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影韶
[摘 要]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构建高校新型英语教学模式势在必行。主要探讨高校大学英语综合课新型教学模式、内容、功能与目标,并从三方面论述如何实现高校英语教学模式的与时俱进。高校英语教师要紧跟时代步伐,采取新型的多元化的高校英语教育教学模式,以求更好地培养出复合型、应用型、技术技能型人才,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和综合能力,顺应社会经济发展对外语(本文只指英语)人才的需要。
[关键词]高校新型英语教学模式;与时俱进;跨文化交际教学模式;新型的多元化教学模式;教学改革的动向
[中图分类号] H31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6)03-0086-04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外语教育事业(本文主要指高校英语专业和非英语专业)在取得长足进展的同时也存在着许多不容忽视的问题,其中一个主要原因是没有紧跟时代发展的步伐用新型的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交际能力和社会文化能力,以至于未能顺应社会经济发展对外语人才的需要。
任何从事外语工作的人,不与时俱进就无法生存。先不说语言、文化、文学等领域在理论方面的变化和发展有多么快,仅就外语的工具性而言,大到国家方针政策,小到不断涌现的新词,如“土豪”、“高富帅”、“白富美”、“屌丝”、“大妈”等等(这些词都不能直译,因为它们已经被赋予了当今社会现象的新含义:“土豪”是指those who spend money in an irrational manner,or those who have the cash but lack the class to go with it;“高富帅”是指an eligible bachelor who is tall,rich and handsome;“白富美”是指an eligible bachelorette who is white,rich and beautiful;“屌丝”是指those who are financially unstable,ordinary looking and have a poor personality;“大妈”代表的是一类追求新时尚的人,他们并不一定都是上了年纪的,有的或许就是40多一些的人,有的甚至是一些老大爷们......各色的人或许都有。他们追求的是通过自己认为可以的方式,来释放、来缓解步入老年所带来的苦恼与忧虑。所以,对应的英语应该是some kind of people who seek fashion and freedom in their own favorable ways。)从广义上讲,就语言的实践而言,生活范围有多大,这个世界有多宽广,我们的学习范围和教学范围就应该有多大。因此,不与时俱进能行吗?虽然有些事物和知识是恒久的,但一些明显已经与时代脱节甚至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观念和实践,我们就要改革甚至摈弃它们。本文拟对高校新型英语教学模式(以非英语专业的大学英语综合课为主)进行探讨和研究,通过探讨高校英语教学的模式、内容和手段如何适应不断发展的社会需求这个课题,以求不断更新教育教学观念,改善教学水平,解决理论与实践相脱离的问题,有效地提升教育教学水平,全面深化教育教学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建立寓教于研的基础学科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和复合型、应用型、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协同培养模式。
一、教学模式
教学模式是在一定的教学思想或教学理论指导下,为实现特定的教学目标而建立起来的相对稳定的教学活动的结构框架和活动程序。
(一)是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体,解决理论与实践相脱离的问题
新的课程标准从理论上提出了教和学的新要求,但怎样落实,如何实施?通过对教学模式的探索,我们可以找到新课程理念的落脚点,换句话说,我们完全可以借助新型教学模式去实现新理念。它是把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的最有效、最直接、最便利的途径和工具。新型的教学模式是建立在“先学后教、以学定教、以教促学、以学论教”的理念之上的。
(二)具有教学的结构框架和操作程序,具有可操作性,能有效地提升教学水平
新型教学模式是手段,是程序,是方法,也是步骤。它既有对课堂结构框架的设计,也有教学流程的规范,具有极强的可操作性,能有效地提升教学水平。
如何把学生从应试教育的泥潭里解放出来,如何实现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的教育,如何让学生的天性和个性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从操作层面上说,就是彻底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只有这样,才能解放课堂,解放学生,也从根本上解放老师,实现师生的共同发展,共同成长。因此,构建新型教学模式是落实素质教育和课程改革目标的必然要求。
(三)高校英语教学新型课堂教学模式的总体设想和实践
王银泉指出:“在社会、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我们完全应该提倡多元化的外语教育模式,既有重点大学的研究型教育,也有普通高校的实用型教育,还有兼而有之的混合型教育。对于位居于下游的大多数高校来说,其外语人才的培养目标应该有更强的市场针对性和适应性,应该是为需要各类实用外语技能人才的企事业单位培养具有扎实的语言基本功、较强的人文学科底蕴、熟练掌握英语读写听说译五种技能、通晓各类应用实务的基本知识和流程、具有较强应用能力和较高综合素质的复合型人才,以满足现代社会对外语人才的多元化需求。”同时,他还提出建议:大学的英语学习可以分设三大板块,第一是学术性质的学习,与目前的教学模式基本相似,这种模式是为准备走学术道路的学生准备的。第二是实用能力的学习,这种模式是为面向量大的广大学生准备的。主要是教他们利用英语去完成实际生活和工作中的一些实际任务的能力,即实际应用能力,因为他们学习英语就是要去派用场的。第三类是出国留学型,即为那些准备出国留学的学生开设以介绍欧美国家语言、文化、历史等背景知识以及介绍如何在欧美国家生活、工作、与人交往等基本常识的课程。这样的课程模式才是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中心,为学生着想,一切“以人为本”,实现科学发展观的核心要旨。
张德禄和丁肇芬也对外语教学多模态进行了探索。他们指出,随着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发展,在外语教学中运用多模态教学手段逐步成为一种大趋势,因为多模态教学手段能够节省人力物力,能够提高教学效果,在很多方面优于传统教学,特别有助于记忆能力和实践创新能力的提高。随着全球化、多元化和现代科技的发展,人才培养模式越来越注重人才的高素质、多能化。外语人才不仅要具有良好的语言交际能力,而且应具有多文化、多媒体和多模态交际能力,具有多学科知识和多种才能。
二、如何实现高校英语教学模式与时俱进
笔者前面已经提到,构建新型教学模式是落实素质教育和课程改革目标的必然要求。那么如何实现呢?我国著名英语教育家胡文仲先生给予了某些宝贵的指导,他说:“在英语教学中坚持精讲多练,以练为主,在讲的过程中采用启发式,避免注入式。贯彻实践第一的原则。对于英语教师来讲,首先要设法使学生的思维经常处于积极活动的状态,课堂中多给学生创造问题、提问、发言、讨论的机会,课后布置适量的口、笔语作业,使学生对教师讲授的知识有一个反刍、消化和吸收、运用的循环过程。其次,还要经常在学习方法上给学生以指导,如进行学习策略介绍,推荐课外参考书,教会学生如何收集积累学习资料等等,使学生时时把握学习主动权。第三,外语专业教师自身要提高对外语专业教学的认识,把外语当作一种文化去教授,要求学生在掌握口、笔语能力的同时,进而钻研所学语言国家的文化,这才是外语教学的最高境界。”[1]通过咀嚼胡文仲教授的话语,我们可以用一句话归纳他的主要思想:英语教学要教师精讲学生多练,要把英语与文化紧密联系起来。
(一)实践“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模式
一种“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模式与胡文仲先生的指导有相通之处:每堂课教师都不要先讲,先让学生自学,学生不是盲目地自学,而是在教师指导下自学。教师的指导要做到“四明确”,即明确时间、内容、方法、要求。“先学后教”的“教”字不是系统讲授的意思,是“点拨”的意思,教师根据学生的自学情况进行点拨,或规范其不准确的表述,或解答其疑惑的问题,或纠正其错误的理解。笔者这几年都在这方面进行实践,效果很好。笔者除了要求全班学生粗略预习要上的新课(如要求全班学生上课前先阅读新课文,并把自己认为的难点和重点标记起来,甚至预先写出新课文的结构大意等),还特别注重给基础较好的学生分派上讲台练习前的自学任务(这些任务还包括模仿教师讲解课文难点、重点内容,语言点等)。分派任务时,具体哪个学生、什么内容、具体方法、具体时间,笔者都以口头或电子邮件方式明确落实。这些学生按照笔者的要求做好学习的任务后,通过电子邮件发给笔者检查、修改,笔者发现大部分学生都非常认真刻苦地完成笔者分派给他们的自学任务,在笔者的“点拨”后,他们在课堂的讲台上练习起来都能得心应手、有声有色。Jack也指出:“优质的教学可以说是有任务导向的。有效的教师都会监控任务完成的情况,给任务完成的情况提供反馈。”
(二)重视跨文化交际教学模式
这种模式是指在教授英语的全过程中,在训练听、说、读、写、译技能的同时,通过贯穿始终的中西文化对比,使学习者获得跨文化交际意识和能力,从而培养出英语运用准确、流利、得体、有效的跨文化交际者。这种模式符合中国人学习英语的实际。这是因为,大多数人学英语是在基本掌握其母语以后的活动。而汉语作为典型的东方语言,造就出与其他语言迥然不同的中国人的类属性,支配着人们的思维,形成了汉语文化的共同性和特殊认知模式。汉语语言文化和英语语言文化的巨大反差,使两种语言文化的对比有相得益彰的认知效果。从心理学角度而言,事物越是相异就越能构成刺激,也就越有助于认知和识记。这种教学模式之所以应用于教学的全过程,是因为文化蕴藏于从语音、语法、词汇到对话、篇章乃至认知模式的各个层面上的缘故。所以,教师在讲授语音、语法、词汇到对话、篇章乃至认知模式的各个层面上都要有针对性地进行中西文化对比,要求学生在进行这些方面的练习时也要注意进行中西文化对比,以达到巩固中文语言和文化水平,加深对英语语言和文化的认知和掌握。笔者就经常要求学生就教授内容的难点和重点进行中英互译练习,让他们有意识地对中英两种语言的句法、用词行文的异同进行比较,从而加深对难点和重点的理解与认知。
此外,加强学生跨文化交际教学和教育也是新时代的要求和趋势。众所周知,仅仅是掌握了语言技能的学生是跟不上时代潮流的。不少怀揣四、六级高分证书的学生在实际的跨文化交际中依然表现得手足无措、尴尬无奈,所以大学英语教学要让学生对中西文化有一定程度的了解,其中包括对一些中西文化的区别和重要的文化背景知识的了解,具有一定程度的综合人文素养。而且,文化的教学和语言技能的训练是互相补充、互相促进的。抽离了文化的语言学习只能是流于技术层面的空洞的语言操练,而离开了语言知识和技能的学习与操练的文化教学,必将成为如镜中花水中月的空中楼阁。所以,我们可以确切地说,语言因文化而精彩,是文化为语言教学灌注了无限的活力;而扎根于文化根脉中的语言学习才能获得蓬勃的生机和发展的动力,语言学习的意义和价值才能得到充分的彰显。因此,我们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要注重挖掘教材中的中西文化背景知识,而且要适量补充与课文主题有关的中西文化背景知识。如,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8年5月出版的《新世纪大学英语系列教材》就有很多中西文化背景知识可挖掘和补充,以此来提高学生的综合人文素养和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最为典型的有:中国的道教在知识习得和追求中的作用,中西方不同宗教的人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的差异,中西方人们对某些物品、事件、数字等的迷信观念的来源和实践等等。
Alptekin把语言文化知识分为系统性(systemic)以及超结构性(schematic)两种。前者指句法和词法等,后者指从社会中习得的、与特定文化相关的认知特点等等。他还指出:“外语文化中的结构性制约着学习者掌握外语的系统性知识。”也就是说,英语学习中对目的语文化了解掌握得越充分扎实,越有利于学生把握英语语言技能。Wallace也曾写道:“‘文化能力在理解任何具有异域文化性质的事物时,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2]文化导向模式恰恰是要关注这种文化能力的培养,把“文化”既视为手段又视为目的,从而形成跨文化交际的能力。
(三)注重使用多媒体和网络教学
近十多年来,随着计算机和网络的迅猛发展,外语教学也受到了巨大的冲击。首先,我们教师应该熟练掌握学校配备的多媒体教学设备,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设备进行各种语言知识和技能的演示与训练。其次,合理高效地利用网络辅助教学。面对浩瀚无边的网络世界,知识资源获取的机会和条件对师生来说是平等的,但教师毕竟是经过本学科专门训练的人,对本学科知识有着系统和深入的了解,这种优势是学生无法相比的。教师应当利用这种优势,将学生领入门径。面对纷繁的知识,教师可以凭借自身的阅历、经验、知识优势辨别、筛选大量的信息,并引导学生按照科学的规律进行自学。如,引导全体学生上网使用中国教育技术协会在2011年开发的“句酷批改网”(http://www.pigai.org/),让学生在该网给我们用户教师开通的个人网上撰写并提交教师布置的作文,这样既能在很大程度上减轻教师作文批改的工作量,又能让学生通过多次修改和提交不断提高英语作文水平。教师还可以在自己的个人网和微信群里上传各种教育、学习资料和信息(包括课堂上讲授过的难点和重点),给学生推荐一些英语学习网站,以引导学生按照科学的规律进行自学。此外,教师可以自己或指导学生在网络上寻找一些有利于开发他们的思维而且精彩有趣的学习材料在课堂内外学习和练习。英国教育教学专家Fraida Dubin 和 Elite Olshtain指出:“课程设计者(即教师)需要特别重视选择有吸引力的学习材料和布置一些将逐步改变学习者态度的任务。”当然,我们教师应该对当代最新的信息、知识,对互联网上的本学科知识要有很强的敏感性,要有一定的了解和独到的见解,只有这样才能做好将学生引入门径并启发、引导学生通过互联网向纵深发展的工作。
三、学习借鉴几种新型的高校英语教学模式
要使高校英语教学模式与时俱进,各高校负责英语教学的领导和教师都应该了解和把握当今高校英语教学改革的动向。如中新网北京2014年4月19日登载:教育部高教司文科处处长刘向虹指出,大学英语是高等学校重要的基本课程,在推动大学英语高校改革过程中,要把握四项重点:建立大学英语教育质量标准体系,改进大学英语教学方法,建设优质教学资源共享体系,提高英语教师教学能力。教育部正在探索建立大学教育质量分类体系,推动不同层次、不同类型、不同区域的高校,根据国家教育指南和办学定位,提升办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规格,自主确定学分学时,力争做到大学英语教学与各学科英语教学相衔接。要重视大学英语的文化传承的功能,把文化传承贯穿到大学英语教育的各个环节。关于具体改进大学英语的教学方法,刘向虹认为,应该强化教师和学生的互动,强化信息技术的应用,强化实践平台的建设,强化示范作用,增强大学英语的实效性和吸引力。
此外,2014年4月在北京举行的高等学校大学英语教学改革与发展学术研讨会的专家论坛上,大学英语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余渭深进一步强调了英语应用能力的内涵是指英语教学的工具性目标以及人文性目标。北京大学教育学院的郭文革指出,无论我们采用什么教育方式,比如课堂面对面、网上、混合多空间教学,其实最核心的是如何组织好混合式教学活动。“大规模开放在线课程”简称“慕课”,如海啸雪崩,冲击着全球高等教育;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理念与教育模式,已经在全球各个地区得到了积极响应。从高等教育国际化的战略高度来看,基于“慕课”平台的大学联盟,为我国的高等教育提供了同国际一流大学真正对话的机会。北京外国语大学教授周燕指出,高等教育目标是重点培养具有高素质的人才。而外语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大批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能够参与国际事务和国际竞争的人才。要打下比较扎实的语言基本功,同时掌握比较好的学习方法,因为学生在课堂学习的时间非常有限,所以更重要的是教会他们课下怎样学习。另外就是提高综合素养,要打造具有交往能力的人才,同时也要增强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信息化时代下教师所面临的挑战是,在知识形态上出现高度分化、大量增生、广泛传播的特点;在教育形态,注重个性教育和素质教育。在社会意识形态上更多地认识到民主需求和商业意识。在教师生命形态上,要寻找自己的职业认同和发展。说到传统教师转变,从原来的单一学科的专业信息师要转变成综合学科的分析辅导师;从单一知识传授者要转变到教学的研究创造者;从管理者、权威者变成引导者、协商者、设计者。在这种转变过程中,教师特别注意要跨越师生边界,要感受到和学生们的同在感。教师应该是全身心状态,总是处于学习当中,总是和学习中的学生拥有一种同在感。教师若能在课堂上把自己的身段放下来可能更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相反,如果教师不改变自己的理念,不改变自己的认知就应对不了现在的学生。因此,广东外语外贸大学英语教育学院院长董金伟介绍了广东外语外贸大学英语教学教育的总体指导原则(总体指导、分别教学、分类指导、网络辅助、互相课堂、过程性评估)和改革目标(努力推进和打造“基于网络、优化课堂、听说为重、全能提高”的大学英语课堂教学新体系;实现大学教育英语教学的“国家化、校本化、个性化、立体化、人性化;践行“123456”,行动纲领,明确一个中心,把握两个点,依托三个抓手等),就很好地说明了学校英语教学改革的决心。
综上,在当今信息时代里,教师和学生都要紧跟时代步伐,采取新型的多元化的教育教学模式。“教”与“学”的观念要变,从以教师为中心的注入式的教学向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念转变。更重要的是,我们教师的角色要变:从传统的以教师传授为主的局面转变为以学生积极配合与主动学习为主的局面。如今,教师的角色扩大了,发挥着管理、指导、服务、组织等多种功能。虽然教师的角色转换需要我们付出更加艰辛的劳动,但为了更好地培养出复合型、应用型、技术技能型人才,我们义不容辞。“无须扬鞭自奋蹄”这句著名格言将激励着我国广大英语教师不断与时俱进,将我国的英语教育教学推向更优质的方向发展。
[ 注 释 ]
[1] 胡文仲教授1935年生于天津,祖籍江苏。北京外国语大学教授,博导,《外国文学》主编。曾任北京外国语大学副校长,高校外语专业教材编审委员会副主任、主任;高校外语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欧美同学会副会长;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外文学科组成员。现任:中国英语教学研究会会长;中国跨文化交际研究会会长;中国高校英语口语协会会长。在英语教学,跨文化交际和澳大利亚文学研究方面都作出了突出的贡献。
[2] “文化能力”也称文化理解力。指的是个案工作员在与当事人沟通的过程中,把自己的专业知识与当事人所在的特定的文化圈方面的信息结合起来,在认识到自己可能存在偏见的前提下,用一种比较批判的,开阔的眼光去看,去理解当事人的文化。简单的说,就是对当事人的语言、行为、情绪、心理、态度等背后存在的异质文化根源具有的敏感程度和洞察能力。
[ 参 考 文 献 ]
[1] Alpteken.C.,1993.“Target-language culture in EFL materials”[J].ELT Journal,1993(2):136-143.
[2] Fraida Dubin and Elite Olshtain.课程设计[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2(11).
[3] Jack C.Richards.The Language Teaching Matrix [M].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0.
[4] 王银泉.从国家战略高度审视我国外语教育的若干问题[J].中国外语,2013(2).
[5] 张德禄,丁肇芬.外语教学多模态选择框架探索[J].外语界,2013(3).
[6] 庄智象.外语教育名家谈[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8(12).
[责任编辑:钟 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