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任 梅
情洒乌蒙
文/任梅
三年前,从织金县城到纳雍县武佐河特大桥,需要开5个小时的车,而且几乎都是便道,如今织纳高速路通车了,只需2小时车程。在工地上奋战了360多天的中铁五局织纳铁路1标项目指挥长徐洪刚,回忆起那段历程,不禁感慨万千。
2012年11月底,中铁五局正式中标织纳铁路1标工程,由局新成立的中铁五局贵州公司承建并代行局指职责。这是贵州公司组建以来承建的第一条线路最长、标的最大、施工任务最重的铁路项目。该项目正线长24.038千米,桥隧占比75.4%,总标的8.4亿元。贵州公司于11月10日正式进场。经过1周的施工调查后,他们才真正知道该标段环境异常艰苦、地质条件差、安全风险高、工期压力大等困难。然而,弓既开,箭必发,全体参建者吹响了进军乌蒙的冲锋号。
新建的织金至纳雍铁路位于贵州省西北部,正线长60公里,设计时速为120千米,以货运为主,全线计划2015年12月底建成通车,届时贵州省纳雍县将告别没有铁路的历史。因而建设这条铁路是加快沿线资源开发、促进沿线产业发展的需要,也是完善贵州省路网结构、填补路网空白的需要,还是满足居民出行需求、发展地方经济、加快沿线地区人民脱贫致富进程的需要。
大田坝车站
织纳铁路第一长隧梁山隧道
参与该标段附属工程施工的工班长陈军,这位来自纳雍县农村的人,没想到自己亲自参加家乡铁路建设,并且建成后自己竟成为直接的受益人,对此兴奋不已。他感慨地说:“我能参与家乡铁路建设是我从事工程行业10多年来最大的梦想,必须安全优质地完成施工任务。前几年在老家承包种植了近500亩的猕猴桃,一直担心销售因交通不便拉不出去,现在织纳高速公路和铁路都通车了,自己不再为交通发愁了。”不仅仅是陈军不发愁,还有当地成千上万的老百姓也不用发愁,他们正朝着脱贫致富的小康社会快步向前。
织纳铁路1标总工期为30.5个月,但受施工环境、恶劣气候、征拆、变更设计等直接影响,工期被耽误近10个月,留给项目部真正施工的时间只有20个月左右。
项目作业点基本上都处于丛山峻岭之中,交通成为滞后工期的一座大山。进场施工必须要解决50多公里的便道运输,特别是通往武佐河特大桥的施工便道,有百米高的6号和7号墩横跨在武佐河的悬崖峭壁上,6号墩需要从山顶新修S型近8公里的便道至半山腰,7号墩得从半山腰新修Z型近7公里的便道。从2013年12月18日正式开始施工,长达4个月的时间才完成了近16公里的便道修建。
要掀起大干高潮,建设者们除了受“路”的影响,还要受“电”的制约,项目部自2012年11 月19日进场到2013年8月16日才正式拉通大电,影响工期近8个多月。为了不影响工期,项目部只得自购13台发电机投入使用,为此增加成本800多万元。
项目按原设计1公里以上的隧道由有碴轨道变成无碴轨道,这是总工期里没有的,而且对于无碴轨道施工,大多数人员从未参与过,这给项目部带来了工期和施工组织的双重压力。
而全线最长的梁山隧道进洞施工不到2个月,原设计的大段面施工竟然改成小段面施工,致使所有施工设备全部更换,这又严重影响了隧道施工工期。
乌蒙山区地无三尺平,天无三日晴,常常伴有凝冻、冰雹、雷雨、大雾、峡谷大风等,恶劣的气候成为滞后工期的又一座大山。
技术先行。自施工以来,项目部坚持技术攻关,针对梁山隧道地质复杂、穿越两条断层带的特点,运用“四面共进、长隧短打、分段突破”的施工策略,攻克施工难题。
孙家坡1号隧道是全线溶洞群隧道,他们采取合取迂回导坑、搭设抑拱桥等技术措施,克服溶洞中的重重困难。
在施工全线最高的武佐河特大桥时,项目部成立了以唐晓明为组长的QC小组,优化桥墩施工方案,桥墩主导设计采用液压自爬模板等方式施工,最终攻克了技术难关,确保了大桥主跨胜利合龙。他们荣获了“贵州省优秀QC小组”称号。
精细管理。公司总经理张顺忠带队深入到现场一线进行前期筹划安排,对织纳铁路项目部架子队构建进行顶层设计。项目部下设5个分部、3个砂石场、5个搅拌站、2个钢结构加工中心,分部下设隧道、桥梁、综合等13支架子队。架子队采用自建型、劳务型两种构建模式。所有劳务班组均由公司统一招标,项目部组织谈判定价并组价,并对劳务班组每月通过材料节超进行综合考核。项目部与架子队签订以零利润为管理模式的内部承包合同,并通过成本、安全、质量、进度、经费使用等进行月度考核,从而加快施工进度,确保安全质量,控制成本。孙家坡1号隧道开挖班在2014年8月考核中,由于开挖轮廓控制不好,造成混凝土超耗,当月被罚款5万元。
贵州织纳铁路第一高桥武佐河特大桥
项目部自建的沙厂,由劳务队伍施工生产,通过出站混凝土反算沙石料的用量,代替传统人工过磅收方,真正发挥了监督控制降低成本的作用。
通过精细管理和二次经营,项目部由中标初期预计亏损的4 000多万元,最终实现了减亏目标。
优化施组。项目部在前期施工调查中,通过反复选址、比选、优化方案,充分利用有限场地,有效降低了成本,也便于规划和集中管理,促进了工地的标准化、规范化和形象化建设,工地建设被铁路局评为“标准化建设示范点”。
进入实际施工中,针对单线铁路隧道施工空间狭小的问题,项目部优化设计方案,强化工序管理,配足人、材、机等资源,提高了施工效率。梁山隧道自2013年7月进洞以来连续创造了17个百米成洞、孙家坡一号隧道连续创造了8个百米成洞、梁山隧道创单线铁路隧道单口掘进184米的高产新纪录,为项目实现总工期目标提供了保障。自2013年下半年至今,项目部信誉评价连续排名第一,先后获得了由成都铁路局表彰的示范项目部、示范项目分部、示范工地、标准化工地等荣誉称号。
群峰耸立,沟壑纵横,隧道将穿越溶洞群、煤层、突泥涌水等不良地质层,严重影响现场施工和进度。在工期紧、施工条件差等不利因素下,项目部奋力突围、攻坚克难,充分展现了“铁军”风采。
“以身作则,身先士卒”,是项目部对全体管理人员的硬性要求。“首先从领导班子成员做起,一切围绕项目中心工作,只有这样才能形成凝聚力,形成坚不可摧的战斗力。”项目党工委书记刘涛介绍说。要加班加点,没人有怨言;车辆不够用,走路去现场;生活不方便,自己悄悄克服。
项目部管理人员大多数来自贵州和四川,为了赶工期、保质量,管理人员与工人同吃同住,即使离家仅数小时的车程距离,但大家却很少回家。身为标段负责人的徐洪刚也是一样,常年在项目上奔忙,没有节假日,不分白天黑夜。据上夜班的工人介绍,经常在深夜的施工现场看到徐洪刚的身影。
为修建通往武佐河特大桥的施工便道,项目部副经理敬章权带领五分部的同事们住进乌蒙山。贫困山区无房子可租,在村主任的帮助下,他们把村长家的猪圈经过简易装修后就入住。修建便道长达4个月,正处于武佐河干旱季节,当地人畜用水都困难,敬章权和他的5名同事为了节省用水,整整吃了4个月的面条。
“2014年7月,70年一遇的连续暴雨,冲毁了通往4、5分部的省道及既有便道,修复便道花费近20天的时间,抢修便道的那段时间里,所有人都是冒着雨争分夺秒地在抢,靠吃饼干和面包充饥,那段日子是我在织纳工作三年最难忘的记忆。”项目部副经理黄顺成说。
在织纳高速建设沿线,路地和谐的故事成了当地村民们茶余饭后的话题。在1标段,谁家修房子挖地基,只要说一声,项目部派出挖机“三下五除二”就搞定,不收钱,至今已有近20户村民得到过这种帮助。他们还为困难群众安装自来水,为板桥乡中心小学贫困学生捐资助学,共计花费60多万元,建立了较好的路地关系。他们投资400多万元新修及扩建的50多公里便道,留给当地村民,作为村村通道路建设的一项惠民项目,赢得了当地村民的拍手称快。
一条路,一段情,建设者们给予沿线群众力所能及的帮助,也得到了沿线群众给予道路建设的最大支持。“要是没有沿线群众的大力支持,织纳铁路建设速度不会这么快。”中铁五局贵州公司织纳铁路项目党工委书记刘涛感慨地道出了全体建设者的心声。
在乌蒙山区这块充满生机的热土上,每一位参建者用无私的奉献,为当地的社会经济发展作出了应有的贡献。相信,历史不会忘记,当地人民也不会忘记。
(责任编辑:李万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