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宇 陈羽中 柏涌海
作者单位:200003 上海长征医院预防保健科(刘宇、柏涌海),医教部(陈羽中)
2012年~ 2014年我院职业暴露监测分析及预防
刘宇 陈羽中 柏涌海
作者单位:200003 上海长征医院预防保健科(刘宇、柏涌海),医教部(陈羽中)
【摘要】目的 监测医务人员职业暴露发生情况并分析其危险因素,为调整医院职业暴露防控对策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我院2012年~2014年发生职业暴露的医护人员的监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对发生职业暴露的人群进行抽样访谈。结果 3年共发生职业暴露207例次,护士职业暴露发生率最高,主要发生在注射和整理器械过程中,发生的地点主要是病房和手术室,暴露的种类主要是针刺伤,暴露发生较多的科室是急诊、骨科、血管外科、消化内科、血透室、手术室;因暴露后处理及时,随访显示无医务人员因职业暴露而感染传染病。结论 加强培训、规范医疗操作、配齐防护用品、进行疫苗接种、降低医务人员工作压力及动态改变医护人员职业暴露预算等,可有效降低职业暴露的发生。
【关键词】职业暴露;医护人员;职业防护
近年来,随着乙型肝炎、丙型肝炎、性病、艾滋病等传染病患病率的不断上升,医务人员因职业暴露引发疾病感染的潜在危险也日趋增加,我国医务人员的职业安全防护已受到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1]。原国家卫生部曾先后颁布了多项有关医务人员职业卫生防护工作的指导原则,2013年,卫生与计划生育委员会重新修订颁布的《职业病分类和目录》将医护人员因职业暴露感染艾滋病纳入了职业病范畴[2]。为了做好医务人员的职业安全防护工作,我院自2012年起对医务人员职业暴露实施了目标性监测,并对监测结果进行了分析,以期为调整医院职业暴露防控对策提供依据。
1.1监测对象
将2012年~2014年所有在我院工作的临床医生、护士及医技人员作为监测对象。
1.2监测方法
1.2.1监测工具
我院制定了《医务人员锐器伤登记表》,该登记表包括了4部分内容:①医务人员及病人的基本资料;②医务人员及病人的检查结果,包括肝炎和性病检查结果两部分;③职业暴露发生的地点及医务人员职业暴露的部位;④专科医生对本次职业暴露评估及处理的意见。
1.2.2监测分析
由预防保健科负责医护人员职业暴露管理的专职人员负责监测,整理2012年~2014年我院发生职业暴露的医务人员填写的《医务人员锐器伤登记表》,并对填写结果进行分析。
1.2.3统计学方法
通过查阅我院2012年~2014年《医务人员锐器伤职业暴露登记表》,按照职业暴露人群及工作年限分布;职业暴露的操作环节、场所及涉及器具;职业暴露的种类;职业暴露重点科室4个分类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通过分层抽样法对发生职业暴露的医护人员进行抽样访谈及分析。
2.1职业暴露人群及工作年限分布
2012年~2014年我院共发生职业暴露207例次,其中护士发生职业暴露124例次;医生发生职业暴露62例次;技师发生职业暴露21例次。工作年限<1年的医务人员共发生职业暴露97例次,其中医、护、技人员分别为28例次、63例次、6例次;工作年限为1年~2年的医务人员共发生职业暴露37例次,医、护、技人员分别为10例次、23例次、4例次;工作年限为2年~3年的医务人员共发生职业暴露20例次,医、护、技人员分别为3例次、14例次、3例次;工作年限>3年的医务人员共发生职业暴露53例次,医、护、技人员分别为21例次、24例次、8例次。
2.2职业暴露操作环节及涉及器具的分析
进行皮下或皮内注射、整理或清洗器械及手术缝合时是发生职业暴露的主要环节,分别占26.57%、23.19%、17.87%;暴露涉及的器具中,头皮针占30.00%,一次性注射针头占22.71%,手术缝针占18.36%。具体见表1、表2。
表1 发生职业暴露的环节分析
表2 职业暴露发生时涉及的器具分析
2.3职业暴露的种类
我院职业暴露种类包括针刺伤、锐器伤、血源性暴露,分别占83.09%、11.11%、5.80%。3年暴露种类分布情况见表3。血源性职业暴露是指医务人员在从事诊疗、护理、医疗垃圾清运等工作过程中意外被血源性传染病感染者或携带者的血液、体液污染了破损的皮肤或黏膜,或被含有血源性传染病的血液、体液污染的针头及其他锐器刺破皮肤,还包括被此类病人抓伤、咬伤等有可能被血源性传染病感染的事件[3]。
表3 2012年~2014年我院职业暴露的种类及分布情况
2.4职业暴露重点科室
我院职业暴露发生率最高的5个科室依次为急诊、骨科、消化内科、血液透析室、手术室,分别占23.81%、17.87%、7.48%、7.48%、6.80%。
2.5职业暴露人员访谈结果
抽样访谈我院发生职业暴露的人员共23名,其中医生7名,护士14名,医技人员2名。访谈结果表明,医生发生职业暴露主要原因为手术过程中在传递手术器械时被器械划伤或在手术缝合时被带有血液的针尖刺伤;护士主要是皮下或皮内注射时及整理废弃器械时发生职业暴露;医技人员主要是在给病人采血时被针刺伤。
2.6职业暴露发生后的处理情况
按照我院职业暴露监测体系管理要求,医护人员一旦发生职业暴露,立即对伤口进行规范的冲洗、挤压、消毒、包扎等紧急处理,并报告防保科后按职业暴露处理流程进行评估、治疗、免疫接种、追踪监测、评价。2012年~2014年发生职业暴露后均能及时处理,随访追踪显示无医务人员因职业暴露而感染传染病。
3.1护士职业暴露发生率最高
我院护士的职业暴露发生率最高,这与文献报道一致[4]。这与护士从事临床操作较多,长期承担各种注射、整理利器等工作有关,同时也与护理人员是医疗机构中数量最大的群体有关[5]。低年资医护人员职业暴露发生率较高,这主要与新员工操作不规范、工作经验不足、防护意识差有关。工作年限为3年以上的医护人员职业暴露发生例次多的原因主要是此年资医护人员的总体基数大。
3.2拔针及拔针后处置时职业暴露的发生率最高
因皮下或皮内注射、整理或清理器械、手术缝针、采血、手术刀割、手术血液飞溅入眼暴露环节造成的职业暴露约占80%。其中拔针、拔针后针头处置是职业暴露发生的高危环节,这可能与医务人员在使用后立即着手下一步诊疗操作而忽视对锐器的正规处置有关。针头、手术刀片造成的职业暴露约占所有职业暴露涉及医疗器具的80%,普通病房、手术室、急诊、血液透析室发生的职业暴露约占80%,这与住院患者普遍使用注射治疗手段有关,若能减少和控制滥用注射的医疗手段,减少医护人员的注射操作,则可减少锐器伤所致的职业暴露。
3.3针刺伤职业暴露发生率最高
我院职业暴露的种类包括针刺伤、刀割伤以及血源性职业暴露,发生率由高到低分别为针刺伤、刀割伤、血源性职业暴露,其中针刺伤占83.09%。这主要因为我院职业暴露发生的人群是护士,而护理人员在临床操作中接触注射器、输液器及输血器等医疗设备及直接接触患者的血液、体液的机会较其他人群多。
3.4急诊是职业暴露发生率最高的科室
急诊、骨科、消化内科、血液透析室、手术室是我院医护人员发生职业暴露的主要科室。分析其原因为:急诊主要承担大量的应急工作,工作忙碌且压力大,容易发生职业暴露。同时,急诊医护人员需要操作的仪器多,护士流动率高,年轻护士职业防护意识不强,操作不够熟练,极易造成职业暴露。骨科医护人员在手术操作过程中,由于医生不便于采取防护措施,很容易造成血源性职业暴露。此外,医生在进行操作时,注意力高度集中,也很容易发生由于传递手术器械造成的刀割伤、针刺伤。消化内科虽然发生职业暴露的总数多,但主要发生在2012年,2013年和2014年职业暴露例数呈下降趋势。说明该科室医护人员职业防护意识逐年增强,职业暴露发生例数逐年减少。血液透析室和手术室是由于接触尖锐医疗物品的次数较多,所以发生职业暴露的概率相对较高。
3.5职业暴露的经费预算有待提高
经过抽样调查访谈,我院职业暴露例数2013年高于2012年,呈现上升的趋势,其主要原因是:2012年开始进行等级医院评审,经过系统的职业防护培训,广大医务工作者自我防护意识增强,职业暴露的上报意识增强,所以造成了职业暴露例数增加的错觉。
访谈中还发现,我院职业暴露防护用品的配置欠齐全,同时职业暴露经费未能根据职业暴露的变化而进行动态调整,造成2012年~2014年职业暴露的经费一直不足,不少医护人员的职业暴露费用要等到第2年职业暴露预算下来时才能报销,给医护人员造成很大的不便。
4.1加强培训
工作年限为1年~2年的医护人员职业暴露发生率最高,这主要与新员工操作不规范,工作经验不足,防护意识差有关。医院应制定合理的新进医护人员职业暴露培训计划,开展以个人干预和集体讲座相结合、多媒体联合文字、口头结合书面教育、理论联系实践等多种形式的医护人员职业防护培训,不断规范操作,增强防护意识,使新进医务人员掌握基本的职业暴露预防规程,自觉遵守职业防护要求,提高防护能力。同时,应加强实习护士的安全操作技能培训,使其严格执行标准防护措施,无论患者的体液和血液是否存在传染性都应充分使用各种防护设备,进而减少职业性暴露感染的概率。还可通过加强网络系统支持,利用院内的网络资源搭建信息平台,以方便职业暴露防护相关资料的更新与共享,以及医护之间的交流,以达到线上培训、线下共享的学习效果[6]。
4.2规范医疗操作
拔针、拔针后处置及针头用后处置是我院职业暴露发生的高危环节。临床在处理所有尖锐物品时,要注意安全操作,锐器使用后必须立即放入一次性、耐刺、防渗漏的锐器收集盒内。锐器盒应数量充足、位置合理,并尽可能靠近使用地点,以减少锐器裸露放置的时间;在丢弃针头前不要弯曲、折断、手工操作或拔除针头;在锐器盒装满70%时,关闭锐器盒,防止由于针头溢出或者反弹造成的医护人员职业暴露。
手术过程中,要规范操作流程,避免不良操作习惯,并推荐戴双层手套,以减少医护人员由于手套破裂带来的血源性职业暴露;切割骨头等会引起血液飞溅的外科手术,应该佩戴护目镜(例如骨科和血管外科),减少由于血液飞溅造成医护人员血源性职业暴露;出血量大的手术在清洗手术器械过程中也应该佩戴护目镜,以防止血液飞溅造成血源性职业暴露;手术过程中传递器械时,严格遵循锐利器械及钝性器械传递方法、缝针传递方法等操作规范。传递器械应做到稳、准、轻、快,用力适度;传递器械的方式应准确,以术者接过后无需调整方向即可使用为宜;传递锐利器械时,刃口向下,以防止自伤及他伤;向对侧或进行跨越式传递器械时,禁止从医生肩后或背后传递。
4.3配齐防护用品
经抽样访谈,发现我院有些职业防护用品缺少,例如护目镜。建议给职业暴露重点科室配备足够的护目镜,而非职业暴露重点科室的医护人员也应根据具体情况选择性地使用护目镜。
4.4接种疫苗
接种疫苗是防止生物性疾病传播最有效的预防方法,应对职业暴露发生率高的重点科室医护人员免费注射乙肝疫苗。
4.5减轻医护人员的工作压力
因我院急诊、急救工作量大,医护人员工作压力较大,发生职业暴露的概率也大。急诊可通过音乐放松等方式减轻医护人员的工作压力,也可以科室为单位召开医护人员座谈会,倾听医护人员心声,关爱医护人员身心健康,对存在的不合理问题进行整改,进一步完善职业规范操作流程。同时,可开展心理健康知识教育,由经过专业培训的心理治疗师为医护人员提供防护知识咨询和心理疏导等心理干预,以缓解因不良事件发生造成的不良情绪和心理压力。
4.6动态改变医护人员职业暴露经费预算
2012年~2014年我院职业暴露例数呈动态改变,而每年的职业暴露预算固定不变,职业防护经费预算不足,发生职业暴露的医护人员的医疗费用报销需追加到下一年度的预算中,给临床一线医务工作者带来极大的不便。因此,应根据职业暴露发生情况的变化动态调整相关的经费预算,保证临床一线工作人员职业暴露后的经费支持。
在建议实施1年后,2015年我院共发生职业暴露42例次,明显低于前3年。说明医院采取的加强对医务人员的职业防护培训;从职业安全、人文关怀的角度出发,为临床一线工作人员配备齐全职业防护用品;为重点科室的医务人员注射乙肝免疫疫苗;增加职业暴露预算;关注医护人员的心身健康,减轻员工的工作压力这一系列措施的实施,可以有效地降低职业暴露的发生。
参考文献
[1] 张敏.血源性病原体职业危害风险及其预防控制策略[J].中国护理管理,2010, 10(7) : 5-10.
[2] 李平.某院2011-2013年血源性职业暴露监测分析[J].现代医药卫生,2014, 30(14) : 2228-2229.
[3] 王靖,樊宏英,程芸,等.医务人员血源性传染病职业暴露危险因素调查分析与防范对策[J].中国消毒学杂志,2015, 32(4) : 374-375.
[4] 朱萍儿,黄晓明,蒋桂娟,等.95名医务人员职业暴露监测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3, 23(2) : 397-399.
[5] 石春兰,张敏.医护人员血源性病原体职业危害研究进展[J].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 2010, 6(1) : 112-116.
[6] 李海燕,王军,张婷.实习护士血源性职业暴露培训的效果评价[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4, 24(13) : 3373-3375.
·编者与读者 作者·
Monitoring analysis on and preventive measures for 3-year occupational exposure of the hospital
Liu Yu, Chen Yuzhong, Bai Yonghai. Prevention and Healthcare Department of Shanghai Changzheng Hospital (Liu Yu, Bai Yonghai), Department of Teaching and Medical Administration (Chen Yuzhong), Shanghai 200003, China
Corresponding author: Chen Yuzhong, Email: yuzhong18@hotmail.com
【Abstract】Objective The paper aims to monitor the occurrence of medical personnel's occupational exposure and analyze its risk factors so as to provide scientific basis for adjusting the preventive measures for occupational exposure in hospital. Method Retrospective analysis was carried out on the monitoring data of medical personnel having occupational exposure of the hospital from 2012 to 2014, and the personnel having occupational exposure were sampled for interview. Result There were 207 case-times of occupational exposure happening during the three years, and the incidence of nurses' occupational exposure was the highest, mainly in the process of injection and apparatus arrangement in wards and operation room. The major type of exposure was needle-stick injury, and the exposure happened more frequently in departments of emergency treatment, orthopedics, vascular surgery, digestive system, hemodialysis room, and operation room. The follow-up interview showed that thanks to timely treatment thereafter, no medical personnel were infected by any infectious disease during occupational exposure. Conclusion The incidence of occupational exposure can be effectively lowered by strengthening training, standardizing medical procedures, providing complete protective articles, carrying out vaccination, reducing the work stress of medical personnel, and dynamically changing the budget of medical personnel's occupational exposure.
【Key words】Occupational exposure; Medical personnel; Occupational protection
收稿日期:(2015-12-25)
通信作者:陈羽中,Email:yuzhong18@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