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海市少年儿童研究中心 鲁 旻
课题研究
中国教育的国际视野与未来走向——“多元视野下的基础教育改革与创新”2016年度教育论坛述评
□ 上海市少年儿童研究中心 鲁 旻
2016年5月12-13日,由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上海教育报刊总社、新学校(北京)教育科技研究院联合主办的“多元视野下的基础教育改革与创新”2016年度教育论坛在上海市奉贤中学隆重召开。论坛大咖云集,以TED演讲、情景模拟以及圆桌讨论的形式开展,与美国“国家年度教师”莎娜展开了富有意义的对话,分享教育改革与创新思想理念,探讨教育改革与创新中的问题,试图为教育问题的解决寻找切实可行的路径与方案。
北京大学中国战略研究中心教育发展战略首席研究员陈才明老师作了《21世纪基于核心素养培养的国际基础教育改革》的报告,他通过中美基础教育的比较和日本“宽松教育”实例传递出一种信息:应试教育在目前的中国属于适用教育,告诉我们要警惕素质教育陷阱,摆好基础教育的位置,不能简单地认为减负就是减少课业量,反对应试教育就是反对题海战术。陈才明特别提到,我国的基础教育在全世界都是优先的,我们应该在不摒弃自己的教育优势的情况下,有选择地学习西方先进教育理念。
21世纪到来,每一个国家、国际组织都在思考“培养什么样的人”的问题。当前,我国教育继续深化课程改革,围绕“立德树人”这一目标,我们同样面临“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的思考。“核心素养”正成为当前教育领域最受关注的热词之一。上海市教育学会会长尹后庆作了题为《从学科本位、知识本位走向育人本位、学生素养发展本位》的报告,他指出,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在接受相应学段的教育过程中,逐步形成的适应个人终生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与关键能力。那么教学和核心素养是什么关系?尹后庆认为,其关系有三个层次。第一层次,是学生学习学科过程中间得到的知识和知识的应用能力。第二个层次是跨学科能力。比如探究能力、批判性思维、综合能力、合作沟通的意识,每一门学科都有可能培养跨学科的能力,同时也需要跨学科的课程去体现。第三个层次,就是一个人的价值。所有核心素养指向的教育教学是需要通过孩子的间接经验学习才能实现的,因此核心素养指向的课程设计、课程实施,其实就是在设计一条路。
尹后庆在论及教师与立德树人之间的关系时指出,如果从素养角度出发,所有的学科都应该在培养学生的素养中发挥出应有的作用。所有的教师其实都是在育人,而不仅仅是教学;每位教师都同时承担着德育任务,这个任务并不能简单理解为思想品德,而应该是整个人格形成的过程。任何一门学科的教师,都要看到学生的文化学习过程,是他的智力发展和道德成长统一的过程,不能互相割裂。教师所要进行的学科教育过程中,学科知识应该成为学生精神成长与德行发展的智力基础。所有教师的教学组织形式应该对学生形成合作、包容的心理品质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所有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所营造的自由、民主、平等的氛围,应该有利于学生形成创新精神和追求真理与正义的品性。所以教师在教学中严谨的治学态度和敬业精神,在学校生活中体现的人生准则和处事规范,应该成为学生的示范和榜样。
上海市奉贤区人民政府副区长倪闽景认为,现代社会,每年都有如雪崩般的大量新鲜事物被创造出来。然而人的大脑在速度、记忆力、洞察力上并没有像电脑性能一样每18个月翻一番。倪闽景解释,哈佛大学前招生官罗伯特曾说过,招生是一门艺术,而不是科学。哈佛大学选择人才的标准主要包括:智慧,个性特征,领导能力,创造力,体育才能,成熟和自强不息的精神。最近,哈佛大学删除了领导能力这一项要求,换成了“有趣,富有责任心和爱心”。未来的学校强调学习不可复制的知识。机器和人脑学习的区别在于:机器学习——形成流程完善,不会对自身组织结构进行完善。而人脑学习——在增长知识的同时,脑会发生更有利于下阶段学习的连接,同时情感增强。倪闵景强调学生到学校学习到的应当是不可复制的知识。那到底是哪些不可复制的知识呢?这其中就包括:自信、选择、健康、沟通、提问、娱乐、分享、有趣。而这才是学校学习的大趋势。倪闽景一句话引来全场思考:“未来已来,只是尚未流行!”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国际比较教育研究中心主任王素认为未来学校的空间也将发生变化。未来的学校需要开放、灵活的学习空间,满足学生多样化的学习。未来教室将摆放可自由移动的桌椅,用活动来引导学生集中精力。而变换学习场景将唤醒大脑,未来学校还将设置非正式学习区,学习累了,躺在懒人沙发里,听听音乐,发发呆。王素援引了世界教育创新峰会(WISE)的调查报告,根据这份报告对“2030年的学校”的预测,教师、讲座或强制课程将被淘汰,传统实体学校不再是学生接受理论知识的地方,相反,它成为一种社交环境,学生在这里接受引导,与同学互动,获得各种能力,以更好地适应未来职业生涯。
未来学校的课程又是什么样的?王素预测,未来的学校将调整课程结构,压缩学科类课程教学时间,通过改变现有学科课程的学习方式提高学习效率和实现个性化学习,增加综合类、实践类课程。“尽管学校重构面临着诸多限制因素,目前我们能够做的最好的方式是培训教师。”
本次论坛上,2015年美国“国家年度教师”莎娜·皮普斯还为中国学生带来一堂英语课现场教学。在课堂上,莎娜·皮普斯为学生提出游戏式的任务,请5组学生利用给定的材料,尽可能地将一只乒乓球投得更远,投完后还要把自己独到的投球创意画下来,最后用英语描述出来。学生们发挥创造力,或通过包裹乒乓球投掷,或通过弹弓原理射球,将乒乓球从舞台的一边送到了另一边,并以图文并茂的方式用流利的英语介绍自己的创意。
“投掷组”的男生介绍说,为将质量很轻的乒乓球扔得更远,他们用纸把材料中的其他物件都和球一起包了起来,既增加了物体重量,也满足了不能用手直接接触乒乓球的要求。莎娜在阅读他们用英语写下的介绍短文后,连连夸奖这组男生,遇到不会写的单词能够空着继续写下去,而且能运用英语的被动语法。“火箭组”女生介绍,她们用纸和回形针、橡皮筋等材料做了一个简易的容器,避免了直接接触乒乓球,并把球像火箭一样发了出去。她们的表现同样赢得了莎娜的夸奖:“这两个孩子对自己想法的表述很流利,第一步做什么,第二步做什么,条理非常清晰。”
谈到自己对这一课的设计时,莎娜表示,现在学生接触图案图形的机会比我们那一代多得多,让学生通过绘画来表述更容易、印象也更深:“作为英语老师,我在教非英语母语国家的学生时经常用到这个方法。画好以后学生再根据自己的简单画给出英语解释。根据学生所画所学的内容,我可以清晰地看到学生的语法、思维,就像拍X光片一样。”
这堂课引起了现场嘉宾极大的关注。资深教育媒体人沈祖芸评价,莎娜连接了学生和她已有知识的关系,连接了学生和课桌上的工具资源,通过以学生生日来安排发言顺序,巧妙地实现了学生同伴间更紧密的连接,也进一步在课堂中实现了师生情感的连接。“莎娜让我们看到,一个老师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能力,也要关注学生的一般能力。”上海市三林中学北校校长杨正家感言,课堂教学改革的活跃因素,就在教师身上。
作为一名从全国500多万教师中脱颖而出的2015年美国“国家年度教师”,莎娜在成为一名教师前做过记者、做过音乐节目主持人,丰富的经历使她在舞台聚光灯下散发着春风化雨的魅力,吸引了许多教育学者与她深入交流。
你希望孩子成为怎样的人?教孩子走好未来的路,学校与家庭应该做些什么?本次论坛还举办了一场别开生面的主题为“希望·梦想·自信”的分论坛,邀请了国内外家庭教育研究领域的专家与300余名家长共议孩子成长话题。
当代中国城市家庭出现了人类历史上仅有的“4+2+1”结构,即四个老人(祖父母、外祖父母)加两个中年人(父母)和一个孩子(独生子女)。这个孩子在日常生活中自然会获得过多的关注,但并不是每一次的关注都是必须的、有效的。上海市少年儿童研究中心主任杨江丁指出,家长应注重亲子关系建设,家长要走近儿童、关注儿童、解读儿童、尊重儿童。
学海无涯,理当孜孜不倦上下求索。在引导孩子如何学习方面,莎娜老师给出了良方,要孩子自己爱上学习,知识会过时,但学习永远不会过时。要时刻做好准备去迎接未来的工作岗位。莎娜老师谈到,家长在帮助孩子解决困难的同时,也要适当地让孩子独立去面对困难,去感受困难,不经历错误就没办法真正地去学习,不要害怕错误。她建议家长要帮助孩子们找到自己的天赋、自己的兴趣,那么他们才会有真正的归属感与真正的幸福。
谈到孩子的学习,成绩和分数是永远不可回避的话题,夏山教育创始人许萌认为,要多给孩子一些掌声,不要只关注孩子成绩这一个方面。他写给孩子的两个期望——成为一个有温度的人,成为一个有趣的人。
故事妈妈工作室主持人黄欣雯提醒家长,要让孩子知道成绩分数的意义是在于检验学习的情况,而不是为了攀比。黄欣雯认为,人生最重要的事应该是思考判断、做选择、承担结果,而不是分数!
奉贤中学副校长胡菊芳强调家长不能唯分数,应当给孩子传授生活的经验,关注孩子立足社会的技能和独立成长的动力。
教育无处不在,对于教育的探索,我们任重道远。作为一场年中教育盛会,此次论坛试图从国家视野与未来走向两大维度来探讨与分享教育改革与创新的思想观点和思路理念,并共同寻找解决问题的路径及方法,取得了很多共识,也带来更多的思维碰撞。我们相信,伴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不断推进,中国的教育一定会取得更加令人瞩目的成就,在世界教育舞台上展现独特的魅力,体现应有的作为。
(本栏责任编辑 杨江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