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守大学核心使命 重塑大学生之风骨

2016-04-08 20:26
大学 2016年5期
关键词:理想大学大学生

黄 蓓

进入21世纪知识经济时代以来,教育的作用日益重要,各国综合国力的激烈竞争实质上就是教育的竞争,人才培养的重要性被提升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而大学作为研究高深学问,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的教育研究机构,自它诞生之日起,就把教育责任作为其应承担的永恒的第一社会责任。因此,人才培养是大学的根本任务和核心使命。如何培养出既适应社会发展需要又具有良好道德品质的人才是当今教育界不断研究的课题,学者们大多以教育工作者之视角,聚焦于高等教育及社会发展之需要而思考“我们应该培养什么样的人”。在本文中,笔者将以受教育者之视角,聚焦于个体发展之需要,思考“我们应该成为什么样的人”,进而提出,今日之大学生应该成为心中有爱、肩上有责、胸中有志、腹中有墨的幸福之人。

一、大学的核心使命:人才培养

大学是一个传授普遍知识、培养人才的教育机构,这是纽曼大学理念的核心。他认为,大学的真正功能是“培养良好的社会公民”,并通过公民的塑造“带来社会的和谐”。[1]纵观大学近千年的发展历程,人才培养一直是大学的基础性功能和最核心的使命。从英国大学提出大学应该是一个教育和教化机构,应以培养绅士(Gentleman)为目的,到德国大学提出大学不仅是一个机构,更应该是一个研究中心,应重在培养学者(Scholar),再到美国大学提出大学还应该是一种服务,应该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2]至此,现代大学的三种基本职能完全形成,即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其中,人才培养是最基本的、大学最初的职能。英国大学强调的培养绅士,即是培养有教养的、有趣味的、懂得本国文明的基本价值和规范的人。德国大学强调的培养学者,也即是培养善思考、有创造性的科研人才。美国大学致力于社会服务,归根到底也是在培养有责任感的实用型人才。由此可知,无论社会如何发展,无论大学的职能如何扩展,无论人才培养的目标如何变化,人才培养是大学的核心使命是永恒不变的。正如哈佛大学前校长劳伦斯·H·萨默斯所认为的那样,“对一所大学来说,再没有比培养人才更重要的使命。假如大学都不能承载这一使命,我看不出社会上还有哪家机构能堪当此任。假如我们葬送了人文教育的薪火相传,一切将覆水难收。”[3]

再看今日社会,《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第四章第三十一条明确规定:高等学校应当以人才培养为中心,开展教学、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保证教育教学质量达到国家规定的标准。这一规定从法律上明确了高等学校要以人才培养为主要任务,大学里的所有工作都要围绕人才培养这个中心工作来开展。由此,大学必须自觉坚守育人之核心使命,这是大学存在和发展的根本。

二、大学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胡锦涛曾在一次关于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会议上强调,“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是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发展中必须解决好的根本问题,大学生的培养关系到党和国家的命运。[4]大学培养的人才于社会、于国家如此重要,但当前中国大学人才培养质量不高却是不争的事实。当听到钱学森老先生发出“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培养不出杰出人才”的疑问时,作为当事者的我们,心情是否也会沉重,是否也会沉思,我们自身还存在哪些缺陷。当听到北京大学钱理群先生在“理想大学”研讨会上所说,“我们的一些大学,包括北京大学,正在培养一些‘精致的利己主义者’,他们高智商,世俗,老到,善于表演,懂得配合,更善于利用体制达到自己的目的。这种人一旦掌握权力,比一般的贪官污吏危害更大”。[5]我们是否会陷入这样的迷思,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我们究竟成为了什么样的人。当看到大学生就业难、企业用工荒的结构性失业状况时,我们是否会思考,大学究竟给了我们什么。

人才培养是大学的生命线,在如今这个充斥着功利和权势诱惑的社会,还有多少大学依然坚守着培养人才的使命?哈佛学院前任院长哈瑞·刘易斯教授就曾一针见血地指出:“在研究型大学里,学术追求替代了大学的教育任务,它们已经忘记了教育学生是其首要任务,它们正在追求一种‘失去灵魂的卓越’”。[6]失去了灵魂,何以卓越?忽视了育人之使命,大学又何以称之为大学?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钱致榕教授也曾说,当前大学“论文发表得越来越多,可对人才的培养却越来越不重视”。在大学里,科研和人才培养究竟哪个更重要呢?笔者曾和一位大学教授进行了争辩,那位老师说,给学生上一节课的课时费是30至40元,而在一级期刊上发一篇论文就可以获得3,000至4,000元,他说他不愿给学生上课,用这上课的时间他宁愿在湖边散散步、吹吹风,或许还能激发灵感。笔者认为,不是任何东西都能够用金钱来衡量,对一所大学来说,培养人才是它的天职,同样,对于一位老师来说,教书育人是其不可推卸的责任。如果每一位老师都以物质利益为标准,重科研轻教学,那么谁来“传道,授业,解惑”,教师职业又何以称之为最光荣神圣的职业呢?老师笑学生太理想,可笔者却想守住理想。行政化的管理体制使大学及教授丧失了应有的独立性和批判性;功利化的专业教育导致学生素质下降、学术视野变短;大学教师学风浮躁、急功近利、金钱主义盛行,导致学生耳濡目染,逐渐世俗化;一些学校盲目追求“一流大学”,对校区建设的投入远胜于对人才培养的关注。面对大学出现的这种种危机,武汉大学老校长刘道玉先生也曾勾画着理想大学,呼吁“大学需要返璞归真,教育需要乌托邦,不能再让铜臭腐蚀了大学精神,教育园地需要馥郁芬芳”。[7]

三、重塑大学生之风骨

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说:“所谓教育,不过是人对人的主体间灵肉交流活动,包括知识内容的传授、生命内涵的领悟、意志行为的规范,并通过文化传递功能,将文化遗产教给年轻一代,使他们自由地生成,并启迪其自然天性”,[8]他认为,“教育是人的灵魂的教育,而非理智知识和认识的堆积”。[9]当看到大学充斥着实用主义、功利主义,当看到大学生精神虚无、道德危机,当人们的目光重新聚集教育时,雅斯贝尔斯与众不同的教育理念如同一股清新之风,揭示了本真教育的内涵。1928年,罗家伦在受命担任清华大学校长时,曾在演讲中提出,“大学生,便应当有大学生的风度。体魄康强,精神活泼,举止端庄,人格健全,便是大学生的风度。有学问的人,要有‘振衣千仞冈,濯足万里流’的心胸,要有‘珠藏川自媚,玉蕴山含辉’的仪容,处人接物,才能受人尊敬。”[10]这些话道出了罗先生对当时大学生诚挚的期望,值得引起我们深思。作为今日之大学生,我们身上还存留着多少“大学生应有的风度”呢?笔者认为,无论处在什么样的时代,大学生之风骨是我们所不能丢弃的特质。

(一)心中有爱

何谓爱?人本主义哲学家和精神分析心理学家弗洛姆曾说,“人身上只有一种感情能满足人与世界结合的需要,同时还能使人获得完整感和个性感,这种感情就是爱”。[11]由此可知,爱是我们成为一个完整的人所不可或缺的。在本文中,笔者所说的爱主要是指一种善念和信仰。

善念即修善之念,是存在于个体意识与头脑中的一种好的、善的观念,属于个体道德意识与认知的一部分。《大学》中写到,“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而老子也曾在《道德经》中说,“天道无亲,常与善人”,以此告诫世人在个人修行上要独善其身,在为人处事方面要心存善意。由此可知,大学有责任培育具有善良美德的人,而作为大学生的我们也应该让自己成为心存善念之人。时刻心存善念,有助于培养和修炼独立完整的人格,这也是我们人之为人最基本的。可是,高校投毒案的悲剧不断在重演。据新闻报道,在近20年的时间里,我国就发生过多起校园投毒案,除了清华大学朱令铊中毒案外,1997年在北京大学和2007年在中国矿业大学又发生了两起校园投毒致铊中毒案,2013年又出现复旦大学投毒案。这些事件的受害者,轻则终身致残,重则失去生命。一时间,一句“感谢同学不杀之恩”在大学校园里广为流传。虽说只是调侃,却不免折射出教育之殇。作为接受过高等教育的大学生,如果连我们都不能心存善念、与人为善,又何以成为“人才”?

信仰是人们关于生命、人类和宇宙最高价值的坚定信念,是认定主体对某种理想的信服和追求。[12]然而在今天,信仰变得稀缺,社会出现信仰危机。当看到北大高材生卖猪肉时,我们是否依然相信“知识可以改变命运”;当看到“扶起摔倒老人反遭索赔”的新闻时,我们是否依然相信世界很美好?“我唯一的害怕,是你们已经不相信了——不相信规则能战胜潜规则,不相信学场有别于官场,不相信学术不等于权术,不相信风骨远胜于媚骨……在这个怀疑的时代,我们依然需要信仰”,这是卢新宁女士在北大中文系2012年毕业典礼上的致辞内容。她说,“当利益成为唯一的价值,很多人把信仰、理想、道德都当成交易的筹码,我很担心,‘怀疑’会不会成为我们时代否定一切,解构一切的‘粉碎机’”。[13]虽然跟演讲者并不是同时代的大学生,但看到这些文字的时候,内心依然会为之一振,感到一种温暖而坚定的力量。越是在这种钱权交易的时代,我们大学生越需要一种精神文化的涵养,越需要一种坚定的信仰,内心才会变得强大。

(二)肩上有责

何谓责?责即责任、担当。从宏观上讲,是指社会责任,即个人对祖国、对民族所承担的职责和使命;从中观上讲,是指人际责任,即人与家庭,人与人之间的权利和义务;从微观上讲,是指自我责任,即自我对其个人生活、事业等所承担的主体责任。[14]“一人做事一人当”,是普通老百姓对担当率直快意的表达;“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是仁人志士丹心报国的担当;“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是有志者身处困境的自我担当;“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是一个国家和民族致力国际担当的庄严承诺。担当是一个人品格和能力的承载,是一个人的坚守,是人生的升华,也是一个人走向成功必不可少的素养。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使命,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担当。从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浩然之气,到林则徐“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铁骨铮铮,再到西南联大时期,在艰苦卓绝的环境中,一群学者对教育的坚守。一辈又一辈,先人们用实际行动诠释了责任的内涵。北宋著名理学家张载曾留给世人一段四句名言,“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如果说这是中国古代知识分子为其担当所做的凝练概括,那么这一概括是否还能在今日读书人心中激起共鸣?固然,我们无法成为跟他们一样的人,但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至少我们应该要成为有所担当的青年,事不避难、勇于担当是时代召唤下的一种客观需要,也是我们个体自觉中的一种主观努力。

(三) 胸中有志

顾名思义,志即志向、理想,是对未来事物有根据的合理想象。理想作为一种社会意识,作为人类所特有的精神现象,是人们对自身精神世界的一种主动超越。著名科学家爱因斯坦曾说,“每个人都有一定的理想,这种理想决定着他的努力和判断方向。在这个意义上,我从来不把安逸和快乐看作是生活目的本身——这种伦理基础,我叫它猪栏式的理想。照亮我的道路,并且不断地给我新的勇气去愉快地正视生活的理想,是善、美和真”。[15]由此可知,本质上说,其实人是一种追求理想的存在,理想是真善美的完美统一和有机融合。正如孟子所说,“饱食暖衣,逸居而无教,则近于禽兽”,不接受教育,没有理想,只能称作“行尸走肉”,算不上一个完整的人。在今天的大学里,还有多少人在谈志向,谈理想,又有多少人会时常思考人生的意义?在这个物质高度发达的社会,我们拼命学习是否只是为了考个好大学,将来找份好工作,庸俗的实用主义是否让我们迷失了理想。

“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岳飞的这首《满江红》,词里句中无不透着其忧国报国的凌云壮志。当然,我们终究不是岳飞,但是我们是肩负着民族之希望、国家之未来的大学生,是国家的脊梁,远大的志向和高雅的理想是我们应该具备的基本素质。

(四)腹中有墨

所谓墨,即有知识、有文化、有智慧。“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古人嗜书如命,“饥饿之读之以当肉,寒读之以当裘,孤寂读之以当友朋”,更有“凿壁偷光”“悬梁刺股”的苦读精神。反观经济飞速发展的今日,身处拥有丰富图书资料的大学,我们是否想着拼命去汲取知识的养分呢。前些年,两张美国哈佛大学图书馆凌晨四点多学生仍在学习的照片在网络上被疯传,暂且不论这两张照片的真假,哈佛大学学生刻苦学习的精神却是我们早有耳闻的。有学者说,在哈佛,学生的学习是不分白天和黑夜的,见到最多的就是学生一边啃着面包一边忘我地看书。对比同时代的中国大学生,我们的阅读现状却不免令人担忧,宅宿舍的日子越来越多,进图书馆的次数越来越少了,有的人甚至不知道图书馆里是什么样的。读书是使人“文化化”的过程,是一个人思想境界和修养提升的主要途径,它关系到一个民族的素质,关系到一个国家的兴旺发达。一个不读书的人是没有前途的,一个不读书的民族也是没有希望的。“腹有诗书气自华”,只有多读书,不断丰富自己,腹中有墨水,我们才能获得作为读书人的自信。

雅斯贝尔斯说,“教育,不能没有虔敬之心,否则最多只是一种劝学的态度,对终极价值和绝对真理的虔敬是一切教育的本质。”[16]教育需要虔敬之心,同样,我们对知识也不能没有一颗敬畏之心。在加拿大学者曼谷埃尔所撰写的《阅读史》中,有一幅摄于1940年伦敦大轰炸期间的照片:坍塌的图书馆,靠墙的书架并没倒下,瓦砾堆中,三个男子还在怡然自得地阅读。[17]这是读者对阅读所表现出的一种最真挚的爱,也更是读者对知识的一颗虔敬之心。可是在功利主义盛行的今日,还有多少人有一颗对知识的敬畏之心呢?“必修课选逃,选修课必逃”成为大学生之间的心照不宣,大学论文代写成为大学里的司空见惯……大学是知识的殿堂,也是精神的圣地,尊重知识,敬畏知识,这是我们大学生应有的姿态。

人才培养是大学的首要目的和核心使命。大学有责任让我们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我们也有责任让自己成为优秀、幸福的人。大学是学知识和本领的地方,也是净化灵魂、陶冶品性的地方,我们每个大学生都应在这里获得人格的提升和灵性的成长,重塑“心中有爱,肩上有责,胸中有志,腹中有墨”的大学生风骨,让属于我们的意志、才情、理想在大学兑现。

注释:

[1]纽曼,著,徐辉,等,译.大学的理想[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18.

[2]眭依凡.理性捍卫大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175.

[3]徐飞.通识教育再认识[N].文汇报,2010-11-20(06).

[4]胡锦涛.加强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EB/OL].http://www.people.com.cn/GB/jiaoyu/1053/3129328.html,2005-01-19.

[5]钱理群:大学正在培养利己主义者[EB/OL].http://news.sina.com.cn/c/2012-05-04/063224366227.shtml,2012-05-04.

[6] 易红.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是一流大学的核心使命[N].科学时报,2011-05-24(04).

[7]谢湘,堵力.理想的大学离我们有多远 北大清华再争状元就没有希望[N].中国青年报,2012-05-03(03).

[8][9][16]卡尔·雅斯贝尔斯,著,邹进,译.什么是教育[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1:3;4;44.

[10]张公善:让大学走出器具化[EB/OL]. http://news.guoxue.com/article.php?articleid=25504,2010-06-28.

[11]高德胜.论爱与教育爱[J].教育研究与实验,2009,(3):1-6.

[12]眭依凡.大学的使命与责任[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24.

[13]卢新宁.在怀疑的时代依然需要信仰[EB/OL].http://baike.baidu.com/view/2902298.htm.

[14]卢中昌.培养负责任敢担当的人才 谈高校中的责任担当教育[N].中国教育报,2008-08-04(05).

[15]邓然.学习胡锦涛在纪念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成立9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 青年应做远大理想的积极追求者[N].光明日报,2012-05-12(11).

[17]陈平原.读书的“风景”:大学生活之春花秋月[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9.

猜你喜欢
理想大学大学生
理想之光,照亮前行之路
“留白”是个大学问
《大学》
2021款理想ONE
理想
你是我的理想型
48岁的她,跨越千里再读大学
大学求学的遗憾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