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周血纤维蛋白原及血小板与食管鳞癌临床病理特征及其预后的相关性

2016-04-09 01:29乔呈瑞李向楠朱登彦曹克鑫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胸外科河南郑州450052
中国老年学杂志 2016年2期
关键词:纤维蛋白原血小板

乔呈瑞 赵 松 李向楠 赵 佳 朱登彦 吴 恺 曹克鑫(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胸外科,河南 郑州 450052)



外周血纤维蛋白原及血小板与食管鳞癌临床病理特征及其预后的相关性

乔呈瑞赵松李向楠赵佳朱登彦吴恺曹克鑫
(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胸外科,河南郑州450052)

〔摘要〕目的探讨食管鳞状细胞癌( ESCC)患者术前外周血纤维蛋白原( FIB)及血小板( PLT)计数与其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的相关性。方法对2011年1~12月行食管癌根治术的83例ESCC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比较不同性别、年龄、吸烟、饮酒、肿瘤大小、分化程度、浸润程度、淋巴结转移患者术前外周FIB及PLT之间的差异,分析患者FIB及PLT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采用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影响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ESCC患者术前外周血FIB增高(≥4 g/L)与肿瘤大小、肿瘤浸润程度、淋巴结是否转移有关( P<0.05) ; PLT与临床病理特征无统计学意义( P>0.05)。经Cox比例风险模型进行单因素分析,FIB、浸润程度和淋巴结转移与预后相关;经多因素分析,FIB和淋巴结转移与预后相关( P<0.05)。结论FIB增高与ESCC肿瘤大小、浸润程度、淋巴结是否转移有关,PLT增多与之无关; FIB可作为评估ESCC预后的独立指标。

〔关键词〕食管鳞状细胞癌;血小板;纤维蛋白原;临床病理特征

食管癌是人类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发病率居第四位,死亡率居第六位〔1〕。高凝状态常伴随恶性肿瘤的发生、发展全过程,并随病情发展显示动态变化〔2,3〕。纤维蛋白原( FIB)及血小板( PLT)直接或间接参与凝血过程,并起到重要作用。本研究旨在探讨FIB、PLT与食管鳞状细胞癌( ESCC)的临床病理特征及其预后的关系。

1资料与方法

1. 1临床资料83例ESCC患者均为2011年1~12月在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胸外科行手术治疗,术前均未行放、化疗。其中男72例,女11例;年龄58~72岁,中位年龄64岁。将PLT计数≥300×109/L定义为血小板增高,其中血小板增高21例,血小板正常62例。将FIB≥4 g/L定义为FIB增高,其中FIB增高40例,FIB正常43例。

1. 2随访随访方式包括门诊复查和电话随访。生存时间按月计算,以手术日至末次随访时间为准,随访截止日期为2015 年1月1日,中位随访时间24个月( 3~44个月) ;至随访终止日期,83例患者获得随访,其中46例死亡,32例生存,失访5例,随访率为94.1%。

1. 3统计学方法应用SPSS17.0软件进行χ2检验、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采用Kaplan-Meier方法及Log-ranks检验。

2结果

2. 1外周血FIB及PLT与ESCC患者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

PLT增高与ESCC患者临床病理特征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ESCC增高与ESCC肿瘤大小、浸润程度、淋巴结是否转移相关( P<0.05)。见表1。

2. 2 ESCC的Cox比例风险模型及生存分析83例患者均按常规进行手术和术后治疗,死亡均由食管癌引起。通过Cox回归分析得知,淋巴结转移、浸润程度及FIB高表达( P<0.05)是独立的预后不良因素(表2,表3)。Kaplan-Meier生存曲线显示FIB的高表达预示差的生存期。见图1。

表1外周血纤维蛋白原及血小板计数与食管鳞癌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 n)

表2食管鳞状细胞癌单因素生存分析

表3食管鳞状细胞癌多因素生存分析

图1 FIB≥4 g/L组和FIB<4 g/L组生存曲线

3讨论

食管癌患者的预后较差,对于进行根治性食管癌切除术的患者,预后仍不佳,因此,提高食管癌的早期诊断技术,预测患者预后并及时给予最佳的治疗手段就显得尤为重要。近些年,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FIB增多及PLT增多与恶性肿瘤之间的关系。FIB增多及PLT增多已经在很多恶性肿瘤中发现〔2~4〕。

FIB是人体血液中的重要凝血因子,是凝血系统的中心蛋白质,临床上主要作为凝血疾病的诊断标准。近年来有研究表明它与ESCC进展及转移有关,且可作为预测ESCC术后复发的指标〔5〕。本研究结果表明与国内外文献基本一致,其产生机制可能为:①纤溶启动蛋白水解过程破坏血管壁的基膜,使肿瘤细胞脱落,而FIB作为不可黏附分子配体,增加白细胞、血小板及肿瘤细胞间的黏附结合,在肿瘤转移中起重要作用〔6〕。②FIB可能结合成纤维细胞和血管内皮细胞等生长因子,从而调节内皮细胞增殖和血管形成,从而影响肿瘤细胞的生长发育〔7〕。③FIB尚可形成瘤核的基质,并弥散于血管外组织和肿瘤细胞之间,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了肿瘤细胞不受化疗药物和抗体的杀伤〔8〕。

PLT主要来源于骨髓中巨核细胞,近年来发现PLT在肿瘤细胞增殖及肿瘤细胞的转移过程中起一定的作用〔9〕。本研究结果表明PLT增高与ESCC患者临床病理特征无统计学意义,与国内外文献有所不同,分析原因可能为:①本研究纳入患者均为可行手术治疗,分期相对较早。国内外文献研究对象为各个阶段食管癌患者;②本研究分析病例数较少,也可能引起误差;③统计学误差也可能造成结果不同。

本文仅研究术前外周血PLT及FIB与ESCC临床病理特征及其预后的关系。存在相对的局限性,故PLT与ESCC临床病理特征及其预后是否相关、不同分期FIB水平是否均与临床病理及其预后相关、血小板及FIB是否与食管非鳞状细胞癌相关均有待于今后研究进一步证实。总之,外周血FIB水平在ESCC发展转移中起一定的作用,术前外周血FIB的检测对于预测ESCC患者分期及预后有重要意义。

4参考文献

1 Jemal A,Bray F,Center MM,et al.Global cancer statistics〔J〕.CA Cancer J Clin,2011; 61( 2) : 69-90.

2连长虹,赵强.贲门癌患者血浆纤维蛋白原含量及其临床意义〔J〕.中华实验外科杂志,2007; 24( 11) : 1428-9.

3 Wang H,Gao J,Bai M,et al.The pretreatment platelet and plasma fibrinogen level correlate with tumor progression and metastasis in patients with pancreatic cancer〔J〕.Platelets,2014; 25( 5) : 382-7.

4 Gonzalez-Barcala FJ,Garcia-Prim JM,Moldes-Rodriguez M,et al.Platelet count: association with prognosis in lung cancer〔J〕.Med Oncol,2010; 27 ( 2) : 357-62.

5 Matsuda S,Takeuchi H,Fukuda K,et al.Clinical significance of plasma fibrinogen level as a predictive marker for postoperative recurrence of esophageal squamous cell carcinoma in patients receiving neoadjuvant treatment〔J〕.Dis Esophagus,2014; 27( 7) : 654-61.

6 Yano HJ,Hatano K,Tsuno N,et al.Clustered cancer cells show a distinct adhesion behavior from single cell form under physiological shear conditions〔J〕.J Exp Clin Cancer Res,2001; 20( 3) : 407-12.

7 Sahni A,Francis CW.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 binds to fibrinogen and fibrin and stimulates endothelial cell proliferation〔J〕.Blood,2000; 96( 12) : 3772-8.

8黄松音,段朝晖,梁穆兴,等.肿瘤患者凝血指标变化的临床意义〔J〕.血栓与止血学,2002; 8( 4) : 156-7.

9王蕾,胡其艳,易铁男,等.TD/PD-ECGF表达与血小板增多在胃癌中的意义〔J〕.现代肿瘤医学,2011; 19( 5) : 944-7.

〔2015-01-26修回〕

(编辑袁左鸣/滕欣航)

通讯作者:赵松( 1963-),男,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胸部肿瘤的基础与临床诊治研究。

基金项目:河南省高校科技创新团队( No.13IRTSTHN011)

〔中图分类号〕R655. 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9202( 2016) 02-0348-03;

doi:10. 3969/j. issn. 1005-9202. 2016. 02. 043

第一作者:乔呈瑞( 1990-),男,硕士,主要从事胸部肿瘤的基础与临床诊治研究。

猜你喜欢
纤维蛋白原血小板
机采血小板和冰冻血小板临床输注效果的差异分析
活血化瘀类中药抗血小板作用机制研究进展
常州地区血栓弹力图alpha角值参考范围的确立
肝硬化患者凝血四项及D—二聚体检测的临床意义
纤维蛋白原、血小板聚集功能、血栓弹力图联合检测在急性脑梗死患者凝血监测中的临床意义
大量输血后的纤维蛋白原与血小板的临床观察
蒙药治疗干燥综合征伴血小板减少性紫癜1例
TMS对脑梗死后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患者血浆CRP和Fib含量的影响
联合检测D—二聚体、心肌肌钙蛋白I和纤维蛋白原对急性肺栓塞预后评估的意义
抗血小板聚集治疗在大面积脑梗塞中的应用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