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狼图腾》看国产影片的跨文化特质

2016-04-09 09:57褚静
电影文学 2016年7期
关键词:狼图腾价值观

褚静

[摘 要] 电影《狼图腾》的出现对于中国电影的未来创作无疑是个启示,该片改编自姜戎的同名小说,在改编和再创作的过程中,开辟了全新的叙事角度与价值高度。电影的成功改写为当今的国产电影树起了一面全新的旗帜,引领了跨文化创作的新潮流。本文将对《狼图腾》这部影片进行多维度的分析,探讨影片创作中表露出的跨文化特质,并给予这部“新”电影一种新的命名——“跨主体—地域间性”中文电影。

[关键词] 跨文化特质;价值观;范式电影

对于《狼图腾》这部电影所衍散出来的种种意义及启示,用时下最便捷也最流行的说法就是,如果我们利用互联网思维进行探索,能够更清晰地看清其全部要义,而其中首要的便是它跨文化的性质。

一、从小说到电影

电影《狼图腾》以其艺术表现手法的精湛获得很多好评,但是如果就叙事结构和人物塑造来看,该片在以下四个方面存在着不完美之处。第一,人物形象的刻画太过脸谱化,没有立体感。在影片中,主人公陈阵以及与他同行的杨克,还有草原上的许多角色形象,这些人物塑造都过于扁平,性格过于单一,而且从始至终没有发生变化,没有好莱坞影片中角色塑造的丰满感;第二,影片对于陈阵对狼的情愫交代得并不明确,陈阵为什么关注狼的生存,又为什么一定要收养一头小狼,影片没有交代清楚,让观众以为陈阵只是因为对小狼的好奇才会产生悲悯和保护欲,削弱了影片的立意和深度;第三,有关陈阵和嘎斯迈的感情线发展铺垫得不够,以至于后期陈阵对嘎斯迈示爱时,观众觉得有些摸不着头脑;第四,整个故事发生在“文革”时期,这一中国历史上的特殊时期没有被影片表现出来,使得整部影片厚度不够,显得有些单薄。

但这些问题不应该都归咎于导演让·雅克·阿诺,因为我们回看他的其他作品,不乏在人物塑造上获得一致好评的佳作,例如阿诺曾执导的电影《兵临城下》。因此,该片会出现以上问题,并非导演乃至主创团队的艺术功力不够,而是有其他原因。虽然该片在叙事结构和人物塑造上存在某些缺点,但是依然得到了观众的认可,成为名噪一时的佳作。我们不禁要发问,为什么一部存在问题的影片依然能够成功?这其中必然有其内在的原因。

电影改编自姜戎的同名小说《狼图腾》,小说一经上架便获得一致好评,成为当之无愧的畅销书。在从小说到电影的改编过程中,导演阿诺及影片的主创团队尊重原著的故事主线和叙事方式,没有对原著进行大尺度的调整和改编,原著的基础架构和作品精髓都成功地留存下来。但这并不意味着阿诺完全按照原作去处理所有的细节,纵观阿诺对原作的改编和再创作,我们可以看出阿诺的改动不仅很恰当,而且能够体现出影片创作的跨文化特质。

姜戎的原作是一部故事进展十分缓慢的小说,因为小说并不是传统意义上只讲故事的小说,而是一部掺杂了许多议论和批判的作品。阿诺在电影改编的过程中,拉紧了影片的故事线,使得叙事脉络更加清晰、情节更加跌宕起伏、矛盾冲突更加集中和紧凑。同时在阿诺的调整之下,小说体现的文化内涵和价值导向更加纯粹,也更易于被全世界不同文化地域的观众所接受。原著中渗透出的关于汉民族是否应该崇尚狼性的深意被弱化,因为这一主题并不能吸引所有文化视域的观众。因此,阿诺淡化了这一内涵指向,将另一个主题强化并使其变得更加锐利,让人更加难以释怀。在这一点的处理上,如果换作中国导演,可能无法抛弃来自民族的精神包袱,所以,作为法国导演,阿诺的身份使得这样的改动更加轻松自然。

二、从电影到电影

为了更为深刻地了解影片,我们反观法国导演阿诺之前的作品,最为经典的便是以熊为叙事主体的影片《熊的故事》以及以虎为叙事主体的影片《虎兄虎弟》。这两部影片的成功使得阿诺导演成为拍摄动物主题电影的代表性人物,正因为如此,该片的出品方中影特别邀请阿诺来执导。同时作为导演阿诺的经典作品,上文提到的三部作品有许多可比之处,本文将截取各自其中的三个段落进行比较。

电影《熊的故事》中两只熊幸福快乐地生活在一起并孕育了小熊,小熊曾经被人类捕获后又放回了山上;电影《虎兄虎弟》中老虎夫妇恩爱合欢,孕育了小老虎,小老虎也曾被人类捕获后又被放回森林;电影《狼图腾》中陈阵心系小狼崽,掏出小狼崽后和小狼崽开心地玩耍,之后小狼崽也被放回了草原。

这三部影片中都有这样类似的段落,通过比较观察这三个段落,我们不难看出,阿诺的作品总是贯穿着三个主题:爱、友谊和自由。影片中传达的爱,从不仅指动物与动物之间的爱,还有人和动物之间的爱,从广义上来看,更有人类对大自然的敬爱。电影《狼图腾》中,陈阵对狼充满了痴迷,他笃定自己一定要养大一只小狼崽,在这样的意志驱使下,陈阵勇敢地去掏了狼窝。陈阵作为一名男性,这种掏狼窝的行为从某种角度来看,可以引申为钻进母狼的子宫。这样看去,小狼崽就成了陈阵这一人类与狼的结晶,事实上,之后陈阵对小狼崽的哺育也确实如同一位父亲对待自己的孩子。在姜戎的原著中,每一章的开始都有一段讲述人狼结合或者狼人的小故事,这其实是一种人与狼之间产生爱的寓意。三部影片中都有人和动物一起玩耍的画面,画面温馨和谐,令人感动,这意味着人与动物是可以培养起真挚的友谊的。基于前两部影片的铺垫,在电影《狼图腾》中,没有过多地表现陈阵照顾小狼崽的细节,而是巧妙地将重心放在表达人与动物的和平共处与友谊之上。阿诺的这三部影片结局都是大同小异的,曾经与人类发生了特殊关系的小动物最终都被放回了大自然,这表示人类尊重动物们对自由的追求,同时也表示人类与大自然互相理解、和谐共生的概念,而抛弃了人类曾经要主宰大自然的幻梦。姜戎的原著中,小狼崽的命运以悲剧告终,但在电影中阿诺进行了改编,给了小狼崽一个自由乐观的未来,这符合阿诺一贯的作品风格,也符合人与自然和平共处的大主题。

爱、友谊和自由都是建立在人类与自然的存在关系上的,是宏观的人类生存主题,在这一个宏大主题的前提下,原著中所表现出来的区域性和民族性的主题、特殊历史时期与人性的主题,都被阿诺弱化处理。纵观阿诺的三部作品,我们不难看出,作为一个善于描绘人与自然共生的“动物导演”,阿诺的坚持从未改变,这样的坚持渗透到电影的改编上,成就了与原著存在差异却依然不失为成功的改写。

三、从批评到电影

当今电影领域有许多跨国合作的模式,例如中国人拍摄但取景地在他国、由外籍华人创作、外国人创作的华语影片等。这类影片都存在着跨文化特质,也都有其独特的解读理论。然而,该片虽然是由法国导演执导,部分艺术创作和技术支持也都是由外籍团队完成,但它却是一部中国电影。因为故事素材由中国人创作,出品单位也是中国企业,拍摄地和叙事主体都是中国人,外籍团队只不过是聘任关系。但是,由于阿诺和外籍团队的参加,这些外籍电影人对故事的改写和重造,让该片不再是一部纯粹的中国电影。因而,我们需要给电影找到一个准确的解读方式。

电影学者鲁晓鹏将中文电影划分为以下几种范式,分别为民族、跨国、华语和华语语系电影范式,这种划分理论对时下的中文电影研究起到了很大程度上的指导意义。由于中国历史发展的特殊性,中文电影虽然语系相同,但不同地域以及海外华人在不同的政治体制和价值导向下,创作出的电影作品也有显著的差异,因而,鲁晓鹏的划分方式十分科学和客观,为电影学术界解决了难题。

然而,通过分析我们发现,这四种范式都无法准确地定位电影《狼图腾》。从民族的角度来看,该片并非以汉民族为主体,而是以蒙古族和狼族的角度为出发点,原著中甚至对汉民族是存在隐含的批判的。电影中出现过很多次对蒙古人特性的探讨,而且,随着剧情的发展,陈阵逐渐开始对蒙古族的生存环境和价值导向产生了皈依感,他的汉族特性在悄然改变,尽管蒙古人仍然认为他始终不属于大草原,但他自身一直在改变。汉族人却在批判汉族,在这个基础上,我们可以判定,该片并不能用民族电影范式来解读。

同样,该片也并不算跨国拍摄的中文影片,跨国合拍影片的基础应是资本的合作,以及因为资本合作而衍生的相互影响。而电影《狼图腾》虽然涉及法国制作团队,但是外籍团队仅仅是被聘用而已,至于后期在影片即将制作完毕之时,阿诺看好它的商业价值,拉进了一些外籍资本,但这并不能算作是纯粹的资本跨国合作。而且,跨国电影范式中普遍存在各不同合作方之间的互相影响和互相对抗,而阿诺并没有与中国投资方乃至中国区域文化发生任何角力,他只是描绘了自己对中国的想法而已,所以,影片不适用跨国电影范式。

那么,是否华语电影范式适用该片呢?所谓华语电影,起初只是不同地域之间为了便于沟通,基于一种谋求合作的需求建立的一种词语。华语电影的研究类似文化的全球化共享,忽略国界、政治体制等因素,用相同的文化视域和语言体系来进行划分。虽然在表象上看,电影在语言上是华语电影无疑,但如果仔细考量,用华语电影来界定该片仿佛并不贴切。在这部影片中,真正的主人公应当是狼族,所以不应用人类的语言体系来规划。

至于华语语系范式电影,它本身是指不居住在中国境内的创作者创作出的电影作品,这类作品通常都存在着去中国化的意识内涵。但是,电影虽然具有去汉族化的引申含义,却谈不上“去中国化”。最重要的是,该片的拍摄和制作都是在中国境内完成,从这一点看,它不能算作华语语系范式电影。

经过以上的分析,很难将电影划分到四种范式电影中的任何一种,那么该片究竟该如何来进行归类呢?本文认为,可以为《狼图腾》规划一种全新的类别,既“跨主体—地域间性”中文电影。

本文通过分析和探讨,从如下几个方面探索出影片的“跨主体—地域间性”特质。电影中没有体现出主体和客体的对抗情形,如果《狼图腾》由一名中国导演来创作的话,极有可能将汉族设定为主体,而将蒙古族设定为客体,主体和客体之间的对抗必然不可避免。然而,法国籍导演阿诺没有这样安排,也没有必要这样做,阿诺不是中国人,不需要承担来自精神深处的包袱,因此,影片中主体和客体之间的对立关系被悄然淡化,而不同主体之间的共生则凸显出来。在影片中,汉族人、蒙古族人以及狼族被定义为具有同样地位的不同主体,他们是平等的,没有隶属或臣服的关系。影片中对不同主体的建立,契合了主体间性的理论。主体间性并不局限于不同民族或不同物种,也会发生在不同的空间中,构成地域间性。电影的场景设定在内蒙古大草原,但影片中传达出的关于爱和自由的主题却适用于全中国乃至全世界,这种具有普适性的主题值得整个人类去思索,这便构成了地域间性。

四、结 语

电影《狼图腾》的成功改写为当今的国产电影树起了一面全新的旗帜,引领了跨文化创作的新潮流。本文经过分析得出结论,影片应当属于“跨主体—地域间性”中文电影。该片中显示出来的“跨主体—地域间性”具有平等、交叉和共存的特点,这正是影片所要传达出的主旨,也是电影成功的重要原因。

[课题项目]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文学语境的多元意义及其生成机制研究”(项目编号:13CZW005)。

[参考文献]

[1] 韩宇宏,席格.《狼图腾》及文化观念转型[J].中州学刊,2007(06).

[2] 李永东,李雅博.论中国新时期文学的西方接受——以英语视界中的《狼图腾》为例[J].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11(04).

[3] 赵薇.生态批评视野里的《狼图腾》[J].江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5(03).

[4] 王学谦.《狼图腾》与新世纪文学的生命叙事[J].文艺争鸣,2005(02).

[5] 丁亚平,吴冠平,陈宇.《狼图腾》三人谈[J].当代电影,2015(04).

猜你喜欢
狼图腾价值观
图说我们的价值观(三德)
论中外狼文化写作中的生态意识
价值观就在你我的身边
蒙古国看《狼图腾》:女主角好
我看电影《狼图腾》
看《狼图腾》5年磨一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