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 英
(福建省厦门集美中学 361021)
人教版高中生物学教材的每一节都以 “问题探讨”栏目作为教学的起点,其主要目的是制造情境,激发学生求知欲,产生思维困惑从而导入新课、驱动学生主动学习[1]。“问题探讨”栏目通过“图片+情境描述+讨论题”呈现,其中的背景材料取自生活、科学实验、生物科学史,或最新的生物科技等。在教学实践中,合理地使用“问题探讨”,可以较好地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建构式学习强调以学生为中心,要求学生由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知识的灌输对象转为信息加工的主体、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教师则成为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帮助者、促进者。教材中有些“问题探讨”中提供的素材须学习完相关内容后才能回答,因此不一定在导入时使用,可以根据授课内容进行合理安排,调整到教学过程中作为知识建构的一个实例来使用。
例如,必修一第1章第1节“从生物圈到细胞”的一个核心知识是“生命活动离不开细胞”,教学时可以不直接给出这个知识,而是用实例分析的方法,让学生逐步建构:先提供草履虫和细菌的图片,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分析得出单细胞生物的单个细胞就能完成各种生命活动;再提供人的生殖和发育及缩手反射的图片,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分析得出多细胞生物必须依赖各种分化的细胞密切合作,共同完成一系列的生命活动;最后设问“有没有比细菌更加微小的生物?”,并提供“问题探讨”中病毒的图片和讨论题,让学生分析得出没有细胞结构的病毒,一定要寄生在细胞中才能生活和繁殖,所以病毒的生命活动也离不开细胞。这样调整后,让“问题探讨”提供的素材成为论证 “生命活动离不开细胞”这个核心知识的一个实例,使整节课更有条理和逻辑性,更好地实现了建构式学习。
探究性学习是一种积极的学习过程,主要指学生在课堂上仿照科学研究的过程来学习科学的内容,从而在掌握科学内容的同时体验、理解和应用科学研究方法,掌握科研能力的一种学习方式。教材中有些“问题探讨”能为教学提供一个好的情境,教师可在认真钻研教材的基础上,充分利用“问题探讨”中的素材,精心设计讨论题,引导学生改变原有单一被动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
例如,必修一第4章第3节“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中,其“问题探讨”以“人工的无蛋白质的脂双层膜对不同分子的通透性”插图为背景素材。据此,可重新设计讨论题:①哪些分子能够通过脂双层?哪些不能?②如果把图中的人工脂双层膜换成细胞膜,能够通过的分子种类会发生变化吗?③你认为造成区别的主要原因是什么?请你大胆作出一个假设。其中前两个讨论题是让学生学会观察发现问题,第3个讨论题则是让学生作出假设。这样的讨论题是按照探究性学习方式让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作出假设的程序进行设计的。可引导学生作出假设:有些分子通过细胞膜时需要蛋白质的帮助,有些分子不需要蛋白质的帮助,可以直接通过。据此,教师在学生假设的基础上可进一步布置任务:你的假设正确吗?请阅读教材相关的内容,寻找证据,并找到“问题探讨”中所提到的各种分子所对应的运输方式。在学生自主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还会进一步提出问题:为什么离子可以协助扩散也可以主动运输进入细胞?教材中没有介绍氨基酸进出细胞的方式,那氨基酸是怎样进入细胞的等等,使整个课堂教学成为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再发现—再解决的自主、探究学习的过程。
这样使用的“问题探讨”成为课堂教学的主线,教师的角色由主导地位转换为引导地位,以学生为中心,教师引导学生探索新知,每一步都以学生主动探讨为前提,既改变了以往填鸭式的教学,又改变了学生以往的依赖心理。对学生今后自主探讨知识有很大的帮助。
自主合作学习是一种以小组为单位,在教师组织下的学生合作学习方式,小组的成员通过师生、生生合作进行自学、讨论、交流、修正、归纳等活动,获得知识和能力的发展,从而学会学习。在研究、挖掘“问题探讨”中的素材的过程中,根据学生的知识结构,开发新的“问题探讨”组织教学,为开展自主合作学习服务。
例如,必修一第5章第3节“ATP的主要来源——细胞呼吸”的“问题探讨”以拉瓦锡的研究为背景资料,其背景资料只是一幅图片,离学生的认知很远,不太容易引起他们的问题意识和讨论的兴趣。可以做这样的改变:教师演示花生种子的燃烧;学生观察花生种子的燃烧过程,并讨论①花生种子为什么会燃烧?②燃烧过程的物质变化是什么?③燃烧过程的能量变化是什么?(根据能量守恒定律)④细胞中有很多的有机物,它们在细胞中也会“燃烧”吗?此后,教师根据学生讨论的结果在黑板上进行归纳,引出“有氧呼吸”,指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认真阅读教材中“有氧呼吸”的内容,仔细观察教材的插图,小组内思考讨论,合作完成学案上的问题:①有氧呼吸过程发生怎样的物质变化?②有氧呼吸过程发生怎样的能量变化?③有氧呼吸发生的场所在哪里?④有氧呼吸和花生燃烧有何异同点?在问题串的指引下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解决问题。然后,请一个小组做代表,展示学习成果,其他小组进行评价。
综上所述,本节的教学直接用演示实验“花生种子的燃烧”替换原有的背景材料,联系学生已有的化学、物理、生物学知识,抓住燃烧过程中的化学反应的本质,并以此作为先行组织者,贯穿整节课,使问题探讨不仅成为导入环节,更是探究和自主学习的切入点。
此外,教材在“问题探讨”中提供的一些背景素材与生活生产相联系,是较好的素材,如必修一第5章第4节“能量之源——光与光合作用”中“问题探讨”以温室中的红色日光灯为背景素材,讨论题是①用这种方法有什么好处?不同颜色的光照对植物的光合作用会有影响吗?②为什么不使用发绿光灯管作补充光源?必修一第5章第2节“细胞的能量‘通货’——ATP”中的“问题探讨”以萤火虫作为背景素材等,如能用心研究,合理设计,这些“问题探讨”就能更好地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转变学生的学习态度,提高学生解决问题和探究的能力,有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