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浙江师范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唐任伍
文化在“一带一路”战略中的作用
文/浙江师范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唐任伍
作者在中外企业文化2015重庆峰会上发言
2013年9月7日,习近平在哈萨克斯坦纳扎尔巴耶夫大学发表演讲,首次提出用创新的合作模式,加强政策沟通、道路连通、贸易畅通、货币流通、民心相通,共同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以点带面,从线到片,逐步形成区域大合作。2013年10月3日,习近平主席在印尼国会发表演讲时表示:中国愿同东盟国家加强海上合作,使用好中国政府设立的中国—东盟海上合作基金,发展好海洋合作伙伴关系,共同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2014年5月21日,习近平在亚信峰会上作主旨发言时指出:中国将同各国一道,加快推进“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尽早启动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更加深入地参与区域合作进程,推动亚洲发展和安全相互促进、相得益彰。2014年11月8日习近平在《联通引领发展 伙伴聚焦合作》讲话中指出:“一带一路”和互联互通是相融相近、相辅相成的。
“一带一路”是世界上跨度最长的经济大走廊,发端于中国,贯通中亚、东南亚、南亚、西亚乃至欧洲部分区域,东牵亚太经济圈,西系欧洲经济圈,覆盖约44亿人口,沿线大多是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普遍处于上升期,无论是从发展经济、改善民生,还是从应对金融危机、加快转型升级的角度,“一带一路”战略是沿线各国腾飞的翅膀,是最具发展潜力的经济带,其前途命运,从未像今天这样紧密相连、休戚与共。
“一带一路”是经济贸易与文化发展的双核战略,无论是“丝绸之路经济带”,还是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都蕴含着以经济合作为基础,以人文交流为支撑,以开放包容为理念的重要内容。各国间的关系发展既需要经贸合作的“硬”支撑,也离不开文化交流的“软”助力。从这个意义上讲,“一带一路”不仅是我国当前对外开放的经济战略和外交运筹,更是实现中华文化走出去的重要文化战略。通过实施这一战略,以进一步深化与沿线国家的文化交流和贸易往来,促进区域合作,实现长远发展,使沿线各国都可以吸收、融汇外来文化的合理内容,促进不同文明的共同发展、共同繁荣。
首先,这是中国对外开放文化的历史回归。在两千多年前,各国人民就通过海、陆两条丝绸之路开展商贸往来,进行文化交流,既是一条通商互信之路、经济合作之路,也是一条文化交流之路、文明对话之路。古代中国许多物质文化和发明创造通过丝绸之路传到西方后,对促进西方近现代科学的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近代西方天文学、数学和医学等知识,也是通过海上丝绸之路传到中国的。这两条通道所展现的开放、包容的文化交流心态为我们树立了光辉典范。
张骞两次通西域,开辟了中外交流的新纪元,打通了横贯欧亚大陆的贸易交通线,中国输出的商品以丝绸最具代表性。19世纪下半叶,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Ferdinand von Richthofen)就将这条陆上交通路线称为“丝绸之路”,此后中外史学家都赞成此说法,沿用至今。后来班超再次通西域,玄奘从印度取经回国,他们都在这条路上留下了自己的足迹。这条东西通路,将中原、西域与阿拉伯、波斯湾紧密联系在一起。经过几个世纪的不断努力,丝绸之路向西伸展到了地中海,广义的丝绸之路东段已经到达了韩国、日本,西段至法国、荷兰,通过海路还可达意大利、埃及,成为亚洲和欧洲、非洲各国经济文化交流的友谊之路,中国特产通过海路行销全世界,成为世界性的商品,对人类历史的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600多年前郑和下西洋,从海上将中国的丝绸、茶叶、瓷器等输往沿途各国,带去了文明和友好,赢得了各国人民的赞誉和喜爱。
其次,“一带一路”国际化战略是中华文化“软实力”的体现。中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2015年中国人均GDP达到7 500美元,2020年将进入高收入国家行列,“硬实力”强大了,需要强大的文化“软实力”支撑,以保持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我国政府发布的“一带一路”建设愿景和行动文件中,特别强调倡导文明宽容,尊重各国发展道路和模式的选择,加强不同文明之间的对话,求同存异、兼容并蓄、和平共处、共生共荣。“一带一路”既是经济战略,更是文化战略。这一战略的实施对于中华文化的繁荣崛起、自信自强和走出去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最后,文化万邦,保持中华文化活力,有效破解“中国威胁论”“中国掠夺资源论”“中国殖民非洲论”等陈词滥调。一些对中国不怀好意的西方大国,始终不愿意看到中国的和平崛起,利用各种机会宣扬中国威胁论,阻止中国发展。“一带一路”国际化战略的实施,为各国文化融合创新疏通了渠道,“一带一路”沿线各国、各地区不同的经济发展程度和社会政治背景,使得文化具有丰富多彩的特色。多样性、多元化意味着差异和矛盾,这种差异和矛盾在带来更大变数的同时,也带来更大的文化发展空间,因为文化发展的动力正是文化交流、碰撞、融合、创新,在文化撞击与交流中实现中华文化的生长、创新和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因此,“一带一路”建设的着眼点是各相关国及背后多元文明的群体性复兴,是建立在文明融合而非文明冲突的立场上,是以文化的交流交融为经济建设搭桥铺路并提供价值引领和支撑,促进各相关国家加大文化对外开放水平,通过文化传承、交流和创新,使古老文明在现代社会焕发新的活力,为区域经济一体化奠定坚实的民意基础、文化基础与社会基础,同时也为沿线国家相互理解架起心灵的桥梁,用实际行动有效化解那些对中国国际化发展的许多污蔑及不实之词。
“一带一路”国际化战略构想,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着眼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为进一步提高我国对外开放水平而提出的重大战略构想。是建立在建设文明共荣之桥,把中欧两大文明连接起来,让亚欧大陆上不同肤色、不同语言、不同信仰的人们携起手来,共同走向更加美好生活的理念基础之上的。“一带一路”国际化战略的成功实施,必须坚持“政府引导、企业主导、文化先导”的路径,深化与沿线国家的文化交流与合作,促进区域合作,实现共同发展,让命运共同体意识在沿线国家落地生根。
政府引导,就是通过政府的顶层设计和战略安排,发挥上合组织、东盟10+1、中阿合作论坛等国际区域性组织的能动作用,消除“一带一路”战略实施中的文化壁垒和各国的疑虑,实现中国战略发展中的文化平衡。
企业主导,就是发挥企业在“一带一路”国际化战略实施过程中的主导作用,通过企业文化的引路,进行广泛的文化交流、合作,同时助推中国的文化企业走出去,在产业层次、科技含量、供应链管理、品牌打造、互联网+等方面的经贸活动,共同塑造“一带一路”网络文化价值高度,推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建立信息丝绸之路、网上丝绸之路,实现信息流、物流发展。
文化先导,就是深化与沿线国家的文化交流与合作,依托不同民族的人民对文化交流交融的向往与参与,促进不同文化艺术的取长补短、不同文明交流互鉴。文化交流与合作有助于促进不同文明的发展,古代丝绸之路既是一条通商互信之路、经济合作之路,也是一条文化交流之路、文明对话之路。“一带一路”国际化战略构想涉及几十个国家、数十亿人口,这些国家在历史上创造出了形态不同、风格各异的文明形态,是人类文明宝库的重要组成部分。充分发掘沿线国家深厚的文化底蕴,继承和弘扬“丝绸之路”这一具有广泛亲和力和深刻感召力的文化符号,积极发挥文化交流与合作的作用,使沿线各国都可以吸收、融汇外来文化的合理内容,促进不同文明的共同发展。
实施“一带一路”国际化文化发展战略,是增强沿线国家的政治互信、经贸交往的润滑剂和软支撑,有利于重建人类文化版图,拓宽中国文化交往发展空间,有利于中国内部文化发展战略平衡,实现和平、包容、开放、共赢的发展理念,即在政治上相互信任尊重,经济上平等互利共赢。让世界人民了解,“一带一路”不是“中国经济扩张”,也不是“中国一家独大”,更不是谋求海洋霸权、谋求地区事务主导权和势力范围,中国不搞单边主义,不会把自己的意志强加于人。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我们要尽可能避免使用“西进”“崛起”等带有单边色彩的概念,要充分发挥文化亲和力,大力发掘、保护、传承与创新丝路文化资源,培育和践行共通的价值观,提升中国的文化软实力,推动文化科技融合,并依托数字化、技术化新媒体,构建统一战线,搭建“一带一路”文化传播的战略平台,助推“中国梦”的实现。
(责任编辑:罗志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