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洪伟
(南京农业大学/中华农业文明研究院,江苏南京 210095)
浅谈中原经济区发展低碳农业的创新模式与发展对策
王洪伟
(南京农业大学/中华农业文明研究院,江苏南京 210095)
20世纪90年代,河南省提出了中原崛起的提法,经20年的不懈努力和探索实践,河南已由农业大省跨越到经济大省。2010年,为了实现该省在新时期的跨越式发展,河南省委提出发展中原经济区的战略规划,进一步促进中原地区经济的繁荣和发展。农业的现代化是实现工业和科学发展的基础。发展低碳农业,保护中原地区生态环境,是中原经济区建设过程中的必然选择。
中原经济区 低碳农业 创新模式 发展对策
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顺应各族人民过上更好生活的新期待,立足保障食物供给、影响均衡、生产与消费统筹协调的基本要求,低碳农业应运而生,并且逐步成为我国农业发展的普遍模式。低碳农业是以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为根本目标,通过采用技术手段和模式创新,从传统的农业发展方式转变为现代化的农业发展方式,致力于我国农业与我国资源环境的和谐发展。以河南省为中心的中原地区是我国农业发展的重要基地,积极发展低碳农业,改善已被破坏的生态环境,不仅能够促进中原地区农业在新时期的跨越式发展,同样也为中原经济区的建设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文章主要从低碳农业的科学内涵及其发展的战略意义出发,结合中原经济区的发展思路,探索在中原经济区建设过程中,发展低碳农业的创新模式与发展对策。
1.1 低碳农业的科学内涵
人类农业发展从传统模式到现代模式经历了很长的一段历史时间。刀耕火种的原始农业时期,生产工具落后,生产力低。但是,却与自然和谐统一。在经济发达的现代农业,生产工具日趋先进,但却以高排放、高污染、高能耗一直饱受诟病。随着人们对生态环境的关注越来越多,发展低碳农业已成为现代农业发展的新出路。
低碳农业在我国仍处于发展的萌芽状态,对其科学内涵的界定主要体现在4个方面:(1)从农业与温室气体排放的关系来看,低碳农业是一种能够降低温室气体排放总量,提高农业资源固碳、汇碳能力的新型农业。(2)从农业的功能性来看,低碳农业同时具备经济与社会生态的双重功能,是既能为农业创收又能为农业改善环境的农业生产方式。(3)从农业的内涵要素来看,低碳农业是低排放、低污染的环境友好型农业。低碳农业是低投入、高产出的资源节约型农业。(4)从农业生产的总过程来看,低碳农业体现了从投入到产出的农业生产全过程的低碳化。
1.2 发展低碳农业的战略意义
1.2.1 有利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要求农业在生产过程中,要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也就是在农业的投入与产出过程中,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低碳农业从我国农民的自身需求出发,把农业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放到农民的利益上,统筹各个农业区域的协调发展,统筹城乡之间的协调发展,统筹农业与经济的协调发展,致力于农业与自然环境、农业与社会进步、农业与经济繁荣的协调和可持续发展。低碳农业的科学性、持续性和发展性正是我国新农村建设对农业发展提出的要求。因此,要在我国广大农村开展实施低碳农业,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
1.2.2 有利于我国“三农”问题的解决
作为农业大国,我国的农业是关系着国计民生的基础产业,党和国家都高度重视“三农”问题的解决。(1)低碳农业改变了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将现代化的技术引入农业生产,进一步促进我国农业整体的改善和发展。(2)低碳农业倡导的绿色生产,不仅提高了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而且也提高了农业产品的价值,为农民增加了收入。总体上讲,提高了农民的经济能力和生活水平。(3)低碳农业培育出了新型的产业技术人员,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进行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所以,发展低碳农业可以从农业、农民、农村三大方面有效解决我国的“三农”问题。
1.2.3 有利于我国农业安全的提高
在社会经济高度发展的同时,世界人口总数也在不断增长,人类对农产品种类和质量的要求也日趋提高。为构建标准健全、体系完备、监管到位的食物质量安全保障体系,健全各类食物标准,稳步推进原料标准化基地建设,必须加大对食物源头污染综合治理,全面推进食物质量安全全程监管。
由于我国传统农业存在过度使用耕地、过度使用化学药品、过度排放温室气体等弊端,破坏了生态平衡的同时,也增多了泥石流等自然灾害的几率,直接威胁到居民的人身安全。低碳农业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强调,合理使用耕地、严格控制化学物质在农业中的投入等,在保护耕地的同时,也保证了农业产品的安全和健康,从而使我国的农产品在世界市场竞争中更具优势[1]。
2.1 中原经济区的构建
河南省位处我国的中原地带,地理位置优越,历来有“国中之国”的美誉。在改革开放后,该省为了谋求经济的跨越式发展,通过与周边省市的协同合作,提出了中原经济区的发展战略规划。中原经济区以河南省为中心,东承山东菏泽、西启山西长治、南接江苏徐州、北通河北邯郸,涉及河南、河北、山东、山西、江苏、安徽、湖北等7个省份,29个地级市,总面积约30万km2。中原经济区的建设,为提高河南省的竞争实力,提供了一个战略支点,是河南省在“十二五”期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选择,是发挥中原“腹地效应”,促进中部崛起,促进全面区域经济全面协调发展的关键。
2.2 中原经济区的发展蓝图
中原经济区的建设从整体上来看,是为了实现我国内陆地区区域经济的跨域式发展;从部分上来看,是为了实现社会经济建设的生态文明,从而促进河南周边省份城市民生改善、生活水平的提升。为了实现中原经济学的科学建设,河南省委多次召集学者、专家召开论证会,为中原经济区的现代化发展,提供理论和技术上的支持。在参考多方专家的意见后,河南省结合自身经济发展现状,制订了“三化”(新型城镇化、新型工业化、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的战略目标。其中,“三化”战略目标实现的基础,是农业现代化的实现。而保护生态环境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基础。因此,在中原经济区建设中,发展低碳农业具有必然性和现实意义[2]。
3.1 中原经济区农业环境发展现状
以河南省为中心的中原地带,是我国农业发展的重要基地。中东部地势平坦,黄淮海的冲积平原土壤肥沃,十分适合农业生产;西南部为盆地。总体来看,中原地区农业耕地面积广,农业资源丰富,为中原地区的粮食生产乃至全国地区的粮食生产提供了保障。近年来,随着资源节约型社会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提倡,中原地区开始利用当地特有的清洁能源,减少农业生产中的能耗,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农村生活环境,减少了农业生产过程中的能耗,并控制了温室气体的排放。但是,河南省长期开展石化农业的发展模式,农业生产环境恶化、效率低下的问题仍旧存在。农药、化肥等化学物质的使用,导致耕地土壤质量下降,温室气体增多,给农产品的安全问题带来很大的威胁。
3.2 “农-林-牧-加”复合低碳农业模式
“农-林-牧-加”复合低碳农业模式适合在平原地区和盆地地区开展,具体的实施步骤分为2个部分。一方面对中原地区现有的种植业进行低碳化改造;另一方面改造完成生态化、低碳化的种植业,促进畜牧业的发展。前者对种植业的改造:(1)要完成对输水管道和防渗渠的改造。通过采用喷灌、滴灌、膜下灌溉等新型灌溉方式,提高水资源的使用率。(2)对种植业结构的调整,已由传统的粮食生产向粮食、经济作物、饲草作物等多元结构生产转变。(3)建立立体化的生态种植形态。根据不同作物的生长习性,进行农林复合套种,提高农业经济效益。后者以种植业促畜牧业的发展,通过在林地、果园内放养牲畜和建立大型生态养殖场,实现放养的牲畜以在林间、果园的野生取食为主与养殖场的牲畜以饲料草为主的转换,共同促进中原农业生产的生态化、产业化和低碳化[3]。
3.3 丘陵山区生态农业综合开发模式
丘陵山区生态农业综合开发模式主要从山地丘陵的地形、地势出发,在生态学、经济学等原理的理论支持下,关注中原地区农业生态系统能量的转换和平衡,建立各种生物群和谐共生的良性循环发展,以实现生态农业内各环境因子作用的充分发挥。在中原经济区开展此模式主要以粮食种植和禽畜养殖为主,充分合理利用农田、山坡、鱼塘等生产资源,通过“粮食种植-猪舍-鱼塘-禽畜粪便-沼气池”一系列的深加工过程,提高了农业资源的使用率,改善了农业生产环境,增加了农民的经济收入。
3.4 城郊农业观光休闲模式
城郊农业观光休闲模式是最具现代性的低碳农业发展模式。随着生活和经济水平的提升,长期在城市居住生活的人群越来越喜欢到生态环境好的乡村娱乐、旅游和度假,为中原经济区低碳农业提供了新的发展契机。这种低碳农业生产模式是农业与第三产业的有机结合。(1)要根据中原区域优势和都市生活的需求,生产具有特色的农作物。(2)要坚持健康、绿色食品的理念,大力生产无公害农产品、有机农产品及绿色农产品,并实现消费食品生产全工程清洁卫生。(3)积极开展生态农园、生态村、农家乐的建设工作,为都市人群的消费提供良好的生态环境,不仅能吸引越来越多的游客,从而提高经济效益,还能改善当地居民的生活环境,提高生活质量。
4.1 加快低碳农业制度层面的建设
低碳农业是继生态农业之后提出的新型农业发展模式,目前仍处于发展的萌芽阶段,需要国家和政府给予制度上的保障、鼓励和支持。首先要加快立法,根据中原经济区农业发展战略和规划,从税收和法制2方面建立健全低碳农业发展的法律机制,加快中原经济区低碳农业发展战略的制定。要从中原经济区的实际发展情况出发,结合农业资源和农业基础条件,根据经济发展的总要求,制定全面的发展规划。
建立发展低碳农业的综合调节机制是保证低碳农业在中原经济区长期、全面协调、发展的关键所在。(1)政府可以设置针对低碳农业技术开发的专项基金,用于新型技术开发、科技人员培训及特殊贡献者的奖励基金。政府还要加大对低碳农业开发的信贷支持,为低碳农业的发展开设绿色通道,为低碳农业提供强有力的支持机制。(2)政府应颁布一系列的惠农政策,对真正实现生态经营、低碳经营的农户给予生态种植补贴,不断激励农户开展低碳种植。(3)为中原经济区低碳农业的发展专门立法,为生态农业、低碳农业的开发创设一个良好的法律环境和一个正确的发展引导。(4)全面落实“米袋子”的省长负责制和“菜篮子”的市长负责制,强化地方政府的食物安全责任,使低碳农业有一个良好的发展氛围。
4.2 关注中原经济区低碳农业的经济化
当前,根据中原经济区低碳农业的发展现状来看,低碳化只实现了农户土地经营的低碳化,而农作物在产业链中,基本上没有实现全过程的低碳化。因此,政府部门要重视中原经济区低碳农业的经济化。一方面建立农业碳汇交易机制,增加农村居民生态环境保护收入和碳减排收入,筹建区域性碳交易机制,完善农业碳汇交易市场,建立低碳农业订单机制及农民利益共享机制;另一方面建立区域低碳农业品牌机制,打造低碳农业产业链,建立低碳农业产业化的分利制度,实施低碳农业品牌战略,将低碳农业的生产成果推入市场竞争中。例如,三泰酱菜、常熟大米等,就是低碳农业下的优秀品牌[4]。
4.3 促进中原经济低碳农业技术的创新和改革
低碳农业的发展离不开科学技术的支持。因此,中原经济区建设过程中,发展低碳农业要重视农业生产技术的创新和改革。中原经济区是我国农业发展的重要区域。长期来看,该经济区域的低碳农业技术还要依靠自主研发。政府要加快低碳农业技术中心的建设,鼓励农业企业与专门的科研机构共同合作开发,加强区域内外、国内外低碳农业技术的合作与交流,建立多元化的低碳农业研发体系。此外,根据中原经济区的地形特色和地域属性,因地制宜的开发新型的低碳农业发展模式。
低碳农业的发展是中原经济区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中原经济区发展的基础和关键所在。我国低碳农业仍处于萌芽阶段,理论和实践上都有所欠缺。因此,中原经济区在发展低碳农业时,要根据区域发展的实际情况,建立健全低碳农业的法律法规和政策条例,加快低碳农业科学技术的合作与交流,从而为低碳农业的发展,提供制度上的保障和技术上的支持。政府部门要认清发展低碳农业的必要性和时代性,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步伐。
[1] 郑有飞,田宏伟.河南省夏季秸秆焚烧污染物排放量的估算与分析.农业环境科学学报,2010,(8):1590~1594
[2] 郭永奇.中原经济区低碳农业发展模式与减排对策—以河南省为例.农业经济,2012,(12):58~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