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保险市场上的逆向选择与公共政策干预:国际研究动态述评

2016-04-11 10:25薛惠元
社会保障研究 2016年2期
关键词:公共政策社会保险逆向

张 平  薛惠元

(武汉大学社会保障研究中心、武汉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湖北武汉,430072)



社会保险市场上的逆向选择与公共政策干预:国际研究动态述评

张平薛惠元

(武汉大学社会保障研究中心、武汉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湖北武汉,430072)

随着社会经济的进步与发展,提供社会保险日益成为现代政府的重要任务,而信息不对称带来的逆向选择这一市场失灵问题是政府提供社会保险的主要经济依据之一。由此,近年来国际学术界涌现出一大批关于社会保险市场上逆向选择与公共政策干预问题的研究文献,在将理论与数据相结合以分析公共政策的福利影响方面出现了很多研究进展。本文就尝试对这一领域的研究进行总结与分析,为国内学术研究的开展与公共经济政策的设计提供有益借鉴。

社会保险;逆向选择;公共政策;研究动态

一、引言

随着社会经济的进步与发展,提供社会保险日益成为现代政府的重要任务。目前政府提供的社会保险为人们面临的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等多领域风险提供了保障。按照国际劳工组织的研究,随着人均GDP的提高,社会保险支出占GDP的比例会迅速增加。以美国为例,其社会保险支出在联邦政府预算中所占比例,由1950年代的不足10%增加至目前的60%(Gruber[1])。中国的社会保障支出目前已达到中央和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17%左右。并且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这一比例还会不断增加。

面对这一重大社会经济现象,学术研究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就是何时或者说在什么样的条件下政府应当对本应由私人运营的保险市场进行干预,其中就包括由政府提供社会保险。大量学术研究将此归结于一种特定的市场失灵现象,即信息不对称带来的逆向选择。这会导致相对社会最优水平,完全由私人市场提供的保险不足。传统上,此类文献又可分为规范性的理论研究与实证性的经验研究两类。前者主要关心逆向选择与公共政策干预的定性福利含义,后者则集中研究保险市场的运作与政策干预的定量影响。这种截然两分的研究思路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使得理论研究对关键政策问题无法提供定量答案,而经验研究对其具体结论的社会福利含义也无从解释。然而,过去10余年来,国际学术界关于这两方面的研究出现了逐渐融合的趋势,在将理论与数据相结合以分析公共政策的福利影响方面出现了很多研究进展。本文就尝试对这一领域的研究进行总结与分析,为国内学术研究的开展与公共经济政策的设计提供借鉴。

本文先介绍理论研究的相关文献,再介绍经验研究的进展,最后展望未来可能的研究方向并对全文进行总结。*需要说明的是,我们按照理论研究与经验研究进行划分是出于叙述方便考虑,实际上如前所述,无论是理论研究还是经验研究都已经结合了另一方的研究内容。

二、理论研究进展

关于保险市场上逆向选择问题的现代经济学理论,起源于Akerlof[2]和RothschildandStiglitz[3]的开创性工作。他们的研究为建立社会保险的合理性提供了一个关键依据:竞争性的私人市场均衡可能会导致保险供给不足,这就意味着存在通过政府干预来改善社会福利的空间。*当然还有其他理由支持建立社会保险体系,如收入再分配、个人决策不完全理性等,不过本文主要讨论从逆向选择角度出发的相关研究,对其他理论感兴趣的读者可以参阅Feldstein and Liebman[4]和Feldstein。[5]这一理论影响非常深远,已经成为教科书中分析保险市场的基本模型。相对于丰富的理论文献,对于保险市场上逆向选择问题的经验研究却明显落后。直到近10余年,经验研究才取得显著进展。学者们开发出很多新的研究方法以识别在特定保险市场上是否确实存在信息不对称,并且进一步的对信息不对称的福利成本进行定量测度。同时还分析针对这一问题各种公共政策干预方式的不同福利结果。这些研究的结论就为后续理论研究指明了改进的方向。

具体而言,传统模型的定性结果非常明确:逆向选择导致的保险不足带来了福利损失,因此,由政府强制提供社会保险、税收补贴等公共政策干预措施就能够使资源得到更有效配置,进而改善社会福利。但是这一理论并没有考虑真实保险市场的两个重要特征,即负担成本与个体偏好的异质性,一旦引入这两个因素,上述定性结论就不一定能够成立甚至会完全相反。在存在负担成本的情况下,所有个体都参与保险的均衡状态就不一定能够达到效率最大化,此时强制提供社会保险就有可能反而减少社会福利。个体偏好异质性条件下,市场均衡的结果可能是过度保险而非保险不足,此时需要采取的公共政策干预措施就完全不同。下文我们就分别介绍这两个方面的研究。

(一)负担成本

1.理论与事实

传统模型中通常假定为某一个体提供保险的成本就等于保险理赔值,但是现实当中维持与运营保险计划并不是无成本的,比如保险公司的管理成本和销售支出等。Einavetal.[6]从理论上证明,在存在此类负担成本或者说生产成本的情况下,将保险范围覆盖到所有人就不一定是最有效率的。即使所有人的偏好都是风险规避型的,为某一个体提供保险的额外成本也可能会超出他所愿意支付的风险补偿金额。这就意味着不为此类群体提供保险,从社会总体而言才是更有效率的做法。

对于传统模型的这一拓展并非只是抽象的理论假设,而是建立在有关保险负担成本的大量经验研究基础上。BrownandFinkelstein[7]对于长期护理险、FriedmanandWarshawsky、[8]Mitchelletal.、[9]FinkelsteinandPoterba[10]对于年金市场、Newhouse[11]对于医疗保险等的一系列研究都表明,在很多种类的保险市场中都存在显而易见的负担成本因素。因此,完全有理由假定生产与运营保险产品是有成本的。

2.政策含义

引入负担成本因素并不影响关于逆向选择问题的基本分析思路,但是对于通常的公共政策干预带来的结果却有着重要意义。EinavandFinkelstein[12]详细描述了存在保险负担成本时,就无法得到传统理论中社会保险的全面覆盖一定能够增加社会福利的定性结论。此时尽管强制要求为每个人提供保险还是能够弥补由保险不足带来的福利损失,但是由于这一做法也覆盖了那些保险成本高于其风险补偿支付意愿的个体,这种过度保险现象又会带来新的福利损失。因此相对私人市场的均衡状态,由政府提供社会保险究竟是否改善了总体社会福利就取决于上述两种影响的相对大小,这又取决于具体的经验研究,而不仅仅是抽象的理论演绎。

(二)偏好异质性与正向选择

1.理论与事实

传统理论假定保险市场上个体间的差异只是表现为风险类型的不同,但是现实当中,消费者的行为方式还会因偏好不同产生差别。因此影响消费者支付意愿与预期成本的因素就既包括其风险特征也包括个人偏好。如果上述两个因素对消费者保险需求的影响是负相关的,并且个人偏好的影响很强,保险市场甚至会呈现出“正向选择”的特征,而非逆向选择。因此引入偏好异质性因素对于研究逆向选择问题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意义。Hemenway[13]最早提出了正向选择这一概念,他称之为“有利选择”。deMezaandWebb[14]对此进行了完整的理论阐述。其研究表明,当存在正向选择时,随着价格的降低和更多个人参与到市场当中,边际消费者的预期成本高于边际内消费者。这就意味着预期成本更高的消费者其支付意愿反而更低。而偏好异质性是这一现象产生的必要条件。在没有保险负担成本的情况下,正向选择并不会影响市场效率。但是如果存在保险负担成本,正向选择就会带来逆向选择的反面结果——过度保险而非保险不足,而这同样是一种无效率均衡。这一结果背后的逻辑并不难理解:此时边际内消费者愿意以高价购买保险并非是由于其风险较高,而仅仅是出于个人偏好。这就使得当保险价格与边际成本相等时,保险提供者的平均成本仍然低于边际消费者的支付意愿。因此它就有激励进一步降价以吸引更多消费者,直至平均成本与支付意愿相等为止。违反边际成本定价法则的结果就意味着福利损失与无效率。

一系列经验研究也证实在不同种类的保险领域都存在偏好异质性现象,并且在决定消费者需求时发挥了重要作用。例如标准的期望效用理论认为风险规避是决定保险需求的重要因素。CohenandEinav,[15]FinkelsteinandMcGarry[16]等的研究也确实表明,比之个人风险类型,风险规避程度的异质性偏好对车险与长期护理险的需求产生了同等甚至更为重要的影响。在其他种类的保险市场上,不同类型的偏好同样也在发挥作用。比如Fangetal.[17]就发现,在医疗附加险市场中,消费者认知能力的异质性是决定需求的重要因素。Einavetal.[18]则发现,在选择不同种类的年金合同时,对于死后是否留有遗产的偏好发挥了很大影响。Handel[19]对医疗保险的研究则表明,转移成本的异质性在消费者对各类医疗保险合同进行选择时扮演了重要角色。

2.政策含义

从公共政策的角度而言,正向选择需要与克服逆向选择问题完全相反的政策措施。deMezaandWebb[14]就指出,假如正向选择带来了过度保险的问题,那么对现有保单征税以提高价格,或者根据一定条件不提供社会保险反而会提高社会福利。Cutleretal.[20]则讨论了不同政策干预方式的可行性。

由上述论证可以看出,对正向选择问题的探讨是理论与经验研究相互影响推动科学进展的完美范例。对于逆向选择问题的理论研究,促使从事经验研究的学者采取各种方法检验其在现实中究竟是否存在。一些研究进而发现了存在正向选择的例证,初始理论中却并没有考虑这一因素。这又推动了理论研究的进一步深入。

三、经验研究进展

过去10余年来,对于保险市场逆向选择问题的经验研究取得了很多进展,并且这一趋势方兴未艾。逆向选择真实存在是对其福利后果及有关公共政策干预措施进行分析的前提条件,因此我们首先介绍逆向选择存在性的检验方法研究。之后再对定量分析逆向选择的福利影响和公共政策干预效果的文献进行讨论。

(一)逆向选择的检验方法研究

1.信息不对称的正相关检验

对逆向选择的存在性进行检验,实际上就是在检验保险提供者的边际成本曲线形状是否是向右下倾斜的。但是对边际消费者的特征进行推断十分困难,因此初期的经验研究方法主要针对一类特殊情形,即不需要比较边际成本,而只要通过比较不同消费者之间的平均成本就可以得出结论。这一做法被称之为“正相关检验”。具体而言,如果边际成本曲线是向右下倾斜的,即存在逆向选择,那么对于保险提供者而言,在任意给定价格水平上,购买高保险额度消费者的平均成本都应当高于低保险额度消费者。因此,我们就可以通过比较两类消费者的平均成本对逆向选择的存在性进行检验。这一分析思路就构成了文献中广泛采用的“正相关检验”的逻辑基础。

ChiapporiandSalanie[21]对这一思路进行了规范化处理,并且指出上述方法无法清楚地区分可观察与不可观察的个人特征,因此需要加以改进。尤其是必须能够区分出那些影响保险合同内容与价格的消费者个人特征。在使用正相关检验时,要求我们在一群面临同样保险承保范围与保险价格的个体之中,比较购买更多保险的消费者其预期成本是否也比其他人高。如果承保范围或价格因人而异,那即使购买额与预期成本存在正相关关系也无法判断它究竟源自需求因素(不同个体主动选择了购买不同数额的保险)还是供给因素(保险公司对不同个体的定价不同)。而只有前者才能证明存在逆向选择。因此,有说服力的研究通常都直接使用保险公司的数据,此时研究者们就能够了解保险公司是依据哪些个人特征对消费者进行定价。在无法获取价格数据的情况下,就可以通过控制影响定价的所有个人特征来进行符合理论要求的个体比较。ChiapporiandSalanie[21]的研究激发了大量后续文献,分别在医疗险、人寿险、车险等各类保险市场上探讨平均成本的个体间差异。这主要是由于正相关检验对数据量的要求相对较小。

但是这一方法也有其局限,其中主要一点就是它的结果既可能表明存在逆向选择,也可能意味着存在道德风险。即使没有逆向选择,道德风险——即保险合同对预期理赔额产生影响,同样能够使得购买保险额度与预期理赔数额(预期成本)间呈现出正相关性质。直观而言,具有更充裕保险承保范围的个体也倾向于使用更多保险服务,这是由于他们自掏腰包的边际成本更低。这两种不同形式的信息不对称现象蕴含着完全不同的公共政策含义。与逆向选择问题相反,在缓解道德风险,即鼓励个人选择对社会总体最优的行为方面,政府相对私人市场并没有比较优势。因此如何区分逆向选择与道德风险就成为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

2.逆向选择的成本曲线检验

面对如何解释正相关检验的结果这一问题,研究者们采取了多种方法。其中之一是在通常而言道德风险存在可能性很小的市场中例如年金市场分析逆向选择问题(Abbringetal.[22] [23])。更为一般的做法是将消费者面临的价格变动视为一种实验或准实验,然后据以将逆向选择与道德风险加以区分(Adamsetal.;[24]Einavetal.;[6]KarlanandZinman[25])

Einavetal.[6]对后一种“成本曲线检验”方法进行了详细讨论。假如通过实验随机的改变保险价格,对于一组各方面特征都相似的个体,在每一个价格水平上,我们观察购买保险者的人数及其预期平均成本。由此我们就可以绘出消费者的需求曲线和保险提供者的平均成本曲线,进而很容易的得到边际成本曲线。此时边际成本曲线的特征就为逆向选择的存在性提供了直接证据。具体而言,向下倾斜的边际成本曲线表明存在逆向选择,向上倾斜意味着正向选择,水平曲线则说明并不存在由信息不对称带来的市场失灵。

这种“成本曲线测试”方法的关键优点在于它不受道德风险因素影响。从概念上而言,对于一种条款内容固定的保险合同,只是改变价格使得我们能够区分逆向选择与道德风险。这是由于我们估计平均成本曲线时使用的数据样本是那些在某一给定价格水平上购买保险的个体。随着价格的改变,所用到的样本也随之发生改变,但是每个人面临的保险合同承保范围与价格一直是相同的。此时得到的成本曲线就不会受到道德风险问题的困扰,因为后者只有在承保范围与价格因人而异时才会产生影响。

(二)逆向选择的经验证据

有大量经验研究在许多不同种类保险市场上对逆向选择进行检验,得出了形形色色的研究结果。在有些市场上,学者们发现了支持逆向选择存在的证据,有些市场上则存在正向选择,还有一些既没有逆向选择也没有正向选择,说明供求双方没有明显的信息不对称。我们主要介绍对社会保险有关市场进行研究的文献,如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等。这些研究基本都发现有非常明确的证据表明在此类市场上存在逆向选择。

1.年金

作为预先支付一笔保险费的回报,年金会为在世的购买者提供稳定的收入流。因此它就为退休者提供了一种方法,可以把工作阶段积累的存量资源分散到退休期中使用。由于退休期的长短随寿命而存在不确定性,年金形式的确定性收入保障就提高了购买者的福利水平(Davidoffetal.[26])。然而私人年金市场的规模一直很小,因此在对公共养老金体系的设计与改革进行讨论时,大家对于年金可能在其中发挥的作用都报以很大关注。许多国家的公共养老金体系都会以强制性的公共年金形式提够养老福利。此种做法的主要经济依据之一就是潜在的逆向选择会影响私人年金市场的有效运行。因此,确定年金市场上逆向选择是否真实存在就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

一些研究采取了正相关检验方法研究年金市场的逆向选择。在这一特定市场中,高风险个体(即高预期理赔额个体)就是那些比预期更长寿的人。因此逆向选择就会表现为年金化与生存长度间的正相关。在控制了影响年金合同定价的个人特征,如年龄与性别之后,Mitchelletal.[9]对美国,FinkelsteinandPoterba[27][28]对英国和McCarthyandMitchell[29]对日本的研究都在年金市场中发现了这种正相关现象。并且它既表现在集约边际上——购买年金合同的个体比不购买的个体更长寿,也表现在广延边际上——那些缴费额更高的个体寿命也更长。

同时,认为年金并不会对个人行为发挥太大影响也是符合情理的。此领域研究通常也假定尽管理论上仍然可能存在道德风险即拥有年金收入对个人寿命产生影响,但是其数量大小几乎可以忽略不计。因此,FinkelsteinandPoterba[27]就认为,年金化与生存长度间的正相关就足以证明在该市场中存在逆向选择。他们的实证发现进一步表明,逆向选择不仅表现为受保风险事件发生时的赔付数额,还体现在对不同保险工具的选择中。

2.医疗保险

CutlerandZeckhauser[30]对早期文献进行了系统总结,指出很多研究都发现保险承保范围与风险发生之间存在正相关。在保险合同条款相同的条件下,医疗保险金额更高的个体,其医疗支出也会高于低保险个体。特别是由于雇主为雇员提供了大量承保责任类似的医疗保险,很多研究就利用这一特征,通过在受雇于同一雇主的群体中比较保险金额与医疗支出进行正相关检验,以取得令人信服的结论。事实上如果没有这一前提条件,我们可能会得出完全相反的结果,即有保险者的医疗支出反而更低。但是这完全是由于保险条款不同所导致的。

在医疗保险领域,道德风险的潜在影响不容忽视。Finkelsteinetal.[31]的研究就为医疗保险对于医疗支出的因果性影响提供了充分证据。因此,尽管有大量事实表明医疗保险领域具有“正相关性质”,但这只代表存在信息不对称,并没有为存在逆向选择提供直接证据支持。通过利用与需求因素无关的保险合同条款变动,我们就可以实现将逆向选择从治疗效果中分离出来这一目标。照理而言,医疗保险市场存在逆向选择的最有力证据来自于由保险内容变动带来的“恶性循环”现象。例如CutlerandReber[32]就分析了雇员对哈佛大学医疗保险定价变动的反应。新的规定要求雇员为更全面的医疗保险计划支付更高价格,并且其具体实施在不同雇员中依时间逐步推行。他们发现这引起了一种恶性循环:价格提高导致很多支付意愿较低同时也就是低成本的雇员不再参与保险,为了弥补流失的保费来源,保险价格进一步提高,这又促使低成本雇员继续退出。这实际上就是Akerlof[2]旧车市场模型中逆向选择现象的经典再现。与之类似的,Einavetal.[6]使用了一家大型企业的内部数据对逆向选择进行“成本曲线检验”,其中不同雇员面对的医疗保险相对价格存在差异。他们从中估计得到一条向右下倾斜的边际成本曲线,这就为存在独立于道德风险的逆向选择提供了直接证据。除了一般性的医疗保险,Fangetal.,[17]FinkelsteinandMcGarry,[16]Osteretal.[33]等的研究则表明,尽管医疗附加险与长期护理险市场上也存在明显的信息不对称,但主要表现为正向选择而非逆向选择。

3.伤残保险、失业保险和劳动赔偿

同样是与社会保险高度相关的保险类别,但是研究伤残保险、失业保险与劳动赔偿领域逆向选择问题的文献却比较少见。由于在这些风险领域里通常并不存在稳定的私人市场,因此就很难进行上文提到的各种常用检验。所以为了达到研究目标,首先就必须找到一种新的检验方法,它与正相关检验和成本曲线检验的最大不同在于不需要真正观察到个人的保险选择。Hendren[34][35]就提出了一种研究方法,通过从主观概率中提取信息,据以推断个体的私人信息状况。由此,这一方法能够对几乎不存在市场条件下的特定产品交易进行分析,从实证角度估计其中蕴含的信息不对称状况。他的研究结果也为伤残保险和失业保险领域中存在与风险类型有关的信息不对称提供了经验证据。

(三)逆向选择与公共政策干预的福利影响

1.福利影响的定量估计方法研究

对于逆向选择存在性的检验并没有提供有关其福利影响的更多信息。逆向选择程度越高,即保险者与未保险者的预期成本差距更大,并不必然意味着此时福利损失也更大。EinavandFinkelstein[12]对此提供了一个直观说明:正相关的程度大小只是体现出成本曲线的性质,但是实际福利损失不仅与成本曲线有关,还同时取决于需求曲线的性质。

这一问题促使很多经验研究致力于定量分析信息不对称带来的福利损失,并探讨相关公共政策干预措施的潜在影响。从概念上而言,为了确定逆向选择的福利损失,我必须同时估计消费者的需求曲线和保险提供者的边际成本曲线。一旦实现这一目标,我们就可以找到资源配置的最优均衡。并且通过将它与不同公共政策下的资源配置状态进行比较,我们就能够对各种政策的实际效果进行判断。

理论上,有两种方法可以用来求得需求曲线和边际成本曲线。第一种是直接估计这两条曲线,而不去理会产生曲线的内在基础因素。这种方法可以称之为“方案评估法”。Einavetal.[6]采用这种方法对逆向选择的福利成本进行了估计。他们的研究表明,考虑不同的均衡状态,即使它们据以产生的内在基础因素不同,只要能够生成一模一样的需求曲线和边际成本曲线,那么其福利含义就是相同的。因此,依照“成本曲线检验”方法得到需求曲线和边际成本曲线的同时,我们也可以对逆向选择的福利成本进行估计。这种方法的可取之处在于其思路一目了然,同时也不需要对消费者偏好和事前信息进行假设。另外保险市场上成本与需求量的数据比较易于获取。除此之外,该方法对数据的关键要求是能够体现外生的价格变动,而保险市场上随处可见的各种管制措施为找到这种外生变动提供了很多机会。因此从数据要求角度而言,这一方法也相对易于应用。

不过上述做法也存在很大局限。它对逆向选择的分析只针对条款固定并且可以实际观察到的保险合同由于无效率定价带来的福利成本,但是却无法捕捉到另一种福利损失,即逆向选择可能会扭曲保险合同的具体条款设置。而后者很多时候是逆向选择引起的主要福利成本。此时,为了分析引入一种数据中观察不到的新保险合同会有怎样的福利影响,我们就需要为产生逆向选择的深层基础因素建立模型。

学者们根据上述研究思路提出了分析逆向选择福利成本的第二种方法。它直接估计那些导致发生逆向选择的根本因素,之后再依据所得参数对不同政策情景进行模拟以比较其各自的福利影响。Einavetal.[18]的代表性研究就对年金市场上的需求进行估计,其中不同年金合同的效用水平取决于消费者偏好等内在因素。他们分析了英国的半强制参保年金市场,其中要求那些通过特定税收优惠工具进行退休储蓄的个人对其储蓄进行年金化处理,不过对年金合同的部分内容可以进行自主选择。他们主要关注储蓄者对于“保证期”的选择,即无论保险人是否在世,都保证发放年金的时间长度。对于保证期的需求既取决于无法观测的消费者风险类型即生存概率,也取决于其个人偏好即死后是否留有遗产。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那些自认为死亡率较高的个体和希望留有遗产的个体都乐意选择更长的保证期。在理论模型的基础上,通过结合个人年金选择数据及其事后生存长度,Einavetal.[18]就得出了个人风险类型和遗产偏好的联合分布。显而易见,与方案评估法不同,这种实现效用法能够揭示影响消费者选择的内在基本因素。

Einavetal.[36]对上述两种方法各自的相对优劣进行了详细讨论。简而言之,对具体研究方法的选择意味着一种权衡取舍。实现效用法需要对消费者的特征和偏好进行很强的假设,但是它使得研究者可以对数据中观察不到的各种情景进行反事实分析。CardonandHendel、[37]CohenandEinav[15]和Einavetal.[38]等人的研究就为其具体应用价值提供了良好的范例。与之相对的,方案评估法对假设条件的要求不高,但是其能够分析的问题类型相对比较有限。以Einavetal.[6]的研究为例,极端而言,尽管我们能够发现消费者对某种医疗保险计划的支付意愿高于其他计划,但是对于究竟计划中的哪些具体内容决定了消费者的价值评估却一无所知。因此该方法就不能对数据中观察不到的保险合同类型进行推断分析。CarlinandTown[39]和Lustig[40]尝试对这一缺陷进行一些改进,他们将评估结果视作保险计划内容和消费者个人特征的函数进行估计,如果在估计样本以外模型的假设仍然能够成立,此时就能够使用估计中得到的有关参数对并没有实际观察到的保险合同进行价值评估。

2.逆向选择的福利成本估计

与检验逆向选择存在性的文献相比,对其福利成本进行估算的经验研究相对较少。目前的研究主要关注医疗保险和年金市场。CarlinandTown[39]、Einavetal.、[6][38]Handel[19]和Lustig[40]估算得到的结果基本都发现在医疗保险领域逆向选择带来的福利成本只占风险溢价的一个较低比例,Einavetal.[18]对年金市场的研究也与此类似。这就意味着致力于解决逆向选择问题的公共政策干预,其潜在福利改善作用有限。但是如同上文所述,几乎所有此类研究都只是分析了无效率定价带来的福利成本,而没有探讨更大的潜在福利损失,即逆向选择会限制保险合同的内容,极端情况下这设置会导致市场完全瓦解。

3.公共政策干预的福利影响

除了估算逆向选择的福利成本,一些文献还分析了各种不同的公共政策干预带来的福利影响。其中最常见的研究主题就是指出教科书里描述的公共政策干预,其福利影响并不像理论所示的那么简单明了。比如Einavetal.[6]就表明强制性提供保险并没有带来政策期望的福利改善。Einavetal.[18]研究发现,尽管理论上而言,最优的强制保险能够改善福利,但是在存在偏好异质性的情况下,很难确定具体哪一种政策设计会提高福利水平,甚至还有一些种类的强制保险政策可能会降低福利水平。

另一支文献分析了对保险定价进行管制的福利影响。这种价格管制措施通常对保险公司根据某些消费者个人特征进行区别定价的行为进行限制,其本质是一种反价格歧视政策。Bundorfetal.[41]指出,当存在对保险责任范围的异质性偏好时,对于不同风险类型的消费者统一定价就无法使其作出最有效率的选择。这就为依个人特征区别定价带来了福利改善的空间,实践当中通常称为“风险调整”。他们同时使用多家企业提供的医疗保险数据进行实证分析,估计结果发现可行的风险调整确实能够带来一定程度的福利改善。Geruso[42]同样发现依据年龄进行风险调整定价能够提高福利。Finkelsteinetal.[43]则主要研究价格管制的分配效应。他们构造了一个均衡的信息甄别模型,用以分析在强制购买年金的条件下禁止根据性别区别定价带来的影响。结果发现年金合同条款的均衡调整很大程度上抵消了这种价格管制政策想要取得的再分配作用。

还有一些研究主要关注限制定价对医疗保险覆盖范围和政府支出的影响。BuchmuellerandDiNardo、[44]BundorfandSimon、[45]Simon[46]等经验研究都发现,限制根据个人特征进行定价会减少低风险个体得到医疗保险的可能性。Brownetal.[47]研究了美国联邦医疗保险的风险调整定价策略及其影响,发现根据更为细分的消费者个人特征进行定价反而加剧了逆向选择带来的政府医疗支出增加。其原因在于医疗支出的方差随均值增加而增加,因此更细分的风险调整导致高价参保者的医疗支出远高于预期成本,结果政府医疗支出并没有明显减少。

四、结论

总体而言,现有的经验研究文献主要集中于分析与逆向选择导致的扭曲定价相关的福利成本。其研究结果一般都发现逆向选择的福利成本数额相对较小。不过,现有研究可能遗漏了逆向选择与公共政策干预在其他方面带来的重要福利影响。这就为未来该领域研究的进一步深入提出了挑战与指引。具体而言,主要包括以下两方面问题:

第一,现有的实证分析大部分都没有考虑一类更重要的潜在福利成本,即逆向选择对可得保险种类的扭曲。如同Akerlof[2]的经典描述,逆向选择可能会导致市场瓦解,因此有些种类的保险合同可能根本就无法存在。而这背后隐含的福利成本远大于现有保险合同定价遭到扭曲的影响。Hosseini[48]和Mahoney[49]就分别对年金市场和医疗保险市场进行了初步分析,而失业保险、伤残保险等重要领域的研究仍有待开拓。因此,如何对这一类福利成本进行经验估计就构成了未来重要的研究领域。

第二,目前的经验研究工作基本都是在给定现有公共政策措施,如由政府建立社会保险体系、对雇主提供保险进行税收补贴等的前提下,检验逆向选择的存在性并分析其福利影响。这就带来如下问题,如果没有公共政策干预或是采取与目前完全不同的公共政策,逆向选择是否仍然存在?其影响又如何?无论在理论上还是经验上,我们都不清楚政府干预是否或何时会缓解还是加剧逆向选择问题。比如我们上文介绍的一些研究就表明对保险公司定价行为的限制有时会增加逆向选择的福利成本,有时又会减少之。因此,从不同公共政策的角度出发,具体分析其在社会保险不同领域的福利影响,就是非常有前景的研究方向。

同时,我国的社会保险体系仍然处于不断改革完善当中,仍有很多重要问题有待研究,对国外研究的了解与分析就能够为我国学术研究进步与有关政策设计提供经验借鉴。

[1]Gruber,J."Publicfinanceandpublicpolicy",Worth Publishers,2009.

[2]Akerlof,G."Themarketforlemons:Qualityuncertaintyandthemarketmechanism",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84(3),488-500,1970

[3]Rothschild,M.,Stiglitz,J."Equilibriumincompetitiveinsurancemarkets:Anessayontheeconomicsofimperfectinformation",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90(4),630-49,1976.

[4]Feldstein,M.,Liebman,J."Socialsecurity",Handbook of Public Economics,Vol.4,2245-2324,North Holland: Elsevier,2002.

[5]Feldstein,M."RethinkingSocialInsurance",American Economic Review,95(1),1-24,2005.

[6]Einav,L.,Finkelstein,A.,Cullen,M."Estimatingwelfareininsurancemarketsusingvariationinprices",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125(3),877-921,2010.

[7]Brown,J.,Finkelstein,A."Whyisthemarketforlong-termcareinsurancesosmall?",Journal of Public Economics,91(10),1967-1991,2007.

[8]Friedman,B.,Warshawsky,M."Thecostofannuities:Implicationsforsavingbehaviorandbequests",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105(1),135-154,1990.

[9]Mitchell,O.,Poterba,J.,Warshawsky,M.,Brown,J."Newevidenceonthemoney’sworthofindividualannuities",American Economic Review,89(5),1299-1318,1999.

[10]Finkelstein,A.,Poterba,J."SelectioneffectsintheUnitedKingdomindividualannuitiesmarket",Economic Journal,112(476),28-50,2002.

[11]Newhouse,J."Pricingthepriceless:Ahealthcareconundrum",MIT Press,2002.

[12]Einav,L.,Finkelstein,A."Selectionininsurancemarkets:Theoryandempiricsinpictures",Journal of Economic Perspectives,25(1),115-138,2011.

[13]Hemenway,D."Propitiousselection",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105(4),1063-1069,1990.

[14]deMeza,D.,Webb,D."Advantageousselectionininsurancemarkets",RAND Journal of Economics,32(2),249-262,2001.

[15]Cohen,A.,&Einav,L."Estimatingriskpreferencesfromdeductiblechoice",American Economic Review,97(3),745-788,2007.

[16]Finkelstein,A.,McGarry,K."Multipledimensionsofprivateinformation:Evidencefromthelong-termcareinsurancemarket",American Economic Review,96(4),938-958,2006.

[17]Fang,H.,Keane,M.,Silverman,D."Sourcesofadvantageousselection:Evidencefromthemedigapinsurancemarket",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116(2),303-350,2008.

[18]Einav,L.,Finkelstein,A.,Schrimpf,P."Optimal mandates and the welfare cost of asymmetric information: Evidence from the UK annuity market",Econometrica,78(3),1031-1092,2010.

[19]Handel,B."AdverseSelectionandInertiainHealthInsuranceMarkets:WhenNudgingHurts",American Economic Review,103(7),2643-82,2013.

[20]Cutler,D.,Finkelstein,A.,McGarry,K."Preferenceheterogeneityandinsurancemarkets:Explainingapuzzleofinsurance",American Economic Review,98(2),157-162,2008.

[21]Chiappori,P.,Salanié,B."Testingforasymmetricinformationininsurancemarkets",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108(1),56-78,2000.

[22]Abbring,J.,Chiappori,P.,Pinquet,J."Moralhazardanddynamicinsurancedata",Journal of the European Economic Association,1(4),767-820,2003.

[23]Abbring,J.,Heckman,J.,Chiappori,P.,Pinquet,J."Adverseselectionandmoralhazardininsurance:Candynamicdatahelptodistinguish?",Journal of the European Economic Association,1(2-3),512-521,2003.

[24]Adams,W.,Einav,L.,Levin,J."Liquidityconstraintsandimperfectinformationinsubprimelending",American Economic Review,99(1),49-84,2009.

[25]Karlan,D.,Zinman,J."Observingunobservables:Identifyinginformationasymmetrieswithaconsumercreditfieldexperiment",Econometrica,77(6),1993-2008,2009.

[26]Davidoff,T.,Brown,J.,Diamond,P."Annuitiesandindividualwelfare",American Economic Review,95(5),1573-1590,2005.

[27]Finkelstein,A.,Poterba,J."Adverseselectionininsurancemarkets:PolicyholderevidencefromtheUKannuitymarket",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112(1),183-208,2004.

[28]Finkelstein,A.,Poterba,J."TestingforAsymmetricInformationUsing"UnusedObservables"inInsuranceMarkets:EvidencefromtheU.K.AnnuityMarket",Journal of Risk & Insurance,Vol.81(4),709-734,2014.

[29]McCarthy,D.,Mitchell,O."Internationaladverseselectioninlifeinsuranceandannuities",NBER working paper,No.9975,NationalBureauofEconomicResearch,2003.

[30]Cutler,D.,Zeckhauser,R."Theanatomyofhealthinsurance",Handbook of Health Economics Vol.1,563-643,North Holland: Elsevier,2000.

[31]Finkelstein,A.,Taubman,S.,Wright,B.,Bernstein,M.,Gruber,J.,Newhouse,J.,Allen,H.,Baicker,K."TheOregonHealthInsuranceExperiment:EvidencefromtheFirstYear",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Vol.127(3),1057-1106,2012.

[32]Cutler,D.,Reber,S."Payingforhealthinsurance:Thetrade-offbetweencompetitionandadverseselection",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113(2),433-466,1998.

[33]Oster,E.,Shoulson,I.,Quaid,K.,Dorsey,E."Geneticadverseselection:Evidencefromlong-termcareinsuranceandHuntingtondisease",Journal of Public Economics,94(11-12),1041-1050,2010.

[34]Hendren,N."PrivateInformationandInsuranceRejections",Econometrica,Vol.81(5),1713-1762,2013.

[35]Hendren,N."KnowledgeofFutureJobLossandImplicationsforUnemploymentInsurance",NBER Working Paper,No.21819,NationalBureauofEconomicResearch,2015.

[36]Einav,L.,Finkelstein,A.,Levin,J."Beyondtesting:Empiricalmodelsofinsurancemarkets",Annual Review of Economics,2(1),311-336,2010.

[37]Cardon,J.,Hendel,I."Asymmetricinformationinhealthinsurance:Evidencefromthenationalmedicalexpendituresurvey",RAND Journal of Economics,32(3),408-427,2001.

[38]Einav,L.,Finkelstein,A.,Ryan,S.,Schrimpf,P.,Cullen,M."SelectiononMoralHazardinHealthInsurance",American Economic Review,103(1),178-219,2013.

[39]Carlin,C.,Town,R."Adverseselection:Thedogthatdidn’tbite",Mimeo,UniversityofMinnesota,2010.

[40]Lustig,J."Thewelfareeffectsofadverseselectioninprivatizedmedicare",Mimeo,BostonUniversity,2011.

[41]Bundorf,M.,Levin,J.,Mahoney,N."Pricingandwelfareinhealthplanchoice",American Economic Review,102(7),3214-3248,2012.

[42]Geruso,M."Selectioninemployerhealthplans:Homogeneouspricesandheterogeneouspreferences",Mimeo,UniversityofTexasatAustin,2013.

[43]Finkelstein,A.,Poterba,J.,Rothschild,C."Redistributionbyinsurancemarketregulation:Analyzingabanongender-basedretirementannuities",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91(1),38-58,2009.

[44]Buchmueller,T.,DiNardo,J."Didcommunityratinginduceanadverseselectiondeathspiral?EvidencefromNewYork,Pennsylvania,andConnecticut",American Economic Review,92(1),280-294,2002.

[45]Bundorf,M.,Simon,K."Theeffectsofrateregulationondemandforsupplementalhealthinsurance",American Economic Review,96(2),67-71,2006.

[46]Simon,K."Adverseselectioninhealthinsurancemarkets?Evidencefromstatesmallgrouphealthinsurancereforms",Journal of Public Economics,89(9-10),1865-1877,2005.

[47]Brown,J.,Duggan,M.,KuziemkoI.,Woolston,W."HowDoesRiskSelectionRespondtoRiskAdjustment?NewEvidencefromtheMedicareAdvantageProgram",American Economic Review,104(10),3335-64,2014.

[48]HosseiniR.,"AdverseSelectionintheAnnuityMarketandtheRoleforSocialSecurity",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123(4),941-984,2015.

[49]Mahoney,N."BankruptcyasImplicitHealthInsurance",American Economic Review,105(2),710-46,2015.

(责任编辑:H)

AdverseSelectionandPublicPolicyInterventioninSocialInsuranceMarket:AReviewofForeignLiterature

ZHANGPingXUEHuiyuan

Alongwiththesocialeconomydevelopment,theprovisionofsocialinsuranceisbecominganimportanttaskofthemoderngovernment.Theproblemofadverseselectioncausedbyinformationasymmetryisoneofthemaineconomicbasisforthegovernmenttoprovidesocialinsurance.Thus,inrecentyears,ithasemergedalargenumberofresearchliteratureontheadverseselectionandpublicpolicyinterventiononthesocialinsurancemarket.Alotofstudieshavebeenmadeonthecombinationoftheoryanddatatoanalyzethewelfareeffectsofpublicpolicy.Thispaperattemptstosummarizeandanalyzetheresearchinthisfield,andprovidesausefulreferencefortheprogressofdomesticacademicresearchandthedesignofpubliceconomicpolicy.

socialinsurance,adverseselection,publicpolicy

*本文是武汉大学自主科研项目(人文社会科学,410500079)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71503186)研究成果,得到“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

猜你喜欢
公共政策社会保险逆向
逆向而行
社会保险
社会保险
社会保险
社会保险
社会转型时期的大众传媒与公共政策
城市设计中的公共政策偏好理解行为选择
公共政策不能如此势利
公共政策主导 携手抗击慢病
逆向工程技术及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