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维强
【关键词】教育家;办学;苏派教育
【中图分类号】G45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6)12-0035-01
大约八年前,2007年的春天,沪苏浙三省(市)的教育报刊总社在南京师大附中联合举办了第二届中国长三角校长高峰论坛,论坛主题即是“教育家办学:校长的角色、使命、成长”。三省(市)的12位校长在论坛上展开讨论。
论坛结束后,《江苏教育》杂志做了一期“教育家办学”专题,我在上面写了《中国:谁更应当成为“教育家”》,其中一段文字的表述是:
因为温家宝总理说要“教育家办学”,所以我们把眼光更多地盯在了“校长”的层面。而事实上,教育行政部门的领导中间,也是可以而且应当产生教育家的。我们只看到北京大学校长任上的教育家的蔡元培,而没有看到教育总长任上的教育家蔡元培,这也是不够全面的。在咱们这样一个官本位体制化的社会里,教育领导人成为教育家,或者让教育家成为国家的或区域的教育事业领导人,其意义将更为深远和更有现实的意义。
现在回头来看看这段文字,也是卑之无甚高论,我的看法也基本没有变化。略有变化的是,当时做的是校长论坛,所以教育家问题没有涉及教师,事实上教书育人,教师尤为重要,教师中间需要有教育家的引领,教师中间也应当可以产生教育家。2007年的春天,我们的论坛讨论了教育家办学的话题,其中也说到了教育家的成长,2009年12月,江苏省教育厅印发了关于培养“人民教育家”的文件。江苏省教育厅的这个做法,不仅在长江三角洲是首创,可能在中国东部区域里都是第一家。后来,2010年4月,北京师范大学资深教授顾明远先生在北师大创办了教育家书院。
江苏省的这个“人民教育家”的培养,在校长和教师两个层面上展开,从特级教师中遴选。教育行政部门能不能培养“人民教育家”?教育行政部门能不能“认定人民教育家”?
我的认识是,这两个问题的“解惑”,主要得看如何做这件事。江苏省的做法是,教育部门通过经费等各种手段来“助推”,而具体的培养或指导工作则交由教育学术和教育实践的学者专家。而“人民教育家”的培养人选,是从特级教师中间,通过严格的程序来产生。教育行政部门不做“认定”,不越俎代庖,而是“助推”,而后“水到渠成”。这样的做法,应该是可行的,这或许也可以解除上述两个疑惑。
或许任何一种“遴选”都有可能“沧海遗珠”。所以我以为,2012年9月江苏教育报刊总社成立“苏派教育研究中心”,会同教科研机构,联合助推“苏派教育”名师名校长的成长,也许也是一个有意义的补充。正如江苏省教育厅沈健厅长在中心的成立揭牌仪式上所说:挖掘、梳理、弘扬、创新苏派教育,体现了江苏教育人的文化自觉和担当、教育信仰和追求,也必将成为江苏教育的一种文化标识和精神写照。
“苏浙苏浙”,历来把“苏浙”连在一块儿说,因为两省经济文化发展水平相当,尤其苏南和浙北,风土人情相同相通更多一些,价值观的认同度也都比较高,但我的印象是,在很多地方,“苏”的气魄、眼界更大一些,走得更前面一些。譬如在“人民教育家”的培养上,譬如在“苏派教育”的研究和推广上,虽然我们在2005年教师节就开始推广“浙派名师”概念,但直到2012年11月浙江省教育厅才接受“浙派名师”这个概念,提出“十二五”期间在全省实施“浙派名师名校长培养工程”,这也是后话了。■
(作者系浙江教育报刊总社编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