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乡村和特色小镇的趋异性研究

2016-04-10 04:09佳,李
中国农业信息 2016年24期
关键词:小镇美丽村民

颜 佳,李 响

(1.深圳奥雅设计股份有限公司研发中心,广东深圳 518057;2.墨尔本大学设计学院,澳大利亚墨尔本 3000)

美丽乡村和特色小镇的趋异性研究

颜 佳1,李 响2

(1.深圳奥雅设计股份有限公司研发中心,广东深圳 518057;2.墨尔本大学设计学院,澳大利亚墨尔本 3000)

“美丽乡村”与“特色小镇”双重内涵的注入为当代乡村建设带来新的发展契机。文章通过文献资料的收集整理,对当下乡村发展中“美丽乡村”和“特色小镇”相关政策进行解读,提出在助力乡村建设的同时应注重其趋异性。从概念特征、产业定位、建设主体和发展目标与要求4个方面分析两者的比对。结合现阶段的建设背景,从乡村、城镇建设机制、基础设施建设、建设主体、产业发展、人才结构、乡村品牌塑造与运营模式多方面展开2者不同点及其发展趋势。

美丽乡村 特色小镇 乡村建设 趋异性

在我国乡村发展的历史长河中,不同的历史背景下发展出不同乡村、小镇建设思想。热潮中两者不可千篇一律归为“乡镇发展”,应近年来大力发展2类区域时应有所区分,建设方式应适用于乡村特点、小镇特点,本着规划原则与发展建设,现代社会的乡村、小镇发展是过去百年来中国乡村建设运动在新的历史时期的一个延伸,打造其本身特点,不是其本质,在行政区域,人口数量,发展目标等方面进行分析并提出两者未来建设的模式与制度等。

1 乡村与城镇的发展简述

1.1 乡村与小镇概念区分

从城市规划原理上理解,乡与镇的最大不同在于产业区别,乡是农业人口聚集地,相对来说是集散人口,而镇是非农人口聚集,相当于小型“城市”,在英文“rural”与“urban”和景观层面的“country”和“city”也可看出区别。镇是一个最基本的经济区域,也是一个综合的经济单元。

1.2 我国乡村建设发展简述

我国的乡村建设兴起于20世纪初,先后经历了乡村自治阶段和乡村改造运动[1],发展最为兴盛时有600余个学术团体和教育机构参加,建立试验区多达1 000多处[2]。《一九五六年到一九六七年全国农业发展纲要》是早期乡村建设思想和理论探索的成果[3]。随着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与农村经济活力的释放,农村积极发展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建设,构筑农村公共服务与社会保障体系[4]。进入21世纪后,提出走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乡村建设被上升到国家战略,党的十八大提出了“美丽中国”,2013年提出建设“美丽乡村”的奋斗目标,同年发布了《关于开展“美丽乡村”创建活动的意见》,确定全国创建1 000个“美丽乡村”试点乡村,2016年的《关于开展特色小镇培育工作的通知》提出在4年内培育1 000个左右“特色小镇”的建设目标。我国乡村建设发展历程见图1。

2 “美丽乡村”与“特色小镇”内涵关系分析

“美丽乡村”与“特色小镇”对比(表1)。

图1 我国乡村发展大事记

3 我国乡村建设发展趋势

3.1 建立长效驱动机制,创新乡村发展制度

乡村建设是时代发展潮流下为农民建设美好家园的民生工程。依托“美丽乡村”和“特色小镇”的政策契机,乡村建设的政府支持又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建立和完善适合我国国情的乡村建设长效驱动机制。

从教育制度、医疗制度、养老制度等多方面创新制度和机制,保障村民的基本生活需求。以财政资金为引导,积极引进民间资本和社会力量参与建设,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增强基础设施服务功能,创新乡村公共服务运行维护机制,为释放农村发展活力与潜力,为乡村建设提供长效驱动机制。

积极推进农村土地产权制度改革,在承包地、宅基地、住房等方面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通过市场化流转、政府购买安置转移等办法,促进土地产权制度改革,保障农民的土地产权权益。通过人口迁移政策、劳动就业与保障政策、住房安置政等机制的创新与完善,增强人民参与性。

表1 “美丽乡村”与“特色小镇”对比

3.2 多角色参与完善乡村基础设施建设

“美丽乡村”建设要求“形神兼备、内外兼修”,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便利等提升农村公共服务水平,由此为“特色小镇”产业的发展提供硬件基础,由“特色产业”的发展,引导公共基础设施的合理分布,将进一步保护乡村历史文化资源,优化居住和发展环境,提升村民生活质量和水平。

基础设施建设是一项持续性的工作,公共卫生清洁、公共设施维护等要求建立起长效监督机制。对建设的投入不再限于政府给予,通过调动村民的积极参与,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引入社会其他资本共同参与乡村基础设施的建设和维护、运营和运行,基础设施建设也要融入现代信息化建设,如推进乡村无线上网覆盖,乡村数据价值挖掘和平台打造,都是基础建设的重要发展方向。发挥村民自治和社会组织的作用,大力培育和发展乡村社会组织,提升村民自我组织、自我维护、自我管理能力,以实现“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社会参与”的乡村建设新格局。

3.3 村民主体意识提升,建设主体多元化

由于乡村经济的滞后,乡村建设中村民的主体地位被忽视,随着乡村从规划、建设到管理、经营村民参与性提高,政府规划建设的乡村和农民心目的乡村更为契合。安吉县按照“村民大会集体商量、村级组织自主申报、农民群众全员参与”的原则,变“为我建”为“我要建”提高村民主体地位[5]。“特色小镇”提出“民生为要”,发展特色产业带领村民脱贫致富,村民从劳动力和传统特色技艺的供给方面提供发展助力,在产业发展中占有主要地位。

企业在乡村建设中的主体地位得到提升,“美丽乡村”和“特色小镇”都在积极引导企业成为建设主体之一,“美丽乡村”提出“政民资学”为中心的“四位一体”式建设主体[6],“特色小镇”强调“企业主体”,可见在2个内涵影响下的乡村建设主体呈“多位一体”的发展趋势。

3.4 引入文化创意产业,多元产业融合发展

“美丽乡村”和“特色小镇”的联动为乡村产业的发展提供政策支撑、方向指引和村民群众基础,产业发展积极促进乡村发展。

文化消费正以一种新兴的姿态推动乡村空间、社会变革。传统村落和城市边缘区乡村文化产业蔓延促进文化创意产业发展,通过深度发掘独特的文化内涵,结合创意转为有形业态,为特色产业发展提供文化创意支撑。

乡村产业从单一农业发展为集会展、科普、采摘和景观兼具的等多样化农业形态,开发出乡村旅游业等特色产业,促进多元化产业的融合,将农业与生态、文化、旅游等元素结合起来,使得单一的农产品产业转化为融合乡村旅游产业、乡村体验产业、乡村服务产业等多元化融合产业,并相互促进发展。

3.5 青年人才回归,更新乡村人才结构

传统的农业产业化规模小甚至为形成产业化,而村民的主要收入来源于传统农业,导致青壮年选择外出打工,致使“空心化”乡村越来越多,劳动力短缺,缺乏有文化、懂技术的新型农民,缺少乡村发展的主力军和产业发展的领导者。“特色小镇”和“美丽乡村”都积极推进产业发展,技术创新需求引发对人才的渴求,为乡村人才的回归提供了良好契机,乡村就业水平提高增加对年轻人的吸引力,人才结构将从低水平劳动力转化为青壮年新型农民和各行业高新人才、专业化管理人才为主,人才的发展为复合型的乡村人才结构,打下“人才”基础,激活乡村建设的内在发展活力。

3.6 发展乡村品牌,积极探索乡村运营模式

乡村规划融合发展的格局,充分发挥乡村资源的作用,从特色产业、体制优先、民主管理等方面加强建设,形成乡建文化,加快乡村品牌发展。

完善的乡村建设还包含乡村的运营管理,“美丽乡村”注重“一村一品”、“一乡一业”的发展模式,“特色小镇”以企业主体,政府积极引进民营企业建设,或者政企合作联手大企业培育大产业,都是乡村运营模式的积极探索。乡村运营在农业技术方面依托科研力量攻克农业生产技术难关,在生态环境保护方面,发展高效、低碳、无污染的绿色节能环保循环的生态体系,基础服务设施的运营,是政府力量和企业力量、村民自治性的注入发展趋势,这些都是乡村运营模式的积极探索。

4 结语

“美丽乡村”与“特色小镇”双重内涵的注入为当代乡村建设带来新的发展契机,为当下的乡村建设注入新的活力和方向指引,乡村建设的发展趋势也变得更为明朗。根据两者趋异性从适宜的建设机制建立、基础服务设施的更新与完善,为乡建工作的长久发展打基础,建设主体角色清晰,激发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并带动多元化产业融合发展,促进了人才结构变化,伴随着乡村建设的不断发展,品牌塑造,适宜的运营模式积极探索,都是当下乡村建设的积极发展趋势。

[1] 王伟强,丁国胜.中国乡村建设实验演变及其特征考察.城市规划学刊,2010,(2):79~85

[2] 王景新.乡村建设思想史脉络浅议.广西名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29(2):156~162

[3]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建设社会主义农村的伟大纲领(1957年10月27日《人民日报》社论).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4

[4] 王先明.中国乡村建设思想的百年演进(论纲).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1):1~26

[5] 吴理财,吴孔凡.美丽乡村建设四种模式及比较-基于安吉、永嘉、高淳、江宁四地的调查.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109(1):15~22

[6] 何得桂.中国美丽乡村建设驱动机制研究.生态经济,2014,30(10):113~117

猜你喜欢
小镇美丽村民
安安静静小镇
“CK小镇”的美好
定点帮扶让村民过上美好生活
张存海:带领村民过上好日子
熊的小镇
小镇(外一篇)
能人选出来 村民富起来
我们创造美丽
平凡又美丽
谁是最美丽的虫(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