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丽
(广东省博罗县博罗中学 516100)
“情境式教学法”的目的就是帮助学生更直观形象地感受到自己所学内容,强化理解知识点本身,从而从多个角度去掌握课堂知识及其在生活中的具体应用。通过各种情境的创设,吸引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环节,可实现高效课堂的教学目的。在“情境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所扮演的角色已经发生较为显著的变化,学生才是课堂的主体,教师只是课堂的辅助者。教学实践表明,创设教学情境是教师提高课堂质量的有效途径,一个有价值的教学情境不仅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吸引学生自主地投入到学习中来,并做到学有所乐,学有所获,而且能够发散学生的思维,促进学生智商与情商的和谐统一。从高中生物学课堂的实际出发,结合高中学生的认知能力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分析,在高中生物学教学中,可以从以下途径进行“情境式教学法”。
在创设生活情境时,首先要挖掘教材中与日常生活有密切联系的知识点,并将其与日常生活实践有机结合,使教学内容变得生动活泼,让学生产生亲切感;其次,要将教学内容建立在学生丰富的生活经验之上,让学生从内心感受生物学科其实就在自己的身边,学习生物学的目的恰恰是为生活服务,以此让学生认识生物学的重要性,增加对生物学科的学习兴趣。
1.1 生活情境创设的方法 一方面,教师在课堂上引入一些日常生活中看得见、摸得着的身边实物、实例来帮助学生理解教材知识,促使学生对生活实践展开联想,提高对教材知识与生活事件联系的认识。在引导学生对生活中的实例进行回忆的同时,加强对该知识点的印象和感受,从而利用课堂所学的知识去分析并解决生活中常见的自然现象,达到学以致用的效果。例如,在对“物质跨膜运输的实例”这一知识点进行讲解时,引导学生思考:我们广东惠州的特色美食——梅菜扣肉中的梅菜是怎么做出来的?紧接着问:我们用白糖拌黄瓜或西红柿,为什么会出现大量甜味很浓的汁液?然后“趁热打铁”,提出学生都经历过的生活体验:为什么长时间嗑瓜子会感觉到嘴唇干涩?为什么植物施肥过多会导致烧苗?借此让学生理解水分子进出细胞的过程,并引导学生深入探究物质跨膜运输的模型。
此外,可应用其他一些教学辅助手段来创设生活情境,如挂图、投影、物理模型、录像、多媒体课件等多种手段,也可以通过语言描述、肢体描述等方式来激发起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感性认识,从而让学生感受生活情境中的生物之美。例如,讲解“DNA的结构”这一内容时,可以利用教材中有关“北京中关村DNA双螺旋结构生命雕塑”的插图,也可以用多媒体演示“美国冷泉港的DNA雕塑”,或者可以借助实验室的DNA双螺旋结构模型。由于高中生的认知水平和空间想象能力有限,很难理解并掌握像DNA分子这种抽象的立体空间结构,通过图片和立体模型的直观感受,加上教师对沃森和克里克这一重大发现进行生动的语言描述,能让学生切身体会发现DNA的重要意义,以及直观形象地观察理解DNA的结构特点。教师在课后还可以鼓励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尝试亲自动手构建一个DNA双螺旋结构模型,使学生感受到生物学课堂的趣味性,从而更加深刻理解并掌握这一教学内容。
1.2 生活情境创设的要点 在创设生活情境的过程中,教师一定要注意到以下几个问题。
(1)创设的生活情境要有趣味性 一堂生动有趣的生物学课能牢牢抓住学生的注意力。例如,在“遗传与变异”知识点的教学中,可以引用一些俗语吸引学生的注意,或通过“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儿子会打洞”来引出遗传的概念;通过“一母生九子,连母十个样”来引入变异的概念。生动有趣的生活情境,能够让学生对这堂课印象深刻,流连忘返。
(2)创设的生活情境要有启发性 所创设的情境能引导学生不断完善自己的思维过程,一步一步地靠近并达到教学的预期。例如,讲到“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时,首先让学生当场演绎“缩手反射”“膝跳反射”,让学生自行总结这些反射所产生的条件,再引导他们将去类比“望梅止渴”“谈虎色变”等成语,从而总结出反射的类型。
(3)创设的生活情境有开放性 生活情境中的开放性是指所创设的情境给学生带来的生活体验是无限开阔的,能留给学生足够的思维想象空间,而不致于拘泥学生的思维活动。例如,讲到“生命活动离不开细胞”时,应用教材的一道课后习题,让学生讨论“人工合成了病毒,应该是肯定还是否定?”的问题,使学生从自身的生活实际出发,既可以从肯定的角度去提出自己的观点,也可以从社会的角度对这一项研究提出质疑。
采用课堂提问的形式来创设一种情境,可通过一连串的具体问题作为媒介,组织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最终靠近并达到教学预期。这种教学方式是基于高中生的认知规律,符合他们的心理特征,能充分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吸引更多的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中来,以达到提高课堂效率的目的。如以下问题情境的创设方法。
2.1 采用“问题链”的形式 教师事先将与教学内容相关的知识点串成一个“问题链”,鼓励学生以独立自主、合作探究等多种形式,将一串问题各个击破,最终达成教学任务。例如,在讲到“物质跨膜运输方式”时,通过这样的方式来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以教材“问题探讨”中有关人工脂双层膜的描述为基础提问,“首先观察哪些分子能通过人工脂双层膜,哪些不能通过呢?”,引导学生通过对教材插图的观察,知道一些小分子物质如O2、CO2等可以自由进出;此时,教师紧接着问,“葡萄糖能不能通过人工脂双层膜呢?为什么不能?”,使学生联想到葡萄糖分子量较大,所以不可以自由进出;接着教师再次追问“甘油、苯等分子量也比较大,为什么又能通过脂双层膜呢?”这些问题的提出正是本节课的重点所在,通过教师的层层设问,不但自然而然地导入新课的学习,而且可激发学生心理上的悬念,使其兴趣盎然,求知的热情油然而生。
2.2 采用“关键词提问”的形式 例如,讲到“细胞的能量通货——ATP”时,教师可以围绕“ATP”这个关键词反复提问:ATP的中文名称、ATP的化学组成、ATP的分子简式、ATP与ADP的相互转化、ATP在能量代谢中的作用及ATP中的能量去向等通过关键词提问法,一方面可以加强学生对该知识点的记忆,使得他们在解题时遇到了此类相关的问题,能够迎刃而解;另一方面,也能够促进学生将新旧知识有机地串联起来,实现知识的迁移。
教材中的内容大多是科学家经过大量实验之后得出的结论或总结。教师在处理教学内容时,一定要将实验作为依据,精心为学生创设恰当且巧妙的实验情境,在吸引学生注意力与好奇心的同时,也能让学生在此基础上分析实验原理,观察实验现象,得出正确的实验结论,进而能够充分运用教材内容,对实验进行设计与探究,培养实验操作能力和创新精神。创设实验情境的方法如下。
3.1 带领学生在实验室亲自动手操作实验 例如,“探究温度、pH对酶活性的影响”这一实验由于实验材料简单易得,实验过程也较为简单,教师可以让学生围绕相关知识点,亲自动手设计实验,并去实验室亲手完成实验操作,通过最为直观的手段来学习实验技能,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鼓励学生设计实验、观察实验、评价实验的整个过程中,培养他们科学研究的严谨态度,扩展思维空间,提高创新意识。
3.2 在课堂上进行实验演示,建立形象直观的实验情境 以“物质跨膜运输的实例”为例,教师在讲解渗透装置时,如果仅仅通过教材中“问题探究”的一幅图,很难让学生切身体会到实验现象。这个实验材料和实验装置也比较简单,但是考虑到课时有限等多种因素,并不适合去实验室做。因此可以考虑将材料与装置带进教室,为学生进行演示实验,这样不仅紧扣课堂的教学环节,而且实验结果直观形象,让学生产生一种眼见为实的快感,从而激发学生对生物学课堂的兴趣。
3.3 将所选的实验内容制作成多媒体课件 除利用教材所附带的录像光盘,播放与教材配套的录像带外,可选择典型的实验内容制作成多媒体课件,将科学家曾经做过的经典实验进行实况重演。例如,讲到“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时,可以用多媒体,显示从19世纪欧文顿的实验开始,一直到桑格和尼克森的模型构造的经典实验,让学生对这段科学史有更为直观形象的感受,认同生物科学探索是一个艰难而漫长的过程,同时也加深对细胞膜结构的认识。
在教学中可充分利用生物学科接近生活、贴近社会前沿的优势,通过引用各种社会热点问题,创设社会情境。这样一方面可以提高课堂的趣味性,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开阔学生的眼界;另一方面,可使学生在社会情境中体会并领略科学家的创新精神,透过生命本质去理解生命的现象,提高自身的生物科学素养。
创设社会情境时,应立足于学生的生活实际,站在学生的思维角度看待问题,分析学生的心理,从而更加有效地去解决问题。例如,讲到“病毒”内容时,联系当前社会热点,举例不再拘泥于“SARS”,可以加入最新发现的病毒“MERS”。这是由于学生没有亲身感受过“SARS”曾经给人类生活带来的灾难,因此对“SARS”的体验并不强烈,但作为广东惠州的学生,他们对“MERS”病毒更为熟悉;在流感病毒种类层出不穷的情况下,以最近出现的流感病毒“H7N9”为情景,就更能让学生感受生物学课堂的与时俱进,让他们的思维快速融入课堂,并促进其学习生物学的热情。
我国现代生物技术飞速发展,诸如转基因作物、航天育种、克隆技术、干细胞培养、试管婴儿、人工器官的培养等科学前沿技术已经进入我们的生活,并将影响并改变我们的生活。如果在课堂上创设这类社会情境,也将能提升学生爱国情操,并提高学生的生物学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