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熙宁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经济发展呈现新常态,改革迈入新时代,文艺事业面临着难得的发展机遇。文艺是时代前进的号角,文艺工作者当立足时代发展要求,倾听“三种声音”,创作出更多无愧于时代的优秀作品。
要倾听时代的声音,跟上时代发展。我们身处一个波澜壮阔、追逐梦想的伟大时代。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提出了一系列治国理政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一个中国梦”,“两个一百年”,“三个自信”,“四个全面”,“五位一体”“五大发展理念”等等,这些伟大战略提供了催生文艺之花的丰厚土壤。文艺工作者要注重在时代进步中汲取创作灵感。只有与时代同步,踏准时代前进的鼓点,回应时代风云,领会时代精神,文学艺术才具有蓬勃的生命力,才能产生巨大的感召力。广大文艺工作者当紧跟时代节拍,牢牢把握社会发展的方向,深刻体验“人民追梦”的准确信号,敏锐发现时代变革的风气之先,坚持把个人的艺术追求融入改革发展的洪流之中,把文艺的生动创造寓于时代进步的运动之中,满腔热情地讴歌时代主旋律,努力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发挥文艺不可替代的作用。
要倾听人民的声音,把握人民需求。早在七十多年前,毛泽东同志就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指出,广大文学家艺术家“必须到群众中去,必须长期地无条件地全心全意地到工农兵群众中去,到火热的斗争中去,到唯一的最广大最丰富的源泉中去。”七十多年后的今天,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文艺工作座谈会上又一次指出,“文艺创作方法有一百条、一千条,但最根本、最关键、最牢靠的办法是扎根人民、扎根生活。”“人民是文艺创作的源头活水,一旦离开人民,文艺就会变成无根的浮萍、无病的呻吟、无魂的躯壳。”任何一个时代,文艺作品都应该去表现人民的生活状态、人民的精神愿望,坚持为人民服务的创作方向,是文艺界第一位,也是最重要的价值追求。文艺创作离开了人民就离开了主流,就会一事无成。只要我们忠实地记录生活,真诚地为人民而创作,把人民群众真实的生活、真心的想法、真切的呼声,通过形式多样的艺术创造,真情地表现出来,“自觉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欢乐着人民的欢乐,忧患着人民的忧患,做人民的孺子牛”,就一定能够创作出人民满意的优秀作品,担当好党和人民沟通联系的桥梁和纽带。
要倾听社会的声音,扛起社会责任。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部好的作品,应该是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同时也应该是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的作品。”社会效益就是文艺工作者必须扛起的社会责任。在人类文明史上,那些受人民群众推崇和景仰的文艺大师,无不集高尚的精神追求和高超的艺术才华于一身。文艺审美的意识形态属性,要求文艺工作者必须始终牢记自己工作的社会责任。只有自觉加强思想道德修养,积累丰富知识,提高精神境界,培养高尚人格,才能攀登艺术最高峰,创造人生新境界。只有主动承担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使命,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旗帜,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生动活泼、活灵活现地体现在文艺创作之中,用栩栩如生的作品形象告诉人们什么是应该肯定和赞扬的,什么是必须反对和否定的,做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这样的作品才能让人动心、让人们的灵魂经受洗礼。每一位文艺工作者都要扛起社会责任的重任,把追求真善美、弘扬正能量作为文艺的永恒价值。●
(责任编辑:刘文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