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建树
研究、服务、训练:民国时期高校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培养机制的构建
——以燕京大学、金陵大学为例
周建树
摘要:社会工作本土化自社会工作引进我国以来都是一个重点研究的课题,社会工作的发展或者本土化离不开人才的培养与建设,如何培养一批具有本土化社会工作特色的社会工作人才队伍,也许可以从民国时期高校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培养机制中找到些许借鉴。民国时期高校如燕京大学、金陵大学着力从社会调查研究、社会服务模式与实习训练三方面探索构建“研究、服务、训练”三位一体的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培养机制。这一培养机制对今天社会工作专业人才的培养有着重要的启示:明确培养目标,强化社会工作专业认同感;加强师资建设,健全社会工作专业教育层次;依托政府,多渠道开展高校社会工作人才的实习训练。
关键词:民国时期社会工作培养机制本土化燕京大学金陵大学
周建树,湘南学院副教授,博士(郴州423000)。
民国时期专业社会工作教育肇始于1925年燕京大学的社会学与社会服务学系,并相继开设了个案工作、团体工作、社会行政、精神健康社会工作、社会福利等课程(彭秀良,2010a)。之后,陆续有一些高校相继开办了社会工作专业教育或课程,但“以往国内各大学之社会学系中虽偶有关于社会事业课程的开设,而科目甚少,期望甚短,又因师资与教材缺乏,成效亦未显著(言心哲,1946)。”抗战爆发后,社会工作被政治精英与知识精英纳入到“社会建设”的国家和社会治理互动框架中,高校社会工作专业人才的培养日益受到重视。有关民国时期社会工作的研究,近年来学界取得了较为丰硕的成果,但对这一时期高校社会工作专业人才的培养尚未有足够的关注。①有关社会工作本土化研究的成果,有彭秀良著:《守望与开新:近代中国的社会工作》,河北教育出版社2010年版;林顺利:《民国时期社会工作引入和发展的路径》,《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3期;孟亚男、何娟:《民国时期的民间组织与社会工作》,《社会工作》2012年第10期;孙志丽:《民国时期专业社会工作的发展研究》,华东理工大学博士学位论2011年11月;仅注重于社会工作人员培训立法内容考察,有杨超《论民国时期社会工作的立法》,《社会福利》2013年第2期,彭秀良:《民国时期社工人员的进修与培训》,网络(http://blog.sina.com)2012-07-24;侧重于对社工专业人才培养状况概述的,有李忠帅《民国时期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培养体系》,河北大学硕士论文2014年5月。高校社会工作专业人才的培养机训练”三重视角作一深入探究。
民国时期是近代中国社会急剧转型的时代,面临着改良社会与救济灾民的社会重任,客观上需要更多的具有专业知识技能的社会工作人员参与其中,高校无疑是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培养的主阵地。如何规划高校社会工作专业人才的培养?当时高校的知识精英结合民国社会实际,对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培养的本土化作了较为系统的深入研究与探讨。其中许仕廉和言心哲两位知名社会工作教育家尤为突出。
早在1929年,燕京大学的许仕廉教授在其《建设期中教授社会学的步骤和方法》一文中就谈到,“社会事业界缺乏人才,譬如北平社会局成立时,缺乏专门人才,协和医院社会服务部时时刻刻要我帮他们位置相当人物,担任重要责任。其他公私社会事业机关,莫不有同样的困难(许仕廉,1929)。”针对此状况,许仕廉教授对社会工作专业人才的培养进行了认真的研究与探索。他指出要高度重视学校作为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培养机构的重要性,并认为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培养的规划要分三步走:
第一步,摸清专业人才培养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他通过中美比较,指出主要困境是中国社会工作教育人才缺失,进而使培养的社会工作毕业生在社会工作实践中缺少互相切磋、互助合作的社会工作“职业精神”。制约社会工作专业人才能力提升的主要困境是:培养社会工作人才必要设备的缺乏,尤其是中国社会学出版物过少。此外,他还指出缺乏社会工作职业舆论也极大地制约社会工作专业人才的培养与成长。
第二步,在各高校社会学系注重社会工作科,以培养和训练社会工作专业人才。许仕廉认为,高校培养社会工作专业人才要“精益求精”,因此社会学教育的第一个教育方针,便是注重社会工作科。对于社会工作科在培养训练人才方面的建设,他指出要注重两件事:一是要注重实用性,即社会工作的教法和训练能“使学生出学的时候,能直接服务社会;不至于有什么阻碍,或需要重新适应的事。”①《燕大周刊》,1929年第104期,第7页。二是注重科学性。即社会工作教育内容是科学的、中国的,使学生受到的科学训练能适应中国的环境。而且他还强调要做到上述两点,须要订定社会服务的标准,加强与各种建设而不带政治性的社会运动联络,并聘请各种社会服务的领袖人才(华人)为教授。
第三步,针对存在的问题,他提出了较为可行的培养社会工作专业人才的对策和建议。一是将培育职业精神和职业舆论贯穿于整个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培养的过程中;二是探讨与规划了一个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培养机制的理想蓝图:课程与研究相结合,即在学习基本课程和扩大课程两部分的同时,高校社会学的师生要注重互动研究与探讨;要注重服务与实习训练相结合,实习对于社会工作人才培养是第一位的,但在实习的同时,可设立相应的社会服务机关,让学生服务于社会的过程中,又得到很好实习训练的机会;三是资源整合。即整合国内社会调查机构和社会服务机关,一方面改进高校教学方针、提升教学质量,另一方面完善社会机关的服务方针,保障社会工作专业人才有足够的实习训练工作岗位,并在最短时间内熟悉岗位业务(许仕廉,1929b)。由上可见,许仕廉教授在对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培养的研究和规划方面,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另一著名社会工作教育家言心哲,在其《现代社会事业》一书中对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培养的相关问题则作了全面系统的研究。具体而言,有如下5个方面:
第一,提出了社会工作人才培养的层次及途径。言心哲认为任何事业举办的成功都离不开人才,人才训练是一切事业的基础。对于社会工作言,涉及内容多,服务范围广,要胜任某项具体的社会工作必须经过专门的训练。而且社会工作人才的培养还需有的放矢,划分不同层次进行因材施教。言心哲将社会工作人才的培养划分四个不同层次:社会工作领袖人才,亦属于社会行政领袖,多半由于个人资质天赋及时势的影响而成就,对社会事业部门不必求其专精,略知梗概即可;社会工作的高级人才,此类人才的培养纯赖高等教育机关;社会工作的中等技术人才,须高等学校进行社会工作专业技能培养;社会工作的初级普通人才,须对其进行普及社会工作常识。言心哲提出对社会工作人才培养进行分层次划分是一个很重要的人才培养战略构想。
第二,细致分析了民国时期高校社会工作专业人才的培养现状。民国时期高校社会工作专业人才的培养现状具体表现为:科目少、期限短、师资弱、教材缺,尤其是未设立专门训练的学院,以致社会工作专业人才的培养没有获得显著的成效。具体表现为高校中从事社会工作之研习者,殊不多见,受过专业训练社会工作人才,殊属有限,因而社会工作人才的供给殊感缺乏,因此,他认为,人才的培养是社会事业方面的一个很迫切的问题。此外,高校所在地点与社会工作学生实习的距离太远,交通不便,适合的机关与指导的人都不易觅得。不过,他还是乐观地认为,自行政院社会部成立后,开始重视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培养的必要性与紧迫性,只要加大投入,必定取得较为可观的成绩。
第三,详细规划了社会工作人才的专业培养目标。言心哲根据当时社会工作人才现状,提出了社会工作人才专业培养目标:1.顾及社会的需要,培养社会上急需社会工作人才;2.系统灌输现代社会工作的基本理论,使社会工作人才对于各种主要的基本知识均有相当的基础,进而提升社会工作人才的专业技能;3.注重社会工作高级专业人才和初级专业人才的培养相结合。培养高级社会人才主要负责社会行政机关的执行与管理,以及新兴社会事业的设计、实施与推进。各种社会事业的推动需训练更多的初级社会工作人才;4.注重社会工作专门技能的培养,须培养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具有发现各种社会问题、应对实际问题,并随时求得解决的能力,即能独立担任社会研究的工作;5.培育学生服务社会的职业精神,即培养社会工作学生深入民间、服务社会及不辞劳苦勇于办事的精神,及推己及人、仁民爱物的职业观。
第四,重点阐述了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培养的办法。在培养方法上,言心哲认为主要包括5个方面:设置学校课程、推进研究工作、选择训练实地、锻炼身体和人格熏陶。其中,他特别强调以社会工作为专业的人员,要对于他们本行所有的资料,能够搜集、估价并解释,因此,须将研究工作的推动视为社会工作教育的一部分。实地实习则是社会工作人才培养重要环节。社会工作人才一方面要有学理的基础,一方面要有实地的经验,在修业期间,安排一个短期的实习,有助于培养社会工作人员成为完善的社会事业人才。在社会工作人员训练期间,还须加意培养社会工作人才人格修养,包括同情、热心、忍耐、廉洁、勤勉及创新。人格的培养而外,身体的锻炼,亦是培养社会工作人才之硬件建设。
第五,对课程设置做出了大胆而富有创造性的构想。基于社会工作人才培养方向以及社会工作实际,言心哲对课程设置做出大胆而富有创造性的构想:其一、明确方向,注重实用,分组培养,包括:社会服务及社会救济组、劳工福利事业组、犯人救助与监狱改良事业组、儿童福利及妇女工作和社会保健与医院社会工作组。并因各个组的内容设置相应课程,以培养专门化的社会工作人才;其二、加大社会工作学生专业课程实习的学分,激励其重视专业实践能力的锻炼(言心哲,1946)。此外,言心哲还以美国为例介绍了欧美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培养历史及对社会工作专业人才的分类。
由上可见,言心哲贯通中外对高校社会工作专业人才的培养,做出了全面系统的研究,提出了很有创意的构想,尤其强调社会工作人才的培养不仅要有理论的基础,尤其要有实地工作的经验,不仅要注意身体的锻炼,尤其要重视人格的熏陶。研究与训练是健全人才,培植人才最有效的方法。他提出的这些社会工作人才培养观无疑对民国时期高校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培养机制的建立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民国时期,有不少大学学者呼吁要非常重视社会工作专业人才的实践培养,东吴大学校长杨永清指出:“我们的首要重点不是在大量的社会学理论上,而在于社会工作者的培训上。当然,在这里,理论和实践又是不可分的。但我们的目标是培训出能规划指导社会服务计划的实际工作者,而不是只会写些社会问题论文的社会学者(文乃史,1999:107)。”加之民国时期,天灾战乱交替发生,社会急剧动荡,社会问题凸显,治理各种社会问题,改良社会,急需大量训练有素的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基于此,不少高校应社会之需,积极动员社会工作学生,走向社会,广泛开展社会调查研究与社会服务。在高校社会工作学生服务社会的过程中,当时不少高校坚持将社会调查研究、社会工作服务与学生实习训练三方面有机结合培养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其中以燕京大学和金陵大学最为典型,深入探求可见其运行机制有如下三种:
(一)社会调查研究与社会服务相结合
燕京大学社会学系从创建始,就注重社会服务专业人才的培养,课程讲授侧重于社会调查与社会服务。1926年以后,又设立研究院,以利于广泛开展实地调查研究工作。在教学过程中,燕京大学社会学与社会服务系积极探索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培养的本土化特色。如该系创设“信用制”自主选课模式,规定成绩在85分以上的学生的可以任选个人研究课程,每星期报告一次并加以讨论(王世军,2001)。燕京大学社会学系教师还带领学生深入社会底层,如贫民窟、妓院和监狱等地方,进行实地参观和调查,并开展了北平罪犯调查、北平娼妓的研究、成府工厂女工研究等。尤为重要的是1929年成立的燕大救济联合会组织社会工作学生将个案调查与社会扶贫工作紧密结合起来。首先,燕大救济联合会的社会服务专题部组织学生对学校附近的社区进行家庭情况调查,做家庭个案研究及拟定防贫措施。然后,救济联合会根据社会工作学生所作的个案调查,对贫困家庭进行社会扶贫服务,如提供食品、捐赠衣物,并用捐款提供儿童入学。冬季建筑工地停工时,救济联合会又组织社会工作学生为海淀、成府工人找工作、谋出路,并帮助附近有工作能力的居民就业。太平洋战争爆发后,燕大迁到成都。克服各种困难,在城北崇义办有农村服务研究站。除作为社会工作学生社会调查实习基地外,由社会工作同学义务办识字班、代笔处和小生产服务外,并办了农业科学成就展览,深受附近农民欢迎。上述燕大组织社会工作学生的实地调查研究及社会服务,有助于锻炼社会工作学生发现问题、发掘问题、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而培养能适应社会需要的专业合格人才。
在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培养方面,金陵大学同样注重社会调查研究与社会服务并重。1939年1月西迁至四川成都的金陵大学,为开展社会工作,依据当地实际具体的情形,设立社会部、社会福利行政组两个机构,并将社会工作分为城市社会工作、农村社会工作及边疆社会调查等。在边疆社会调查方面:1.西康社会调查。柯象峰教授、徐益棠教授为了让社会工作学生了解西康地区社会经济、物产、文化及民族生活之情形,1938年带领社会工作学生开展西康社会调查,历时两个多月,所获资料甚丰,计文物标本52件,照片283张;2.考察夷民生活。1939年,社会工作学生毛长治等又在柯象峰教授带领下奔赴峨边县作夷民(猡猡)社会生活概况调查;3.川边继续考察猡猡民族。1941年暑假,柯象峰教授、徐益棠教授受四川省政府委托,带领学生二十余人,继续实地考察猡猡民族生活(王世军,2001)。
金陵大学在城市社会工作方面,主要依托1940年10月成立的国民政府社会部(1940年10月11日,国民政府公布《社会部组织法》,10月16日,社会部正式成立,改隶行政院,成为全国最高社会行政机关)开展社会服务,主要服务模式为:1.开办成人夜校。针对学生平时课务繁忙这一特殊情形,社会部与金陵大学商定利用假期时间组织学生集中开展社会服务,根据学生兴趣与知识文化特长,开办成人夜校,由金大社会工作学生在该部指导下管理夜校班,并担任夜校文化授课教师,为有志于提高知识文化水平的失业成人进行业余学习辅导;2.开展社会救济与福利事业。应四川彭县之请,社会部针对彭县实际情况,组织金大社会工作学生拟定社会福利工作计划,并前去彭县指导推行;此外,社会部还组织学生开办劳工教育班,为华西垻附近的蓉新印刷工业合作社会工作人谋求社会福利;3.开展个案工作。金陵大学学生在与社会部社会工作人员接触中发现,其职工不仅热心解决学生个人疑难问题,而且能够遵守保密原则。因此金大学生依托社会部社会服务处积极开展个案工作,很有成效,不少高校学生前来请示访谈(王世军,2001)。再如农村社会工作,1939年春,金陵大学社会学系在四川仁寿县成立乡村服务处,设立妇婴组、幼儿教育组、鸡种改良组及挑花组等开展农村社会调查,以改良农村社会(王世军,2001)。上述社会调查研究,不仅有效地服务了社会,解决了社会问题,而且在调查研究中使社会工作学生的实务能力得到不断提升,进而为培养大批适应社会需求的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奠定了基础。
西迁后的金陵大学还非常重视社区服务工作的建设。其开展的社区服务,最重要的一项是社会教育,如举办职业训练班。先后在成都举办警察训练班和劳工教育班。另外,1942年7月,金陵大学社会服务部发现成都市慈惠堂办的育婴堂保育方法陈旧落后,管理系统混乱,婴儿死亡率高得惊人。对于儿童福利向来重视的金陵大学,有关系科的专门学者对此进行了精心的研究,认为金大有责任帮助慈惠堂改进保育方法,但首先必须训练人才。该建议得到慈惠堂同意,于是双方合作设立保育员训练班。该班教学由金大负责,行政方面则由慈惠堂女婴教养所负责。此后,保育员训练班一直由金大社会服务部承办,先后培养了优秀保育员24名(张宪文,2002:180)。
(二)社会服务与实习训练协同推进
燕京大学社会学系不仅非常重视学生社会服务与社会调查,而且高度重视学生实习训练。如该系培养方案就明确规定社会工作方向学生,在大学四年的课程内必须修满16学分的实习(相当于当时5门主干课程的学分),为让学生保质保量完成实习,修够学分,燕京大学采取社会服务与实习训练协同推进的运行机制,扩大社会服务范围,为学生提供更多实习机会,具体从社会工作三大方法——个案工作、小组工作、社区工作拓展:
1.社会服务团体中拓展个案实习。1928年秋,燕大服务团体救济联合会成立,其宗旨为预防贫穷、救济贫民。该联合会下设个案服务部,由张洪钧、于恩德两位先生,及对个案服务感兴趣的同学担任指导,组织学生开展救济本校附近贫民及预防贫穷的社会服务。该系成立的另一个社会团体——北平妇婴保健委员会,也广受当地民众欢迎,个案服务半年内达百件以上(许仕廉,1929)。个案实习成效最为显著的是北平家庭福利协济会(由社会服务行政组与协和医院社会服务部共同成立),“个案服务一年之内达150个,成为城市社会服务人才的培养中心机关”①《燕京大学社会学与社会服务学系1931—1932年度报告》,《社会学界》,1936年第2卷。。
2.小组与社区服务工作中开展个案实习。燕京大学有关专门团体工作项目开展不多,大都贯穿于个案工作和社区工作。如儿童福利幼会(由燕京大学社会学与社会服务系设立),一方面开展多项小组和团体活动专门介绍寄养孤寡贫穷及私生子女,有助于学生学习应用个案工作方法。另一方面则在校内设立儿童福利站,内设婴儿团、奶站、幼稚园和儿童阅览室等设施,为社会工作学生提供了充足的实习场地,进而有效地提升了学生的实务能力。
(三)构建走向田野的调查、服务与训练三合一的人才培养模式
燕京大学社会学与社会服务系为有效提升学生了解国情、认识社会和解决问题的实务能力,积极推动学生走向田野,尤其是深入中国贫困农村开展社会服务,让“研究、服务、训练”三位一体激活学生实习的实效性。具体案例有:1928年,受美国洛克菲勒基金会的资助,燕大杨开道教授带领学生到北平郊区清河镇,主持开展农村社区社会调查并决定翌年在清河组成社会服务组织;1929年秋,燕京大学社会学与社会服务系在北平组织社会服务机关,联络北平社会服务团体和各慈善机关开展工作,并指导学生练习社会工作有关实务;1930年6月,清河社会试验区正式成立,主要改良活动分为:其一,社会服务方面,如开办幼稚园、幼女班和母亲会等;其二,改善乡村卫生方面,如开办乡村医院,改善环境卫生等(王贺宸,1936)。1936年,燕京大学由张弘钧教授主持,参与华北农村改造协进会的培训工作,具体为由张带领学生在河北定县和山东汶上县,开展教育和社会行政管理的实习工作(彭秀良,2010b)。上述燕京大学开展的走向田野、服务社会、锻炼学生的一系列活动,不但有助于缓解社会矛盾、解决的当地社会问题,也给学生提供了更多的实习机会,有效提升了学生的实务能力,进而为燕京大学社会学与社会服务系培养出大批适应社会之需的社会工作专业人才提供了保障。
如前所述,民国时期高校构建的“研究、服务、训练”三位一体的人才培养机制培育了大量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大力推动当时地方社会事业的各项建设。以史为鉴,这一培训机制的运行模式对当今中国社会工作人才培养仍有着重要启示:
(一)明确培养目标,强化社会工作专业认同感
明确的培养目标方能培养适应社会之需的社会工作专业人才。社会工作专业人才的本土化培养要求社会工作专业人才要有相关领域精通的技能。正如民国时期金陵大学社会学系从时局与国家社会的需要出发,对社会工作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定为:提供专业的教育和实习,不断增强专业理论知识和实务能力,进而培养成为适应社会之需的合格社会工作专业人才,以期缓解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发展(李忠帅)。而燕京大学则根据当时主要社会问题,确立了明确培养方向,开展的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培训,对学生授课予以分组,因此,只有明确培养目标才能培养大批优异的社会工作专业人才。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首要的是应大力强化高校与政府行政部门对社会工作专业的认同感,即认同社会工作本质上是一种由社会行政部门主导的社会动员工作,正如当时高校知识精英所言:“它是一种运动,我们要靠着这种运动,动员更多的人从事社会福利的工作……警觉社会上的一般人士对于社会福利事业有更清楚的认识,更热心的扶持”,并“以迅速而有效的方法训练在职的社会福利机关的工作人员”(吴桢,1948)。
(二)加强师资建设,健全社会工作专业教育层次
从民国高校构建的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培养机制,可以发现:各高校师资力量雄厚,尤以燕京大学为最。当时燕京大学理论与实务并重,高度重视师资力量的建设,聘请了一大批如言心哲、李景汉、普爱德等当时赫赫有名的社会工作学者。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保障在于有高水平的师资。同样当时的金陵大学社会学系也注重不断扩充师资力量。师资力量的提高,有利于完善与提升社会工作专业教育层次。金陵大学社会学系,因为有较强的师资力量,自1941年添设社会福利行政特别研究部以来,开始招收研究生,从而形成本科——研究生的专业教育层次。而且金陵大学与燕京大学的知识精英皆认为“今后,政府当积极于各大学之社会、教育、心理、医药诸系科,培养大批行政及高级专业人才,以师范及高中毕业生,予以专业技能训练,培养其工作热忱,更应将现行从事此种工作而未受过专业训练者,由主管部门分批切实调训,统筹任用。”这种推动大学实施社会工作专业教育与专业培训的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培养观无疑启示我们:在高校实施大专、本科、研究生多元办学层次完善社会工作人才的专业教育培养,有助于提高我国现有社会工作从业人员从事社会服务的专业素质和职业能力。
(三)依托政府,多渠道开展高校社会工作人才的实习训练
如前所述,民国时期社会工作人员的培训是教育的一种方法,也是提高社会工作人员对各项社会事业建设的管理技能。因此,这种专业社会工作人员的培训,“今后还望党团教育以及文化机关共认为整个国家之事,推进皆有责任,而益在积极方面各出力量,有钱出钱,有人者出人,有电影者出电影,有教本者出教本,汇成一体,为训练民众使用,然后力量充沛,工具丰富,效果亦更显著”(陆京士,1945)。这无疑启示我们:在今天社会服务各领域,都直接需要提供社会服务的专门人员,因此更须培训具有一定社会工作专业知识和技能的社会工作专业人才,而社会工作人才的培养,仅靠高校的职业培训的时间与空间是远远难以满足需要的,因此很有必要依托政府调动民间社会组织的积极性,开展多形式、多途径、多渠道的实训,并以民国时期高校在社会工作人员培养和训练上注重“研究、服务、训练”三位一体为借鉴,构建有中国特色的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培训机制,进而不断推动当代中国社会工作人员走向职业化、专业化、规范化与法制化的发展轨道。
综上所述,透过燕京大学与金陵大学的个案考察,可见民国时期高校社会工作专业人才“研究、服务、训练”三位一体的培养机制比较成熟。其中尤以金陵大学在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培养探索方面,以“研究、服务、训练”为主旨,构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金陵模式”。具体言之:其一,平日以教学为主,而以调查为辅,借以提高社会工作专业人才之学者兴趣,以加强教学效能;其二,研究与实习相结合,以期达到“学而致用”之旨。金大设立的社会福利行政特别研究部,在授课外,注重指导社会工作研究生作个别社会福利事业之实习研究及专题研究;其三,理论实际,同时并进。如在社会福利课程教学,以本校社会服务部所办服务处为实习场所,招收学生予以专门训练,以期达到科学化而谋养成社会福利之人才;其四、室内与田野并重。在室内将实际研究所得之民物标本及照片,举行公开展览会,以增进学生对社会之感性认识。(南京大学高校研究所校史编写组,1989:164-167)总之,金陵大学与燕京大学在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培养方面所构建的社会调查研究与社会服务相结合,社会服务与实习训练相结合,走向田野,调查、服务与训练“三合一”的人才培养模式,对当今我国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培养机制的完善无疑仍有有一定的借鉴意义。然而,囿于时代的局限,民国时期高校社会工作专业人才的培养机制,因处于战时特殊环境及国民党政治体制中,难免存有专业分类仍显不足、课程设置不尽科学合理、缺乏弱势群体工作及经费缺乏等诸多不足之处。
[参考文献]
[1]陆京士,1945,《卅三年度各省市人民团体、干部会员训练工作述评》,《社会工作通讯月刊》第2卷第3期。
[2]李忠帅,2014,《民国时期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培养体系》,石家庄:河北大学硕士论文。
[2]彭秀良,2010,《守望与开新:近代中国的社会工作》,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
[3]文乃史,1999,《中国教会大学史研究——东吴大学》,王国平、杨木武译,珠海:珠海出版社。
[4]王世军,2001,《金大金女大社会工作专业沿革》,《南京师大学报》第5期。
[5]王贺宸,1936,《燕大在清河的乡建实验工作》,《社会学界》第9期。
[6]吴桢,1948,《社会工作是一种社会制度抑社会运动》,《社会建设》第5期。
[7]许仕廉,1929,《建设期中教授社会学的步骤和方法》,《社会学界》第3卷。
[8]言心哲,1946,《现代社会事业》,北京:商务印书馆。
[9]张宪文,2002,《金陵大学史》,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
编辑/程激清
[中图分类号]C9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4828(2016)02-0026-08
DOI:10.3969/j.issn.1672-4828.2016.0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