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太仓高级中学 唐惠忠
含英咀华,融会贯通——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第二单元学习指要
江苏省太仓高级中学 唐惠忠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第二单元学习宋词。教材选取的四位作家柳永、苏轼、辛弃疾、李清照,都是宋词创作的代表性人物。我们学习本单元时,应特别注意以下几点:
词兴起于隋唐,到了宋代,城市商业经济繁荣,交通发达,勾栏、瓦肆迅速增多,新兴的“胡夷里巷之曲”颇为流行。在这样的条件下,逐管弦而歌的曲子词开始兴盛起来。起初多是民间艺人为了演唱的需要而自己填词,也有一些下层文人应歌伎之请为她们填写歌词。很快,文人们在诗、文创作之外,发现了这个可供他们施展才华的场地。于是,按谱填词很快就成为一种风气。由于词最初主要是供宴饮娱乐之需,是由歌伎演唱的,所以歌词的内容要适合她们的身份,语言要符合她们的习惯。这样的词多写离别相思、风花雪月,格调上多是委婉、柔媚的。后来的词人在创作上或多或少沿袭了这种风格,写出不少偏于阴柔之美的作品。在词史上,这种作品曾被认为是“正宗”,是“本色当行”的。但由于词人所处的时代背景不同,个人的生活经历不同,思想、性格、情感和审美趣味有差异,其创作必然呈现出不同的面貌。有人把两宋时期的词人和创作,从总体上分成“婉约”和“豪放”两派,说:“词体大略有二:一体婉约,一体豪放。婉约者欲其词调蕴藉;豪放者欲其气象恢宏。”尽管宋代词人众多,作品丰富,各个时期的情况也很复杂,但在对两宋词史的研究中,这种说法一直被认可。
一是对教材里的作品的思想内容与表现手法进行归纳、梳理。这是因为,教材里的古诗词多是经典之作,是各个时期的代表性作品,通过整理,我们可以从总体上了解中国古诗词的概况,这对于古诗词赏析的入题、解题是大有裨益的。比如,从思想内容上,我们可以把这些作品分成表现爱国之情或抒写报国无门的感慨的(如辛弃疾的《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和《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咏史抒怀的(如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抒写思亲情怀的(如李清照的《醉花阴》);抒发个人人生感慨的(如苏轼的《定风波》);表现对大自然或其他景观的独特感受的(如柳永的《望海潮》);描写赠别、互勉的(如柳永的《雨霖铃》)……把各类词作找出来,然后对它们运用的艺术手法进行整理。最后,对表达每一类思想内容的词作经常使用的表现手法进行归纳、理解和记忆。这样,鉴赏古诗词的知识就能基本掌握了。
二是掌握一些常用的典故与惯用的意象。古诗词常用典故,用典可收到言简意赅的奇妙效果。同学们已接触过的并且是非常熟悉的典故应掌握,比如“廉颇老矣”、“封狼居胥”等。古诗词中的惯用意象常有特定的内涵,体现着传统的审美习惯。试择要列举:(1)见流水则思年华易逝,比如苏轼看“大江东去”而叹“人生如梦”;(2)折柳送别,比如柳永的“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其间缠绵悱恻的别离之情给人悠长的回味;(3)听雨打梧桐而心悲凉,比如李清照的“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等。
词作的章法主要体现为:(1)抓住开头,统领全篇。如《念奴娇·赤壁怀古》中的“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一句,就为全词奠定了豪迈的感情基调。(2)利用过片(即下片的首句)将全词连成一体。如《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的“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一句,从前面的歌颂英雄转到讥讽好大喜功的失败者,为下文抒写词人的忧愤做铺垫。(3)在结尾总括全词。如苏轼的《定风波》就是用最后一句“也无风雨也无晴”,概括了词人宠辱皆忘、超然旷达的人生境界。
可从以下两点来看:(1)评析“词眼”。优秀的作品中,诗有“诗眼”,词有“词眼”。这里的“诗眼”、“词眼”,有时是精练传神的一个字,有时是传达主旨的关键词、关键句。比如李清照的《醉花阴》,写主人公多愁善感、怜花、自怜的性格情态,结尾写道:“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这一个“瘦”字,便是全篇的词眼。它画龙点睛,形象地涵盖了词意,使人物形象与环境十分协调。(2)体会寻常词语的蕴含之意。古代诗歌遣词用语准确凝练,许多看似寻常的字词,到了作者笔下便有了丰富的内涵。能体会寻常词语的内涵,便是一种鉴赏能力。
此外,我们应多读优秀的赏析文章。好的鉴赏文章,能帮助我们开阔思路,让我们无形中学会一些鉴赏的方法和文学批评的基本原则,这对于我们赏析能力的提高往往具有意想不到的效果。
名师简介:
唐惠忠,中学高级教师,苏州市名教师,苏州市高中语文学科带头人,太仓市中小学领军人才,江苏省高考语文命题专家库成员,全国中语会课堂优化研究课题组特聘专家。1995年以来,在《中学语文教学参考》《中学语文教学》《语文教学通讯》《中国教师》等100多种国家级、省级报刊发表专业文章近千篇。专著《新课标全心讲解 高中同步作文》2004年由南方出版社出版,《新课堂作文 高考话题作文》2006年由重庆出版社出版,《高考作文经典技法》2015年由崇文书局出版。2009年12月参加由教育部主管的《中国教师报》主办的“两岸四地同课异构”活动,执教《指南录后序》,荣获公开课一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