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海燕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第18课《沙漠中的绿洲》。指名概括全文主要内容。
【设计意图】课堂伊始,引导学生概括全文的主要内容,既是对前一课时学习内容的回顾,也是对全文的整体感知,同时也体现了中年级学段的教学重点。
师:请同学们找找文中具体描写沙漠的句子。
预设一:“从飞机上往下看,阿联酋到处是白茫茫的一片。这不是白雪,而是沙漠。”
预设二:“原先这里是沙漠,地面全是白花花的盐碱,好像罩着一层硬硬的壳。这里,土是咸的,水也是咸的,简直是块不毛之地!”
师: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给学生介绍什么是不毛之地。)你在这儿生活,会觉得怎样?读出你的感受来。
【设计意图】学生对于沙漠是缺少感性认识的,因此,我引导学生抓住“白茫茫”“不毛之地”等关键字词,让学生感受沙漠的荒凉、贫瘠。
师:让我们走进迪拜,看看迪拜现在变成了什么样。(播放视频)你想说什么?你能找到两个关键词语吗?(预设:绿树成阴、鲜花遍地)读到这里,同学们有没有疑问?
【设计意图】通过把阿联酋以前的不毛之地和现在“绿树成阴、鲜花遍地”进行对比,使学生自然而然地产生疑问与探究欲望。
师:阿联酋人民是怎样把沙漠变成绿洲的?默读课文第3~7自然段,画出描写阿联酋人民怎样做的句子。
预设一:“阿拉伯朋友告诉我们……在这里,培育一棵树的费用抵得上培养一个孩子。”
(从中体会到国家很重视保护环境,舍得为绿化花钱。板书:国家投入)
师:请一组同学读。
预设二:“他们从国外买来泥土,买来淡水,买来树苗和花草。”
师:如果把这句话改成买来泥土、淡水、树苗和花草,可以吗?
(从三个“买来”体会国家投入了很大的财力。要想把沙漠变成绿洲,阿联酋人民除了买花草树苗,淡水需要买,连泥土都需要买,要进口这么多材料,费用更加昂贵。)
师:难怪阿拉伯朋友说那里的每一株小树、每一棵小草,都是国家花很大的代价培植的。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在这里,培育一棵树的费用抵得上培养一个孩子。
师:爸爸妈妈把你们培养大大概要花多少钱?(预设:20万、30万、50万)可见,在阿联酋培育一棵树的费用——(很高),而要把沙漠变成绿洲,则需要培育成千上万棵树,这费用就——(更高了)。
预设三:“他们又把咸而板结的沙石挖去,填上适宜种植树木的泥土,并在土中埋下自来水管。由总水塔输出的淡水,通过纵横交错的自来水管,源源不断地送到树木花草的根部。”
师:请你圈出描写阿联酋人民动作的词语。(预设:挖去、填上、埋下)这三个动作读起来很简单,做起来却很难。(指导朗读)应把改造的难度凸显出来。(指名读)
【设计意图】在这一环节中,我通过创设情境、联系生活实际、比较句子等方法,引导学生感受到了阿联酋人民改造沙漠的决心和毅力。同时关注语言文字训练,关注了言语的表达形式,让学生得言又得意。
师:再读课文,画出描写现在的迪拜的词语,读一读。
师:仔细观察文中的插图,以“迪拜街头风光”为题写一段话,可以选用课文中的词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