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学要营造和谐教学氛围激发学习兴趣

2016-04-11 08:33何慕超
读写算·教研版 2016年7期
关键词:教学氛围兴趣小学语文

何慕超

摘 要:小学语文教学,想提高教学效率,必须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激活语文课堂气氛,而富有活力的语文课堂气氛,和谐民主的课堂教学能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兴趣和主观创新性,形成良好的情感价值观,也有助于教师创造性的发挥,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教学氛围;兴趣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07-283-01

细究一下,其中有传统应试教育模式在起作用,有旧有教育观念和单调的教学方法等原因。试想,如果如果把生动而内容丰富的课堂教学,搞成只是一厢情愿的关注知识的系统传授,无论什么样的文章,都是千篇一律的讲法,这怎能不说背弃了语文教学的根本?这又怎能调动学生的情绪与热情,从而形成生动活泼的课堂局面?下面,我仅结合我的一些教学体会和所教学生的特点,从激发学生自主性等几个方面浅谈一下激活语文课堂气氛的几点做法:

一、创设愉悦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学习兴趣是学习活动的重要动机。”教育实践也表明,当学生对某门学科产生兴趣时,就会产生掌握知识的内驱力,集中注意力,积极主动地去获取知识,从而提高学习效率。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对事物的认识,首先是从良好的兴趣开始的,兴趣是求知的动力之源。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创设愉悦的学习氛围,善于抓住诱发学生兴趣的最好契机,唤起其求知欲。比如新课的导入环节,有的教师用谜语把学生带入课文的情境中;有的教师用歌曲、儿歌引起学生兴趣,学生不知不觉走进课文所描写的境界中;还有的教师用图片、投影片、精美的多媒体画面把学生学习的热情激发出来……这样的导入创设了使学生兴奋的情境,学生的学习动机油然而生,学习兴趣异常盎然。

小学生的形象思维优于抽象思维,直观形象的东西更容易引起他们的兴趣。加强直观教学,把抽象的文字变成有形的、有声有色的、富有生命力的画面、实物等,寓教于乐,更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如教学《金色的秋天》一课时,一位教师为了让学生很好地理解“一片片树叶在风中飞舞,好像一只只美丽的蝴蝶。有红的,有黄的,还有半黄半绿的。他们飞呀,飘哇,纷纷向树妈妈告别”这三句话,他在课前让学生采集了落叶,课上引导学生观察树叶的形状、大小和颜色,又用课件展示了树叶下落的情景,引导学生体会树叶飘落时像蝴蝶的样子。通过实物观察、欣赏画面,学生体会到了树叶飘落时的美丽。

讲故事、做游戏是孩子们最感兴趣的活动,在教学中教师应善于抓住教材特点,让学生讲一讲、演一演、画一画,使学生在听、说、做、演等活动中积极参与、大胆表达,不断感受到成功的乐趣和喜悦。如教学《群鸟学艺》时,一位老师让学生戴上头饰,分角色朗读、表演,使学生真正体会到了课文的寓意。

二、要学会倾听学生的声音

在语文探究活动中,我认真倾听学生对作品的初步认识,了解他们初步的感受、分析和理解,交流他们探究的结果,敏锐地发现学生理解上的疑惑,理解的深度,并决定需要由教师补充哪些有关作品的背景性介绍。通过倾听学生,准确地判断学生们是否已基本充分交流完他们所能想到和理解到的一切,从而果断地决定在何时介人讨论,以何种方式介入。通过倾听学生,教师还能对各学生的理解水平有一个大致的了解,从而判断由教师对作品的补充分析深人到什么程度,才能达到学生的接受程度,满足学生的需要。

如:在教学三年级语文《蒲公英》一课时,老师想通过“树叶、棉花剪贴画”的活动来深化学生的学习。先请同学讲了《蒲公英》的故事后,然后再让学生根据故事情节导演并表演,最后出示事先准备好的“树叶、棉花剪贴画”的优秀作品,学生知道了蒲公英种子的不同想法和做法,其结局的变化,是用剪贴画的形式表现出来的。品读课文,学生跟课文的距离缩短到最小,让学生的情感自然融人教材的情理之中,使学生和课文达到合一的境界。在读中理解文章,掌握知识,感悟情感,品味语言,增强语感,解决问题。整个过程呈线型,而这条线就是学生的读、问、思、品、悟、解。实现了知识的拓展延伸、和谐发展。老师也希望学生通过再造想像,可用“树叶、棉花剪贴画”的形式来表现更多的蒲公英种子的生活经历和结局。这样,老师就起到了引路的作用.所以,学生在读的时候,语气、语调、表情等方面都有了很大的提高,这就体现了师生之间互相交流的过程,构建了一种和谐、民主的课堂气氛。

三、有效发挥语文课堂的调控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提问”作为教与学双向交流与互动,传递与反馈的有效方式,已被广大师生所认可。提问也是打破“满堂灌”“一言堂”,调动学生积极思维的有效途径。在语文教学中,这种方法也被广泛地运用。但提问如果把握不好,变成“满堂问”,或者提问价值不大,只是一问一答或者仅从学生情趣出发,提问一些不着痛痒的问题,对教学本身是无意义的,也难以真正实现课堂教学面貌的改观。

我认为,课堂提问应该体现这样的功能,一是体现教师对整篇文章的把握及课堂设计思想,它应该具有牵引学生思维的导向作用,它的先后承递应该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二是要充分把握教材和了解学生之所需,要在教材和学生的交合点上,一语破的地点出学生的真正起疑之处,方可“一石激起千层浪”,真正调动学生的求知欲,同时又真正的解决文章分析的根本所在。

总之,在课堂教学中要提供给学生和谐、民主的学习氛围、发展创造的时空,使求知的过程成为不断改造的过程,让小学生在认识世界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获得创造力;使学生会建构知识,学会创造知识,学会运用知识,丰富情感世界,服务于人类社会。

猜你喜欢
教学氛围兴趣小学语文
新课标下如何提高初中物理课堂教学的实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