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梅州市平远县第三小学 徐振兴
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创新意识
广东省梅州市平远县第三小学 徐振兴
教师在课堂上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使学生学会提出问题、学会发现问题是学会创新的关键。教师必须注重在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学会提问,激发创新思维”、“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培养创新能力”、“指导学生实践操作,培养创新意识”、“指导学生展开思考,强化创新意识”。
课堂教学;培养;创新意识
课堂教学中创新精神不仅体现在教师教学设计的新颖别致、教学语言的生动有趣上,还取决于其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的作用上。教师在课堂上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使学生学会提出问题、学会发现问题是学会创新的关键。著名教育家顾明远说:“不会提问题的学生不是一个好学生。”现代教育的学生观要求:“学生能独立思考,有提出问题、发现问题的能力。”因此,教师必须注重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积极思维,从学会提出问题、学会发现问题、学会解决问题开始,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著名的物理学家李政道曾经说:“遇到问题要敢于问个为什么,可怕的是提不出问题,迈不出第一步。”问能解惑,问能知新,任何科学的发现无不是从问题开始的。因此,在数学教学活动过程中,教师不仅要善于设问、提问,而且要满腔热情地鼓励学生学会提问题。
每节新课结束后,由于知识、智能等方面的个体差异,不同的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接受程度肯定不同,学生有问题、能提问题是积极思维活动的表现,是创新的开始。现在的学生不是没有问题要问,而是有问题不敢问。学生心理上有三怕:一怕问题浅,教师嘲笑;二怕问题偏,教师训斥;三怕问题多,教师厌烦。因此,学生宁可不求甚解,也不愿冒险提问。从学生的顾虑来看,都是教师所引起的,教师应鼓励学生提问。学生开始不敢提问题,教师就要及时表扬那些爱提问题的学生,这样学生便可在相互学习中逐渐做到对不理解、有疑问的内容大胆举手提出问题,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对学生提出的问题,不管是非常简单的问题还是非常古怪的问题,无论质量如何,教师都要及时给予表扬,保护他们的创新意识,为他们走向创新“铺路架桥”。
培养学生提问的方法很多,既可以在课堂上问老师,也可以问同学;既可以在课堂教学中进行,也可以在课外活动中选择;既可以在课前预习中进行,也可以在课后练习中进行。为了使学生学会提问题,可以要求学生每人备一本“提问本”,把自己在课前预习中弄不明白的问题记下来,课堂上跟学习小组的同学讨论,如果是比较简单的问题,通过小组讨论也就解决了,如果不能解决的,在课堂上提出来,让别的同学帮助解决,如果学生解决不了的,师生共同研讨,共同解决。教师不要怕浪费时间,不要怕影响教学进度,要大胆放手让学生提问题,让学生自行解决问题,学生在提出问题、寻求答案的过程中就学到了知识。经过一段时间的培养、训练,学生渐渐都能学会提问题。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只有“疑”才有“思”,才能迸发出创新的火花,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现代教育心理学认为:“疑”能诱发学生的探索精神,通过探索去发现真理,获得真理。许多科学发明与创造往往都是从疑开始,从解疑入手的。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更新观念,引导学生积极讨论、争辩,各抒己见,敢于向老师质疑,敢于对书本知识提出疑问;要鼓励学生争论,鼓励学生大胆猜想,发表不同意见,在争论中解决问题。“理不辩不明”,学生在课堂通过争论后掌握的知识肯定比教师强压强灌注的效果好得多。
教师要创设一种宽松、和谐的课堂教学环境,允许学生自由地质疑问难,自由地与同学、教师沟通信息,自由地发表意见。当学生的见解出现错误或偏颇时,要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自我矫正,不要急于得到圆满的答案,要将争论机会留给学生。
数学学习是一种活动,这种活动与游泳、骑自行车一样,不经历亲身体验,仅仅从书本靠听讲或观摩别人的演示是学不会的。数学学习是用所学知识探究新知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这个过程中教师要为学生提供自主探究的舞台,让学生动手操作,在摆弄材料中获得直观的感性认识,再经过演绎推理,合理想象和思考,大胆推测和尝试,积极地猜想和探究,实现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拓展创新的空间。例如,在教学“梯形面积公式的推导”时,预先让学生准备几个大小完全相等的梯形,课堂上启发学生自己根据学过的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方法,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动手用“割”、“补”、“拼”的方法来推导梯形的面积公式。在这里,要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多给学生一些创新的机会,多给学生一些成功的体会,让学生自始至终地参与这一探索过程,动手操作,大胆实践,探索出不同的方法来推导梯形的面积公式。
整个推导过程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学到的不仅是一个梯形面积公式,而且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尝到了怎样由已知探究未知的思维方式和方法,更重要的是使学生树立了有困难敢于探索的勇气和信心,发展了学生创新性思维及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传统的课堂教学中,当老师讲完新课后,都会问学生:“还有什么地方不懂吗?”这时学生常常感到问题都让老师讲完了,学生自认为“无疑可问”了。而遇到困难时,教师直接给出方法,学生一听就懂,一过即忘,因为他(她)不知道老师怎么会想到这种方法,一旦没有老师的提示,又不知从何想起。所以,教师必须适时给学生思考性的指导,即不是直接给出解决问题的具体方法,而是设计好有助于学生继续展开思考的问题。
在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积参与学习活动,主动思考,教师不断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发现问题,从时间上看要多用一些,但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来看是值得的。学生善于发现问题,敢于提出问题,也就增强了学生的主体意识;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看法、见解,就会激发学生的创造欲望,学会创造性地思维。
课堂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是全方位、多角度的,既需要教师的主导,更需要学生主体的发挥,只有找到了师生最好的结合点,找到更好的教学方法,并能在教学中形成一定的模式,才能使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达到最佳状态,教育工作者必须从远处着眼,持之以恒,才能培养出高素质的创新人才,才能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
[1]高觉敷等译.教育心理学[M].人民教育出版社,1983.
[2]朱曦主编.创造教育概论[M].苏州大学出版社,2001(5).
[3]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