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思睿
(吉林农业大学,长春 130118)
粮食流通环节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
——以吉林省玉米为例
朱思睿
(吉林农业大学,长春 130118)
玉米是世界三大粮食作物之一,具有饲用、工业加工和食用等多种用途。因此,需求广泛。中国是世界玉米产量第二大国,玉米产地多集中在北方地区,玉米生产和消费的区域不平衡性,使我国玉米成为流通环节最大的粮食品种。文章以吉林省玉米为例,分析粮食流通环节中存在的问题,并通过物流和信息流方面状况,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以保证粮食需求和供给之间的平衡,缓解目前玉米库存积压的问题。
粮食 玉米 物流 信息流
吉林省作为农业大省,历年来的玉米播种面积、总产量占全国之首。库存产量已经达到2亿万t。因此,如何化解玉米的巨大库存问题,成为了一项重要工作。2016年4月,实行了长达8年之久的玉米“临时收储政策”,被“市场化收购”加“补贴”新机制取而代之。虽然,取消玉米临时收储政策是去库存的重要措施,也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但是,几年来临时收储政策所遗留下来的问题,如巨大的库存积压却不是一时间能解决的。玉米流通环节中所存在的问题比比皆是,如临时收储政策取消后,玉米价格比去年下降了30%,玉米价格的下降,使贸易活跃起来,“北粮南运”如火如荼,东北港口、铁路运输却面临着紧张局面,铁路设施、收纳、集约、中转等设施少且陈旧。流通环节中的信息不对等,粮食都由国家把控,大型加工企业需等国家粮库放粮等问题也日益显著[1]。
2.1 物流方面
2016年,东北地区玉米所面临的困境,就是南方城市大量进口国外玉米及玉米替代品(酒槽、大麦、高粱、木薯)。因国际玉米及替代品价格及进口关税低,因此,大量进口的现状对国内玉米冲击较大。海关数据显示,玉米替代品15年进口量接近4 000万t,也就间接减少了国内玉米的消耗量。面对北方市场的巨大库存,不得不使“北粮南运”大幕拉开,这一次比以往都更加的紧急。
我国玉米的主产区在北方,销售区在南方,多年来形成了 “北粮南运”的流通格局,并形成了三大北粮南运通道[2]。第1通道:东北产区通过铁水联运到东南沿海,常年约2 100万t,成本280~340元/t,占销售价格的20%~25%。第2通道:东北产区铁路直达内陆销售区,常年1 300万t,成本260~330元/t,占销售价格17%~25%。第3通道:华北产区销往华东和华中地区,约500万t,流通成本140元/t,占销售价格的15%。大部分玉米运距长达2 000 km以上。在空间上,东北玉米主要销往广东、福建、四川、云南、江苏、浙江、京津、沪等。由数据上可看出,北粮南运的运输成本高,运输费用昂贵。中国粮食物流体系建设滞后,已经成为制约粮食流通的主要障碍。中国粮食物流体系正面临着高过国外10%以上的流通成本。目前,我国粮食流通体系还存在很多弊端,如长期静态储备的方式、资源分别由不同部门管理等因素,造成资源在地域、行业间被分割。流通方式中,存在运粮包装耗费的资财数量大等问题。
2.2 信息流方面
近年来,虽然中央和地方主管部门、部分企业和玉米批发市场相互之间都建立起了玉米流通信息系统的网络平台,但这些信息系统之间彼此独立,流通信息各自运行,没有成为互联网互通,资源共享。目前,从全国来看,缺乏权威公证的、有影响的粮食物流公共信息平台。
(1)市场信息化不够完善,体现在春耕方面。农民通常盲目种植,不了解市场规模、产量及价格。在调研地区发现,吉林省大部分玉米种植农户除了自家土地外,每年都会流转其他土地,但时间较为滞后,导致农民备种时间短,投入的资本没有进行系统推算,就开始了第2年的盲目耕种,间接影响着市场供给量。再例如,2016年4月,中央出台的临储价格取消的政策,具有滞后性,多数农户在2、3月份就已经备种。对吉林省来说,4月出台的玉米政策,对耕种的农户信息是滞后的。回到最根本的问题上,这些都是源于信息化的一种缺失和信息的滞后性,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农民的种植情况,影响着市场的供给及价格等方面。
(2)市场信息化不够完善,体现在秋收方面。通过吉林省长春市农安县调研发现,收购问题是农户最关心,却又最担心的事。农户普遍反映,种粮不难,卖粮不难,但想卖上高价就比较难。粮贩收粮,交易简单,多数是口头价格商定,思考决定时间短,同意后,直接钱货两清,价格卖高卖低,各自承担风险,不稳定因素较多,原因是没有共享的信息可了解。在玉米流通环节中,辛苦耕种的农民们是弱势群体,这种不合理的交易方式是建立在信息体系不健全、信息不对称、价格没有共享的条件下进行的。粮贩收粮后,提高价格,卖给玉米加工企业,并赚取差价利润,可能比农民1年辛苦种植挣的钱还要多。
3.1 物流方面
目前,吉林省玉米的重要问题是产量过剩,库存积压严重。而且,从北到南运输成本高,“南进北不出”现象尤为严重。北方的玉米价格在国际市场上不占优势,几乎没有出口,这就需要人们具有前瞻性和长远性,拓宽粮食进出口思路。“北粮南运”流通格局应被“南进北出”和“北粮南运”并存的国际玉米流通大循环所替代,使流向更为合理。要依靠廉价的水运成本,在售价上取得优势。从我国东北港口运到韩国、日本等国的玉米价格甚至比通过铁路运输到我国南方更加低廉。
(1)重建海外市场,尤其是地理位置邻近的日本、韩国、东南亚等国家,以此作为北方玉米重点销售区。扩大对非洲、欧洲等国的市场,开拓新领域[3]。据美国农业部海外农业局发布的最新参数报告显示,2014~2015年度,韩国玉米消费仍为1 010万t;日本农业部发布的数据显示,预计2017年总玉米进口量预期为1 720万t;据越南玉米研究所所称,越南国内玉米产量只能满足1/3的需求,大部分仍需进口。由此可见,韩国、日本、东南亚等国家需求量大,工业化进程日益加快,玉米深加工企业也在国际市场上寻求价格低廉,品质较好的玉米[4]。
(2)明确吉林省当地大型玉米加工企业作为重要收购主体,依靠玉米生产地优势,加快转型。国家应继续通过补贴,加大扶持力度,如长春市大成生物科技开发有限公司、中粮生化能源榆树有限公司、吉林燃料乙醇有限责任公司等22家深加工企业[5]。利用产销结合方式,当地生产,当地加工,流通二级原材料或成品,有利于经济正向增长,缓解物流压力。我国应少储备,增加流通,尤其是工业乙醇生物燃料使用的玉米流通量。国家粮食交易中心也应增加面向酒精乙醇企业定向拍卖陈玉米的数量,不仅价格低廉,而且能尽快卸库存,保证粮库玉米的新鲜性,定期更换,减少浪费。
3.2 信息流方面
(1)建立信息化平台。借助互联网优势,建立信息化玉米产销信息平台,并根据《中国农村经济发展“十三五”规划》要求,实施“互联网+现代农业,对大田农作物进行互联网改造,支持电商、物流、商贸、金融等企业参与涉农电子商务平台的建设”,建立市场组织机构,并结合玉米专用的现状,建立企业与农户间的沟通平台,发布消息进行招标,签订合同。而农户可依据使用量、国家政策、确定种植面积及估算大概产量,实行专地专种,直接及全部供给所需要的企业。不仅可以解决农户卖粮难的问题,而且通过种植专用玉米,提升农户的收益,减少中间商的抽成利润,也为企业降低了生产成本。
(2)通过建设信息共享平台,为农户建立信用账户,及时对每年所种植作物面积进行录入,秋收粮食结算时,应通过银行交易流水对账单,对农户所经营土地中的玉米产量、销售量进行统计。国家可根据农户的信用账户,并按照玉米价格实行补贴。粮食重量可按照14个水分的干粮计算。例如,市场目标价格是0.85元/500 g。若高于市场价出售玉米的农户不作为补贴的对象;低于市场价出售玉米的农户可按照产量进行相应的补贴,这就为一些农户遇到自然灾害或丰收年时,能够有了根本保障,也能够在粮食收益好时,减少国家财政的开支。同样,按照产量进行补贴,使农户更加有积极性。如果发现有投机取巧或违规者,将实行暂时不补贴政策,以此来约束农户。
(3)运用信息共享平台发布玉米新品种介绍、致富信息、各地农户卖粮价格,以及区域间价格对比、市场行情、求购信息、农机信息和农业新闻等内容,为农民提供及时、有效、准确的农业科技和市场化服务。
[1] 赵红雷.中国玉米进出口贸易波动研究.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3
[2] 陈叶盛.我国玉米流通现状、问题及对策.经济研究参考,2013,(59):62~63+82
[3] 郭天宝,李美佳,于洁,等.中国玉米国际竞争力的分析及启示.玉米科学,2013,(06):148~152
[4] 刘畅.中国玉米流通问题研究.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12
[5] 齐涛.中国玉米国际竞争力研究.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