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实训基地在新材料领域高技能人才培养中的作用
——基于校企合作的基地建设和发展模式探索与创新

2016-04-11 08:33虹,
上海塑料 2016年2期
关键词:校企基地实训

刘 虹, 冯 洋

(1.上海化工研究院,上海 200062;2.张江普陀园生物医药新材料人才实训基地,上海 200062)



论实训基地在新材料领域高技能人才培养中的作用
——基于校企合作的基地建设和发展模式探索与创新

刘 虹, 冯 洋

(1.上海化工研究院,上海 200062;2.张江普陀园生物医药新材料人才实训基地,上海 200062)

以基于校企合作的“张江普陀园生物医药新材料人才实训基地”为例,介绍了基地在功能定位、校企合作、重点专业设置、师资培养、设备资源共享等实训模式改革方面的创新经验和特色,提出了发挥校企合作优势,建设具有特色鲜明、效果显著、可持续发展的张江人才实训基地,协助引导人才培养链与新材料领域产业链、创新链有机的衔接。

新材料产业; 校企合作; 功能定位; 双师型导师队伍; 人才培养模式

0 前言

按照教育经济学理论,教育结构与经济结构有着相互依存的关系:经济结构决定着教育结构,教育结构又反作用于经济结构。衡量高等教育专业结构是否合理的一个极为重要的标准就是看高等教育专业结构能否与社会经济的发展相适应,能否与当地的经济结构实现有效的对接。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步入“大众化教育”的轨道,学生就业难已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首先,体现在供需结构性矛盾,即社会需求与高校人才培养规格、专业结构设置之间的矛盾。从人才培养规格来看,低层次人才的比例仍然较大,本科及本科以下毕业生仍占较大比重。从专业设置来看,我国高等教育在人才培养的质量及模式、专业类别等结构方面,还存在许多与市场经济不相适应的问题。部分高校的人才培养目标不明确,影响了学生就业的竞争力[1]。

其次,体现在用人单位吸纳毕业生的能力与毕业生数量剧增的矛盾,大多数用人单位的人才储备已经逐步趋向饱和。尤其经过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劳动密集型产业逐步向技术密集型产业调整,企业人才资源合理配备已基本稳定,用人规模不会有较大变动。

为了改善大学生就业难的现状,构建一个完善的大学生全程化就业教育体系,必然要针对人才缺口较大的新兴产业领域发展需求,在学科专业结构、布局结构和层次结构等方面及时作出调整,以适应经济社会发展战略调整和产业结构升级优化的新要求[2]。目前新的就业增长点主要集中在一些新兴产业,尤其是目前发展如火如荼的新材料产业领域,对于高技能人才有较大的需求。新材料行业作为新兴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受整体发展阶段和水平的制约,新材料人才队伍在总量、结构及发展环境等方面,还存在一系列问题,如人才资源总量相对不足,人才资源结构不尽合理,人才使用及评价不完善等。对于用工的要求大大提高,这是仅凭高校教育无法实现和满足的,因此,需要集合社会教育力量和资源来培养适合经济发展需求的技能人才。

笔者以“张江普陀园生物医药新材料人才实训基地”为例,通过介绍基地功能定位、基地建设、人才培养和激励模式等方面的探索、创新和经验,目的为上海市重点领域人才实训基地建设,为国家建立一批专业应用性强、资源整合度高、实训制度健全、以促进就业和创业为特色的重点领域人才实训基地,提供参考与借鉴,有效解决当前就业难题。

1 实训基地的作用

以校企合作为基础的实训基地为破解人才培养和就业困境提出了新的思路和方法。培养工程应用型高技能人才,服务经济建设,推动教育发展,是人才实训基地的主要目标,也是落实国家职业教育和继续教育工作的重要方式[3-4]。随着国家十三五规划出台,集中支持新材料等重点领域的基础研究和共性关键技术的研究,更加重视核心技术创新,亟需推动人才结构战略性调整,突出“高精尖缺”导向,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着力发现、培育、集聚一批高技能人才队伍。

基于校企合作的人才实训基地是以现代企业需求为出发点,以企业和高校为合作主体,来解决企业紧缺型人才不足、高校实训设施不足等现状,以提高实践教学质量,让高校人才培养方向紧密对接现代企业实际需求的一个有效途径[5-6]。

2 基地建设探索和创新

2014年11月,依托上海化工研究院和生物医药新材料科技园区在生物医药、新材料、新能源、节能环保、公共安全等重点领域的优势和特色,成功申报建立张江普陀园生物医药新材料人才实训基地。基地以校企合作为特色,旨在重点培养新材料、生物医药领域的高技能人才。

2.1 特色功能定位

人才实训基地建设既不是单纯的模拟实验室建设,也不仅仅是满足学生的实习场所,而是具有多种功能,为满足社会多层次人才需求,集生产科研为一体的综合性机构,是集教学实践、技能培训和实习实践为一体的多功能职业教育服务平台。基本职能是完成实训教学与职业素质训练和职业技能训练,培养和提高学生、社会劳动者和创业者等实训人员的专业素养和实践能力[7]。

基于校企合作的人才实训基地已形成当今我国高校和企业在应用型专业实现零距离对接的特色,同时也逐渐成为一些应用型专业人才培养赖以生存的根基[8-9]。

张江普陀园生物医药新材料人才实训基地是以新型科研院所和企业为主体建立起来的,以协助高校和企业有效对接,培养高层次工程应用型人才和高技能通用型人才为目标;依托校企合作,基地将高校、企业和科研院所等各方资源有效聚集起来,建立一个新型人才实训基地。充分发挥基地与高校企业对接,帮助学生就业的功能,尝试“把需要工作的人培养成工作需要的人”的新型模式,经过专业技能培训,提高学生就业能力,满足社会人才需求。

基地准确把握人才培养目标和特色定位,创新地把高校学生的实践实训融入企业产业链,一方面让学生在基地内开展课程实践,跟随带教导师参与研发课题,为各大高等院校培养人才,包括研究生和本科生;另一方面,让学生到企业工厂中,参与企业生产和产品研发,让更多的高校学生和企业从业人员享受到基地在新材料、生物医药等重点领域的培训课程特色。

此外,基地还承接企业人才培养任务,接收行业内企业派遣职工来基地参加技能培训,每年为园区企业、产学研合作单位,以及张江示范区及其相关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单位培育中高端科技骨干以及高素质技能人才。

2.2 实践教学与仪器设备资源共享

仪器设备资源共享是人才实训基地建设人才培养体系的特色。

基地依托上海化工研究院,向实训人员开放重点实验室、中试生产装置以及生产工艺车间等仪器设备和实训场地,实现仪器设备资源共享。其中,科研实验室包括聚乙烯催化制备技术、高分子功能化改性材料、高分子阻燃材料等6个重点实验室,以及GLP (良好实验室规范)认可实验室、ISO/IEC 17020检查机构认可实验室、ISO/IEC 17025检测实验室、工信部工业产品质量控制和技术评价实验室、上海市聚烯烃催化技术重点实验室等国家级认可实验室和国家认可的检测实验室等,满足实训人员的教学和实训需求。

2.3 专业设置与企业需求紧密对接

专业建设的核心是课程建设,一门专业课程往往紧密对应企业或就业的一个核心岗位。基地基于行业内企业实际的工作岗位、工作项目和工作过程的需求,结合当前经济发展新业态和新常态,将学科专业动态和行业发展成果融入课堂教学,以提高基地课堂教学的专业针对性。与传统教育的课程建设相辅相成,有“工学结合、理论实践结合”的鲜明特色[10]。

初步探索设置5个重点专业:催化新材料、功能性高分子新材料、生物医药制剂、化学工程与技术专业以及检测分析专业等,其中以催化新材料专业设置为例,依托上海市聚烯烃新材料技术服务平台,与中石化集团联合成立的有机联合研究所、上海化工研究院技术开发中心以及产业基地等开展实习实训。

2.4 加强校企合作创新教育培训项目

基地以行业发展、市场需求和促进就业为导向,积极开展与高校合作,通过与高校签订校企合作协议,共同开发人才培养项目。

发挥企业主体作用,创新开拓教育培训项目,全面负责安排联合培养研究生、本科生在培养教育期间的所有学习和工作岗位。目前已在校企联合培养专业硕士、本科生方面取得一定成效。

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基地针对研究生所学专业,将学生安排进入上海化工研究院科研部门和课题组,并由相应科技带头人负责带教,指导学生参与课题实验和项目工作,让研究生在科研项目中提高理论知识学习的深度和广度,培养独立思考,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科学思维和动手操作能力。

目前基地已与华东理工大学、上海应用技术大学、南京工业大学、东华大学、上海电力学院等高校,在化学工程专业、环境保护专业等领域,联合培养超过100多名专业研究生和本科生。

2.5 建设内培外引的双师型实训导师队伍

基地以专兼聘形式,逐步组建一支既懂理论,又能指导实践的双师型导师队伍。有理论知识水平深厚的高校教授、学者,又有工程应用经验丰富的企业专家及技术人员。通过两方面导师取长补短,解决专业师资短缺和高校教授实践经验不足等问题。

基地专职导师由上海化工研究院内部培养核心专家队伍组成,其中包括国家中青年专家、上海市领军人才、上海市学科带头人、上海市青年启明星、教授、高级技师等100余人。兼职导师来自上海化工研究院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及校企合作单位,包括高等院校、大型国企、龙头企业等单位的教授、专家及学者等。同时基地也聘请一批包括中国工程院院士、行业知名教授、专家学者来基地进行理论教学及实践指导。

基地围绕提升自主创新能力,通过校企合作,建设一支高素质、高层次、高技能的双师型实训导师队伍,保证生师比在20∶1以内,最大程度满足基地对各层次人才培养的需求。

3 基地在人才培养和激励模式的探索和创新

基地为实现健康可持续性发展,不断探索基于高校和企业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以及激励模式。

3.1 基地人才培养模式

基地探索人才培养创新模式。一方面,加强与高校的合作,达成联合培养协议,接收高校学生进入基地参加实习实践和课题研究,重点培养具有工程放大能力、应用技术开发以及产业化开发能力的专业人才;另一方面,接受企业培训订单,为企业定制培养方案,按照企业技术人员的岗位工作需求,为企业定制针对性较强的培训计划,既可组织专家导师到企业进行定期培训,又可以由企业组织实训人员进入基地,接受定制专业课程和实践教学,帮助实训人员提高专业技能。

此外,基地还接受企业招收实习生的委托,为企业推荐实习实践过程中表现较好的高校学生,减少企业招聘环节,帮助企业降低招聘成本。

3.2 基地人才激励机制

基地为实训人员提供创新和创业平台,探索实施过程激励、结果激励和中长期激励等人才激励机制。一方面,探索技术成果转化创新,为人才进行科研创新和技术成果转化提供产业技术条件与创新服务平台,对基地内完成科技成果研发和技术成果转化及产业化作出突出贡献的技术人员,给予激励;另一方面,鼓励创业人才孵化创新,上海化工研究院设立青年成才扶持项目,为具有创新思维精神的青年人才提供创业经费支持,鼓励青年人才发挥才能,在园区内开展创新创业活动。

3.3 基地特色人才培养过程

基地探索形成教学实践相结合的创新人才培养方式,创建“5+1”人才培养过程。

(1) 理论知识能力。开设催化新材料、功能性高分子新材料、生物医药制剂、化学工程与技术及检测分析等重点专业,提升实训人员的理论水平。

(2) 仪器设备操作能力。由实训导师带教,进入实验室,学习质谱仪、色谱仪、红外光谱仪以及一些大型高性能计算机等实验仪器的使用规范和操作技能。

(3) 数据分析处理能力。由带教导师指导学习分析处理软件的使用、相应计算程序的编写以及基于操作程序的计算机操作系统等数据分析处理过程。

(4) 科研项目开展能力。加入科研团队,由团队指导教师指导,参与科研项目的立项、研究、结题、评估等一系列科研实践。

(5) 产业技术实际应用能力。到工业园区进行工厂实践实习,让实训人员真正从现场学习技术,最终实现理论指导实践,实践验证理论。

4 基地特色经验总结

建立结构合理、高质量高水平的人才实训基地,是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必要途径。张江普陀园生物医药新材料人才实训基地的建设,有效促进了校企合作和产学研结合,是校企合作的具体成果体现,既体现了企业对人才需求,充分调动了高校和企业共同合作、联合进行人才培养培训的积极性,又能推进学生向职业人的转换,为高校和企业人才培养和对接搭建了一个良好的服务平台。

基地建设具体经验总结如下:

(1) 通过与高校合作,接收高校学生前来实习实践,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基地实训人员生源问题,保证基地每年的实训人员规模达标。

(2) 接收高校学生在基地参与课题研究项目,由导师带教,让学生提前得到岗位锻炼,为学生从高校进入工作岗位实现“零对接”创造条件。

(3) 基地通过推荐表现较好的学生到企业,可以让企业选择优秀的学生到企业就业,既减少了企业招聘和培训环节,又降低了企业人力资源成本。

(4) 发挥企业主体作用,协助高校进一步提高就业指导的覆盖面和实效性,建立健全职业发展和就业指导服务体系。

(5) 协助完善高校就业与招生计划、人才培养、经费拨款、院校设置、专业调整等联动机制,推动高校不断优化人才培养结构,提高学生质量,实现特色发展。

基地旨在通过推进校企合作,建立面向市场的双赢式实习基地。今后基地将进一步加强与国内外校企合作,朝着对接国际人才实训基地方向发展。通过开拓与国内外高校和企业的人才交流合作,把实训基地建设成为一个教学功能多样、技术先进、管理创新、资源配置合理,并充分反映当前教育培训和专业技术发展主流水平,集教学、培训、科研、生产、服务为一体的优秀示范性重点领域人才实训基地。

[1] 杨振.对接园区产业的校企合作研究[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14.

[2] 高灵芝,应峥.公共实训基地:中国培训事业的一大创新[J].职业,2009,16(15):8.

[3] 李静.浅谈政府对公共实训基地的“臂距”管理[J].管理观察,2009,29(11):32-34.

[4] 吴晓天,石伟平.公共实训基地的实践与探索[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9.

[5] 王浩,李宇青,王鹏.公共实训基地运行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职业,2011,18(6):81.

[6] 张海兰.打造可持续发展的公共实训基地——对国内五种典型实训基地建设模式的比较研究[J].职教论坛,2009,25(36):40-44.

[7] 徐世军.“工学结合”教育模式的组织与运行机制的研究[J].天津职业院校联合学报,2008,10(4):30-32.

[8] 蒋林华.公共实训基地完善高技能人才培养体系的探索[J].职业,2014,21(5):98-99.

[9] 张天华.工学结合的校企合作探究[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2,26(1):33-36.

[10] 王章华,王林,龚兴雷.校企共建实训实习基地努力提高学生实践能力[J].职业教育研究,2008,27(7):132-133.

Role of Training Base in Cultivation of High Skilled Talents in Field of New Materials ——Exploration and Innovation of Base Construction and Development Model Based on Collaboration between University and Enterprise

LIU Hong1,2, FENG Yang1,2

(1. Shanghai Research Institute of Chemical Industry, Shanghai 200062, China;2. Zhangjiang Puto Bio-medicine & Advanced Material Talent Training Base,Shanghai 200062, China)

It takes "Zhangjiang Patuo Bio-medicne & Advanced Material Talent Training Base" as an example of collaboration between university and enterprise, introducing the innovation experience and characteristics of the training mode reform in the aspects of function orientation, university-enterprise collaboration, key specialty setting, teacher training, equipment resource sharing and so on. Proposed to take the advantages of collaboration between university and enterprise through construction of distinctively feature, significant effect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Zhangjiang talent training base, to help to guide and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talent chain linked with new material industry and innovation chain.

new material industry; university-enterprise collaboration; orientation of base function; team of double teachers; mode of talent cultivation

刘 虹(1973—),女, 工程师,上海化工研究院培训与信息中心主任,第一批授牌的上海张江自主创新示范区重点领域人才实训基地(普陀园)负责人

C 961

A

1009-5993(2016)02-0054-05

2016-04-05)

猜你喜欢
校企基地实训
流翔高钙为党建示范基地锦上添花
基于CDIO理念的数控实训教学改革与实践
深化校企合作促进应用型人才培养实现校企生三方共赢
我的基地我的连
虚拟情景实训环境三维模拟
电工电子实训教学改革与创新
校企联合对人才培养的作用
校企合作运行机制初探
微课在数控实训课中的应用探析
校企合作五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