涂小雨
(河南行政学院,河南 郑州 450000)
中国梦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践逻辑
涂小雨
(河南行政学院,河南郑州450000)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是一部实践的历史、斗争的历史和创业的历史,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都来自于实践、来自于伟大的生产实践活动、来自于对人和自然界的双重改造、来自于马克思主义最本质的实践精神。中国梦作为中国共产党人在中国人民心中树起的一面精神旗帜,是中国人民实现幸福美好生活的思想先导和行动指南,具有重要的实践价值,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鲜明的实践逻辑。
中国梦;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践逻辑
伟大梦想引领伟大实践。马克思在《哥达纲领批判》中指出,“一步实际运动比一打纲领更重要”。列宁在1918年7月5日全俄苏维埃第五次代表大会上关于人民委员会工作的报告中指出,“革命是要通过试验和实践来学习的,只有当千百万人万众一心、一致奋起的时候,革命才成其为革命”。在中华民族近代发展史上,从来没有一种梦想如此激荡人心、牵动所有中华儿女的喜怒哀乐,从来没有一种梦想如此动人心魄、竟使无数先进的中国人为了民族的独立和人民的福祉义无反顾,抛头颅、洒热血、慷慨赴死。梦想的力量就是黑暗中的耀眼灯塔,梦想的方向就是民族觉醒、人民奋起的强大正能量。一个人如果没有了梦想就等于失去了灵魂,一个民族如果失去了梦想就丧失了成为先进民族的资格。民族的尊严神圣不可侵犯,民族的荣耀历经时代考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顺应时代前进的步伐,引领中国人民走出历史的沉积地,走向新的更加光明灿烂的未来。在民族危亡的历史关头,全体中国人民迅速行动起来,决心用自己的鲜血、汗水和勇气战胜沉沦的命运。这种不屈服、不退缩、不气馁的精神,这种不为外敌所吓倒,敢于斗争、不怕牺牲的精神就是最可宝贵的民族气节。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就成为彼时的民族梦想,自由和独立是最可宝贵的梦想,是实现任何伟大梦想的根基。丧失了自由和独立,就无处安身立命,就会进退失据,左支右拙,处处被动挨打,时时受制于人。在中华民族历史上,何曾有过如此窘迫的局面?何曾有过如此危急的时刻?我们不再是被列国万邦学习和效仿的强国榜样,不再是拥有独立和主权的世界大国,中华民族的尊严和梦想何处安放?中国人民还有梦想吗?近代以来,在中国人民中脱颖而出的无数仁人志士都在为中华民族岌岌可危的命运而痛心疾首、悲痛欲绝。“长梦千年何日醒,睡乡谁遣警钟鸣。”著名爱国志士陈天华,面对祖国母亲的悲惨境况肝肠寸断,发出了振聋发聩的泣血呼喊,写下了感人至深、催人泪下的《猛回头》、《警世钟》、《狮子吼》等爱国诗篇,至今读来依然发人深省、催人奋进。
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命运焕然一新,因为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有了伟大先锋队的引领,有了先进理论的指导,有了可以挽救民族危亡、走向伟大复兴的中流砥柱。中国共产党的事业靠的不是空洞的口号和单纯的精神感召,中国共产党人能够始终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能够始终坚持为了群众、依靠群众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能够始终坚持在革命的不同阶段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为了中华民族的核心利益摒弃党争异见、放下历史包袱,誓为中华民族开辟出一条新路,开创中华民族安居乐业、兴旺发达的一代功业。从1921年建党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中国共产党人用短短的28年实现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创造了亘古未有的历史奇迹。共产党人一不怕苦、二不怕死,没有什么奇迹不能创造出来。“为有牺牲多壮志,敢叫日月换新天。”为了民族的独立和解放,中国共产党人付出了巨大的牺牲,这是整个中华民族为了自身解放而付出的巨大代价,一切来之不易,必须倍加珍惜。从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道路的开辟、从社会主义全面建设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中国共产党一次又一次创造了伟大的历史奇迹。在历史的天空下,中国共产党人是中华民族命运的守护者、创造者,中国共产党的命运与中华民族的命运密不可分、形神一体。遵义会议在革命危难之际确立了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正确路线,挽救了党和国家的命运;延安整风在转折时期实现了全党在毛泽东思想旗帜下最伟大最宝贵的坚强团结和思想统一。十一届三中全会实现了党和国家工作重心的转移和民族命运的重大转折,开辟了改革开放新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面临前所未有的执政考验和执政环境变化,在历史的新起点上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新境界,全力推动“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实施,奋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为塑造中国共产党作为先进卓越的政党的良好形象、形成全面深化改革合力确立了新的历史标杆。
实干兴邦,空谈误国。历史机遇稍纵即逝,历史起点不断刷新。历史留给中华民族的重大机遇并不多,但机遇总是垂青于有准备的人。中国梦的实现靠的是实干拼搏、攻坚克难、咬定青山不放松、一张蓝图绘到底。用发展来解决发展中遇到的问题、以实干来化解前进中的危机、以坚定的理想信念向着中国梦的方向进发、以敢于担当的精神维护全面深化改革的大局,才能营造有利于干事创业的良好氛围,才能形成服务和服从于改革发展大局的体制机制。马克思、恩格斯在《神圣家族》中指出,“思想本身根本不能实现什么东西。思想要得到实现,就要有使用实践力量的人”。马克思主义为核心的意识形态、社会主义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独特模式、中国共产党高超的政治智慧和执政能力、中国人民创造属于自己美好生活的如火激情,都是推动实现中国梦伟大实践的重要引领。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20周年纪念大会上强调:“一切向前走,都不能忘记走过的路;走得再远、走到再光辉的未来,也不能忘记走过的过去。”我们今天所坚持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艰辛探索、不懈奋斗的成果,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根本途径、行动指南和重要保障。
马克思主义认为,生产力的发展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生产实践基础上的生产工具的改进和生产关系的变革是推动生产力发展的根本动力和标志。从原始社会到社会主义社会,从奴隶社会、封建社会的人身依附到现代社会强调人的自由和市场经济,都标志着人类战胜自我、突破自身局限、获得自由发展的巨大进步。在社会主义社会,在占世界人类五分之一的最大发展中国家建设社会主义,实现民族复兴的梦想,争取为人类和平发展事业作出更大贡献,仍然要遵循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基本规律。具体来讲,中国梦的实践动力包括两个层面,一个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和判断标准,主要指的是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升、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改善、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不断发挥、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不断增强。这是衡量和评价实现中国梦的根本标准和判断依据,也是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第一要务。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基本判断没有变化,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没有动摇,以发展来解决实现中国梦过程中遇到的矛盾和困难的思路一以贯之。另一个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根本动力——全面深化改革。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在现代中国发展史上实现了社会层面的质变,是一场改变社会性质、改变中国历史发展方向的伟大革命。社会主义制度确立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改革开放道路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框架内的又一场革命。这场革命的广度和深度在某种程度上不亚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触及的矛盾、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和中国社会转型的方向在中国近现代史上前所未有、世所罕见。尽管是在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前提下进行的全面深化改革,但这场改革最终要通过全面的顶层设计而不是片面的修修补补、通过深化的改革举措而不是浅尝辄止的改革试验来推进改革,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的重大飞跃。中国共产党领导的这场改革,既是中国共产党突破执政瓶颈、巩固和丰富执政合法性资源、走向现代化的重大历史机遇,同时也是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根本动力之源。
中国共产党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始终把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在革命战争年代,中国共产党能够正确分析中国各社会阶层的特征,认清中国革命的中心任务和根本动力,始终注重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人,在大革命时期、抗战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得到人民群众的倾力支持,最根本的就是中国共产党革命的目标是为了人民的利益而不是为了其他,为了人民的解放和幸福,无数中国共产党人不惜流血牺牲,冲破一切艰难险阻,打破一切禁锢在人民头上的恶势力,推翻压迫中国人民的三座大山。中国人民始终觉得只有中国共产党才是中华民族的希望和最值得信赖和托付的先进力量,人民群众甘心情愿与中国共产党同甘共苦、患难与共。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闹革命、打土豪、分田地,浴血奋战,建立新中国,就是为了人民的利益能够得到充分的实现。在毛泽东同志开辟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道路的基础上,中国共产党成功开辟了改革开放新道路,团结带领人民群众为开创美好生活谱写新的篇章。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没有改革开放就没有今天国家的强大和人民的幸福。如今,党领导人民进行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总布局,但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仍然是党的基本路线的基点,中国共产党清醒地认识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立足点仍然是生产力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逐渐形成了“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这是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党和国家工作的中心和重点。全面从严治党的根本政治保证、全面深化改革的战略部署、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法治保障是为了协调推进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这个布局的落脚点是抓住当前关键时期实现全面小康的目标,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重要基础。
全面深化改革是改革开放伟大事业在新时期的拓展和深化,是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加快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一次难得的重大机遇。全面深化改革必须与实践相结合,必须尊重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必须一项一项地落实。十八届四中全会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战略部署是落实全面深化改革顶层设计的重大举措,没有法治作保障,全面深化改革就很难向前推进。推进改革需要党中央的坚强领导,需要全体人民共同奋斗。改革总是会带来利益格局的调整,凡是不适应全面深化改革的体制机制、上层建筑和生产关系都要在原有基础上产生变化。改革没有回头路,需要勇往直前。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关键在做,关键在党,关键在人。关键在做,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观点、实践精神。关键在党,是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需要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只有中国共产党能够引领民族前进的步伐,只有中国共产党能够团结带领不屈不挠、勤劳勇敢的中国人民走向美好的明天。关键在人,是指关键在各级领导干部特别是中高级领导干部。领导干部一定要心怀民族振兴大业,心系人民群众冷暖疾苦,冲锋在前、吃苦在前、奉献在前,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展示中国共产党人高尚的道德情操和高昂的精神状态。把握好关键点的同时,需要明确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三重结构体系。一是文化结构,独特的民族心理和民族文化形成了独特的民族气派、民族风格和民族特点,这种文化上的独特优势是中华文明绵延五千年没有中断的根本原因,文化结构上的深层次内涵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历史源流。二是主体结构,即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根本依靠力量。三是中国模式的结构。中国模式就是独特的中国发展道路与发展方向、中华民族强大的精神动力、中国人民敢于战胜一切艰难险阻实现民族复兴的伟大力量。
“物之不齐,物之情也。”中华民族发展到今天,经历了无数挫折与苦难,仍然能够高扬民族的梦想,缘于中华民族具有独特的文化结构优势。中华民族重亲情、亲缘、血缘、地缘关系,中国传统的熟人社会,是中华民族成员之间相互扶持、守望相助的文化基因。中华民族历经五千年创造的灿烂文化是中华儿女的精神家园,是傲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强大文化血脉。一个民族如果失去了文化根基,就会陷入不可自拔的文化自卑、自我矮化,就会丧失前进的动力。
“大厦之成,非一木之材也;大海之阔,非一流之归也。”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需要各种社会力量的协调合作,需要各民族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为了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形成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强大正能量,中国共产党要做好统战工作、群众工作、宣传工作等。每一项工作都事关民族团结和社会大局稳定,每一项工作都是中国共产党的生命线。当前是中华民族历史上各方面发展最好、人民群众利益得到最大保障的时期,也是中华民族最为接近伟大梦想的时期。值得我们倍加珍惜,需要我们倍加努力,献出我们的智慧和汗水。
中华民族始终自强不息。近代以来,特别是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中华民族经历了波澜壮阔的发展历程,形成了独特的发展模式。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是根本的立足点。但中华民族绝不是故步自封的民族,而是有着开放的心态和开阔的眼界。改革开放开启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中国道路、中国精神、中国力量鼓舞着一代又一代中国人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355.
[2]列宁全集:第3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462.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320.
[4]习近平.在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2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4-12-27.
(责任编辑赵晓旷)
D616
A
1008-9012(2016)01-0049-04
2015-12-30
本文系国家行政学院2015年度院级科研重大项目《全面深化改革背景下的政治体制创新研究》(15ZBZD003)的阶段性成果。
涂小雨(1976—),男,河南南阳人,中共河南省委党校、河南行政学院决策咨询部副主任,副教授,国家行政学院政治学教研部博士后,主要从事制度领导与治理现代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