沂蒙山区水土保持与生态文明建设研究

2016-04-11 10:51姜爱霞
山东行政学院学报 2016年2期
关键词:沂蒙山区水土保持流域

李 倩,姜爱霞

(山东师范大学地理与环境学院,济南250014)

沂蒙山区水土保持与生态文明建设研究

李 倩,姜爱霞

(山东师范大学地理与环境学院,济南250014)

水土流失已经成为我国重要环境问题之一,如何防止水土流失、促进生态环境发展,成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关键。水土保持统筹人与自然的关系,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统筹水土保持与生态文明建设方面,沂蒙山区富有成效,积累了某些好的经验。新常态下进一步做好沂蒙山区的水土保持与生态文明建设,必须在综合治理、科技创新、制度保障、宣传教育等方面加大工作力度。

生态文明;水土保持;沂蒙山区

十七大首次把建设生态文明提到了经济社会发展目标的高度。十八大进一步提出“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首次把生态文明建设上升到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同等重要的高度。十八届五中全会上,生态文明建设首次被写进国民经济发展五年规划的目标任务中。这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国务院对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视与鲜明的与时俱进精神。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果,但在很大程度上经济增长仍然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因此,保护环境,促进生态文明建设显得尤为重要。水土资源是人类文明发展的根基,但水土流失已经成为我国头号环境问题。[1]治理水土流失、做好水土保持工作,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基础。

沂蒙山区人口较多,人均耕地面积少,以资源消耗为主的经济增长方式导致许多地区植被被破坏,水土流失严重。我国政府已将沂蒙山区列为国家水土保持重点工程建设区。[2]国家对沂蒙山区的水土保持工作非常重视,实施了一系列富有成效的水土保持与生态建设工程,取得了明显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但据水利部第二次遥感普查统计,沂蒙山区水土流失面积仍有10000km2,而且,尚未形成有效的水土保持的理论体系、技术体系、监测体系和治理体系,相关配套法规不完善,资金投入不足,鼓励社会投入机制尚未完善等,严重制约着沂蒙山区的可持续发展。在重视生态文明建设的新形势下,必须加快做好沂蒙山区的水土保持工作,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本文拟对沂蒙山区生态文明建设和水土保持的关系进行系统探讨研究,以期为沂蒙山区的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借鉴参考。

一、水土保持与生态文明建设的内涵

(一)生态文明的概念与内涵

生态文明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一个新的阶段,是继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的一个新的高级的文明形态。生态文明的提出无疑契合如今的环境背景。

关于什么是生态文明?目前学者们的认识并不一致。有的学者认为生态文明就是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而有的学者则认为,生态文明不仅仅是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还是人与人关系的相互协调。从人类社会发展史的角度,申曙光、俞可平、周生贤等认为,生态文明不仅是人类社会的文明也是自然生态的文明,是二者的有机统一。[3]正因如此,生态文明才是比工业文明更先进的文明。虽然关于生态文明概念的观点众多,但一般都认为生态文明的核心是必须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只有如此才能实现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十八大报告明确指出:“建设生态文明,实质上就是要建设以资源环境承载力为基础、以自然规律为准则、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的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这句话揭示了生态文明建设的本质。建设生态文明内容丰富,但首先和最重要的是要尊重自然,树立先进的生态伦理观念,大力发展生态经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发展绿色经济、循环经济、低碳经济;建立完善的生态制度,健全保护生态的相关法律法规,让人民群众享受到健康的生态环境,真正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4]

(二)水土资源是生态文明的基础

水土资源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根基,是实现生态文明的基础。如果离开水土资源,那么人类将难以生存,文明也将难以为继。离开水土资源,谈生态文明也将毫无意义。[5]两河流域,是人类文明最早的发源地之一,在发展农业文明的过程中,过度破环土地环境,却成为了因土地盐碱化而引起古文明衰亡的最早案例。因此,保护水土资源,防治水土流失,是新时期生态文明建设的基础,国家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

(三)水土保持的内涵

水土保持是指防治水土流失,保护、改良与合理利用水土资源,维护和提高土地生产力的综合科学技术。其实质就是维护与提高水土资源的生产力,使社会经济得到持续发展。[6]

水土保持就是在尊重自然的基础上,科学规划,通过植树种草,退耕还林等措施,保持水土,涵养水源,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实现人口、资源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新中国成立以来,多次召开全国水土保持工作会议,研究部署水土保持工作。尤其在1993年,我国明确提出了“水土保持是我国必须长期坚持的一项基本国策”,并指出我国生态环境建设的总体目标是,力争到21世纪中叶,使全国适宜治理的水土流失基本得到整治,建立起比较完善的生态环境预防监测和保护体系,基本实现山川秀美。

二、沂蒙山区水土保持的成效与经验

沂蒙山区位于淮河流域沂沭泗河中上游、南四湖以东,即常说的山东沂沭泗河流域,包括山东的沂河、沭河、泗河流域以及东部沿海傅疃河流域。[7]位于山东省中南部,面积28804.5km2。沂蒙山区的主体是临沂市,辖3区9县(兰山、罗庄、河东3区和郯城、苍山、沂水、沂南、平邑、费县、蒙阴、莒南、临沭9县)。[8]

(一)沂蒙山区水土保持的成效

沂蒙山区是山东省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成因复杂,危害严重,加快水土流失的治理,改善生态环境是水土保持工作面临的艰巨任务。

1978年后,尤其是十一届三中全会和全国第四次水土保持会议以来,水土保持工作开始引起党和政府的重视,对水土保持工作的投入力度也逐渐加大。1986年全省第一次水土流失普查统计,该区水土流失面积达17446.8km2,占山东省水土流失面积的50%左右,其中,中度以上水土流失面积占总面积的70%。经过多年连续不断地建设水土流失治理工程,据水利部第二次遥感普查统计,水土流失面积为11749.56km2,面积变化为-5697.24km2。

以石泉小流域为例,石泉小流域是沂蒙山区小流域综合治理的试点工程之一,1983年之前水土流失严重,群众生活贫困。同年,水利部将其设置为试点小流域。按照“因地制宜,综合治理”的原则,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25°以上的山坡,建立水土保持林;水土流失严重的坡地,建立梯田,种植经济林;在地边,种植桑树,花卉等;修建小水库、堤坝、护地坝等,形成沟道防护体系。通过上述一系列措施,流域得到了较成功的治理,人均收入也得到了较大的提高。群众的治理积极性由是得以提高,而积极性的提高又进一步推动了对小流域的治理,如:在原有的基础上,通过进一步加大对经济林的种植,对农田的改造,对已建成设施的保护,加大资金投入,引进先进科技,促进科技创新等,使得石泉小流域的治理进入新阶段,取得了较大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生态效益。

(二)沂蒙山区水土保持的经验

1.小流域的治理必须与当地的生产状况相适应,必须通过治理提高当地农民的经济效益。只有保证农民的利益,才能巩固流域治理的成效。小流域治理必须综合规划,合理、综合配置工程措施、生物措施、农业措施等。

2.建立健全由以国家投入为主转向以各级扶持资金为引导的多元化投资体系。将国家投资作为“引子”,把多种形式的资金引入,为水土保持工作做好充足的资金准备。

3.以重点工程示范带动规模治理。通过对水土流失的治理,沂蒙山区的水土保持工作有了许多成功的经验,形成了一批水土保持的新型治理模式,通过这些成功治理模式的示范效应,促进了沂蒙山区水土保持工作的可持续性。

4.利用植被开展生态修复。沂蒙山区植被覆盖度较高,如果没有人为的破坏,具有较强的生态修复能力。但由于沂蒙山区较大的人口压力,进行大规模的生态修复难以保证耕地面积,因此,沂蒙山区的生态修复还应当以小流域综合治理为主,进行局部地区的生态修复。

三、水土保持是沂蒙山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

(一)水土流失治理是生态文明建设的保障

沂蒙山区是山东省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而且人口较多,进一步加剧了沂蒙山区的人地矛盾。水土流失制约着经济的增长、社会的进步与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因此,沂蒙山区若要落实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就必须解决好水土流失问题。

沂蒙山区沂水县佃坪流域水土流失严重,曾被列为中央财政预算内专项资金水土保持综合治理项目。经过一年多的治理后,超额完成了全部的治理任务,建立了完整的水土保持综合防护体系,有利地推进了流域的生态环境改善。环境改善后,野生动物变多,生态环境良性发展。

(二)水土保持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基础

水、土资源是生存发展的最基本条件,沂蒙山区的水土流失严重制约着该区的经济发展。只有做好水土保持工作,才能实现经济发展,才能推动沂蒙山区的生态文明建设。

蒙阴县是沂蒙山区一个典型的山区县,环境较差,水土流失成为经济发展的瓶颈。该县一直重视水土保持工作,经过多年的治理,水土流失面积明显下降,土地肥力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提高,生态环境也逐渐向良性循环发展。蒙阴县通过水土保持工作,坚定了一个信念,那就是要实现“生态文明”,建设“和谐蒙阴”,必须把水土保持这项工作做好。因此,做好水土保持工作对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显得尤为重要。

(三)生态文明建设推动了水土保持发展

近年来,生态文明建设的步伐加快,力度加强,随之,水土保持也得到了不断的发展。临沂市根据自身的农业特点,调整农业结构,发展有地方特色的绿色农产品,形成一村一品或一流域一品的产业开发格局。[9]

沂蒙生姜基地、蒙山龙雾茶叶基地、板栗基地等的建成,均提高了农民的收入水平。更有的地区在发展基地的基础上,建成了有自己特色的观光基地,或形成了绿色果品基地,形成特色的产业品牌。部分流域发展生态旅游,完善旅游配套措施,依据本流域的地貌条件发展农家乐、滑草景区、滑雪景区等,为流域注入新的经济活力。沂蒙山区生态文明建设的措施,不仅增加了农户的收入,而且种植了护坡植物,大大减少了水土流失的可能性,建立了比较完善的水土保持生态环境防护体系,推动了沂蒙山区水土保持的发展。

(四)水土保持与生态文明建设互相依托

水土保持是搞好生态环境建设的前提,生态文明建设促进水土保持的发展。水土保持与生态环境建设互为依托,相得益彰。如果水土保持工作做不好,形成的水土流失,必然导致生态环境平衡的破坏。只有密切关注并处理好水土保持与生态环境之间的这种相互关系,才能做好水土保持与生态文明建设工作。

临沂市在小流域治理中,水土保持措施不仅会改善生态环境,同时会提高农民收入。收入的提高会进一步促进改造的积极性,这又会使得水土保持工作得到完善。如在沟道治理中布设排洪沟、拦沙坝、提防等措施,会提高防洪防灾的能力,同时改造低产田,增加当地的农产品的产出,提高农民的收入。因此,水土保持与生态文明建设互为依托,相辅相成。

四、沂蒙山区加强水土保持促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对策

(一)因地制宜,综合治理

沂蒙山区地形复杂,气候多样,经济发展不平衡,这就决定了其必须根据具体情况采取多样性的水土保持措施,必须坚持“因地制宜、科学规划、综合治理、合理开发”的治理原则。

坡耕地是水土流失的主要源地,沂蒙山区人口众多,而又不能完全将这些坡耕地退耕进行大面积禁耕恢复,因此需要对坡耕地进行改造,将这些坡度相对较小的部分改造成梯田,并在坡改梯土地生产力增加的基础上,对其余坡度较大的部分进行退耕还林还草。

坚持小流域综合治理,小流域不仅是一个基本的自然地貌单元,也是一个经济单元。以小流域为单元进行开发治理,综合规划小流域发展,确定流域主导产业,根据小流域试点区域成功的经验,逐渐向整个沂蒙山区推进,采取不同防治模式,建设生态清洁型、生态经济型、生态安全型小流域。[10]

(二)加强科技创新,完善监测体系

加快水土保持的科技创新,强化水土保持基础理论研究与关键技术的研发,推进水土保持科技成果转化与示范推广,共享水土保持的科研成果。引进大量科研人才,建立水土保持重点实验室,建立国家土壤侵蚀评价与预报模型[10]。

建立完备的水土保持监测和评价体系,结合流域实际情况和不同类型区的特点,科学地布设观测和试验站点,形成覆盖全流域的水土保持监测网络与信息系统。完善沂蒙山区各个流域的监测网络,使之可以对沂蒙山区重点流域、地区的水土流失状况及水土保持工程分布进行周期性监控。

(三)加强制度保障

水土保持的法律法规研究工作起步较晚,相关配套法规不健全,缺乏相关的法律监管和政策支持,必然限制水土保持工作的进行。完善水土保持的法律法规,要在法律层面上规定怎样的行为会受到奖励,怎样的行为会受到法律的制裁。保证水土保持生态文明者受奖,鼓励大量工作者投身水土保持的第一线,为水土保持工作增加后劲。

切实发挥政府的职能,建立水土保持协调机制,做好基础设施配套建设,加强部门之间、行业之间的协调与配合,提高办事效率。

建立健全水土保持生态补偿机制,在一些对土地资源破坏严重的行业中征收水土保持补偿费,落实水土保持补偿管理制度。

创新小流域治理投入机制,加强政府对民营水保治理的引导作用,正确发挥民营水保的作用;拓宽投资渠道,投资建设的主体不一定是政府,可以是农民、企业、农村集体组织和社会团体等,各种投入渠道互相有机结合,互为补充,为水土保持工作提供资金支持。[11]

(四)牢固树立生态文明理念,营造水土保持氛围

强化水土保持、生态建设意识,并非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必须要从小抓起。应当增强中、小学生的水土保持、生态建设意识,把水土保持意识教育渗透到学科教学中。水土保持离不开群众的参与,因此,必须开展水土保持科普教育,动员广大群众投身水土保持工作。充分利用会议、广播、电视、简报等各种传播媒介,向社会各界人士广泛深入地宣传水土保持法律、法规,营造水土保持的社会氛围。

[1]张长印,宋晓强,王海燕.水土保持与生态文明[J].中国水土保持,2008(2):12-14.

[2]刘正佳,刘占仁,王丝丝,于兴修.基于日降雨的沂蒙山区降雨侵蚀力时空变化研究[J].水土保持研究,2012(2):34-37.

[3]黄勤,曾元,江琴.中国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研究进展[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5(2):111-120.

[4]周生贤.中国特色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创新和实践[J].求实,2012(19):16-19.

[5]郭索彦,张长印.水土保持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基础[A].中国水土保持学会小流域综合治理专业委员会.小流域综合治理与新农村建设论文集[C],2008:5.

[6]徐海鹏,朱忠礼,莫多闻.水土保持学科理论体系初探[J].水土保持研究,1999(4):54-61.

[7]赵红兵.生态脆弱性评价研究[D].山东大学,2007.

[8]郑昭佩,任燕,齐善忠.沂蒙山区红色旅游发展对策[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3):116-119.

[9]李长青,赵学明,田宝珍.沂水县水土保持推动区域“一村一品”经济发展[J].山东水利,2009(7):17-19.

[10]刘震.努力推动水土保持事业发展 促进生态文明建设[J].中国水土保持,2013(4):4-9.

[11]陈新军,尹志纯,董书宝,纪晓波,王立源.沂蒙山区小流域综合治理投入机制的创新和实践[J].中国水土保持,2009(2):28-29.

F205

A

2095-7238(2016)02-0114-05

10.3969/J.ISSN.2095-7238.2016.02.023

2016-01-03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1101079)、山东省教育厅项目(J14LD02)、山东省社科规划项目(14CJJJ46)阶段性成果。

李倩(1991-),女,山东师范大学地理与环境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环境变化与区域可持续发展;姜爱霞(1961-),女,山东师范大学地理与环境学院高级实验师,研究方向为环境变化与区域可持续发展。

高学栋

猜你喜欢
沂蒙山区水土保持流域
水土保持探新路 三十九年写春秋
压油沟小流域
堡子沟流域综合治理
《水土保持通报》征稿简则
罗堰小流域
沂蒙山区优秀民间音乐的传播与创新
水土保持
打造智慧流域的思路及构想——以讨赖河流域为例
水土保持
沂蒙山区方翅网蝽的发生与综合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