15相加;②23个18相加;③120个14相加。对于①,很多学生都直接写出“15+15+15+15=”,而后面两道题学生都感到无从下手,于是我鼓励他们用自己创造的“简便方法”来写,后来便有学生这样写到“18+18+…(省略20个18)+18=”、“120个14=”。虽然学生自创的这种写法与正规写法格格不入,但却是学生自己进行的“再创造”,借助学生“再创造”的氛围,我引出了“乘法”的概念,这样不仅保护了学生“再创造”思维,让学生体验到了创造带来的成功体验,同时还能够显著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数学课堂不仅仅是老师的课堂,更是学生的课堂,只有让学生在课堂上无限量地发放自己的能量,才能让学生真正地感受到数学的博大精深。数学课堂的“讲解师”不仅仅是老师,更应该是学生,只有他们接受了知识,接受了方法,他们的讲解才会从头到尾融会贯通,从自己的讲解中获得信心,获得更高层次的知识,相信日复一日,不仅课堂轻松,对学生的主动学习也会有很大的帮助。
[1]张晓彦.浅析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方法[J].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03):64-66.
[2]张淑珍.数学教学中努力培养学生的主动性[J].西藏科技,2014(12):40-41.
[3]曹利稳.浅谈如何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率[J].学周刊,2015(05):1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