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是世界语言
——对民乐(中乐、国乐、或者华乐)创作的点滴思考

2016-04-08 16:35:09徐昌俊
天津音乐学院学报 2016年1期
关键词:民族乐器民乐乐器

徐昌俊

音乐是世界语言
——对民乐(中乐、国乐、或者华乐)创作的点滴思考

徐昌俊

我们生活的星球,由于地域和气候等自然条件的差异,造就了不同肤色的人种。他们说着各自不同的语言,有着各自不同的生活习惯和社交习俗等。正是由于存在这些不同,构成了我们今天人类社会色彩斑斓的多元文化。几千年来,地域的阻隔、文化的差异、语言的障碍等,始终都伴随着人类文明的进程。虽然,科技的进步可以使得人类交流变得更加便利,经济全球化可以让人类更加容易分享经济发展的成果。但是,人类几千年的历史告诉我们,在可预见的将来,我们所赖以生存的星球不可能成为一个没有文化差异、没有语言隔阂的“地球村”。

有人说“音乐是世界语言”,因为音乐通过声音与人交流,产生共鸣。这种交流产生的共鸣可以超越不同的语言符号和不同文化习俗所形成的凭栏。人们对音乐的共鸣主要取决于每个人不同的经验、所处的环境、以及特定的心境等,而不是取决于性别、肤色、职业、甚至年龄等。今天的经典音乐作品数量之大浩瀚如海,虽然它们采用不同的乐器、运用不同的体裁、描绘不同的题材、使用不同的音乐语言,以及它们不同时期的音乐风格、不同特点的音乐语汇、不同的旋律、不同的调性、不同的节拍、创作于不同的世纪不同的年代、出自于不同国度不同作曲家之手笔,但是它们却是属于生活在这个星球上的每一个人的,就好像空气、水、光、电等之于人类一样。人们在听音乐的时候注意的是音乐本身,而不是音乐本身之外的其它要素。所以,音乐是名符其实的、没有疆界的“世界语言”(Universal Language)。

音乐既然是世界的语言,那么在音乐的世界里究竟有没有“疆界”?如果有,它是什么形状?在什么地方?我想,恐怕没有人能够回答后面这类问题。

实际上,今天早已经被全世界人民接受的西洋管弦乐队(或曰:交响乐队),它的主要乐器(木管、铜管、弦乐、竖琴、钢琴、甚至打击乐器等)在文艺复兴以前都曾经是欧洲诸国的民族乐器。之所以能有今天的“主导”地位,首先是由于几个世纪以来,在欧洲大陆涌现了如繁星一般举世公认的作曲家,他们为这些乐器创作了无数各种体裁的作品,如:室内乐、交响乐、歌剧、清唱剧、康塔塔、艺术歌曲、器乐独奏等;其次是与大量作品应运而生的具有良好素质的职业音乐家,他们以科学的态度对待作品、充分尊重作曲家、对音乐艺术一丝不苟;以及由此而带来十分普及的职业交响乐团、歌剧院、室内乐团等。几乎每个城市都有音乐厅,歌剧院也很常见,举办音乐会和演出歌剧、欣赏音乐会和观赏歌剧等,早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传统。今天,这个源自于欧洲的“传统”,它的影响一直在不断扩大,而且已经成为许多亚洲、大洋洲、南美洲、甚至非洲国家的传统。

反观我们自己的民族音乐,现状不容乐观。中华文明,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最近,天津音乐学院老校友、云南艺术学院退休老教授刘蓝先生,毕其一生心血,潜心研究,刚刚出版了四卷《二十五史音乐志》。这部约240万字数的巨著和其它许多已经出版的文献一样,既是我们民族音乐悠久历史的佐证,又为后人研究我国民族音乐提供了重要参考依据。然而,遗憾的是这些研究绝大多数都是文字。很多传统民族音乐作品没有乐谱、没有演奏,只好驻足于文字(或者图片)之上。我们传统的记谱法——工尺谱,在体现时值、力度、表情、以及速度等方面都有极大的局限性。更为不利的是,今天除了个别在这方面专门的研究人员,且不要说是精通,就是初识工尺谱的人也是屈指可数。工尺谱濒临失传,一些古老的音乐作品因为没有“解码”而无法呈现给世人。不仅如此,史书上记载的很多音乐作品,今天根本连乐谱也没有。为数甚少的乐谱不是不完整,就是来源不明,缺乏可信度。绝大多数是“没妈的孩子”——没有作曲者。于是,就成了“古曲”或者“传统乐曲”等。

另一个深层次的问题是在一些人的潜意识里或多或少存在两个认知上的“偏见”。首先是技术上的“误区”,即:认为民族乐器(比如唢呐、笛子、三弦、扬琴、柳琴、琵琶、中阮等)与西洋乐器相比具有明显的“硬伤”,一些乐器在音量、音域、音色、演奏性能等方面和西洋乐器相比具有先天的“局限”。这些“硬伤”和“局限”不仅体现在乐器自身的表现力上,而且也体现在群组结合的“融合性”效果不如西洋管弦乐队等方面。对于上述观点,我有不同看法。首先,每个乐器都有自己的特质,从作曲的角度来看,不同乐器的特质往往就是创作上最可以利用的“特点”。如果我们从正面、以积极的态度去看待这些乐器的特点,不是“削足适履”,而是巧妙的利用,也许会给我们的创作带来意想不到的突破和创新;再者,拿一种乐器的优点去比较另一种乐器所谓的“缺陷”是不客观的,因为它们之间不仅没有可比性,而且这种比较也没有意义。今天的“缺陷”与这里的“局限”也许就是今后的“特点”与那里的“优势”,今天的“不可能”完全有可能成为未来的事实。事实上,今天很多的创作已经为我们做出了回答。我们最需要的是用客观的态度去正视现实,并且不断的探索前行。

其次,是文化上的“偏见”,这种“偏见”更不可取。究其原因主要有两个,即:“西方音乐中心论”,以及盲目的崇洋和过度的缺乏自信。其实,无论是西洋管弦乐器,还是我们自己的民族乐器,或者是其他民族的乐器等,都有一个共性,即:是人类用来通过声音抒发感情的“工具”。“工具”就是“工具”,谁都可以使用,没有“洋”与“土”之分。有意思的是,一些外国音乐家对待中国乐器的态度比我们自己更客观、更有兴趣,只是碍于对这些乐器缺乏了解、无法使用而已。我们是幸运的,因为我们拥有更多的“工具”、有更多的选择余地,我们既会用西洋乐器也会用自己的民族乐器抒发感情。我们不应该骄傲,但是我们更没有理由“自卑”。我们需要的是开阔的视野和包容的胸怀,以及不卑不亢的心态。

今天的民乐,原创经典作品的极度匮乏依然是不争的事实。需要一代一代音乐家们持之以恒的不懈努力,去创作、去演奏、去研究。

但是,我们首先需要正视、并且消除那些对于民乐的“偏见”。没有了“偏见”,哪里还有什么“疆界”?

因为,音乐是世界语言。

本文是作者参加由香港中乐团主办的“中乐无疆界——国际作曲家高峰论坛”(2016年2月27日—3月1日)的发言稿扩充整理而成。

2016-03-01

J60

A

1008-2530(2016)01-0005-02

见封二。

猜你喜欢
民族乐器民乐乐器
学乐器
今日农业(2022年16期)2022-09-22 05:39:06
想和你们聊聊民乐
儿童时代(2022年2期)2022-04-19 11:13:06
民乐国祥
乐器
小太阳画报(2019年5期)2019-06-25 10:56:04
中国民族乐器(之十五)笙
音乐生活(2015年3期)2015-12-19 13:24:55
中国民族乐器(之十四)雷琴
音乐生活(2015年2期)2015-12-19 13:23:19
明清时期民族乐器发展略览
中国民族乐器(之九)二胡
音乐生活(2014年9期)2014-09-04 09:29:36
民乐有个“王大妈”
中国火炬(2010年1期)2010-07-24 14:34:50
我,民乐高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