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文燕
(山东大学〈威海〉马克思主义教学部, 山东 威海 264209)
从党员修身角度看儒家修身思想及其当代价值
冯文燕
(山东大学〈威海〉马克思主义教学部, 山东威海264209)
儒家修身思想源远流长,在古代官员治理中显示出重要作用。如今,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我们面临众多问题特别是国际国内各种因素的影响,党员作风和贪污腐败问题比较突出。在党员修身方面,儒家思想提供了很好的借鉴。
儒家;党员;修身;价值
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对党员干部提出了“三严三实”要求,其中首要的要求就是“严以修身”。毛泽东同志曾指出:“欲革命成功,必须势力集中行动一致,所以有赖于一个有组织有纪律的党来发号施令。”加强党员修身有利于规范党的组织纪律。修身思想来源于传统儒家文化,在如何修身方面对当今社会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儒家修身思想是人生主体的自我规范、改造和完善人性的一种自觉活动。这既是哲学认识论问题,也是道德伦理领域的重要问题,它讨论的对象主要是道德意识、道德践履和道德行为之间的关系,也就是“致知”与“力行”之间的关系。儒家修身主张以学习为起点,以内省为中介,以道德的实践为落脚点,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目标。儒家的修身过程大致可分为以下三个阶段。
立志乐道,格物致知。儒家特别强调自身修养的理论自觉,重视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儒家认为立志是人不断进取的内在动力,孟子的“性善论”强调修身的自觉自主是扩充本心本性的主要路径。荀子说过:“尧、禹者,非生而具者也,夫起于变故,成乎修修之为,待尽而后备者也。”(《荀子·荣辱》)荀子认为尧、禹等圣人不是生而就具有高尚品行的,而是在修养中提升自己的,因此普通人也可以通过修养自身,得到道德水平的提高。立志乐道,树立修身的志向,会为自己的学习提供源源不断的精神支持,最终达到“仁者”的境界。如果没有一个坚定的志向,修身就如同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最终会在难以持续中消磨殆尽。因此,王阳明强调“夫志气之帅也,人之命也,木之根也,水之源也。源不浚则流息,根不植则木枯,命不续则人死,志不立则气昏”(《示弟立说》)。立志修身才能更好地将修身的道德功能与社会责任相结合。志向确立后要在学习中充实、提升,在这个层面上就需要“格物致知”。所谓“格物”,就是对外界自然进行研究,“格物”的逻辑结果就是获得对万事万物运行发展规律的理性认识,这也是“致知”的内在含义。而“致知”的来源首先是个体对客观外界事物的认知,即所谓“格物致知”也,或者说,刻苦地研究事物的道理达到穷尽的地步,使自己的认识达到一个理想的层次,即修身的认知阶段。儒家认为在“格物致知”的过程中要多见、多闻、多学、博学,时刻“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在学习中不可一味死学,提倡学思并用,这样在“格物致知”中才会得出不同于他人的体悟,使自己的思想更加丰富,更懂得如何应用修身之道。
反躬自省,养浩然之气。在自身有所体悟的层面上进一步提升,要时时进行反思、自省,反查自身。自省是对自身比较隐蔽的意识、情绪进行管理和自律,使自我修养达到更高境界的一种修养方式。“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论语·卫灵公》)。提高修养成为至善之人,不可依附于他人,要凭借自身,在反省的基础上达到一种纯真境界。要“吾日三省吾身”,时刻反思自己的行为是否符合道德的要求,对于存在的过失,要在学习与自我节制中加以改进。缺少自省的环节,就难以觉察到自身的不足,丧失前进的动力而止步不前。遇见他人不正确的行为也要反查自身,避免同样的错误发生。这就是荀子所说的“见善,修然必以自存也;见不善,愀然必以自省”(《荀子·修身》)。自查将主体带入一个更高的层次,取得不断的进步。当一个人能够时刻反省自身积极学习时,浩然之气就会不断聚积。“浩然之气”,孟子将其解释为“难言也。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也。是集义所生者,非义袭而取之也”(《孟子·公孙丑上》)。认为浩然之气是天地间一种“至大至刚”之气,是道与义的结合体,需要点点滴滴的累积和不断的修养扩充,是不可以在短时间内一蹴而就的功夫。儒家十分重视浩然之气的修养,浩然之气使内心树立道与义的观念,而当这种“气”外化扩延到自己的行为时,能够无形中形成符合道德要求的效应,即所谓“从心所欲,不逾矩”。主观上也会因“浩然之气”而抵制住各种不良因素的侵扰,达到“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道德境界。这就是程颐所说的思想专一,内有所主,不涣散,不二用,不受外物干扰。
隐处慎独,知行相资。所谓慎独是指即使在无人监督、自己独处的情况下,也能够严于律己,保证思想上的正确性不受外物干扰,行动上的自觉性符合道德要求。《礼记·中庸》记载:“道者也,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见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道义一时也不可以偏离,偏离了就不是所谓的道义了,君子在最隐蔽细微处也要自守,这样才能达到慎独的境界。陆九渊说:“慎独即不自欺。”慎独能保证自己心境的澄净,落实在外部行动上,与他人相处时也能避免自身道义的偏离,做到长期不违背道德修养。当独处时能够做到克己是远远不够的,儒家最终的目标是要实现“内圣外王”,即将自己修养而得的仁德通过实践扩展到社会,实现自身的社会价值。在笔者看来,从知到行的过程,是修身过程中最重要也最艰难的阶段。《尚书》中对这一阶段的评价为:“非知之艰,行之惟艰。”(《尚书·说命中》)实现认识上的提升,只是儒家修身的开端,要真正实现“平天下”的大志,最终要将所知所感应用于行动上。《易经》记载:“君子以果行育德。”修养达到一定的境地,一定要通过外部的实践反照自己的修身之道,这样才能检验自身的道德情操是否符合“礼”,从而及时作出修正,成为真正的仁人志士。因此,孔子提倡君子“讷于言而敏于行”(《论语·里仁》)。通过实践不断修正自己的学习、修行,从而形成知与行良好的循环。
通过立志乐道、格物致知,反躬自省、养浩然之气,隐处慎独、知行相资,儒家的修身过程才算完成了一个循环。古今众多仁人志士在儒家修身之道循环往复的实践中,不仅得到了修养的提升,最终也实现了自身的抱负。
建立在农耕文明基础上的儒家修身思想,一开始作为一种理论学说提出时就不仅仅强调个人的修身,而是让人通过自身的修养健全人格,恢复国礼,确立严明的等级,期待人人都能依礼行事,并在有道德修养之人中选拔德才兼备者用以辅政,通过“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而达到“内圣外王”的至高境界,促进社会进步与发展,是一种将个人与社会联系起来的伦理道德修养,以个人为起点最终扩展到社会。实现这些目标之人以为官者居多。
儒家思想作为古代统治者进行国家管理的主导思想,儒家的修身原则在古代官员治理中也具有深远的影响。儒家修身的主体是即将成为官员或已经为官者,从儒家现有的资料中不难看出,儒家所讲的士、君子、圣人都是为政者或即将为政者。正如安小兰在译注《荀子》时所说:“荀子之学,以礼为归,他所论的学,并非我们今天所指的一般性学习的概念,而是指为士、为君子、为圣人之学。”从主体上看,修身的主体比官员的外延要大,但是很明显,官员占修身主体的主要部分。首先,修身思想有利于官员提升自身修养,形成统一的价值观。从汉代开始举孝廉就是选拔人才的主要方式,由此可见,儒家修身思想在实践中形成的价值取向的外化成为选拔官员的重要标准。儒家认为孝廉是为官的基础,认为孝廉之人为官后可造福百姓。在实行科举后,儒学进一步作为选拔官员的准则,儒家修身的理论与从政思想成为官员入仕之前的必修课。多数为官从政者在成为官员之前,因对儒家经典反复研读,从而树立起“仁义礼智信”的个人准则和公正廉洁、勤政爱民的为官价值取向。其次,修身思想促使良好官场风气的形成,有利于国家层面的治理。在中国古代,权力的运用在相当程度上依赖于道德的优先性,依赖于下层民众对权力系统合理性的认同。在儒家看来,人们之所以要服从权威,不是因为它超人的强制性,而是因为它代表了德行与道义,对权力系统的顺从就是对仁义道德的顺从。《中庸》这样说,“大德必得其位,必得其禄,必得其名,必得其寿”,也强调了道德与权力之间的关系,为施行道德治理提供了依据。入仕之前的修身使官员可以端正自己的本心,树立坚守的信念,这些或多或少影响了他们为官做事的准则,使许多官员能在外界诱惑面前刚正不阿、不为所动、时刻自守,从而形成了公正廉洁的官场风气。官员不会因一己私利而忘记自身使命,能够体察民情、时时心系百姓、心系民众疾苦。这样官爱民、民拥官的国家风气形成后,社会冲突趋于缓和,天下风气扭转,社会各阶层各守其责,“平天下”的愿望也将最终实现。
儒家修身思想不仅对古代官员治理发挥着重要作用,对当今党员队伍建设也具有重要借鉴意义。首先,由于十年“文化大革命”及大量的冤假错案,一些民众和党员逐渐丧失了马克思主义信仰。“文化大革命”对教育造成了极大的破坏,党内马克思主义思想理论水平明显下滑。苏联解体后,社会主义国家数目锐减,共产主义运动在世界范围内遭受重创。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思想舆论环境进一步宽松的同时,西方思潮的涌入使一些党员干部的思想出现了偏差,社会上也出现了否认马克思主义的思潮,认为马克思主义已经过时,不适用于当今时代。这些严重打击着我们党执政的思想根源。其次,改革开放在促进经济发展、人民富裕的同时,也滋生了一些唯利是图、贪污腐败现象。在享乐主义、利己主义和封建官本位思想等的侵蚀下,一些党员迷失了方向。在此背景下,加强党员党性修养,不仅能提升党员的思想理论水平,也有利于行动上的自觉,使党能更好地领导人民进行国家建设。
加强党员修身对于今天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极具现实意义。应当汲取儒家文化中优秀修身思想,加强党员队伍建设,保证各项工作健康运转。
首先,修身要立志。儒家强调修身要发挥主观能动性。就立志的指向而言,孔子多讲君子人格,如“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宋明理学家则以成圣为价值目标,如朱熹自幼以成圣为志向,非常勤奋刻苦,八岁时能读《孝经》并在书空白处题字自勉,曰:“不若是,非人也。”坚定的信念能为个人修身提供动力,最大限度地发挥个人的主观能动性。孔子也说:“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论语·述而》)当代党员干部修身要坚定自己的人生目标,将自身道德的提升与社会责任联系起来,树立马克思主义坚定信仰,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远大的理想能保证党员在利益面前坚守底线,不为利益所驱使,始终以人民利益为重,切实谨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并以其作为为官行事的准则,在制定实施大政方针时能以人民为重、从国家和人民的整体利益出发,从而引领人民树立正确的信仰,坚定社会主义方向,保证思想的正确性。
其次,内省与外求。内省,即自我反省。提升自身的修养,自我反省是必不可少的。“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荀子·劝学》)。只有内心纯净,在外部行为反应时才能合乎道德。儒家认为内省时心要“诚”,要摒弃一切杂念。当代党员干部内省时要不为外欲所动,真正反求内心。孟子提倡“存其心”才能“养其性”,在内省时要时刻有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作贡献之心,并将其作为内省的标准,这样在行动上才能一切以人民利益为重,为实现共产主义而奋斗,才能坚定共产主义信仰。陆九渊认为“苟此心之存,则此理自明”(《陆九渊集》)。同时,要常养“浩然之气”。二程说:“浩然之气,天地之圣气,大则无所不在,刚则无所屈,以直道顺理而养,则充塞于天地间。‘配义于道’,气皆主于义而无不在道,一置私意则馁矣。‘是集义所生’,事事有理而在义也,非自外袭而取之也。”(《二程集·河南程氏遗书》)“浩然之气”是“义”的集合,有了“浩然之气”,党员干部就可以严守底线。在自省的基础上,还要及时向外学习,如果只是自身自求,就可能在某些方面陷入主观主义倾向而失去自省的意义。一方面学习书本,一方面学习他人的优秀品质,不断外求才能及时修正自己的错误。从书本上得到间接经验的同时要勤于思考,学思结合。这样不至于使自己陷入教条主义的泥沼,能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审时度势作出正确的判断。另一方面,儒家强调“见贤思齐焉”,遇到好的榜样就要不断学习,这样才能久处馨兰之室不闻其香,在与榜样的交流学习中,不断提升自己。毛泽东在论述党建工作时,就提倡党员要学习先进榜样,并形成党的模范带动,全社会形成良好的气氛。在中国共产党发展史上,有许多像雷锋、焦裕禄一样的优秀共产党员,他们舍己为公毫不利己的精神值得每一名党员学习。党员之间的学习,不仅可以在党内形成良好的气氛,也有利于增强人民群众对党员干部的信任,为思想工作既树立标杆又打下良好基础。
最后,知行合一。从一定意义上讲,如果“内圣”不落在“外王”的事功上,儒家的道德人格就失去了现实意义。“君子之道,贵乎有成。有济物之用,而未及物乎,犹无有也。”修身的目的是要落实到行动上,这分为两种情景,一是自身的慎独,二是社会的责任。朱熹也说:“君子慎其独,非显明之处是如此,虽至微至隐,人所不知之地,亦常慎之。小处如此,大处亦如此;显处如此,隐处亦如此。表里内外,粗精隐显,无不慎之,方谓之‘诚其意’。”强调在面对独处的环境下,能够克制自己的行为,这样可以做到表里如一。当代党员只有能够慎独,不因无他人的监督而放松对自己的要求,这样才可以杜绝行贿受贿等一些暗箱操作,以身作则,为他人树立榜样,保证党内的纯洁和思想政治的方向。在行事时,还要时刻将自己的社会责任与行动联系起来,知道自己的责任是什么并不难,最艰难的是行事上要言行一致,真正实现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抱负。党员在坚持慎独的基础上,还要将其社会责任与平时的处事联系起来,时刻以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才能赢得人民群众对党员干部的信任。
毛泽东同志强调党员干部在国家建设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党员队伍建设为国家政治教育指明了方向。只有通过党员修身加强党员队伍建设,用党内民主带动社会民主,国家才能和谐健康发展。执政党的领导是国家建设的基石,党员修身对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党员修身作为党建的一个重要方面必须不断加强。党员修身能在为官做事时保持清廉公正,能够带动社会风气改善,就像毛泽东同志所说的,“只有我们党员作风完全正派了,全国人民就会跟我们学”,这能保证我们更好地集中力量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1]赵淑梅.发展、巩固和改造:毛泽东党建思想之嬗变[J].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 (6):6-10.
[2]张金桃.儒家修身观及其现代意义[J].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3):324-328.
[3]王心竹.儒家修身理论及其当代价值浅析[J].中外伦理学史,2010(3):51-55.
[4]魏芬.浅议儒家修身论对加强党员干部道德修养的作用[J].党史文苑,2011(4):37-39.
[5]杜振吉,郭鲁兵.儒家的修身思想及其方法论述[J].中国伦理思想,2008(1):53-58.
[6]陈琳,李方方,王巍.论儒家修身思想对中国古代官员自治的影响[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6):69-72.
[7]郭洪纪.从儒家修身学说和亲民主张看中国古代政治观的传继[J].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3(6):89-92.
[8]周新华.毛泽东党建思想的逻辑体系及创新探析[J].毛泽东思想研究,2007(2):125-128
(责任编辑王怡敏)
B825
A
1008-9012(2016)01-0066-05
2016-03-05
冯文燕,山东大学(威海)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