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慧燕 赵梦垚 叶赋桂
美国生物医学博士毕业生的择业困境和出路
叶慧燕 赵梦垚 叶赋桂
美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会统计显示,2010年至2013年,美国生物医学领域的博士研究生数连年上升,但该领域博士毕业生选择继续博士后深造的人数逐年下降,博士研究生出路也渐趋多元化。在这一背景下,美国国家卫生研究院和生物医学领域的知名学者提出要进一步明晰这一现状背后的主要矛盾,进一步落实有效措施,对生物医学博士研究生的出路问题给予更多关注,从而保证整个生物医学研究产业的可持续、健康发展。
生物医学博士;择业困境;美国
生物医学作为一门实验科学,对解决人类面临的人口、健康、粮食、能源、环境等主要问题具有重大战略意义。二战后,研究经费的大幅度扩张使基础研究尤其是学术性研究的劳动力急剧扩增,但这种急剧扩张带来经费预算供少于求的问题,并在2003年左右逐渐凸显,2008年金融危机加剧,有些实验室不得不因经费问题而关闭。我国在20世纪80年代开始加大对生物医学的投入。进入21世纪后,生物医学一度成为国内多数院校着重发展的学科,各高校的生命科学学院陆续成立,招生规模进一步扩大。随着学科的深入发展,生物医学博士研究生的培养,评价、就业等,成为各高校和社会普遍关心的问题。本文分析美国生物医学博士毕业生的择业困境和出路,以期为我国相关学科的发展提供借鉴。
近年来,生物医学博士毕业生的就业去向引起国内外的广泛关注,美国科学界进行了不少权威性的调查研究。美国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University of California,San Francisco,UCSF)在2012年调查了1997~2006年间毕业的基础学科博士研究生校友在毕业后6~15年的职业分布情况[1],统计结果见表1。
从UCSF统计数据可以看出,UCSF的博士毕业生尽管有53%的比例进入学术界,但仍有22%的毕业生进入产业界,进入专业相关的其他领域也有19%,有3%的博士毕业生从事专业完全不相关的工作。这提示生物医学博士毕业生,即使是学术性博士研究生的就业领域也越来越广泛,呈现多样化的趋势。同时,杜克大学分子生物学系的数据显示,88.1%的博士研究生完成了学业,10.3%的学生是以硕士学位毕业,余下的1.6%自愿退出了博士项目。这也提示生物医学博士研究生在求学过程中存在分流的过程[2]。
美国从1990年开始,几乎每一位研究生物医学劳动力市场的经济学家都认为生物医学毕业生面临的就业前景越来越糟糕[3-8]。最权威的一份报告在2012年由美国国家卫生研究院(NIH)负责生物医学劳动力调查的工作小组公布,报告详细介绍美国生物医学毕业生进入学术领域的比例变化,生物医学领域的学术职业发展路径与其他科学学科的比较,最后对目前实行的生物医学研究生培养计划提出可行性建议[9]。
关于近几年生物医学毕业生的去向,NIH的报告描述了这一数据的变化(见图1)。美国生物医学博士研究生毕业以后,有70%继续博士后研究,30%直接进入劳动力市场,真正到学术界工作的博士研究生大约占博士生毕业总数的43%,到产业界约为31%,到政府部门约为6%。
表1 1997~2006年基础学科博士研究生校友毕业6~15年后的职业分布情况
图1 美国生物医学博士毕业生就业去向
近几年,美国生物学博士毕业生所面临的困境与美国生物研究所遭遇的系统性问题密不可分,即研究基金申请的竞争日趋激烈但真正用于扶持基础研究的资金不断缩水[10]。这种不平衡可能导致了两种择业趋势:①毕业生选择博士后深造的数量逐年下降,而博士后训练被认为是博士毕业生进入学术生涯的必经之路,对学术职业生涯的影响甚至要超过博士期间的训练。②博士毕业生在出路问题上,不断从学术之路分流,但这与目前很多高校生物医学博士生的培养目标和培养方案背道而驰,这也使得一部分毕业生在分流时对相关职业、行业了解不够,选择面过窄,未得到合理的价值实现和职场回报。
进一步细化到具体问题上,为什么有这么多的生物医学博士毕业生没有从事学术职业?经过文献调研,笔者认为生物医学博士毕业生做出以学术为职业的决定越来越难,可以从供求问题和投入-回报问题两个方面来理解。
1.供求问题
生物医学博士研究生人数增加,而高校、科研院所提供的终身教职位置减少;商业界、公共服务部门等用人单位对生物医学博士研究生的需求量未见明显增加。Julie Gould 2015年12月在Nature上发表的论文《How to build a better PhD》中提到相对于有限的学术位置,现在的理科类博士毕业生数量较多[11]。Paula Stephan更是直接提出,在生物医学领域,每年博士毕业的人数远多于学术科研所能提供的工作岗位。但这一点未能在学术界达成一致,有学者质疑缺乏生物医学博士研究生数量与市场供求关系的数据支持[9]。
2.投入-回报问题
(1)生物医学博士研究生学习年限普遍较长。如图2所示,生物医学研究生获得博士学位的平均年龄为31岁,博士后出站的平均年龄为36岁,取得第一份助理教授(tenure track)工作的平均年龄为37岁。而相比而言,化学专业普遍毕业时间、获得教职时间要年轻3~4岁,长时间的付出使生物医学的博士研究生面临巨大的压力,他们很可能在博士毕业或是博士后出站后,选择去非学术行业就业,以补偿之前长时间的付出。
(2)生物医学博士研究生学术就业后的起薪水平并不理想。如表2所示,生物医学博士研究生起薪比较低,为51,594美元,而工程类起薪为72,992美元,但在中后期的职业生涯中,生物医学博士研究生的增幅更大,博士毕业30年后的各学科收入基本持平。
图2 美国生物医学专业和化学专业获得博士学位、博士后出站和就业的年龄
表2 美国不同专业收入随工作年限的变化
(3)部分生物医学博士研究生也面临比较糟糕的导学关系。Viviane callier 2014年在nature biotechnology发表了一篇论文[12],提到要将博士研究生和博士后回归到学术培养目标的中心,文中提到在目前的学术界,博士研究生和博士后作为廉价和易取代的劳动力,经常会感到无用,缺乏创造力,这会对这一群体造成心理上的伤害,也会影响他们做出从事独立科学家的职业选择[13]。在现有研究中,Sauermann在Plos one上发表题为《Science PhD career preferences:levels,changes,and advisor encouragement》的论文[14],研究中提到研究生从入学到毕业期间,认为学术教职是个吸引人的职业选择的比例,从45%下降到29%,助理教授位置的比例从1993年的24%下降到2012年的16%。
上述的研究发现生物医学毕业生呈现多样化的趋势,原Science主编Bruce Alberts 2014年在PNAS杂志上发表了论文《Rescuing US Biomedical Research from its Systemic Flaws》[15]。在这篇论文里,Alberts阐述了基础研究领域面临的挑战,包括竞争残酷、缺乏创新、缺少可持续的劳动力模式。Jessica Polka在《A Call for Transparency in Tracking Students and Postdoc Career Outcomes》的论文中[16]提到1990~2012年博士研究生的毕业生总数翻倍增长,而且博士后的人数也大幅度增加,然而无论是在学术界还是产业界,科研类的终身位置并没有相应增加,Jessica将这个问题描述为“扩张中的博士后池”,博士学位获得者发现很难找到稳定的工作。2014年美国NSF的报告显示,现在博士毕业生选择做博士后的最主要原因是找不到其他工作。
Jessica在论文中非常支持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和杜克大学细胞分子系的做法,把毕业去向的数据和校友调查的数据全部对在读的学生公开,她认为这样做有助于在读博士研究生和博士后大致判断自己从事学术的概率,Sauermann[14]的研究显示,一般博士后能比较好的预测自己获得教职的可能性,但很多博士研究生直到临近毕业才有这个意识,把相关毕业去向公开有助于真正选出对科学训练有恰当预期的学生。
表3 生物医学产业发展建议及具体执行方案
为了让美国生物医学产业走出目前的困境,Christopher[17]在2015年发表的论文《Toward a sustainable biomedical research enterprise:Finding consensusand implementingrecommendations》中分析了2012以来发表的9份相关报告,从250条建议中提炼出8条核心的建议及具体执行方案(见表3)。
自2011年以来,国外关于生物医学研究产业及博士研究生教育、出路问题的探讨和争执从来没有停息,而且在一些推断和建议上也未能达成一致,这也导致美国仍然在延续有限的科研投入、残酷的终身教职位置竞争模式以及低效的管理制度。相比之下,中国这几年的生物医学研究产业蓬勃向上,政府投入不断增强,博士研究生培养规模逐年扩大,这一情况所带来的优势是科研成果及SCI论文的数量不断上升,但同时也面临基金申请难度逐年加大,助理教授位置的竞争力度加大等问题,这与美国所面临的困境有相似之处。借鉴美国在这一问题上的数据统计和举措,将有利于我们预测可能出现的难题,并有效维持这一产业的健康、可持续地发展,保证我国生物医学研究产业的竞争实力不断增强。
另外,国内的教育学研究目前对生物医学毕业生在学术职业和其他职业的成长规律研究很少,尤其是适合生物医学精英人才成长的分析理论和方法也未见系统研究,在目前生物医学博士培养规模扩大的前提下,我们也需要进行实证研究,对毕业生去向和分布给出客观的描述和分析,从而解答生物医学精英人才培养的路径,为制定新的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模式提供参考。
[1] UCSF graduate division:Basic sciences–career outcome [EB/OL] .[2016-06-05] . http://graduate.ucsf.edu/basic-sicencescareer-outcomes.
[2] Duke University Program in cell and molecular biology:Facts [EB/OL] .(2014-11-15). http://cmb.duke.edu/admissions/facts.
[3] STEPHAN P.Research efficiency:Perverse incentives[J] . Nature,2012,484(7392):29-31.
[4] STEPHAN P.How economics shapes science[M] .Cambridge M A:Harvard University Press,2012.
[5] TEITELBAUM M S.Research funding structural disequilibria in biomedical research[J] .Science,2008,321(5889):644-645.
[6] National Research Council.Trends in the early careers of life scientists[M] .Washington D C:National Academies Press, 1998.
[7] National Research Council.Addressing the nation’s changing needs for biomedical and behavioral scientists[M] . Washington D C:National Academies Press,2000.
[8] WEISBUCH R.The Responsive PhD:Innovations in US Doctoral Education[M] .Woodrow Wilson National Fellowship Foundation,2005.
[9] 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Biomedical research workforce working group report[R] .Bethesda M D: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2012.
[10] KIMBLE J.Strategies from UW-Madison for rescuing biomedical research in the US[J] .Elife,2015(4):e09305.
[11] GOULD J.How to build a better PhD[J] .Nature,2015,528 (7580):22-25.
[12] CALLIER V,VANDERFORD N L.Mission possible:Putting trainees at the center of academ ia's mission[J] .Nat Biotechnol,2014,32(6):593-594.
[13] ACADEMIC T D.The disposable academic[EB/OL] .[2010-12-18] . https://www.facebook.com/theeconomist.
[14] SAUERMANNH,ROACHM.SciencePhDcareerpreferences: Levels,changes and advisor encouragement[J] .P LoS One, 2012,7(5):e36307.
[15] ALBERTS B.Rescuing US biomedical research from its systemic flaws[J] .Proc Natl Acad Sci U S A,2014,111(16): 5773-5777.
[16] POLKA J K.A call for transparency in tracking student and postdoc career outcomes[J] .Mol Biol Cell,2015,26(8): 1413-1415.
[17] PICKETT C L.Toward a sustainable biomedical research enterprise:Finding consensus and implementing recommendations[J] .Proc Natl Acad Sci U S A,2015,112 (35):10832-10836.
(责任编辑 黄欢)
10.16750/j.adge.2016.12.016
叶慧燕,清华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研究生工作组组长,清华大学教育研究院博士研究生,北京 100084;赵梦垚,清华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就业助理,北京 100084;叶赋桂,清华大学教育研究院教授,北京 1000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