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驱动战略下教育与社会互动机制研究”成果报告

2016-04-08 19:53
大学 2016年12期
关键词:产业部门变革驱动

由温州大学王志强副教授主持完成的国家社科基金(教育学)青年课题“创新驱动战略下教育与社会互动机制研究”(课题编号:CAA130118) ,日前通过了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组织的结题鉴定,现将成果报告如下。

一、内容与方法

该课题对美国、英国、日本、德国、欧盟等国家和地区的创新战略进行了梳理,系统分析了当前各发达国家和地区在推动创新创业方面的战略趋势。在上述宏观背景之下,创新驱动阶段的社会经济变革出现了一些具有共同核心特征的趋势:构成创新过程的种种要素及其发生环节已经成为了一种共存共生、协同进化的创新系统,具有类似于自然生态系统的基本特征。该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如下。

(一)从理论层面探讨了创新驱动阶段大学变革的内涵、维度与路径

该课题首先从国家创新系统的构成要素及相互关系、大学在国家创新系统演进过程中的变革及所起到的作用等两个维度进行研究。从历史考察的纵向维度分析大学在国家创新系统形成的不同阶段中所发挥的功能演进及自身的种种变革;从系统要素分析的横向层面分析大学与产业部门、科研机构、政府部门等其他创新系统内部“行动者”之间的互动关联性。该课题还从高等教育机构产生的文化源流出发,探讨竞争和创新精神对于大学核心精神的影响。在此种文化和历史考察的背景下,该课题对大学的各种思想的、组织的、制度的变革进行阐释。在国际比较的基础之上,该课题对我国高等教育机构在推进“创新驱动”战略中所应当发挥的功能和作用进行了分析,探讨了中国高校在构建创新系统中所应有的“位”与“为”,以及中国大学在培养创新人才方面所应该采取的现实路径。

该课题对“创新驱动”的概念内涵进行了深入研究和界定。“创新驱动”这一概念就其本质而言,是指一个国家(地区)的社会进步与经济增长主要依靠原创性知识的探索、新发明和新技术的创造及其应用过程。从发达国家的经验来看,一个以创新驱动的社会经济体需要如下几个必要条件:第一,在各个行业与领域中具备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个体,如科学家、教师、研究人员、企业家、工程技术人员等。创新者的培养是整个创新驱动过程是否运行的基础与前提,因此,旨在鼓励和促进创新者涌现的外部环境和一系列制度措施,就显得格外重要。第二,原创性知识和各种发明创造从理论到实践应用的完整转化过程。与投资驱动和要素驱动的经济发展相比,创新驱动体现的则是某种类似于生态系统的自发演进特征,即动态性、栖息性、生长性,以创造最终价值为导向,一切的创新最终都要具备一定社会条件限制下实现的可能性。第三,创新驱动体现的是一种自下而上的、不同区域之间的多样性、自发演进性和开放互动性。

该课题从理论上论证了大学与产业部门之间的共生演进关系。随着工业经济向知识经济的转型,制造业的地位迅速地被知识密集型服务业所超越,标准化、流水线式的生产模式被个性定制、服务外包等全球范围内配置资源的生产模式所取代,以创新型的中小企业、研究型大学、风险投资机构、其他社会组织为主的创新集群构成了区域创新系统的核心部分。这些产业结构和经济增长路径的转变也极大地影响了高等教育机构。大学逐渐融入到了区域创新系统的构建乃至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过程中。诸如跨学科研究、科研资助、技术转移与许可、师资构成、学生来源、学科设置、全球分校等高等教育机构中的几乎所有领域都发生了我们可称之为“组织创新”和“制度创新”的变化。在研发阶段中,大学的科研人员和研究生以参与创新过程为主要任务,越来越多地与产业部门一起致力于各个领域的科学探索和价值实现活动,并进一步推动了新知识领域的发展。此外,大学跨越了原有的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的界限,将理论导向的研究与应用导向的研究结合在一起。研究型大学利用与产业部门的联盟所获取的资金进行发明创造,然后通过大学内部的技术转移及专利许可机构将大学研究成果转化为各种创新产品。

该课题提出了创新驱动阶段的大学变革存在理念之维、结构之维、制度之维三个维度。大学变革的理念之维,体现了文化、历史、核心价值体系对大学变革的内在规范性;大学变革的结构之维则建构了大学参与“创新驱动”过程的边界,使大学成为了三螺旋合作创新机制中的稳固结构,在这一结构之中,大学成为了创新过程的知识核心组织;大学变革的制度之维则为其提供了必要的外部环境,促进了大学与其他创新主体之间的互动,为大学的变革提供了法律依据、政策保障、资源支持、制度规范。

(二)全面比较分析了创新驱动阶段欧美各国大学变革的主要路径

整个美国已经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创新生态系统——它以鼓励和推动创新为核心要素,包括了政府、产业部门、非营利性机构、高等教育机构等多个部门,以分享共同认可的目标和价值观为系统存在的基础,从而实现繁荣市场为导向的创新和培育更多的创业企业。大学有利于培育创新生态系统;形成一种创业的文化;提供可持续资本的融资方式。一所具有创业精神的大学会推动校园内的文化变革,维系创新生态系统的存在。鼓励教师和学生进行创新和创业活动;近年来,美国大学变革的主要趋势体现在建立与完善大学附属的研究区和孵化器,帮助衍生企业与区域创新系统之间的沟通;完善资金支持机制来帮助大学研究区内企业的发展并度过“死亡谷”;创设大学之间的合作机制,保持对变革的实践、政策、创新的观念与技术的关注;鼓励教师的创新创业活动;推动大学的技术转移,减少大学技术转移过程中存在的障碍,建立校内外合作的区域技术转移中心;推动创客教育在大学中的发展,创设开放、合作的创客空间,为STEM教育提供各种实践性场所。

与美国相比,欧盟主要通过制定超国家层面的、体系化的创业教育战略来引导各成员国的创新政策实施及相应的高等教育变革。在创新战略影响下的高等教育变革中,欧盟最为强调的是大学创业教育的发展。以培养青少年创新创业精神、传授大学生创业知识、提升大学生创业能力的创业教育自然而然地成为了增强欧盟经济活力、维系欧盟在世界范围内竞争力的重要战略选择,创业教育也开始成为欧盟高等教育政策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自欧盟于2000年提出“里斯本战略”以来,欧盟委员会下属的科学、研究与教育总司和企业与工业总司先后发布了一系列旨在激发欧洲创业潜力、鼓励创业教育实施的报告,其中包括了2003年发布的《欧洲创业绿皮书》、2004年发布的《帮助营造创业型文化》,2005年里斯本战略重新启动之后,欧盟委员会又于2006年发布了《实施创业行动计划》的白皮书,制定了推动创业教育的具体措施。2010年发布的《迈向更大合作和一致性的创业教育》报告则开始强调用开放、合作的态度发展创业教育,鼓励各成员国继续制定专门的创业教育发展战略,鼓励企业和高等教育机构之间在创业教育领域上的合作,改革创业教育的自治模式,营造更加适合创业型企业发展的规制框架。

(三)深入分析了创新驱动阶段大学与产业部门合作机制的主要形式

该课题以比较研究和案例研究为主要方法,基于研究型大学与产业部门合作创新机制构建过程的考察,通过历史研究和文献研究来分析美国的高等教育机构是如何通过与其他社会组织之间的合作创新而提升大学生的整体创新能力。具体观点为:鉴于创新过程的复杂性,研究型大学与产业部门之间在科学技术方面的合作不仅需要法律、政策、市场需求的驱动,更重要的是为之配套一个完整的创新机制,这就包含了大学-企业间的合作平台的建立、大学组织结构的变革、大学创新文化的培育。这种趋势也体现出了创新的系统性因素正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过去那种单独依靠某一类机构进行研发与创新的模式已经被淘汰,随之而来的则是大学、产业部门、政府实验室之间积极互动、全面合作的创新模式。从大学与产业部门合作的领域来看,生物技术和生物医学领域的合作构成了大学—产业部门合作研究的主体。从大学与产业部门合作的形式来看,产业部门与大学之间的合作在最近一些年来呈现出多样化的形式,从对个体的研究资助到大型的联合研究项目,大学—产业部门之间逐步形成了合作创新的机制:大学教师与产业部门的研究人员之间合作研究并共同发表科研成果、研究型大学不断鼓励学科领域的交叉与渗透,加速科研成果的技术转让。

(四)研究了大学与产业部门互动的本质特征、结构模式与功能机制

创新生态系统内高等教育—社会互动机制的形成不仅取决于一定地理环境内各创新主体、创新内容、创新方法的完备,更是各创新要素与创新主体之间的内在关联及其结合方式的调整转变。该课题从整体协调性、区域差异性、动态适应性、有序平衡性等四个本质特征出发,从理念、主体、制度、行为四个层面构建出创新驱动过程中高等教育—社会互动机制的结构模式。该课题还将从动力机制、复制机制、变异机制、重组机制、控制机制等五个维度探讨创新生态系统中高等教育—社会互动机制的运行过程。

该课题通过案例研究的方法分析了三所顶尖研究型大学在构建区域创新体系中的主体地位方面取得的经验与教训。这些研究分析一所大学如何将自己界定为区域的一部分,以及通过哪些活动使大学的商业化策略影响其区域环境背景下的衍生活动。首先,大学参与区域创新体系形成的一系列活动往往是一个渐进的、自发演进与协调适应的过程,理解这些不同的行动及其结果可以为特定的经济成果是以何种方式实现的提供一个非常必要的解释,从而允许对地方经济发展做出切实可行的预测并对高校持有合理的期望。其次,从该课题中可以看出,衍生项目的成功与能够使知识迁移和创新涌现的制度安排相关。根据相关分析可以清晰地看出不同类型和区位优势的大学所具有的多元化变革路径。不同的大学所制定的技术转化策略是不同的,但其目的都为了提升支持衍生项目成功,实践以及校园环境。而且应该注意的是一些大学为创业活动提供支持和指导的方法对于机构创业环境是不一定的。

二、结论与对策

目前,中国社会与经济的发展已经进入了重大转型期,但是依旧存在着一系列阻碍创新驱动战略实施的体制机制性障碍,如教育与培训制度、人才培养制度、知识产权制度、缺乏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文化环境等,特别是创新过程中所具有的动态化、开放式、交互性特征,亟需大学与其他社会组织之间建立起以推进创新、形成区域创新生态系统为目标的互动机制,通过协同创新的方式提升全社会的创新能力。该课题组在研究过程中全面分析和梳理了创新的内涵与概念特征、大学变革的维度与路径、高等教育机构与区域社会经济互动的动力机制等理论性问题,对当前欧美各国创新战略下大学变革的主要政策措施与具体路径进行了比较研究,选取了部分一流大学作为案例研究,全面而深入地考察了创新创业的时代背景下大学变革的内在动力、结构特征与未来趋势,得出了如下结论与政策建议。

(一)重新审视大学的理念与价值,形塑鼓励创新和自由探索的大学理念

在创新驱动的时代,混合学习、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企业大学、全球大学、工作场所学习、终身学习等理念不仅引领了人们学习方式与生活方式的变革,也透过了技术的大范围市场应用而实实在在的对我们每一个人产生了影响。在创新驱动的社会中,大学的理念、目标、功能都在发生着剧烈的变革。如何将社会经济发展目标对人的规制与人类与生俱来的自由本质之间达成某种平衡,如何以一种更为自由的、灵活的、个性化的方式培养人的创造性,这都是当今的中国大学在理念层面需要认真思考的地方,也是中国大学的变革首先需要正视的问题。

(二)发挥市场在创新资源配置的决定作用,构建产学研协同创新的机制

产学研协同创新并不是将大学的知识创新与企业的应用之间看作供给与需求的关系,而是在形成区域系统的愿景目标下,鼓励大学和企业共同参与研发新技术、创造和传播新理念,最终建立创新互动网络的过程。其次,产学研协同创新不仅使产业部门、大学。科研机构三方之间的关系问题,而是涵盖产业创新、大学人才培养、科学研究三大领域的功能耦合问题。长期以来,我国大学虽然也存在着教师与企业之间的技术合作现象,但是这种合作更多地是以满足企业短期盈利和教师个人利益等层面,这种合作的维系以利益为纽带,更多的是一种个人行为。在产学研协同创新的机制之下,大学将主动地与产业部门之间形成合作创新的网络,创设良好的制度环境,引导和激励教师群体参与从知识创新到最终价值创造的全过程。这意味着大学的知识创新从创造阶段延伸到了孵化阶段。大学作为知识创新的主体与企业为代表的技术创新主体的交汇,形成了企业家与科学家的合作,学术价值与商业价值之间的融合。因此,与过去碎片化的、非制度性的大学知识成果转化体系相比,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将是实现创新驱动下大学变革的有效路径:通过大学与产业部门等其他创新主体之间有组织、系统化地合作,进入协同创新平台的将不再是个人,而是依托大学的人才优势、基础设施优势、研发优势。这种协同将不限于单纯的项目合作,而是扩展到了原创理念、管理方法、技术创新、创意创业等几乎所有领域,从而形成源源不断的创新成果。建基于此的协同创新将不再是以满足短期利益为彼此关系维系的纽带,而是真正形成具有相同价值导向、稳固的制度基础、良性的运行机制所构成的共生演进的利益共同体。产学研协同创新意味着大学的知识创新延伸到了孵化阶段,知识创新主体与技术创新主体交汇,形成了企业家与科学家的互动合作。解决了学术价值和商业价值的结合。

(三)营造自由、开放、允许失败的创新环境,建立大学变革的制度体系

创新驱动下的大学变革不仅意味着投入大量的资金、资源、设施用于支持大学原创性知识和发明创造的产生,更加需要重视创新成果的扩散和应用,也就是技术、知识、商业之间的融合。创新是一个充满了不确定、非线性和需要系统构建的过程。从这个意义来讲,在创新驱动时代中国大学变革所需要的,不仅使资源投入模式的转变,更重要的是理解创新的本质,重新认识推动创新的个体所应该具有的价值,将保护和珍视大学校园内每个个体的创造力和创新能力作为变革的理念,建立起一个能够发挥每个人创新精神的外部环境。此外,我国大学在保护教师知识成果的各项专利转让制度也十分薄弱,大学内部的技术转移组织发展还十分滞后,与美国这样的创新强国相比,我国的大学目前为止并不重视专业化的、以服务大学教师和学生创新成果扩散和应用的技术转移机构,大学内部所设立的科研管理机构更多地被赋予了管理与国家、省市各级科研项目,各类学术成果的功能。因此,我国的大学需要建立专业化的技术转移机构,通过与校外资源,尤其是市场资源的合作,将大学已有的知识、技术、教育基础转化为现实性的、能够产生社会价值并体现个人价值的创新成果,从而实现大学、市场、个人三者利益的正和博弈。随着大学创新成果的日渐增多,大学可获取和可支配的资源也将呈现快速增长态势,这又反过来增强了大学基础研究的实力,为合作研究和应用研究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知识和理念,最终实现我国大学在创新驱动过程中的良性循环发展。

猜你喜欢
产业部门变革驱动
基于模糊PI控制的驱动防滑仿真系统分析
唐山市氮代谢过程分析
屈宏斌:未来五年,双轮驱动,砥砺前行
山西省产业部门“能—水—碳”耦合研究
轨旁ATC系统门控柜接收/驱动板改造
产业部门碳排放关联网络研究
——以陕西省为例
变革开始了
基于S3C6410的Wi-Fi驱动移植实现
新媒体将带来六大变革
变革中的户籍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