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工作:实施精准扶贫的推进器

2016-04-11 08:26陈成文姚晓廖欢
社会工作 2016年3期
关键词:受助者社会工作者困境

陈成文 姚晓 廖欢

社会工作:实施精准扶贫的推进器

陈成文姚晓廖欢

摘要:社会工作是实施精准扶贫的推进器。这是因为,社会工作凭借其独特的专业理念和方法,在实施精准扶贫中具有独特的功能和专业优势。当前,我国实施精准扶贫主要面临着政策、对象、资源方面的三重困境。精准扶贫要走出困境,必须有社会工作的专业介入。社会工作的专业介入有利于优化精准扶贫的政策选择、提升精准扶贫对象的脱贫能力、激发精准扶贫对象的进取精神、整合精准扶贫社区的社会资源。在实施精准扶贫的过程中,只有科学运用社会工作的扎根理论,积极倡导社会工作的助人自助理念,切实践行社会工作的增权理论,充分利用社会工作的优势视角,才能发挥社会工作的独特功能和专业优势。

关键词:精准扶贫社会工作推进器

陈成文,江西财经大学财税与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南昌 330013);姚 晓,湖南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社会工作专业硕士研究生(长沙 410081);廖 欢,湖南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社会学专业硕士研究生(长沙 410081)。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的报告中指出:“农村贫困人口脱贫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艰巨的任务。必须充分发挥政治优势和制度优势,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要打赢脱贫攻坚战,就必须“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因人因地施策,提高扶贫实效”。精准扶贫是相对于传统的粗放式扶贫而言的,主要是指针对不同贫困户状况、不同贫困区域环境,运用科学有效的程序,对贫困对象实施精准识别、精准帮扶和精准管理的扶贫方式。实施精准扶贫的手段是多种多样的,既有经济、政治、法律等手段,也有社会工作手段。社会工作凭借其独特的专业理念和方法,在实施精准扶贫中具有独特的功能和专业优势。

一、实施精准扶贫呼唤社会工作的专业介入

(一)实施精准扶贫的现实困境

扶贫活动在中国早已有之。多年来,我国长期坚持以政府为主导的扶贫政策方针,虽然取得一定成效,但依然面临巨大困境和挑战。从精准扶贫的具体实施过程来看,实施精准扶贫主要面临着政策困境、对象困境和资源困境。

1.政策困境

我国传统扶贫政策的制定,主要依托于短期的实地调研,采用上门走访和问卷调查的方式,从部分贫困地区收集资料,之后对资料进行整理、统计、分析并提出政策建议。由于缺乏客观的评价标准,这种信息收集方式主观性较强且调查范围和调查频率有限。这就造成,一方面,现有扶贫政策与受助者需求脱节;另一方面,调查结果缺乏代表性。同时,相对较低的调研频率也无法满足贫困地区因环境变化而产生的新问题和新需求。2014年,国家提出“精准扶贫”工作机制,再次强调“建档立卡”的重要性,要求做到对贫困农户的精准识别、精准帮扶、精准管理和精准考核等(唐丽霞、罗江月、李小云,2015)。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这部分工作仍然面临困境。首先,在扶贫识别政策方面,现有政策对于贫困户主要采取逐级指标分配的方式,工作程序、公示等过程较为繁琐,加之老百姓认为无法给自己带来直接利益,参与度不高,致使扶贫识别工作很难按预期要求进行。其次,在具体帮扶政策方面,帮扶政策的系统性、衔接性和目的性以及差异性不足,导致我国的精准扶贫工作效果不明显。更重要的是,政策制定者在扶贫理念上仍然没有脱离传统救济式扶贫理念的羁绊,造成有限的扶贫资源运作效率低下(成元君,2007)。再次,在扶贫管理政策上,当前我国主要采取的是由基层扶贫部门负责建档立卡,进行统一管理。从各地区的政策实践来看,贫困认定过程将长达三年之久,三年之后才能享受专项扶贫资金的扶持。而在这三年内,受助贫困人口的结构可能已经发生巨大变化,而相应的建档立卡管理却没有同步进行,使得扶贫管理出现延迟性。最后,在扶贫考核政策方面,虽然国家定期对扶贫地区进行绩效考核,但由于各地政府更多热衷于做好“表面工作”、积极迎接检查,真正产生扶贫效果的地区少之又少。

2.对象困境

作为我国精准扶贫工作的直接受助者和参与者,扶贫对象的脱贫效果直接决定了我国扶贫工作的成功与否。从扶贫工作的具体实践来看,我国扶贫对象主要存在以下两个方面的困境。一是观念困境。我国贫困地区大多地广人稀、自然环境恶劣、交通极其不便,受传统观念影响,贫困农户思想文化落后,进取心不强,长期粗放型的“输血式”扶贫使得贫困户形成了“等”“靠”“要”的惰性思维。部分贫困农户认为,自己没有接受过较高水平的教育,知识、技能水平不强,没有能力完全依靠自己脱贫。伴随着越来越多扶贫政策的制定和落实,贫困农户对于政策的期冀越来越大,同时依赖心理也越来越强。甚至在部分贫困户看来,政府有责任给予他们帮助,有义务解决他们生活中出现的一切问题。就城镇贫困户而言,由于感到生活水平差距明显,这部分生活于城市边缘的贫困“弱势群体”对于生活大多充满抱怨,他们将更多的精力集中在维权上,希望通过自己偏激的行为获得来自政府的资助。针对这些存在观念问题的贫困户,我们的扶贫工作应该扶勤不扶懒,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尽管这类人群所占的比例并不大,但是这类人群对扶贫物资与资金的使用,却给扶贫工作带来了极大的挑战。扶贫政策过于倾向这类人群,会损害扶贫工作的公平正义性(葛志军、邢成举,2015)。二是能力困境。无论是在农村亦或是城镇,大多数贫困户缺乏谋生能力,收入较低甚至零收入。特别是在农村,受历史、地理等多方面条件限制,农户与外界交流甚少,信息、技术及教育发展落后,大多数村民以传统农耕为生,基本没有接受过正规的教育及技能培训,个人能力发展无法满足当前社会的需求,致使收入微薄。随着社会发展发展的不断信息化、技术化,传统低效率的农业劳作方式逐渐被工业化生产所取代,这也预示着无竞争力的农户将面临失业。

3.资源困境

现阶段,我国扶贫工作面临的资源困境主要体现在资源获取、资源分配以及资源利用效率上。首先,在资金来源上,政府的财政资金仍占主体,不少扶贫资金需要地方政府进行配套,致使扶贫资金的充裕程度与当地经济条件紧密相关。然而,对于贫困地区来说,地方财政无力负担这些配套扶贫资金,因此无法贯彻落实相关的扶贫工作要求。费孝通曾在《乡土中国》中详细介绍了我国农村社会网络状态,即“每一家以自己的地位作为中心,周围划出一个圈子,这个圈子的大小要依着中心势力的厚薄而定。以己为中心,像石子一般投入水中,和别人所联系成的社会关系不像团体中的分子一般大家立在一个平面上,而是像水的波纹一样,一圈圈推出去,愈推愈远,也愈推愈薄”(费孝通,1998)。也就是说,在农村,人际关系网络简单,交际圈子通常仅限于亲朋邻里,可获取和利用的资源十分有限。其次,在资源分配方面,目前我国的精准扶贫工作基本由政府“包办”,资源是否被有效利用缺乏相关监管机制。在缺乏精准扶贫相关法律的情况下,掌握着国家扶贫资源的政府部门容易滋生腐败和产生扶贫不均(杨秀丽,2016):一方面,资源由相关部门根据前期收集的资料进行逐级指标分配,与基层联系不紧密导致部分“临界贫困户”被排斥,真正需要帮助的贫困者被遗漏;另一方面,当前我国采取的定期政绩考核制度,导致部分地区领导热衷于打造扶贫工作示范点,将有限的扶贫资源全部投入其中,资源分配严重不均。此外,资源利用效率低下也是扶贫工作亟待解决的问题。逢年过节,扶贫工作者主要将资金用于购买慰问物资,并且成为我国开展扶贫工作的主要方式,因为这样的工作不仅简单而且容易操作。这种扶贫方式虽然给贫困户带来了一定物质帮助,但也只是缓解一时之需,扶贫资源利用效率低下,无法从根本上帮助解决贫困问题。

(二)社会工作的专业介入:精准扶贫走出困境的必由之路

1.社会工作的专业介入有利于优化精准扶贫的政策选择

社会工作既可运用其独特的个案、小组、社区工作手法为服务对象提供帮助,同时,也可作为政策的倡导者积极影响社会政策的制定,为受助者谋取福利、争取资源、优化精准扶贫的政策选择。这种政策选择的优化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间接参与社会政策的制定与社会政策的实施;另一方面,支持社会政策的评估并为社会政策的完善提出调整建议(刘勤,2016)。社会工作的专业性质决定社会工作与基层民众的接触更为紧密,他们能更加真实、准确、及时地了解贫困者的问题与需求,从而协助决策者做出符合实际需要的政策选择。在扶贫政策制定方面,作为基层受助者与政府之间的“桥梁”,社会工作者能向领导者反馈信息,为政策的制定提出合理的建议。从当前我国社会工作影响社会政策制定的实践过程来看,他们以一种更为理性化、有序化的方式向决策者提出政策建议,既能化解群众的频繁上访问题,更能有效协助决策者制定符合民心所向的政策。除此之外,社会工作者能对社会政策进行专业评估,分析政策的可实施性、可持续性以及有效性等问题。我国目前的精准扶贫政策仍存在不少缺陷需要完善,这既需要政府根据社会的实际发展情况调整扶贫内容,更需要从受助者角度出发,有针对性、差异性地提供帮助;因此,作为政策执行者的社会工作组织可以在政策操作化的过程中发现问题,为政策的完善提出调整建议。

2.社会工作的专业介入有利于提升精准扶贫对象的脱贫能力

社会工作的专业优势在于运用助人自助理念,提升贫困者的自我脱贫能力,将依托行政强制的外部支持转化为依托社区及人口的自主自立发展(成元君,2007)。社会工作者通过开展相关活动,有利于协助扶贫对象缓解心理压力、解决现实困境,从而从根本上提升扶贫对象的自主脱贫能力。从扶贫方式上看,我国传统扶贫属于典型的“输血式”扶贫,多以政府组织慰问团看望贫困户,发放油、米等生活必需品的方式进行,缺乏提升受助者自主脱贫能力的“造血式”帮扶方式。这不仅无法帮助贫困户从根本上摆脱贫困,还容易滋生受助者的依赖心理,产生负面效应。社会工作强调淡化问题、突出优势、提升能力,即在与案主共同明确当前存在的问题之后,重点运用优势视角,挖掘案主身上存在的潜能,在服务中协助案主运用、提升自身优势,进而实现“助人自助”。通过运用个案、小组、社区工作模式,社会工作能帮助扶贫对象在交往互动过程中实现自我成长,培养贫困户自主获取资源的能力。传统扶贫模式中扶贫对象的参与度较低,态度较为消极。通过社会工作的专业介入,一方面能协助贫困者建立“自助”理念,鼓励受助者首先从观念上脱贫。另一方面可以积极整合社会资源,通过爱心个人、企业或组织的资助,让贫困户掌握基本的致富本领,提升精准扶贫对象的脱贫能力。

3.社会工作的专业介入有利于激发精准扶贫对象的进取精神

扶贫工作的开展具有重要的积极意义,但在一定程度上也会带来两方面的消极后果:一是贫困群体的污名化,这让本就自卑心理强烈的贫困者遭受巨大的心理打击,甚至主动放弃受助机会;二是对于扶贫对象的负向激励,扶贫资源的有限性会吸引更多的社会群体争夺有限的扶贫资源,滋生受助者对外部资源的依赖心理,抑制贫困人口主动脱贫的积极性(罗江月、唐丽霞,2014)。长期以来,贫困文化对于社会成员的影响根深蒂固,他们习惯给贫困户贴上好吃懒做、不思进取等负面标签。这一方面导致严重的社会排斥,这些贫困者逐渐被推至社会边缘,沦为弱势群体;另一方面也给贫困户带来巨大的心理压力,他们开始自我否定,精神懈怠,消极应对当前困难。特别是在农村,村民在个体行为上表现为因循守旧、得过且过,在群体行为上呈现出家庭本位主义、排斥集体合作的思维与行为方式,缺乏自主发展、团队合作的观念与意识(李文祥、郑树柏,2013)。社会工作的专业介入具有两方面的积极效应,从短期来看,能协助扶贫对象提升个人能力、促进个人成长。从长远来看,能促进社会形成自助、互助的良好文化氛围,帮助扶贫对象摆脱自卑心理,树立积极进取的正确价值观。这种正面效应的发挥主要通过以下两种途径:一方面,协助扶贫对象转变自身观念,突出其个人价值与潜能。社会工作可以运用“优势视角”理论,倡导积极健康的生活方式,鼓励扶贫对象以乐观正面的态度面对困境。另一方面,社会工作能够通过影响服务对象的周边环境,来促成问题的解决。“生态系统理论”强调,个体的生活环境由无数子系统构成,他们在与环境互动的同时深受周边环境的影响。作为资源的链接者,社会工作者能充分整合社会资源,鼓励其他社会成员、组织参与到扶贫助人活动中;通过策划相关活动,倡导新的社会文化,消除社会排斥,形成良好的互助氛围,以影响扶贫对象生态系统的方式提升受助者的自信心,激发进取精神。

4.社会工作的专业介入有利于整合精准扶贫社区的社会资源

长期以来,我国传统扶贫方式多以政府为主导,依靠财政拨款,实行自上而下的扶贫救济。由于传统扶贫模式资源利用效率低下,加之扶贫资源有限,往往造成资源供不应求。因此,要提高扶贫成效,就必须在提升利用效率的同时,扩宽资源获取的渠道,丰富资源内容,增加资源总量。社会工作者作为资源的筹措者和链接者,一方面通过策划相关宣传活动,让更多社会成员了解我国当前贫困现状,鼓励他们参与到扶贫工作之中,并带动身边的人共同加入,拓展资源获取渠道;另一方面根据服务对象的实际需求,联系爱心个人、爱心企业参与志愿服务,提高精准扶贫的专业水准。从传统角度看,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熟人社会”,亲朋邻里之间的接触远远多于其他社会成员。充分发挥贫困地区人际关系网的资源优势,让贫困户之间实现互助,通过彼此的帮助与共同成长来摆脱贫困,也是社会工作者介入扶贫工作的重要机制。除了开展专业服务,社会工作更加强调提升受助者的个人能力,扩展其资源和信息获取渠道,避免社会工作者撤离之后服务对象再次陷入困境。国内精准扶贫的实践经验表明,社会力量是推进精准扶贫的重要生力军,积极鼓励并高效引导社会力量参与精准扶贫,可以实现多赢局面(马晓晗,2016)。因此,社会工作的专业介入,一方面能补齐政府扶贫的“短板”,从不同的角度为贫困者提供援助。另一方面,能缓解政府扶贫工作中的压力,扩大受助者的资源获取途径,实现社会互助,推进和谐社会发展。通过促进不同阶层领域的社会成员彼此之间的交流,推动“互助”精神的传递,实现社会平稳较快发展。

二、社会工作介入精准扶贫的专业优势

社会工作凭借其独特的专业理念和方法,在实施精准扶贫中具有独特的功能和专业优势。因此,精准扶贫要走出现实困境,就必须充分发挥社会工作的独特功能和专业优势。科学运用社会工作的扎根理论,积极倡导社会工作的助人自助理念,切实践行社会工作的增权理论,充分利用社会工作的优势视角。

(一)科学运用社会工作的扎根理论

作为一种研究方法,扎根理论的主要宗旨是在经验资料的基础上建立理论(张和清,2001)。社会工作服务是一个长期、循序渐进的过程,通过深入受助者的生活之中,收集第一手资料,了解受助者的问题和需求,结合实际情况总结分析现有扶贫政策存在的缺陷和问题,从而协助政府实现精准扶贫政策的最优化。将扎根理论结合到社会工作实践之中,工作者首先要对扶贫地区的基本情况进行摸底调查,例如当地总人口数、人口结构分布以及基础设施建设情况等,再将这类原始数据资料作为扶贫政策论证的依据。同时,服务过程中,社会工作者通过参与式观察,走访受助地区,与当地贫困户进行交谈,有针对性地了解扶贫对象个人、家庭以及社区等信息,总结之前扶贫工作开展的成效与不足,能够为之后优化扶贫政策寻找方向。在扎根理论的运用的过程中,需要构建理论雏形,根据理论指导实践,同时在实践中检验理论,以期将其与扶贫政策的制定条例相结合。例如,对于贫困地区空巢老人,他们不仅经济条件拮据而且缺少子女的陪伴,社会工作者根据该受助者的现实问题与需求可建立“三常”理念,即“常入户陪伴、常电话问暖、常组织活动”,给予贫困户尤其是这类特殊群体更多的关注与帮扶,在为他们开展服务的同时发现该理论的优劣,最终制定出具有可操作性的政策建议。在专业服务的进行过程中,社会工作者能够充分利用现有扶贫政策,为符合条件的贫困户争取其应该享受的权利,在落实相关政策的同时,社会工作者能有效评估该政策对于扶贫工作产生的实际效果,为优化扶贫政策提供专业建议。

(二)积极倡导社会工作的助人自助理念

“助人自助”理念作为专业服务的宗旨和目标,贯穿于整个社会工作服务的全过程。从专业实践来看,“助人”和“自助”应该包括两个层面的内容:一是社会工作者通过个案工作、小组工作及社区工作等专业活动,协助服务对象解决情绪压力与困扰,满足实际需求,解决现实问题;二是注重案主“自助”能力建设,在活动中协助案主自我成长,避免结案后的依赖,以期让受助者在服务结束后能依靠自身力量解决问题。在精准扶贫的过程中,社会工作者要以“助人自助”理念为指导。首先,促进受助主体内在觉醒,使其意识到自身所处的困境;协助扶贫对象从内心接纳自己,即从思想观念上帮助受助者树立“自助”理念。服务过程中,社会工作者要通过主动倾听、表达关注、同理以及鼓励支持等支持性技巧,让扶贫对象感受到被尊重,相信自身存在的价值。其次,通过前期的调查分析,构建完整的服务计划,协助扶贫对象提升自主脱贫能力:一方面,社会工作者通过个案工作直接帮助扶贫对象提升脱贫能力,或通过小组工作鼓励服务对象积极与小组成员互动,在与他人的交流学习中实现个人成长;另一方面,链接社会资源为扶贫对象接受专业技能培训提供机会。综合分析,扶贫对象脱贫能力的提升除了学习掌握必要的谋生技能之外,融入社会的能力也应得到关注。当今社会不仅存在对贫困人群的排挤和孤立问题,贫困户自身也深受自卑等负面情绪影响,最终造成社会与贫困者之间的双向排斥。因此,专业社会工作的介入,不仅要影响社会成员接纳贫困人群,也要增加贫困者与外界环境的互动,鼓励受助者积极融入社会生活,学习依靠自身力量发掘和利用社会资源。

(三)切实践行社会工作的增权理论

在社会工作专业中,无权可以看作是社会工作介入的对象,获得权力是社会工作介入的目标,而增权则是社会工作的途径。社会工作中的权力是指人们所拥有的能力,这不仅表现为一种客观的存在,而且表现为人们的一种主观感受,即权力感(廖敏,2009)。在增权理论的指导下,社会工作服务强调将焦点集中在受助者的潜能和优势上,而不是将焦点放在其缺陷与问题上。受社会文化的影响,多数贫困户存在强烈的自卑心理,欠缺自我肯定意识,劳动上被动应付,思想上消极懈怠,最终深陷贫困问题无法自拔。社会工作者在助人的过程中,可以通过专业干预和帮助,增强贫困户对于自身权利和能力的认识,降低甚至消除无权感。在专业服务中,社会工作者要依据“个别化”原则,详细了解贫困户的基本情况,对于尚具有劳动能力特别是青壮年贫困户,通过个案辅导,帮助其认识到自己身上存在但尚未被挖掘的潜能,增强贫困户的自信心和自我认同感,消除自卑心理和无权感。一方面,社会工作者可以为服务对象开展心理咨询服务,鼓励其打开心扉,表达困苦,给予贫困户以帮助、教育、启发和引导,调节内心压力,改变不正确的思想观念,释放负面紧张情绪。另一方面,社会工作者能充当“中间人”角色,连接贫困户与外部增权力量,激发外部资源的活力,协助扶贫对象减少无权感。这些外部力量主要包括家属、朋友以及其他社会成员。再次,社会工作者可以通过营造正确文化氛围,消除社会排斥,真正接纳贫困户,形成和谐的社会文化氛围,让扶贫对象感受到温暖与关怀,积极应对生活困境。

(四)充分利用社会工作的优势视角

“优势视角”理论指出,每一个社会成员都有自己的优势和潜能,社会工作者要透过专业的眼光发现服务对象身上的优点,挖掘潜能,协助、激发他们发挥自身能力。将优势视角与整合社会资源相结合,不仅能扩大专业服务的资源获取渠道,丰富资源供给,更能弥补社会工作者个人帮扶能力的不足,给予扶贫对象更全面的帮助。利用优势视角整合社会资源需要做好以下三方面工作。首先,充分利用人际资源。作为独立的个体,社会成员无法完全脱离社会环境而单独存在,因此人际关系网络是个人生存、发展的重要部分。社会工作者首先要发掘案主身边现有人脉资源,协助贫困户增强团体合作意识,构建一个有序的互助组织,使组员在互动中实现自我成长,同时扩大彼此交际圈,互相提供更多有效信息。与此同时,还要积极链接外部人际资源,向社会成员宣传精准扶贫工作,了解贫困户的困难和需求,激发社会成员的爱心,鼓励更多志愿者参与到扶贫工作中。其次,积极整合物质资源。社会工作者通过联系爱心个人、组织和企业,为部分扶贫对象提供学习、生活等物品资助,改变原来全部依靠政府财政拨款开展帮扶救济的扶贫工作,缓解扶贫物资供不应求的压力。最后,社会工作者还要充分挖掘贫困地区的其他优势,或是资源优势,或是风土人情的优势。透过专业的眼光充分利用这些被“埋没”的优势资源,社会工作者要对当地进行深入的了解与评估,收集详细资料,结合扶贫地区的独特优势与受助者协商,共同策划服务方案,引导贫困户通过自助、互助活动开发利用当地优势资源。这不仅能激发贫困户自身潜能,带动互助合作,更能为贫困地区致富提供一些新的道路选择。

三、结 语

当前,我国实施精准扶贫主要面临着政策、对象、资源方面的三重困境。社会工作的专业介入是精准扶贫走出困境的必由之路,这是由社会工作的专业价值理念决定的。社会工作的专业介入有利于优化精准扶贫的政策选择、提升精准扶贫对象的脱贫能力、激发精准扶贫对象的进取精神、整合精准扶贫社区的社会资源。作为一种帮助人、服务人的专业和职业,社会工作的核心理念与精准扶贫具有一致性。社会工作的专业介入不仅有效契合“实事求是,因地制宜”的扶贫要求,还有利于优化精准扶贫的政策选择,有利于提升精准扶贫对象的脱贫能力,有利于激发精准扶贫对象的进取精神,有利于整合精准扶贫社区的社会资源。可以说,社会工作是实施精准扶贫的推进器。

[参考文献]

[1]成元君,2007,《城市扶贫与社会工作的介入》,《学术交流》第9期。

[2]费孝通,1998,《乡土中国》,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3]葛志军、邢成举,2015,《精准扶贫:内涵、实践困境及其原因阐释——基于宁夏银川两个村庄的调查》,《贵州社会科学》第5期。

[4]李文祥、郑树柏,2013,《社会工作介入与农村扶贫模式创新——基于中国村寨扶贫实践的研究》,《社会科学战线》第4期。

[5]刘勤,2016,《社会政策:作为一种社会工作间接服务方式的探究》,《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第2期。

[6]罗江月、唐丽霞,2014,《扶贫瞄准方法与反思的国际研究成果》,《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4期。

[7]马晓晗,2016,《精准扶贫,社会工作何以作为》,《中国社会报》第3期。

[8]唐丽霞、罗江月、李小云,2015,《精准扶贫机制实施的政策和实践困境》,《贵州社会科学》第5期。

[9]杨秀丽,2016,《精准扶贫的困境及法制化研究》,《学习与探索》第1期。

[10]张和清,2001,《社会工作研究中方法论、范式和研究方法的选择问题——以金碧社区的研究为例》,《思想战线》第3期。

编辑/陈建平

[中图分类号]C9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4828(2016)03-0010-07

DOI:10.3969/j.issn.1672-4828.2016.03.002

猜你喜欢
受助者社会工作者困境
受助者视角的帮助行为:后果、影响因素与作用机制*
困境
人人都该学点心理急救
工作条件、家庭支持与职业发展:中国社会工作者离职意愿的多因素分析
社会工作者职业认同与组织认同对职业流动影响的研究——基于对广州市社会工作者的调查
论我国人口促进社会工作者核心能力的培育
人人都该学点心理急救
扶困助学活动有效性对受助者心理、思想影响的案例研究
“邻避”困境化解之策
必须正视的理论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