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盐城市第一中学 赵海晶
生成性资源在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的运用
江苏省盐城市第一中学 赵海晶
在高中数学课堂上,教学生成资源是值得我们有效利用的素材,无论是学生认知上的冲突,还是学生突然产生的各种疑问、问题等,这些内容都值得我们仔细加以分析。本文 对此进行了分析研究。
生成性资源;高中;数学;运用
灵活的利用课堂上的教学生成资源,这会让课堂教学的趣味性有所增强,并且可以有效处理课堂上生成的各类问题,让学生对于涉及的知识要点有更充分的掌握。在高中数学课堂上,教学生成资源是值得我们有效利用的素材,无论是学生认知上的冲突,还是学生突然产生的各种疑问、问题等,这些内容都值得我们仔细加以分析,我们要透过各类产生的问题看到学生在知识掌握中存在的漏洞与不足,并且透过生成性教学有针对性地解决问题,促进学生知识体系的完善,这才是生成性教学应当取得的积极效果。
教学生成性资源的产生有各种途径,首先,课堂上我们应当多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让学生对于具体问题能够从不同的角度与层面展开思考,这会让学生找到更多合适的问题解答的方案,还能够提升知识教学的整体成效。当具体问题产生后,我们可以鼓励大家结合自己已有的知识积累,并且从自己的思考角度来探索问题解答的思路和可行的方法,如果我们有意识地鼓励学生的创新思维,他们会产生各种新奇的想法,甚至会出现一些颠覆传统的解题方法和模式的解题思维。对于学生各种创新型的想法,我们首先都应当给予充分肯定,以这样的形式鼓励学生在课堂上表达创新思维,同时,我们也要仔细去分析学生产生的想法的可行性以及学生提出的一些新的思路,乃至是学生提出的问题背后反映的是什么,这样才能够更充分地利用这些教学生成资源,更透彻地进行知识教学。
如在学习《不等式》时,在完成对不等式的讲解后,我设计了这样的练习:已知x,y∈R,且2x+3y=4,求1/x+1/y的最小值。随后学生开始兴致勃勃的解题,很快就通过计算得出了答案。正当我感到满意准备进入下一个问题时,有一个学生举手提出了新的问题:如果这个题的已知条件不变,那么1/x2+1/y2的最小值是多少?这个学生的提问立刻吸引了班上其他同学的注意力,不少学生都开始尝试思考这个问题。我首先充分肯定了这个学生的创新思维,为了有效利用这一生成性资源,我鼓励班上学生一同来解答这个问题。在学生有了一定的思考探究空间后,我会和学生一同分析这一问题,最终找到合适的解答方案。在学生提问的基础上不仅产生了很好的教学生成资源,并且我们也对于原本的问题进行了更深入的探究,加深了学生对于这个知识点的充分认识。
高中数学教学中解题是一个重要范畴,随着学生碰到的问题的复杂程度和综合程度不断提升,解题的难度也在慢慢加大。学生解题时的错误其实是一类很重要的教学资源,透过学生的错误和问题,我们可以直观了解到学生在知识点的掌握上存在的不足,能够明晰后续教学中需要加强的部分。错误资源是一类值得我们有效利用的教学素材,分析学生的这些解题错误,让学生自己首先找到错误的症结,这不仅可以锻炼他们的思维,也是一种引导学生经常对于自己的学习过程进行反思的方法,这些都会帮助学生不断在数学学习中有所收获。
已知数列{an}和{bn}均为等差数列,Sn和Tn分别是它们的前n项之和,且Sn/Tn=(4n+3)/(2n+5),求A8/B8。学生在计算的过程中,我发现有个学生做错了,而且这个错误具有一定的代表性,于是便请他上黑板给大家展示出来,让学生进行讨论、分析。在班上其他学生对该学生做法的肯定或怀疑或否定中,我让持不同态度的学生说出自己的看法和思路,供大家参考讨论,最终学生发现该学生的解法中忽略了该等差数列不是常数列的这个关键点。对于错误资源的利用其实是一种潜移默化地引导学生对于自己的学习过程进行回顾与反思的方法,学生只有对自己的问题有所反思,才会有意识地弥补,才能够避免今后再产生类似的问题。
数学教师应当善于结合知识点进行有针对性的发散与延伸教学。鉴于高中的教学内容中,知识点之间的关联是十分紧密的,在讲到一个特定内容时,我们总是可以看到其和其他知识间不同程度的关联。这其实是一个很值得我们有效利用的教学切入点。教师可以以一个特定知识点为基础,在剖析知识点或者相应问题时有意识地进行教学的发散与延伸,将相关联的内容有效引入课堂,构建学生的知识框架和体系结构。这也是一种非常灵活的课堂教学生成资源,对于这类教学生成资源的合理利用,会让学生掌握的知识更加体系化。
如在学习《直线与方程》中有关直线的斜率探究时,我们可以采取逐层探究的方式,层层深入地展开对于相关内容的有效挖掘。首先,我会在黑板上的坐标系上任意画一条直线,让学生进行问题探究:这个图形可以表示什么?学生通过交流、探讨,最后得到:这可以是直线,也可以是一次函数的图象。在这个基础上,我会进一步展开对直线的认识教学,借用跷跷板来进行探究,我会让学生思考:在跷跷板的运动中,会形成无数条直线,这些直线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是什么?这种层层深入的设问方式能够非常直接地实现对于学生思维上的引导,他们会跟随我的教学节奏慢慢探究直线方程的表达式,然后明晰这部分知识的重点。我们在进行新知教学时可以合理地进行一些教学延伸,以这样的方式来产生一些有价值的教学生成性资源,帮助学生更快的理解与吸收新课内容。
[1]程良宏,李雁冰.教学生成:为了学生的精彩观念和幸福生活[J].全球教育展望,2007(03).
[2]张迎春,呼小明.教学中动态生成课程资源的发掘与利用[J].陕西师范大学继续教育学报,2007(01).
[3]吴刚平.深入研究教学过程中动态生成的课程资源[J].福建论坛(社科教育版).2006(06).
[4]倪红升.谈课堂教学中的预设和生成——从一堂节外生枝的数学课说起[J].数学教学研究,2005(07).
[5]李祎.新课程课堂教学:从弹性预设到动态生成[J].当代教育科学,2005(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