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晓玲王 鑫
(1.兰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甘肃 兰州 730000;2.西安外国语大学 陕西 西安 710000)
生态文明教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路径探析
张晓玲1王鑫2
(1.兰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甘肃兰州730000;2.西安外国语大学陕西西安710000)
生态文明教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促进青年学生全面健康发展以及促进全社会生态文明进步的需要,是时代的必然选择。可以通过生态文明理论的融入、生态文明实践的融入、生态文明环境的融入等路径实现。其融入大大丰富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和外延,使教师和青年学生的双主体地位得到更突出的体现,极大地拓展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发展。
生态文明教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路径
党的十七大首次提出建设生态文明社会,提出“使生态文明观念在全社会牢固树立。”十八大明确提出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在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方面提出“加强生态文明宣传教育,增强全民节约意识、环保意识、生态意识,形成合理消费的社会风尚,营造爱护生态环境的良好风气。”[1]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建设生态文明必须建立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用制度来保障生态环境。结合当前生态环境的现状和危机,可以看出,建设生态文明成为社会主义中国现阶段的重要任务。文明和教育紧密联系,一个国家教育的发展水平直接体现该国的文明程度。“教育在可持续发展文明建设中处于基础性和先导性地位,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原动力,具备生态文明中生产力的特征与功能。”[2]因而建设生态文明社会离不开生态文明教育,生态文明教育的进展程度和效果直接影响生态文明建设的进程和顺利实现。
“思想政治教育是指社会或社会群体用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对其成员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使他们形成符合一定社会所要求的思想品德的社会实践活动。”[3]学校作为近代最主要的发明之一,是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反过来,思想政治教育是学校尤其是高校一切工作的生命线,在促进青年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中起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生态文明是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较工业文明更先进、更高级、更伟大的文明”[4]生态文明教育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必然要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从而促进青年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以及全社会的生态文明进步。
纵观人类文明发展史,我们可以看到一条清晰的发展轨迹:发端于古代的黄色农耕文明——近代以来的黑色工业文明——现代的绿色生态文明。人类进入生态文明时代,伴随着生态环境危机和全球性环境问题的日趋严重,建设生态文明成为提升国际竞争力和保持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生态文明对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同时也扩展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和外延;思想政治教育也大大提高了生态文明教育的实效性。生态文明教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时代的必然选择,是促进青年学生全面健康发展和全社会生态文明进步的必然选择。
(一)融入是促进青年学生全面健康发展的需要
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学说认为人的全面发展是指每一个人在社会生产过程中智力、体力尽可能多方面地、充分地、自由地、和谐地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在2015年五四青年节的讲话中指出,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青年学生是民族的未来和国家的希望,其全面健康发展关系到国家的前途和命运,对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有重要的战略意义。生态文明教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对青年学生进行生态文明教育,培养青年学生的生态文明观念和意识,促进青年学生生态文明素质和良好的生态文明行为习惯的养成,有利于塑造青年学生和谐、完善的人格,促进青年学生成长成才、全面健康的发展。
(二)融入是促进全社会生态文明进步的需要
“生态文明建设的根本目的是要竭力恢复被破坏的生态环境,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5]生态文明建设是一项大工程,生态文明的实现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以及全社会生态文明理念的树立。而全社会生态文明理念的树立,主要通过教育来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传播育人的有效路径,无疑是进行生态文明教育的重要载体和重要力量。通过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主客体、介体、环体四要素生态文明教育的融入,使生态文明教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各个方面,从而在很大程度上大大提高生态文明教育的实效性。因而生态文明教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全社会树立生态文明理念和实现全社会生态文明进步的必然选择。《礼记·学记》有言:“发虑宪,求善良,足以謏闻,不足以动众。就贤体远,足以动众,未足以化民。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中国传统道德教育所说的化民成俗并不是直接对民众进行教育,而是先对一部分学子进行教育,进而通过这些受过教育的学子示范乡里,感化乡民以“趋圣”。那么,在当代思想政治教育中青年学生同样可以发挥在生态文明教育中“化民成俗”的主体示范作用。生态文明教育融入思想政治教育一方面有助于提高青年学生自身的生态文明素质,另一方面也有助于提升整个社会的生态文明素质。
生态文明教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具有时代必然性,但目前生态文明教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程度较低,成效也不大。因而探索生态文明教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路径对于更好地进行生态文明教育具有重要意义。笔者认为融入的有效路径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生态文明理论的融入
正如列宁在《怎么办》中指出的,无产阶级政党必须从外面把社会主义思想灌输到工人运动中去。同样,青年学生的生态文明观念和意识也不会自发产生,需要通过对青年学生进行生态文明理论的灌输和传播来实现。而在具体的教学实践活动中主要通过生态文明理论融入学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来实现。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总称是思想品德教育课,思想品德教育课是对学生进行系统、全面思想道德素质教育的必修课,是青少年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途径和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就高校而言,生态文明理论要融入思想品德教育课,具体主要是通过《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形势与政策》等思想政治理论课对生态文明理论的融入来实现。通过生态文明理论的融入,使青年学生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对生态文明有基本的认知和了解,形成生态文明观念和意识。
(二)生态文明实践的融入
《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明确指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所有课程都要加强实践环节。”“实践教学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6]因此,具体的实践活动在提高青年学生生态实践过程中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实践活动比理论更能启发人的心灵,更能培养青年学生对生态环境的情感,树立和增强生态文明的信念,提高生态文明的践行能力。生态文明教育旨在通过培育青年学生生态文明观念和意识,促进其良好生态文明习惯和行为的养成。青年学生形成生态文明观念和意识之后,还需要通过具体的实践活动将观念和意识内化,从而外化为具体的行为习惯,即内化于心、外化于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可以通过举办多种形式、生动活泼的以生态文明为主题的课内实践活动,也可以通过开展以生态文明为主题的丰富多彩的校园实践活动,还可以通过进行以生态文明为主题的社会实践活动等,使生态文明实践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通过生态文明课内实践、校园实践相关活动,使青年学生了解生态环境现状,提高对生态环境现状和生态文明的关注度,从而在学校形成较好的生态文明氛围。校外社会实践活动是学生了解生态环境的重要途径,也是进行生态文明教育的有效方式之一。校外实践活动通过实地参观、调查、考察等,能够将生态文明相关理论知识与生态文明实践相结合,深化学生对生态文明的认识,激发青年学生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和责任感,在具体的实践活动中潜移默化地形成生态文明理念,督促青年学生从小事做起、从自己做起,促使生态文明自觉行为习惯的养成。
(三)生态文明环境的融入
环境对人的发展有重要的影响,积极、良好的生态文明环境对于生态文明教育有重大的意义。生态文明教育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必然是在一定的思想政治教育环境中进行的。创造特定的生态文明教育环境并使其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利于生态文明教育的顺利进行和实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可以通过校园环境和网络环境中生态文明教育环境的融入提高生态文明教育的具体效果。就校园环境来说,创造良好的校园生态文化环境,即创造优美的校园生态环境以及良好的校园生态文化环境。良好的校园生态文化氛围可以在无形中深化学生对生态文明的认识和认知;就网络环境来说,可以通过开设专门的生态文明专题网络,以文字、图片、图表、视频等多种形式进行生态环境危机教育,也可以通过QQ、微信、微博等学生广泛使用的新媒介进行相关生态文明讨论和交流,在一定程度上提高生态文明宣传的实效性。使青年学生在接受校园环境和网络环境熏陶过程中,加深学生对生态文明的理论认识,进一步强化学生对生态文明的认可和认同,形成对生态文明观念和意识的内心建构。进而形成一定的生态责任意识和生态道德意识,提高青年学生的生态文明综合素质。
高校作为培养和教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以及全面发展人才的重要平台,在培育青年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方面有着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传统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注重从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对青年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对生态方面的教育较少且没有引起重视,这不利于培育全面健康发展人才目标的实现。生态文明教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大大丰富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和外延。教师和作为教育对象的青年学生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重要双主体地位得到更突出的体现。生态文明教育内容的融入也极大拓展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由此可见,生态文明教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为更好地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和维度,促进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新的发展。
(一)融入使教师和学生的双主体地位得到突出体现
在以往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教师作为主体占有主导地位,学生作为教育对象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客体。而在实际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和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过程中,主体客体化和客体主体化的现象经常存在,作为客体的教育对象的重要性逐渐被重视并认同。教师作为教育者是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主体,而青年学生是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又一重要主体。教师和青年学生作为双主体在学校思想政治教育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充分肯定和发挥双主体的主观能动性,有利于思想政治教育的顺利开展和实施。生态文明教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不仅对教育对象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同时也要求作为主体的教师不断提高业务能力水平,提高自身的生态文明素质,以便于更好地进行教学。这样,在生态文明教育活动中,教师和青年学生作为教育的双主体相互影响、共同进步,在教与学的过程中都不断提高着自身的生态文明素质。因而,融入使教师和青年学生的双主体地位得到更突出的体现。
(二)融入极大地拓展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
生态文明理论、实践和环境的融入对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体系和资源提出了新的要求。在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体系和资源中突出生态文明教育的地位,在相关课程教材中合理进行生态文明教育内容的布局以及充分挖掘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生态文明教育资源。这些要求都在不同程度上拓展着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内容,如思想品德教育课程中生态文明教育资源的挖掘,生态文明实践在思想政治教育校内、校外实践的融入以及生态文明环境的融入等。通过对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介体和环体的融入,使得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具有了以往所没有的新内容,也有助于全方位、多角度地对青年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不仅是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发展,也有利于促进青年的人格完善和全面健康发展。
[1]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2012-11-18.
[2]沈晓辉,傅晓华.生态文明与教育生产力[J].生产力研究,2001(6).
[3]陈万柏,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4.
[4]冯维波.生态文明与现代城市可持续发展[J].生态经济,2000(7).
[5]余克弟.马克思主义生态观视域下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思考[J].求实,2014(3).
[6]王新燕.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要正确处理好几个关系[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3(4).
张晓玲(1988—),女,兰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王鑫(1990—),女,西安外国语大学教师,硕士,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
G641
A
1007-9106(2016)08-0168-04
*本文为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材的文本空间、意义填补与话语创新研究”(14XKS031)的阶段性成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