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晓丽
(中共济源市委党校,河南 济源 459000)
国学茶座
国学热:中国梦之文化复兴序曲
赵晓丽
(中共济源市委党校,河南济源459000)
实现民族复兴的中国梦内含着中华文化的复兴。中华文化自发源以来,满携信服和质疑、赞誉和批判,时至近代遭到了全面的批判,而当前因种种原因出现了热潮,这种热潮体现了当代的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可看作是文化复兴的序曲。序曲向前发展,须承继精髓,激活传统文化;博采众长,扬弃外来文化;与时变易,创生未来文化。
国学热;文化复兴;序曲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中国梦,不仅是国家富强的实力之梦,也是社会和谐的幸福之梦,更是文化发达的文明之梦;民族复兴,不仅是经济腾飞,也是政治崛起,更是文化复兴。中华文化,历经数千载流变,一步步走来,于近年演变为蔚然成风的国学热,奏响了盛世复兴的序曲。
“中国文化大抵滥觞于殷代。”不说流光溢彩的创世神话,无论历代颂扬的揖逊禅让,单从有文字可考的殷商算起,中华文化之河已汩汩流淌了3700多年,其中不乏璀璨的汐潮,内中多有绚烂的浪花。春秋时期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盛况至今仍令人心向往之,汉代大赋汪洋恣肆酣畅淋漓的排偶依然使人叫绝,魏晋清识玄言的雄健思辨和月白风清的潇洒不羁动人心弦,李唐泱泱大国的气度和唐诗奇壮瑰丽的风韵引无数英杰折腰,赵宋纤秀灵动的词情和泉涌涓流的才思让人叹服,明清小说的奇思妙想如天成偶得,近代以降的名师辈出蔚为壮观。文以载道,文以化人,文以经世,文以致用。中华文化的大观催生了秦汉的雄风,造就了唐宋的雍容,也成就了明清的综括。
然而,当历史的指针指向20世纪,华夏大地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曾经的龙头大佬处处遭遇尴尬,昔日的天朝上国沦为列强的蹂躏对象。作为国际地位日益下滑和国家实力日渐衰弱的反思与应对,文化界、思想界高举起新文化的旗帜。在这场轰轰烈烈的运动中,打倒孔家店、荡涤旧文化是基础的诉求,批判和拒斥是基本手段,批判者要么把国家衰落和国民素质低下归咎于国学,要么以针砭国学为幌子服从政治斗争的需要。在此形势下,传统文化所遭受的冷遇和厄运也就可想而知了,不是不加分析、笼而统之地指骂国学对人们思想的窒息和对社会进步的禁锢,就是极端地主张废止中国文字全盘移植西方文明,好像近代中国的积贫积弱完全是中国文化的罪孽,而只要完全荡涤掉传统文化的因子就可以重整旗鼓。新中国成立后,虽然在一定程度上重视对传统文化中有益成分的继承和发展,但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总基调预示着从一开始就把传统文化置于被审视和被拣择的地位,因而对其的学习、认同与传承便抹上了一层怀疑的色彩。到了“文化大革命”,更是在政治社会语态上全面地、无理智地扫除旧文化的同时史无前例地颠覆了存在于民间的传统文化形态。改革开放初期,欧风美雨伴随着崇洋学洋热潮源源而入,又使得本已千疮百孔的传统文化雪上加霜。
国运昌则文运兴。近年来,随着国家经济实力的增强,繁荣文化的呼声也越来越高。从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方面而言,社会经济力量的提升要求与之相应的上层建筑的强大,因而文化的发展繁荣就成为历史发展的逻辑要求;从文化发展规律方面来说,经历了长时间的“破”,中国文化亟须在批判、冲击后“立”起来;从国家发展方面讲,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诉求本身就包含着文化的兴盛,谋求与经济力相应的文化力,无疑是中国梦的应有之义;从人的需求方面看,生存硬需求满足后必然转向精神上的需求,脑袋的问题会在口袋的问题解决之后成为显性的问题。因此,现阶段,文化发展的要求越来越迫切,发展文化的举措也越来越多元。
正是在整个社会从上到下都表现出对文化的热切关注的时候,一个现象悄然出现了——国学热。国学是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国学热也可以看成传统文化热。国学热意味着传统文化在人们生活中的回归,因为此时的国学热不是仅停留在学术领域、只是专家学者和文化人的热捧,而是进入到社会生活,成为平民百姓、普通大众的追逐对象。也就是说,学理性强、经院气浓的国学经典不断被诠释、被通俗化,从小众走向大众,从精英走向群众,在很多方面影响着人们的生活。
当下国学热的兴起,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民众的强力推动。从“冠礼”、“成童礼”的再现到各地如雨后春笋般的读经运动,从对中医中药的重新膜拜到对“百家讲坛”节目及主讲人的极度关注,民间对传统文化的热情和需求持续勃发。虽然其中不乏盲目跟风、借崇传统文化吸引眼球、以唱传统文化大戏之名求经济效益之实等种种不良目的、行为,但值得肯定的是,国学热背后反映的是与传统文化不同程度地隔绝了多年之后的人们,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态度已经或正在发生根本性的转变,从陌生转为祛生,从否定转为肯定,从批判转为褒扬,这其中渗透着中国人的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
文化自信。与“五四”的高调批判和“文化大革命”的无理性毁灭所折射的被贫困落后挤压的精神世界和文化自卑心态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当下国学热所彰显的对优秀传统文化的自信、对民族文化生命力的正视。这种自信与经济社会的发展息息相关。近年来,经济的发展,国际地位的提高,使得曾经被折弯的脊梁重新挺拔起来,华夏儿女沉泯已久的自信重新树立起来,这种自信既是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自信,也是对我们民族独特的灿烂文化的自信。这种自信与亚洲腾飞和中华文化对东亚文化的影响息息相关。东亚四小龙的异军突起让世界震惊之余转而思考其原因,学者们研究发现这得益于一种群体性的社会心理和社会文化,而这种社会心理和社会文化的基础就来源于深深影响东亚社会的儒家思想。这使得作为东亚儒家文化圈核心的中国油然而生对自己传统文化的高度自信。国学热就是这种文化自信的一种集体显性表达。
文化自觉。文化自觉就是生活在一定历史文化圈子的人对其文化有自知之明,明了自己文化发生、发展的历史,知晓其独特性、存在价值及普遍意义,并对其未来有清醒的把握和认识,在此基础上把个人融入这一历史文化长河中建立文化认同。文化自觉,从根本上说是对文化价值的觉悟觉醒。国学热所体现的正是中华民族自我意识的觉醒、文化自觉的开始。在因传统文化相对隔绝以及西方文化进入后食洋不化导致的心灵虚落、情感失落、精神空落的状态下,一路上扬的国力使人们重拾对传统的自信。而文化自信促进了文化自觉,人们重新捡拾起传统文化,以期其对建设精神家园有所助益。这种对本土传统资源的热切渴求、认真审视、高度认同、努力践行,恰恰是促进文化复兴的重要条件,正是在这个意义上讲,当前的国学热是中华文化复兴的序曲。
序曲之为序曲,一方面在于此次国学热不乏盲目追捧者、打着复兴国学旗号进行商业运作者等并非真正自觉地认识、认同传统文化的人,另一方面在于目前的国学热还停留在片面复古的阶段。
文化复兴,不是一阵热捧就能实现的,也不是形式上的复古运动所能达到的。文化复兴,必须有一批人扎扎实实地做研究、普及的工作,也必须在全面学习传统文化、借鉴外来文化优秀成果的基础上开展文化创作、文化创新,催生出一种既含蕴传统文化精髓又体现异文化优长更包含当代文化创新的一种新的文化。
承继精髓,激活传统文化。传统文化,不仅是古人智慧的结晶,更是今人承借这种智慧进行创新创造的源泉活水;传统文化,不仅是先民精神生活的细致刻画和粗描淡写,更是后来者遵循的文化特质和精神命脉;传统文化,不仅是前辈日日濡染的生活细节,更是后人溶于血液、渗于骨髓的精神文化记忆。优秀传统文化凝聚着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追求和历久弥新的精神财富,其中厚德载物、和谐持中、天人合一、以德化人等思想综合了一个人所以立身处世的道德修养、伦理观念、文化素质、思维方式和行为规范等内容。因此,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一方面意在使人们了解本民族的文化和历史,传承文化命脉,另一方面旨在培养国民对中华文明和中华民族的强烈认同感、自豪感,更好地用优秀传统文化滋养民族生命力、激发民族创造力、铸造民族凝聚力。
博采众长,扬弃外来文化。每一种文化都有其合理性,也有其精彩之处。与中国文化的重生重人不同,基督教文化重法理重秩序重科技,而印度文化则重来世重因果。当今的文化激荡,不仅体现为冲突、竞争,也体现为包容、融合。中国的文化复兴、文化自强也须在充分理解自身文化的同时消化、吸收其他民族文化的优秀成果,将中国人高超的人生意境与西方人高超的科学方法完美地结合起来,创造出一种灿烂辉煌的新文明。
与时变易,创生未来文化。时易势移,文化应不断地创新创造。文化复兴,不是全面复古,也不是守着故纸堆搞之乎者也,而是在全面深刻理解传统文化的基础上结合时代特点做出新的文化创造,是在中国现实和未来的发展中与时俱进创生智慧和思想并以之启迪实践。因此,必须着力激发文化创新活力、繁荣文化创作。一方面,在充分利用各种优秀文化资源的基础上,创造体现时代特点、体现中国气派的文化产品;另一方面,培育、引导和提升全社会的文化品位,激发有思想、有影响力的文化创作。只有在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基础上推陈出新,创造社会主义新文化,我们的文化自信与自觉才能催生文化强国,我们的文化复兴之梦也才能恢弘成章。
[1]陈壁生,石勇.国学热十年人文热点对话录[M].中山大学出版社,2007.
[2]唐晋.大国策——通向大国之路的中国软实力:国学热与文化传承[M].人民日报出版社,2009.
[3]周天勇.中国梦[M].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2013.
[4]邓曦泽.文化复兴论[M].人民出版社,2009.
(责任编辑王怡敏)
D616
A
1008-9012(2016)01-0063-03
2016-02-23
赵晓丽(1981—),女,中共济源市委党校讲师,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哲学与社会学学院,哲学硕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