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自立
实施个人包干制
□蒋自立
学生做清洁卫生,是班级管理中的常事。然而,倘若管理不得法,便是班主任心烦的事。
美国心理学家华生认为,人是可以无止境地进行训练的。为了证明人经过训练能以超乎寻常的方式对各种刺激作出反应,1920年,他做了一个经典实验:儿童艾尔伯特非常喜爱兔子,一次,正当艾尔伯特抚弄兔子时,华生大喝一声。艾尔伯特吃了一惊,害怕地放掉了兔子。一个星期后,又如此进行一次。最后,艾尔伯特只要看到兔子,便害怕地啜泣,甚至害怕类似兔毛之类的制成品。实验表明,条件反射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可以改变人的行为方式。
我国明末清初的教育家王夫之也曾提出一个观点:人的性格、习惯不是“一受成型”,而是“日生日成”“屡移而异”。他认为,人的性格、习惯“未成可成”“已成可革”。
每天几个学生共同打扫教室卫生,结果是“三个和尚没水吃”。怎样通过训练改变学生“已成”的“陋习”呢?
在讲明多人共同打扫教室清洁卫生的利弊后,我说:“从今天开始,打扫教室清洁卫生采用新办法,叫个人包干制,就是一个人做一天清洁卫生,全班同学轮流做。”
“那多划不来。”马上有学生抱怨。
“划不来?我们来算一笔账。”我接过话说,“一天一个人,全班51人,就是51天值日一次;一学期22周,共132天,也就是说一学期每人顶多做三次卫生。如果每天四人,一学期每人要做11次。”
见同学们默默不语,我接着说:“这当然不是主要原因。采用包干制的主要意图在于培养每个同学的责任心,如果哪天值日的同学没有打扫教室或打扫得不认真,第二天我们就没有一个干净的地方学习,这是其一;其二,在于培养每个同学的独立精神,你们都十多岁了,不能事事依靠别人、依靠集体,否则养成了一种依赖心理,将来就甭想有自主精神。”
此时,许多学生脸上露出了信服的神情。我深深地体会到,教育学生,讲清楚道理还不行,还要有具体的要求和措施,通过一定条件的训练,才能达到目的,取得成效。
“一个人怎么做清洁呢?”我问道:“现在,前后两张桌子的同学一起讨论,拟出做清洁的程序。这个程序要简单,容易记住。”教室里,顿时一片人声鼎沸。
张山说:“第一条,放学铃响,值日生连忙站起来,大声对同学们说,‘请帮个忙,每人把自己的板凳放在桌子上。”
“哎,不是个人包干吗,怎么要别人放板凳?”有同学质疑。
张山说:“你看前面黑板上方的班训是什么?‘你帮我,我帮你,自己管自己。’放板凳,举手之劳,却帮助别人加快了做清洁的速度,怎么不好?”
全班同学鼓掌通过了。
李肆说:“第二条,扫地前将扫帚用水淋湿。”
“这是为什么?”有同学不解地问。
“这样做清洁,免得吃灰,还可以使桌面干净。”李肆解释说。
王伍补充道:“但事先要准备好一桶水。”
“第三条,认真扫地,特别是要把旮旯扫干净。老人说,扫屋不扫角,转背就龌龊。”赵树说。
“第四条,扫完后,放下板凳,把桌子摆放整齐。”钱家发言道。
孙科说:“第五条,把扫帚冲洗干净,晾好。”
“第六条,关好窗门,把门锁好。”
实施新的清洁卫生制度时,我只要发现能按值日程序做好清洁的学生,便及时表扬,并反复讲述值日程序。全班轮流一次后,第二轮开始,我很放心了——没有学生逃避做清洁,学生在实践中学会了自我教育。
新的条件,反复的训练,改变了同学们“已成”的陋习,帮助他们养成了“未成”的良好习惯。
(作者单位: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教育局教研培训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