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有独立意识和人格尊严的老师

2016-04-10 05:50:59孙松波
新班主任 2016年6期
关键词:吴非教书独立思考

□孙松波



做有独立意识和人格尊严的老师

□孙松波

假期里,我读了吴非老师的《不跪着教书》一书,对如何做一位称职的老师有了更深的思考。吴非老师怀着对历史与现实的忧思,从教育的细节入手,披露了教育现状,揭示了这个现状产生的社会根源,表达了对人和生命本质的全面关注。作者对现今教育界和整个社会功利浮躁的众生相,对随处可见的人文精神的失落、道德的缺失,对那些违反天性的应试教育,吴非老师或扼腕长叹,或抑郁愤慨,或无情讥刺……100篇文章虽篇幅较短,但篇篇掷地有声,振聋发聩。

吴非老师几十年教育教学工作的信条是:“不跪着教书”。他认为,教师首先必须成为一个思想者,具有独立思考能力和怀疑精神。一个具有独立思考精神的教师,人格独立了,才能给学生良好的示范;思想独立了,才能教会学生用智慧去怀疑,去判断,去立论,去创新。独立思考是人的本能,教师有独立人格和职业精神,学生跟随他们学习,才能受到真正意义上的教育。正如作者在《序》中所说:“想要学生成为站直了的人,教师就不能跪着教书。如果教师没有独立思考的精神,他的学生会是什么样的人?在巨大的麻木和冷漠面前,我的确有过放弃的念头,然而一想到中国人有千百年的下跪的历史,想到下一代人还可能以各种各样的形式下跪,就觉得我们中国首先得有铁骨教师,教育的词典中才能有‘铸造’这样的词条。”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如果教师没有独立思考精神,他的学生就很难有独立思考的意识。经常有一些教师批评学生作文“没有思想”,然而自己所谓的“教学论文”与“德育论文”却是文件资料的克隆与重组,没有自己的观点,缺乏个性和智慧。面对一本教学参考书,敬若神明,从不敢说“不”;面对外行领导的错误指责,更是唯唯诺诺,一味盲从;面对名人名家和外来经验,不是辩证地吸收借鉴,而是毫无过滤地全盘照搬,心安理得地东施效颦。教师丧失了独立思考精神乃至人格尊严,“这样的学校只能教出一批精神侏儒,只能培养驯服的思想奴隶”。

培养独立思考的一代,是教育最重要的任务。教师如果没有信仰,没有精神追求,他的学生就很难成为站立起来的人。以于漪为代表的那一代杰出教师,之所以能在长年从教后仍然保持对新思想、新事物的敏感,对未知领域不停地探索,并永远有一颗赤子之心,全在于他们灵魂中那种对教育事业“热爱”的禀赋。有了热爱的品质,教师才能知道自己的不足,才能保有职业的激情,才能不断地进德修业、有所发现和创造,才有可能成为出色的教师。

对此,吴非老师委婉地告诫:“时下教育界时髦的话题很多,我拙于追风,不敢隔席论道,每每被视为落伍者。所以有关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问题,我只说:‘只要肯读书,什么都好办’。现在,我又觉得,在教师进修问题上,也得用这句话——要让自己的学生出色,教师必须出色;想让学生多读书,教师首先应当多读书,自觉地多读书。”这正是吴非老师对励志做“站直了”的老师抛出的锦囊妙计。的确,教师的读书学习关系教育的成败兴衰。教师不读书不学习,就没有教育理想和信念,就没有教育思考和智慧,就没有教育创新和发展,就没有了教育生机和活力,教育也就没有了希望。要做“站直了”的教师,就得善于利用业余时间,不断地读书和学习,不断地充实提升自己。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教师是天生的职业学习者、职业读书人,只有活到老学到老,才能保持思想的青春、独特的人格魅力和永久的活力,才能一辈子“站直了”教书,这样我们的学生才可能成为有独立意识和人格尊严的,即所谓“站直了”的人。

(作者单位:山东省肥城市教育局)

(特约编辑韩素静)

(责任编辑李敏芃)

猜你喜欢
吴非教书独立思考
教育的目的是独立思考的培养
我的教书生涯
“走”着教书,点亮孩子的心灵
学生天地(2020年26期)2020-06-01 02:17:28
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
在山里教书
文苑(2018年21期)2018-11-09 01:22:58
谈独立思考
求知导刊(2017年26期)2018-01-04 16:03:17
秀才教书
谈独立思考
“母校错了”
一个姑娘混职埸
中外文摘(2014年16期)2014-12-17 12:5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