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党桦
“六和”心态练就校长的心理素质
■刘党桦
俗话说“家和万事兴”。创建安全稳定的教育教学环境、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培养高素质的师资队伍、提升学校可持续发展的后劲等等,都离不开和谐的人际环境。而校长又是营造和谐环境氛围的首要执行官,校长的心态决定着和谐环境氛围营造的成败,因此在工作中校长必须练达平和的心态。那么在具体的工作中怎样才能达到这样的境界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思想修炼。
一是“和”之心态。一个人的心态对其工作、生活、与人交往都至关重要,健康的心态产生健康的语言行为,积极的心态产生积极的影响和作用。一个健康人格的人应有平常的、知足的、感恩的、豁达的心态;作为一名校长来说,更应有平和的、健康的、乐观的心态,也就是当前热门的说法叫“阳光心态”。校长有了这样的心态就有了一种积极的生活态度,就能保持人格的完整和谐;就能善于从经验中学习并获得才干;就能适度发泄和控制情绪而放下情感包袱,获得精神世界的成长;就能在宽容他人同时获得祝福。
二是“和”之道德。我们现在所说的“和”包括了和谐、和睦、和平、和善、祥和、中和等含义。“和”是团结的象征,是心灵的相通,是对人格的尊重,是真挚的理解,是坦诚的交流,“和”是一名校长应有的美德。只有“和”才能体现以人为本,才能充分发扬民主、使人畅所欲言,才能最大限度地调动积极因素,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卓有成效地完成好各项工作任务。
三是“和”之气度。“和”就是要有容人器量、宽容气度。这就需要校长们谦虚好学,以人为师,取长补短;这就需要校长们克己忍让、大度容人,不要为一点小事而耿耿于怀、自寻烦恼,善于化解心中不平之事;这就需要校长们善于听取各方面的不同意见,要敢于善于听难听的真话,要能够听得进、容得下、想得开,认真分析,正确对待;这就需要校长们守土有责,找准位置,积极有度,同心协作;这就需要校长们平时保持热烈而镇定的情绪,理智地对待身边的人和事,不断提高对情绪的控制力。校长们只要有了这样的气度,何愁管理不好一所学校。
四是“和”之原则。“和”不是不分青红皂白的一团和气,也不是习惯意义上所说的折中主义,更不是要做不讲原则怕担责任的“老好人”。古代中庸的做人哲学就是值得我们弘扬的正确思想方法和达到的境界。《中庸》上说的“中”是天下人的根本,“和”是人们遵从的原则。不偏不倚,无过也无不及,顺乎常理,惟精惟一,达到最善,就叫做中庸。学校是知识分子集中的地方,作为一校之长,做任何事情都要讲究原则,但不能一味地为原则而原则,在处理具体事务时,又要具有灵活性,从而达到“和”的境界。
五是“和”之氛围。也就是创造一种和谐宽松、激励人创业干事、奋发进取、争创一流的良好工作环境,就是要造成一种既有民主又有集中,既有紧张快干又有个人心情舒畅的生动活泼的政治局面。这样的局面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要靠校长身体力行、言传身教、大力倡导;要靠加强制度建设来约束、建立激励机制来激发;要靠学校的每位教职工都自觉地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来加强培养,以形成优良的“团队精神”。一所学校在校长的带领下一旦形成这样的团队精神,任何困难都能被克服。
六是“和”之陶冶。当前一部分学校校长中“和”的心态、“和”的道德、“和”的气度的缺失,不能不说也是一种本领恐慌。要解决这一问题,一是要通过勤奋学习善于学习来提升综合素质,不断悟出“和”的真谛,并指导言行,树好形象;二是要通过躬身实践勇于实践,来加强自我教育、自我监督、自我完善,不断提高领导修养水平,提高应对各种复杂局面解决各种棘手矛盾和问题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