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准教学关键点 提高课堂实效性

2016-04-11 07:20宋小玲
教学月刊(小学版) 2016年7期
关键词:秦兵马俑兵马俑教学点

□宋小玲

选准教学关键点 提高课堂实效性

□宋小玲

面对一篇课文,可供教学的“点”很多,如何准确选择“教学点”并就此展开教学,当是提升课堂教学效率的应有之义。

【问题呈现】一位教师执教《秦兵马俑》(人教版四年级上册),在“初读课文,整体把握”环节,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课文分别是从哪几个方面介绍秦兵马俑的?问题一提出,学生不等教师吩咐,便埋头读起课文来。不多时,学生便纷纷举手。

生:课文写了两个方面的内容,即兵马俑宏大的规模和兵马俑的类型众多、个性鲜明。

生:课文是从兵马俑规模宏大和类型众多、个性鲜明等两个方面来写的。

……

师:(迫不及待地)真不错。那我们现在就去看看课文第1~2自然段,去感受兵马俑的规模宏大。

学生能这么快就发现作者是从这两个方面来介绍秦兵马俑的,全得仰仗“兵马俑不仅规模宏大,而且类型众多,个性鲜明”一句的功劳。这句话在文中单独成段,既是对全文主要内容的概括,又起到了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用之以训练学生的概括能力(课文的主要内容、段意),把握文章层次,领会过渡段在文章谋篇布局中的作用,都有着得天独厚的天然条件,这是一个天生的“教学点”。

可遗憾的是,该教师仅借此搭桥铺路,其真正目的是能让自己顺利进入下一个环节的教学——感受兵马俑的规模宏大,这实在是对有效教学点的极大浪费。《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第二学段的阅读目标中指出:“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何不借助这一过渡段进行概括主要内容的训练呢?

那么,如何做大、做强这个“教学点”,实现“教学点”效益的最大化呢?

笔者想起了崔峦老师在《和“内容分析”式的阅读教学说再见》一文中说过的一句话:“注重读法、写法、学法的指导,以提升阅读理解能力、运用语言的能力以及学习的能力。”本着这样的思考,笔者将上述教师的教学环节设计稍作改进,在班里进行教学,收到了不错的效果。

【教学改进】

(一)初读课文,边读边思考

师(提出问题):课文分别是从哪几个方面介绍秦兵马俑的呢?(学生默读课文,思考后反馈交流)

生:课文是从兵马俑的规模宏大和类型众多、个性鲜明两个方面来写的。

……

师:真不错,读了一遍课文你就了解课文是从这两个方面来写的。那么,你是怎么知道课文是从这两个方面来写的呢?

生:因为课文第3自然段中有这样一句:“兵马俑不仅规模宏大,而且类型众多,个性鲜明。”

师:真聪明,这名同学紧紧抓住课文的第3自然段,一下子明白了课文是从这两个方面来写的。

(二)借助过渡段,理清脉络

师:像第3自然段这样的段落我们把它叫作过渡段,过渡段的功劳可大了,我们还可以利用它进行分段,概括课文段意。同学们能试着借助这一段,给课文分分段吗?并想一想,每一段主要写了什么?

(学生尝试分段,概括段意。交流反馈)

生:第1~2自然段划为一段,这段主要讲了秦兵马俑规模宏大;第3~9自然段划为一段,这一段主要讲了秦兵马俑类型众多,每个兵马俑都有着鲜明的个性。

……

(三)读写结合,迁移训练

师:课文的第4~7自然段讲了兵马俑的类型众多,第8自然段讲了兵马俑个性鲜明,你能否也用上一个过渡句将这两个部分联结起来呢?

屏幕呈现:兵马俑不仅______,而且______。

生:兵马俑不仅类型众多,而且个性鲜明。

……

【反思】

这样设计至少带给我们两个方面的启示。

(一)展示思维过程,习得阅读策略

“那么,你是怎么知道课文是从这两个方面来写的呢?”这一问题指向学生的思维过程,引导学生将自

猜你喜欢
秦兵马俑兵马俑教学点
不可思议的秦兵马俑
秦兵马俑旅行攻略
规范农村教学点办园行为的实践与探索
兵马俑底座学问大(第六站)
教学点如何由“痛点”变“亮点”
兵马俑
你知道兵马俑的历史吗
基于力矩平衡原理的秦兵马俑重心测量及临界地震加速度计算
秦始皇陵兵马俑 为何没有女俑?
关于办好农村小学教学点问题的几点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