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连元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又逢四月,又到清明,人们自然想起远去的亲人。在中华民族这个最重要的祭祀节日里,我们不能忘了千千万万为了中国人民解放事业而英勇奋斗,直至献出宝贵生命的英烈们。一个伟人说过:每一个活着的人请多到烈士陵园走走吧,比比他们,我们前进道路上的困难算得了什么,我们还有什么私心杂念不可抛弃吗?
革命英烈长眠之地,也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前仆后继走向一个又一个历史征程的缩影。每一块革命英烈的墓碑上,都有可歌可泣的悲壮故事。让我们一起到几处革命烈士陵园祭拜,寄哀思,慰英灵。
井冈山:鲜血写就的“革命成功万岁”
井冈山革命烈士陵园依山而建,坐北朝南,面对雄伟的井冈山主峰,四周青松翠柏,庄严肃穆。吊唁大厅的黑色石碑上,镌刻着在井冈山斗争时期牺牲的15744位烈士的英名。实际上,井冈山斗争时期先后有4.8万名英勇牺牲的烈士,其中还有3万多无名烈士的英灵。为此,这里还矗立一块无名碑,以表达我们对于无名先烈的深切怀念。
今年春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在江西考察期间,怀着崇敬的心情瞻仰井冈山革命烈士陵园。他说:“井冈山是革命的山、战斗的山,也是英雄的山、光荣的山,每次来缅怀革命先烈,思想都受到洗礼,心灵都产生触动。回想过去那段峥嵘岁月,我们要向革命先烈表示崇高的敬意,我们永远怀念他们、牢记他们,传承好他们的红色基因。”
在4万多革命先烈中,有一位35岁的县委书记,名叫刘仁堪,江西莲花县人。他30岁时曾在湖南长沙当搬运工,接受革命教育,加入中国共产党,后组织委派他回到莲花县开展工作。那个时候,莲花县的革命烈火推动整个边界斗争进入全盛时期。
可是,黑暗的势力也在疯狂反扑,反动派的屠刀挥向了这位革命者。1929年5月的一天下午,刘仁堪走上刑场——莲花县城南门大洲。他放声大喊:“乡亲们,这些杀人魔鬼疯狂不了多久,工农红军是一定会打回来的,我们的事业必胜!”
敌人气急败坏地叫喊:“住口,你还想煽动民众,你晓得今天是什么日子吗?”刘仁堪答道:“我晓得你们要杀人了。老实告诉你,共产党人是杀不绝的,井冈山的星火是扑不灭的……”
刘仁堪在刑场上慷慨陈词,敌人用匕首割掉他的舌头。顿时,他不能讲话了。他没有屈服,也没有倒下,而是咬紧牙关,忍着剧痛,用脚趾头沾上自己的鲜血,在地上写下了“革命成功万岁”六个大字。
宝塔山下:为人民而死虽死犹荣
延安“四·八”烈士陵园是中国共产党最早的一处高规格烈士陵寝地,也是全国著名的烈士纪念地,如今已成为广大群众特别是青少年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基地。
1946年4月8日上午,参加国共和谈的中共代表王若飞、秦邦宪一行从重庆登机,乘坐美国C47式军用运输机冒雨飞往延安,同行的还有新四军军长叶挺及其家人、中共中央职工委员会书记邓发等17人。飞机飞抵延安上空时,因天气恶劣无法着陆,决定返回西安,误入山西,撞在晋西北兴县东南40公里处、海拔2000多米的黑茶山上,机上乘员全部遇难。
烈士遇难后,4月13日,中共中央和延安各界组成以毛泽东为首的26人治丧委员会,正在召开的边区参议会为此休会一天,整个边区悬挂半旗三日,停止娱乐活动一个月,以志哀悼。当天,《解放日报》以“痛悼死者”和《中国人民无可补偿的损失》为题发表评论,号召全党“学习他们并且团结起来,紧紧地团结起来,担起他们遗下来的担子,像他们一样坚强地为人民的解放而奋斗”。
1992年5月,陵园扩建。陵园中建有汉白玉砌成的纪念碑,碑身正面镶嵌毛泽东为“四·八”烈士的题词:“为人民而死虽死犹荣”。
“四·八”烈士中,邓发为中国工人运动家,也是最早接触世界工人运动的领导人。1925年,邓发加入中国共产党,1929年在香港被捕。敌人对他严刑拷打,打断了一根肋骨,可他宁死不屈。到达延安后,1945年9月,他出席在巴黎召开的世界职工代表大会,当选为世界职工联合会执行委员会候补委员。1946年1月,他返回重庆,准备回延安汇报工作,再出席将在莫斯科召开的国际职工联合理事会,谁料“出师未捷身先死”,遇难时年仅40岁。
1945年9月的一天,邓发前往法国登机之前,曾在延安机场抱着不到两岁的儿子邓北生照了一个合影。这是父子最后的留念,也一直鞭策这位烈士后代甘于清廉,奋发向上。曾任中国南海石油联合服务公司总经理的邓北生回忆,父亲曾和母亲说过:“要让这孩子记住,你是劳动人民家庭出身的,你的父母都是工人。”邓北生说,这句话伴随自己的一生,多少年来,“我和姐姐的学习工作,靠的全是自己的努力”。
沂蒙深处:10万烈士安歇地
位于山东省临沂市的华东革命烈士陵园,是为纪念华东地区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牺牲的革命先烈而修建的一处大型陵园。整个陵园环境幽雅,松柏苍翠,鲜花含情。
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八路军第一纵队、115师司令部、新四军军部、华东野战军总部等曾长期驻扎在临沂。当时,沂蒙根据地420万人口,有120多万人拥军支前,21万多人参军参战,10万多名烈士英勇牺牲。
2013年11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华东革命烈士陵园,向革命烈士纪念塔敬献花篮,参观沂蒙精神展。他表示,历史不能忘记,回想当年峥嵘岁月,我们很受教育。
在10万英烈安歇地,有一位烈士格外让人崇敬,他就是罗炳辉。上个世纪80年代,电影《从奴隶到将军》久演不衰,教育影响了几代人。电影主人公的原型,就是中国工农红军和新四军高级将领、军事家罗炳辉。罗炳辉出身贫苦,参加过讨袁护国战争,投入过滇军北伐军,一心追求真理,行伍救国,直到参加了中国共产党,才找到真正的奋斗方向。
红军时期,罗炳辉在前四次反围剿中,都立下赫赫战功。抗日战争时期,他指挥了著名的“三战来安”之役,使数千名日寇一次又一次遭受惨败。在淮宝地区和苏皖边区,他率部与各路敌对武装同时作战,创建了纵横100多公里的抗日民主根据地。因为常年的紧张战斗,罗炳辉患上了高血压、肠胃炎等重病。他一直抱病指挥作战,直至高血压出现危险征兆,最后食道血管破裂。1945年12月,他不得不前往临沂后方医院治疗。1946年4月,国民党反动派开始向苏皖鲁解放区大举进攻,罗炳辉断然停止疗养,抱病出征。6月下旬他的病情加剧,突患脑溢血,抢救无效,与世长辞,年仅49岁。
陈毅元帅诗作云:三军皆雨泣,临穴瞻遗容,立誓有五字,“奋斗与君同”。历史将永远铭记沂蒙深处的英灵。
酒泉荒漠:生命的火焰化作永恒星光
说到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人们更多地联想到神舟飞船驶向太空的精彩瞬间。其实,在那片神奇的土地上,还有一处圣地,就是被称为“九号半”的东风革命烈士陵园。
这里安息着730位把心血与生命奉献给祖国航天事业的英烈,其中,有聂荣臻元帅的骨灰,有基地先后四任司令员孙继先、李福泽、张贻祥和徐明的墓碑,高级工程师刘德普、胡文全、谢秀玉等也安葬于此。“青山处处埋忠骨,何必马革裹尸还”,先烈们生前为了国家的建设鞠躬尽瘁,身后依旧不舍忠诚。
早期牺牲的烈士中,有一个名字人们至今没有忘怀,这是一位普通的战士,名叫王来。
那是1965年的秋天,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为“两弹结合”试验做最后准备,发射部队正按计划进行全系统最后一次合练。吃过午饭,加注中队官兵就来到工作岗位,开始加注合练前的各项准备。下午2点20分,加注指挥调度开始点名。
“一号准备完毕!”
“二号准备完毕!”
回答“二号”的就是加注中队技术骨干王来。下午3点20分,调度传来口令,王来组织操作手对储罐慢慢增压。下午4点50分,加注合练完毕。可是,王来心里明白,此时工作还没有完成,虽然合练结束了,而槽罐里剩下的液氧还没有清放完毕。液氧在常压下极易挥发,还能助燃,稍微有点火星儿,就会造成一场灾难。根据操作规定,剩余液氧要及时排放。
当时,四辆加注车驶向大漠。很快,(下转第56页)(上接第53页)王来所负责的车和另外两辆车,已将残液处理完毕。按说,王来完全可以走人了,这时,他看到还有一辆车没处理完,就向指导员请求留下来。指导员答应王来的请求,并让他代理本专业技师,带着3名操作手和司机班长继续处理,完毕尽快归队。
意外还是出现了,由于司机班长的误操作,液氧起火了,火焰在操作手的身上着了起来。当了5年加注手的王来,深知液氧助燃的厉害,他立即跑过去帮着扑打,可是,他的衣服上已经沾染液氧气化分子,火焰又迅速烧到他的身上。火势越烧越猛,顿时,王来成为烈焰熊熊的“火炬”。已成“火人”的王来肯定想到,火势蔓延下去,很可能烧到别的战友,烧到附近的特种车辆。他对着战友大吼一声:“不要靠近我!”说完,他转身向远离战友和车辆的方向艰难地跑去。只见一支“火炬”摇摇晃晃向前移动。在王来最后留下的足迹上,战友们看到,前后有38只深深的脚印,每个脚印上都呈现一种焦褐色,那是火焰烧化烈士躯体的印痕。
在烈士陵园的一块石碑上刻着这样一段话:他们去了,生命的火焰化作太空永恒的星光,崇高的精神化作后来者不尽的力量源泉。
精神不死,烈士永生,我们永远记住他们。面对烈士丰碑,让我们叩问自我:作为党员,我合格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