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宁市人力资源服务管理办公室
2013年以来,宏观层面上,国内经济增速放缓,经济下行压力增大,进入减速转型的新常态,劳动力总量供给和经济增长速度从“双增长”转向“双下降”,导致人力资源市场供求同时下降。从微观层面,综合2013年至2015年上半年南宁人力资源市场的相关数据来看,充分印证了“双下降”的走势,进场招聘的用人单位和进场求职人数整体呈现下降趋势,转型期,经济发展新常态对就业工作提出了新挑战,也孕育着新机遇。
一、南宁人力资源市场近三年进场招聘及求职情况
(一)进场招聘单位相对下降
2013年南宁人力资源市场进场招聘的单位总数为8656家,2014年进场招聘的单位总数降至7425家,减少1231家。2015年上半年进场招聘的单位为4242家,比2013年同期相比减少了298家,仅比2014年同期略多266家。
(二)单位招聘人数逐年递减
2013年南宁人力资源市场进场单位招聘人员为242522人,2014年进场单位招聘人员降至216312人。2015年上半年进场单位招聘人员116631人,与2013年、2014年同期相比分别减少了6270人、13141人。
(三)进场求职人数稳中有降
2013年南宁人力资源市场进场求职人数为248939人次,2014年进场求职人数为252507人次,总体平稳,波动不大。但截取各年度上半年数据来看,2015年上半年进场求职人数为106629人次,与2013年、2014年同期相比分别减少了29331人次、18016人次,呈现较大幅度的递减。
(四)第三产业需求人数逐年递减
相较第一、二产业而言,第三产业是用工大户,用工需求居于首位,但降幅明显。2013年的需求数为192239人,2014年的需求数降至160860人,降幅达16%。2015年上半年需求数为87283人,与2013年、2014年同期相比分别减少了9907人、2587人。
具体数据详见表1、表2。
二、新常态下人力资源市场供求结构变化分析
结合南宁市经济社会发展现状及宏观环境影响,近3年来南宁人力资源市场呈现出的供求结构变化主要有以下五方面原因:
(一)经济转型期企业生存压力加大,用工需求下降
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以后,对我国经济的影响持续发酵,产业结构不合理、产能过剩等负面因素日渐凸显,进入“十二五”时期,我国开始对宏观经济进行调整,推动经济转型升级,国际、国内大环境都对企业的生产经营产生了连锁影响。据国家工信部调查,目前,国内企业生产经营困难主要表现在综合成本上升、市场需求不足、市场销售不畅、企业利润下降、融资难融资贵、投资意愿不强。企业生存压力加大,进而缩减用工规模,部分企业通过减员压缩经营成本。
(二)第三产业升级,整体吸纳就业能力下降
进入南宁人力资源市场招聘的第三产业企业以服务业居多,服务业可以细分为生活性服务业和生产性服务业,目前进场的服务业企业以住宿和餐饮等生活性服务业为主。随着中央厉行节约八项规定的推行和经济下行等因素对企业的影响,公务接待和商务消费大幅削减,导致相关住宿和餐饮等生活性服务业的岗位需求也大幅减少。2013年进场招聘住宿和餐饮业的需求人数是30811人,2014年该行业需求人数又降至28124人,降幅为8%,表明南宁市生活性服务业吸纳就业能力下滑。
生活性服务业是传统的低端服务业,做强第三产业,就要向金融、信息、房地产等生产性服务业升级,这已成为南宁市的必然选择,也是现代商贸服务业发展的方向。根据南宁市统计局2015年上半年数据显示,南宁市金融业同比增长12.6%,对全市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17.3%。而生产性服务业相较生活性服务业而言,对从业人员掌握现代技术和知识的要求较高,在目前进场求职人员职业技能普遍偏低及不适用的情况下,生产性服务业对就业的吸纳能力并不强。
(三)高铁及移动互联网兴起,人力资源流动加快
高铁时代的到来和移动互联网的飞速发展,极大地促进了人力资源的流动,“同城效应”显现。随着2014年底南宁至广州高铁的开通,南宁市与珠三角地区的联系更加紧密,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南宁及周边地市劳动力向经济更发达、工作机会更多、待遇更好的珠三角地区流动。而智能手机的迅速普及和移动互联网的迅猛发展,也使求职者找工作的途径更加多元化。通过手机登录求职网站或者通过朋友圈发布求职信息、浏览招聘信息成为许多求职者新的求职方式,也造成部分求职者日趋依赖于无形的虚拟网络,不再通过走进有形的人力资源市场求职。
(四)人口红利消退,人力资源供不应求
由于计划生育、城市化、教育程度和抚养成本的提高,中国的生育率大幅下跌,人口结构老龄化,劳动年龄人口下降,人口红利逐渐消失。据国家统计数据,2013年适龄劳动人口的绝对数量开始下降,劳动力人口的绝对数也明显下滑。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国的劳动力市场随之发生根本性逆转,劳动力市场长期以来的供大于求转为了结构性的供不应求,企业在招工和用工上不得不支付更高的成本,面临巨大的转型压力。
(五)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更多求职者走向就业“创时代”
2013年以来,新业态伴随着互联网蓬勃发展,微商、网商等电子商务在南宁兴起。2014年初,南宁市启动“万企千店”电子商务推广工程,扶持中小企业。2015年,国家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简政放权,税收优惠,众筹融资,扶持浪潮一波接着一波。科技的发展、渠道的拓展、政策的利好、门槛的降低都极大激发了求职者的创业热情,并进而投身其中,创业日渐成为就业的新形态,南宁市的众多求职者也不再满足于打工,越来越多的“80后”“90后”倾向选择创业,走向了就业“创时代”。
三、新常态下人力资源市场优化服务的思考和对策
当前,国内人力资源已经从低成本、供给足、管理粗放、激励制度单一的旧常态,逐步过渡到更有流动性、更虚拟、更多样化、更稀缺、更有价值、管理更精细、激励更加多元的新常态,这就要求南宁人力资源市场在就业工作中精准发力,在“互联网+”时代下创新信息化建设,拓展人性化服务。
(一)开发“微应用”,打造线上“微市场”
积极适应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开发人力资源市场手机APP、微信公众号等“微应用”,推送招聘、求职信息,开设“职业微指导”“就业微面试”“就业微地图”“求职微简历”“企业微放送”“人才微推荐”等个性化模块,设计亲民的市场形象“微代表”,打造基于智能手机和移动互联网,符合大众全新阅读、浏览体验的人力资源“微市场”,拓宽就业信息发布渠道和范围,实现就业信息由点对面到点对点的精准投放,同时推进南宁就业网升级改版,全面强化后台开发,做到页面更简洁、板块更合理、搜索更方便、办理更便捷、功能更完善,为用人单位及求职者提供更灵活的网上市场。
(二)搭建“就业云”,打造就业大数据
推进数据库的升级扩容,充分整合全市各县区人力资源市场招聘、求职登记、微信浏览、网页点击等方面的数据,并与职业鉴定指导部门合作,把技能人才信息纳入数据库,在后台进行人岗匹配,根据用人单位和求职者的喜好,通过微平台、就业网向用人单位和求职者推送更精准的就业信息。充分利用好就业大数据,更科学、更细分、更专业、更全面地掌握市场供求变化情况。同时基于就业大数据,通过市场显示屏实时呈现,实现动态信息的实时感知。
(三)开拓新服务,打造家政新市场
开拓市场服务功能,充分盘活市场场地,搭建便民利民的南宁家政市场,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家政服务需求。进一步加快家政市场的建设步伐,争取2015年底投入使用。不断完善2015年8月开设的家政服务双选会,加大社会宣传力度,使之成为家政市场的有机组成部分。通过家政市场和家政双选会,拓宽就业门路,规范家政服务。
(四)“线上”通“线下”,打造市场新形象
在全面加强市场“线上”建设的同时,不断完善“线下”市场的软硬件建设,升级现有的招聘信息视频发布系统,根据用人单位需求,丰富功能模块,继续探索可视化、智能化应用,让线上推广和线下现场形成优势互补,更好地推动各种就业活动、各项就业工作的开展,树立好南宁人力资源市场“贴心又贴身”的品牌形象,进一步发挥公共就业服务机构的就业主渠道作用。
(撰稿人:农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