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级教师 朱 瑛
设计“主问题”治疗“问答课”
○特级教师 朱 瑛
编者按:阅读教学离不开提问,教师备课时也离不开针对性的问题设计。但问题太多、太琐碎,不仅降低了课堂教学效率,而且阻滞了学生自主的、个性化的学习。“主问题”设计正是针对这些过多、过细、过浅、过滥的应答式提问而提的,它在阅读教学过程中能起主导作用、支撑作用,能从整体参与性上引领学生深入阅读文本,引发学生思考、讨论、理解、品析、创造的“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核心问题。是治疗“问答课”的妙方。
那么,何为主问题?在备课时,我们怎样根据不同的文章进行“主问题”设计?这些设计又应注意些什么?本文试对这三个问题作出回答。
阅读教学离不开提问。因为提问是课堂教学的重要手段之一,是教师开启学生心智、促进学生思维、增强学生主动参与意识的基本控制手段。但问题太多、太琐碎,不仅降低了课堂教学效率,而且阻滞了学生自主的、个性化的学习。
请看一位老师执教《小松鼠找花生》的教学片断(这是一节校内研讨课,虽不具有普遍性,却具有典型性):
师:请同学们读第三段,看看有几句话?(出示第三段)
生:(读后答)两句话。
师:哪两句?说说看。
生:第一句是“从那以后,小松鼠每天都到花生地里去,看花生结果了没有”。第二句是“可是,直到金色的小花都落光了,也没看见一个花生果”。(读原文)
师:第一句是写小松鼠每天都去哪儿?
生:去花生地。
师:去花生地干什么?
生:看花生结果了没有。
师:第二句写的是什么?
生:是写直到金色的小花都落光了,也没看见一个花生果。
师:第一句话应该怎么读?
生:应该用高兴的心情读。
生:应该用愉快的心情读。
生:应该用希望的心情读。
师:不对,应该用焦急的心情读。焦急是什么意思?谁能表演一下。(生表演)
师:我们来读读第一句。
仅有不到50个字的一段话,教师提出了7个问题,学生围绕这些问题讨论了10分多钟,而用于读课文的时间仅1分钟左右。课文被肢解了,学生读得七零八落,学得一头雾水,更谈不上把课文读流畅,对课文的整体把握了。用北京大学温儒敏教授的话说:这些问题是脱离课文的无“语文性”,缺少思维深度的“浅问题”。
温教授的话可谓一针见血,很多时候,我们发现有一些课总像是在“山脚下转悠”,或者始终如同隔靴挠痒,无法带领学生走向文本的“高峰”。课堂没有教学重点,没有教学高潮,其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但我们认为最主要、最根本的原因可能是教师没有依据文本特点设计出能紧扣文本核心价值的大问题、主问题,并组织教学所致。
应该说“主问题”设计是相对于课堂教学中过多、过细、过浅、过滥的应答式提问而言的,它在阅读教学过程中能起主导作用、支撑作用,能从整体参与性上引领学生深入阅读文本,引发学生思考、讨论、理解、品析、创造的“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核心问题。是治疗“问答课”的妙方。
那么,什么是“主问题”设计?“主问题”设计能不能不落入程式?能不能随课文的特点而彰显个性?
“主问题”设计,意味着引导课堂教学进程的问题应该是提纲挈领的,是可以指挥“千军万马”的,是能引起学生兴趣,覆盖面广、空间大的好问题。它在一篇文章中或者一节课中的地位就如一个单位的领导“提领而顿,百毛皆顺”说的就是这个道理。课堂提问不能小而碎,不能直白得学生一看就懂,一读就会。提出的问题要有质量,有思维的深度,要能牵一发而动全身,课堂始终围绕着主问题阅读、对话、思辩、交流,才会显得大气,显得简洁、高效。
如《我和祖父的园子》,在学生初读课文后,老师提出这样一个主问题:“课文明明是写作者小时候的生活,可为什么还要写景物呢?又是怎么写景物的呢?”学生的阅读、圈划、批注、对话、交流都由这个主问题牵引着。
从以上案例中,我们对什么是“主问题”,有了大致的认识:
“主问题”一定是兼顾文本的内容和形式,从整体入手,笼罩全篇的核心问题。
“主问题”一定是能触及教学核心目标,作为深层次课堂活动的引爆点、牵引机和粘和剂的突破性问题。
从时间维度上看,主问题不一定是教学的起始问题,即不一定是老师上课的第一句问话,而应是围绕教学展开的第一个最具张力的问题。
从数量上看,“主问题”不一定是数量上的“1”个,核心是一个“大”字,由这一问,引发一系列的问题。“牵一发而动全身”,是课堂的统领。
“主问题”最终也不一定有答案。“主问题”其实是一种教学策略,是一条教学路径,是动态的、师生共同学习、探索的过程。
我们如何对不同的文章进行“主问题”设计呢?
1.从题目入手。
我们都知道,题目是文章的眼睛,甚至是文章灵魂的再现。一篇文章的题目往往体现了作者别具匠心的构思。
如《小稻秧脱险记》,仅课题就足以引起学生极大的疑问:小稻秧遇到了什么危险?它又是怎么脱险的呢?一位教师在教学这一课时,由“小稻秧遇到了什么危险?它又是怎么脱险的呢?”这一主问题切入,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语、句子细细品读课文,通过读、思、议,学生抓住了“一群杂草”“团团围住”“气势汹汹”“一拥而上”“有气无力”“纷纷倒下”等词句,体会杂草对稻秧生长的危害以及喷洒除草剂对保护稻秧所起的作用,从而产生对科普性童话故事的兴趣。
课堂以这样的主问题作牵引,学生就能更好地在问中理解,在读中感悟,就能充分调动学生的主体意识,积极地投入到自读、自悟、自解、自练当中,去感受语言的魅力。
2.从联结点入手。
在教学中,教师如能指导学生理清文章段落,把握课文的某些联结点,诸如一个中心句,甚至一个过渡段,并围绕这些联结点去探究,是非常有助于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把握文章的结构特点和写作思路,从而提高学生分析理解和欣赏能力的。
如教学《轮椅上的霍金》一课时,抓住文中的:“霍金的魅力不仅在于他是一个充满传奇色彩的物理天才,更因为他是一个令人折服的生活强者。”这个过渡段,设计了这样一个主问题:“课文是怎么写霍金的传奇色彩的?又是怎样表现他是生活强者的?”教师根据这两个主问题,引领学生朗读课文,品词析句,领会主旨,学习语用。
这种居高临下式的主问题设计,可以使学生充分把握文章的结构特点和写作思路,提高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的能力,利于对课文的学习与理解。
3.从文章特色入手。
在阅读教学过程中,老师们如能根据文体特点设计主问题,并通过主问题引导学生体味作品的语言风格,赏析、品味、领悟作品的语言特色,那么,对学生养成良好的语言风格、感悟作者精彩的语言,是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的。
课文最大的特点就是通过人物对话来塑造人物形象。如《负荆请罪》,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一是从生动的对话中,感受蔺相如语言中透出的深明大义和爱国精神;二是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人物的特点,学习作者通过人物对话来刻画人物特点的表达方式。
教学本课,我们就可以围绕“蔺相如的话到底有什么样的威力,能使得傲慢无礼的廉颇最终上门负荆请罪呢?课文在描写上有哪些值得我们借鉴的地方?”这一主问题,引导学生置身于与文本、与作者的对话交流过程之中,经历思考、探究、发现、交流等多种学习过程,从而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不断感受到蔺相如的人物魅力。
4.从文章的留白处入手。
“留白”是中国画特有的一种艺术语言。俗话说,“三分画,七分白”,艺术家在画面上的大片空白,却给欣赏者无限的遐想。
在我们的语文课文中,也有许多留白的地方,这些留白,同样给了学生无穷遐想和无尽感悟的空间。常常可以激发学生用灵动的思维对文本进行个性化的解读,深化对课文的理解。教学中,我们要以独特的视角、敏锐的悟性挖掘文本中的训练点,设计教学主问题,让学生植根于课文,想象于书外,通过想象补白,促进学生的语言生长。
如五年级的《推敲》一课,主要写唐代大诗人贾岛与韩愈一起推敲文字的过程。但是,文中并没有把他们斟酌、推敲文字的过程写具体。这是文本中的一个空白点,解读文本时,我们可以抓住这处空白,设计成主问题:“贾岛与韩愈是怎样一起推敲文字的呢?”请学生对他们的神态、语言、动作、心理等,展开想象,进行情景再现。下面是学生当时的一段想象补白:
韩愈指着贾岛怒气冲冲地责问:“你为何冲撞我的仪仗队?”
贾岛这才方知惹了大祸,不由得胆战心惊起来,慌忙中从毛驴上滚了下来:“我正在斟酌诗里的一个字眼,无意间冲撞了大驾,求您宽恕,求您宽恕……”
……
韩愈听了,饶有兴趣地思索起来:“我看,还是用‘敲’好,因为月夜,用敲表明你有礼貌,也显示出月夜的宁静,读起来也响亮些。”
贾岛听了,连连点头,拜韩愈为师。
这经典的对话,既培养学生的想象,也加深对文本的深入理解。
以《李时珍夜宿古寺》一文为例,我们可以从不同角度设计“主问题”:
从文章题目上设计:李时珍怎么会夜宿古寺?他在夜宿古寺时做了些什么?从李时珍言与行中,你读懂了什么?
从重点词句上设计:李时珍编著了举世闻名的《本草纲目》,他之所以能编著成功靠的是什么?请你到文章中找找关键词句谈谈你的感受?
从文章留白上设计:课文结尾不是写寺内的人,而是写寺外的景,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你能通过想象,把寺内的人写一写吗?注意人物神态、语言、动作这些细节。
因此,更多时候,我们衡量“主问题”设计得好不好,一看教师的文本解读功底深不深,二看问题设计的角度巧不巧妙。
第一,“主问题”设计要凸显语文的特点。
我们的语文教学始终围绕三句话在做“读好书,写好字,说好话”,也就是“读书、写字、表达”。语文课要有语文课的特点,不能把语文课上成品德课、科学课或者别的什么课。
教学中,我们要关注文本中的“语文元素”,要引导学生识写生字,理解新词,读懂课文,了解课文内容,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阅读习惯;进一步,我们还要引导学生探究发现课文是怎样运用语言文字来表达这个故事的,哪些词语用得准确,哪些词句写得生动。因此,我们主问题的设计就应该去除旁枝末叶,凸显真语文,才能真正起到应有的作用。
第二,“主问题”设计,要紧扣年段学习目标。
落实年段学习目标,就是要在教学中增强课标意识,目标意识,年段意识,使所上的课是那个年段的,符合那一类课型的,符合那一种文体特点的。
大家知道,教学目标是教学的依据,是一篇课文教学的起点和归宿,是教学活动的核心和灵魂,优秀教师都是根据教学目标来组织和推进教学进程的,学生也是在目标框架内去积累、去体验、去感悟、去成长的。因为教学目标决定着教学内容的确定与安排、教学方法的选择与运用,教学效果的高低与优劣。
所以,在教学准备过程中,主问题设计,必须建立在准确把握课程标准之上,必须建立在学生的学习需要之上,必须紧扣课堂教学目标。
第三,教学中,如果只有“主问题”,而没有细节问题支撑,教学必将显得苍白、空虚。
如《军神》一课,一位教师在教学中设计了这样一个主问题:“究竟是什么打动了沃克医生,让他情不自禁地在手术后发出这样的赞叹:了不起,你是一个真正的男子汉,一块会说话的钢板,你是一位军神?”但仅仅依靠这个主问题,显然还不能引领学生深入文本,感受刘伯承坚韧不拔的钢铁意志,还必须抓住几个关键性细节,设计一些细节问题,使课的层次清楚。
所以,在教学中我们既要为苦苦寻觅一个能“整体牵引”文本的主问题而努力,也要为寻找一些能“深挖文本”的细节问题而奋斗,只有这样,“主问题”教学才有旺盛的生命力,课堂教学才会显得丰富、饱满。
当然,需要明确的是,这里所阐述的细节问题与前文所述的“碎问碎答”有本质的区别,我们所谓的细节问题应当是“主问题”框架下的,对“主问题”教学有支撑、有深化、有提升作用的问题。
总之,我们认为,教学中的“主问题”设计对牵动学生对文本的深刻理解,提高学生品读的质量,凝聚学生的阅读注意,加深学生思考的层次,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它能引领学生真正走进文本,实现与文本共舞。“主问题”教学应成为语文阅读教学中追求的一种理想的境界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