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榷 毕亮
摘 要 人教版初中物理教材在内容的编写上存在几个问题,这几个问题容易误导使用人教版初中物理教材的师生。物理教材的编写必须正确、科学、严谨、规范。本着对师生负责的态度,人教版初中物理教材的编者应该对初中物理教科书中存在的这几个问题予以纠正。
关键词 通路 绕线电阻 电功符号 插图 载重量 修订
自2012年、2013年新人教版八年级、九年级物理教材相继出版以来,部分教师断断续续指出了教材中存在的错误,在2013年、2014年的后续印刷中,教材中的部分错误已经得到了修改。在使用人教版初中物理教材的过程中,笔者发现了六个亟待修订的“问题”,这六个“问题”如果不尽快纠正,不仅会影响到教学,还会阻碍教师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
一、教材对通路的定义欠妥
九年级全一册第39页讲到通路时,这样定义通路:“人们把正常接通的电路,即用电器能够工作的电路叫做通路。”
实际上,电路处于通路状态,如果用电器的实际功率太小,用电器是不会工作的。学生在学同一册教材第69页的“用滑动变阻器控制灯泡亮度”时,他们通过实验可以观察到:滑动变阻器阻值最大时,电流表有微弱的示数,表明有电流流过电路,但是灯泡却没有发光。在学同一册教材第91—95页的“电功率”内容时,学生会明白,用电器能否正常工作,或者能不能工作,取决于用电器的实际功率。这些后续内容与通路的概念是矛盾的,会引起学生的思维混乱。如果教师在处理通路的概念时照本宣科,通路的错误概念被教师和教材强化后,会根深蒂固地存在于学生脑海中。这不仅不利于后续的教和学,并且也会影响学生的考试成绩,因为在各种试题中学生会遇到“通路时用电器是否工作”的题目。例如2014年云南省曲靖市中考物理试卷第8题和2014年湖北省武汉市中考物理试卷第25题。(由于试题题目过长,限于篇幅,此处不列出这两道原题。)
从逻辑学的角度看,在给物理概念下定义时,定义项的外延与被定义项的外延必须相同,把通路定义为“用电器能够工作的电路”,定义项的外延小于被定义项的外延,犯了“定义过窄”的逻辑错误。
为了给学生传递一个正确的科学概念,建议教材将通路概念修改为:“人们把正常接通的电路,即有电流通过用电器的电路叫做通路。”
二、这个插图中使用绕线电阻不合适
九年级全一册第58页有一个“想想议议”,原文:“如图16.1-6,电压表已与被测电阻并联。如果要把这三个串联着的电阻与电源连接,哪端应该接电源的正极?哪端应该接电源的负极?请在图上标出电流的方向。”图1是原图16.1-6的截图。
这一部分编写内容不存在错误,但是内容超前。使用人教版初中物理教材的教师都知道,同一册教材要到第63页—67页才会讲到电阻。尽管教材在开始学习电路的第38页给出的几种常用元件及其符号的插图中已经出现了电阻,但是学生在学习第55-59页电压的内容时还不知道电阻的概念,也不知道绕线电阻是电阻器的一种,而教师又不便提前介绍。
为了不给学生造成学习上的困扰,建议将图1原图中的绕线电阻替换成小灯泡。
三、电功的符号“W”在印刷品中应用斜体
九年级全一册第90页,在讲到电功的定义时,原文是这样叙述的:“研究表明,当电路两端的电压为U,电路中的电流为I,通电时间为t时,电功W(或者说消耗的电能)为W=UIt。”从中可以看出“电功W”中“W”是正体,公式“W=UIt”中的“W”是斜体。很明显,这是编辑排版时的失误造成的。
在印刷品中,物理量的字母应该用斜体表示,单位的字母用正体表示。为了更加规范,建议原文“电功W”中的正体“W”改为斜体“W”。
四、总功率过大容易引起火灾的插图妥当吗
九年级全一册第109页,在讲到用电器的总功率过大是家庭电路中电流过大的原因之一时,原文写道:“电路中同时使用的用电器不能太多,否则容易引起线路故障,甚至发生火灾(图19.2-1)”。原文插图19.2-1如图2所示。
三脚插头,垂直于插片的截面通常是圆形或五边形;两脚插头,垂直于插片的截面是长方形。仔细观察图2中的6种用电器,不难发现,只有电饭锅和洗衣机的插头是三脚插头,其余四个用电器冰箱、微波炉、电视机、电熨斗的插头都是两脚插头。我们知道,凡是带有金属外壳的用电器,使用时为了安全都必须接地,因此电冰箱、微波炉、电熨斗的插头必须是三角插头——我们只要观察一下家里这几种用电器就可以发现。
课本早在同一册的第107页提到:为了防止触电,洗衣机、电冰箱等有金属外壳的用电器的插头是三脚插头。图2中的电冰箱插头是两脚插头,与课本前边的描述也是矛盾的。
为了让课本更接近真实生活,为了向家庭中没有电冰箱、微波炉、电熨斗这三种电器的孩子普及常识,也为了让教材的前后内容统一,建议教材重新绘制图3,把电冰箱、微波炉、电熨斗的插头绘制成三角插头。
五、电生磁的插图不准确
九年级全一册第124页有一个验证电生磁的“想想做做”。原文提到:“如图20.2-1所示,将一枚转动灵活的小磁针置于桌面上,在小磁针旁放一条直导线,使导线与电池触接,看看电路连通瞬间小磁针有什么变化。”图3为原文中图20.2-1的一部分截图。
从图3可以看出,虽然图中标有“触接”两字,但实际上导线只接触了电池的正极并未接触电池的负极。由于不构成闭合回路,因此电路中不可能形成电流,但是图3却标出了电流方向。图3的原图还有乙、丙两个图,丙图存在的问题和甲图一样,只是丙图的电流方向是逆时针。如果图3中的“触接”这个词表达的是一个将来的状态,意图告诉学生,放置好实验器材,接下来应该将导线与电池接触;图3中的电流方向,意图告诉学生,电路接通后电流是顺时针流动的。这是完全没有必要的,因为学生已经学习了一段时间的电学知识,已经知道电路闭合后,在电池外部电流从正极流出,流回负极。
为了使图片更严谨,传达出的信息更准确,建议将课文原图中的甲、丙两个图的电流方向删去,或者将甲、丙两个图的导线与电池负极相连。
六、“载重量”一词的使用不符合规范
八年级下册第68页,课本在解释交通部门为什么在同样的道路上,对不同车型设定不一样的最高行驶速度时,这样写道:“车型不同,车的载重量就不同,也就是说,车的质量有大有小。如果车的行驶速度相同,质量大的,动能大,行驶时危险性就大。因此,在同样的道路上,交通管理部门会对不同的车型设定不同的最高行驶速度。这段文字里的“载重量”一词使用不规范。
大家都知道,质量和重量是两个不同的量,但是由于历史原因,这两个量长期混用。这就导致我们国家早些年的专业书刊以及实际应用中,普遍使用“载重量”表示交通工具的最大装载质量。现如今,“载重量”一词已经被标准的“载质量”一词代替。查阅《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实施条例》、《机动车驾驶证申领和使用规定》(公安部令第123号)等法律法规文件,我们找不到“载重量”一词,只能找到“载质量”一词。查看货车或载货汽车的机动车行驶证,可以看到一个专有名词“核定载质量”。直接观察货车或载货汽车的车身,可以看到货车或载货汽车的“载质量”是多少千克。图4是笔者拍摄的一辆皮卡车的车身照片,可以看到这辆皮卡车的“载质量”是500kg。
为了让学生掌握正确的科学名词,也为了让物理与真实生活紧密相联,人教社有义务在教材中认真贯彻执行法定计量单位和《量和单位》(93年版)国家标准。建议将课文中的“载重量”一词替换为“载质量”。
物理是一门科学,作为传递科学知识的载体,物理教材的编写既要紧跟时代的步伐,使教材的编写内容贴近学生的真实生活,又要严谨、正确、规范、科学。人教社的初中物理教材是我国使用最为广泛的一套教材,为了让教材向学生传播准确、实用的科学知识,建议人教社初中物理教材的编者对本文指出的六个“问题”进行修订。
参考文献
[1] 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教材研究所,物理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编著.物理——九年级全一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3.
[2] 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教材研究所,物理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编著.物理——八年级下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2.
【责任编辑 孙晓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