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秋太(宝鸡市水利工程建设与管理处陕西宝鸡721000)
凤翔县生态城市建设中的水土保持问题处理
林秋太
(宝鸡市水利工程建设与管理处陕西宝鸡721000)
水土保持是生态城市建设中首为面临的问题。水土的流失,是人类对土地的大量使用,特别是对水土资源不合理开发和经营,而使土壤上的覆盖物遭受破坏而形成的。本文对城市水土流失的成因、特点及危害进行了分析,并依据凤翔县的自然地理状况和城市建设中水土防治的具体问题,提出了具有针对性意义的三大工程措施,效果明显。对生态城市建设中的水土保持问题处理具有借鉴价值。
生态城市;建设;水土保持;处理
生态城市是建立在人类对人与自然关系更深刻认识基础上的文化观,是人们聚集环境系统内光、热、水、气、土以及各种无机和有机元素的高度协同和谐的复合生态系统。它的规划设计应该是依据生态学原理,按着社会、经济、文化、安全、健康、可持续发展等高效和谐理念,来配置各生物链,使其在所在空间处于一个相对稳定状态。水土保持是生态城市建设中首为面临的问题。
水土的流失,是人类对土地的大量使用,特别是对水土资源不合理开发和经营,而使土壤上的覆盖物遭受破坏而形成的。随着城市范围“摊饼式”的扩大,各类建筑设施基础的开挖,必然会引起生态平衡的破坏,加之不合理的经济活动,过度的开发,污染物质的产生并侵入环境,会使这个环境内的所有生物失去原有的状态。处理不好,不但不会给人类聚居带来安全健康的生存生活环境,反而带来灾祸。所以,在生态城市建设中不可等闲视之。
水土流失是人类在土地上的一切社会、经济、文化活动对土壤扰动,而使土壤在自然力作用下结构状态失衡。人类在长期的社会生产实践中,由于对水土所处状态的大幅度扰动、挪移、搬迁,诸如建筑垃圾在河道的堆放,河道主流的改道及其河床上不应有的建筑物,使河川水流不畅;同时,大面积高坡度的开挖,会使土壤的覆盖物遭受破坏,土粒结构改变,土壤裸露,边坡不稳定,在水力、重力、风力等外力的作用下,轻则土壤大量流失,重则滑坡、泥石流,河川淤积,威胁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土壤的流失,一般由表土流失、心土流失和母质流失构成,由水力冲蚀、重力侵蚀、风力侵蚀和冻融风化以及其联合作用等外营力的作用下而导致。土壤流失的危害,一是土壤生产力的降低,二是生态的破坏。事物的变化发展都是由内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内因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根据,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条件。水土流失的内因是其状态的扰动,外因就是通常所说的水力、重力、风力等的作用。
1.1水力冲蚀
水力冲蚀大部分是发生在地形为山区、丘陵和一切有坡度的土壤裸露地面,在暴雨时都会产生水力冲蚀。这个冲蚀量的大小,取决于土壤裸露地面的坡度和降雨强度。
1.2重力侵蚀
重力侵蚀是在山区、丘陵区和陡坡上,在陡坡、沟坡或河渠岸边,下部被水流或人为掏空,使其土壤及其母质在自身重力作用下,不能保持原状而产生的流失。
1.3风力侵蚀
风力侵蚀主要是对裸露松散的土壤,在大风卷起的时候,风力扬起沙土粒,离开原位置,随风飘浮到另外一个地方降落的土壤流失。
上述可知。水土流失的成因是由地形、地貌、地理条件,象沟壑发育、土质疏松、地面坡降等内在条件和由水力、重力、风力等外在力作用下的联合作用使然。
水土流失的外部条件是人类难以控制的,内在条件完全可由人类在生产实践过程中能掌控的。人类对土地利用尽可能要合理,对无法避开的地面破坏和稳定地形的改变,必须予以恢复与重建。这就是生态城市建设中水土保持问题处理的最基本要求。
凤翔县居于黄河流域,地处关中西部,东依周原,地势较平坦,南临渭水,为黄土台塬,呈西北高,东南低之地形。它西有千河,背靠千山,多为山地丘陵,沟壑发育。属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半湿润半干旱。人称“西府明珠”,系陕西省首批公布的省级历史文化名城。
面对凤翔县所处的自然地理、地形、地质、地貌和自然形成的“东湖”,“雍城湖”的境内生态现状,结合“凤翔县生态城市建设规划”,编制了《凤翔县城市水土保持生态环境总体规划》,运用经营城市新理念,多措并举,多管齐下。将水利、农业、林业、城建、市政等部门联合,解决城市水土保持问题。将凤翔县营造成一个具有社会、经济、文化与自然高度协同和谐的复合生态系统功能的城市。
通过深入调查研究认为,凤翔县城市水土流失的主要因素是公路交通、房屋建筑等大面积的开挖,边坡稳定性降低;拆迁、建筑垃圾、弃土废渣无任何防护措施的堆放;河道、沟边的沙石开采,河床的淤塞等等。为此,采用“工程措施”与“林草植种”措施相结合的原则,建立一个集水土保持、文化景观之大成的城市综合营造治理体系。选择、启动了有针对性意义的“三大工程”。
2.1加大林草种植工程建设力度,实施“饮风苑工程”,增加城市绿地面积
在连接“两湖”公园的过渡地段种草,建造防护林,在东风水库库尾开挖淤泥,形成湿地,扩大水面,治理荒芜土地,扩大城市绿地和生态用地,在沟河两岸植树种草,形成规模的绿色带与公路网、街区连接,形成区域性绿地、公园、街道绿化带。
2.2抓“一库三河”工程建设,防风固土,培植生态城市发育
在“三河六岸”整治其河道加固岸基的同时,选择具有防污、抗污、固土性能好且具有景观价值的树种栽植,建造绿色长廊。种植根系发达、繁殖快、易活等特性的柳树、芦苇、芦竹和鸢尾等木(草)植物,固土护岸,涵养水源,净化空气。在所有曾开挖过的河边、沟边、溪、湖边、田边、塬边等边坡段种草栽树,以防此处土壤及其母质自身在重力作用下不能保持原状而使水土流失。
2.3实施加坝建闸,防洪护岸工程。
修建拦水坝,以防水土流失。以东风水库已成水面为中心,分别在塔寺河、三里河和西干河天然河道修建8处橡胶坝,拦蓄河水形成水面。调节气候,净化空气。利用水域的形成,促进水气循环。夏季可吸收太阳热能,冬季白天吸热、夜间释放热量,使县城周边的小气候变得更加湿润清爽。由于增大水域面积,加上过坝水流形成的水雾,使空气与水的接触面增大,既增加了空气中的负离子,又能吸附一定量的游离尘埃,从而使空气得到净化,质量得以提升。进一步也为生物多样性创造了条件,为生物类繁衍生息提供宽阔的水域空间和场所,又可通过人工放流增殖,种群将会得到充分发展,互补上下游河道种群类别。建闸加坝工程的实施,实现了防洪护岸的目的,同时又为生态城市带来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3.1依法行政,强化监督,把城市水保纳入法制化轨道
根据凤翔县县城的实际情况,制定并出台《凤翔县人民政府关于加强城市水土保持工作的决定》,要求城区“凡涉及改变规划范围内地形地貌和植被生产或建设的所有行为人,在报批生产或建设项目和年审(检)时,必须持有批准的水土保持方案及合格证,并将其合格与否作为报批报建和年检(审)的必备条件,否则不予办理”。水土保持监督执法人员按照法规要求,对造成水土流失,破坏水土资源的案件,发现一处查处一处,做到执法必严,有法必依。同时,实行动态管理,跟踪曝光。对城市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中表现突出的单位和个人公开在媒体上表扬,否则予以曝光。
3.2积极完善制度,做好“四个相结合”工作
随着规章制度的逐步完善和建立,管理工作步入制度化、规范化。把宣传普及工作列入精神文明建设共建活动中,编印宣传册《科技普法知识读本.水土保持篇》,通过不同媒体向广大市民广泛开展普法宣传教育,增强市民对城市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的认识和自觉性。
在增强对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认识同时,做好四个相结合工作。一是城市水土保持与创建生态园林城市相结合。根据县城规划进行大环境绿化建设布局,形成绿水环抱的绿色生态景观。在城区周边闲置区域以及“三河六岸”种植乔、灌木,形成200m厚度的绿化林带,利用创建生态园林城市的技术、资金和人才优势,开展城市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二是水土保持与城市经济建设相结合。努力做到“三同时”,即城市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工作与城市经济建设同时部署,同时监督,同时落实。三是水土保持与创建卫生城市相结合。积极与城市监察和环卫部门配合,加大对乱开挖、乱堆放、乱弃土行为的督查、查处力度,把好定点弃土管理关、堆放关。四是水土保持与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相结合。两者须统盘考量,并驾齐驱。把水土保持、绿化、美化纳入工程建设的总体规划。
建设生态城市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而城市水土保持是生态城市建设面临的重要问题。城市的一切经济社会活动必须按照城市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规划有序进行,规范各项建设工程,按照城市总体规划开展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城市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与城市园林、城市林业、城市生态建设等众多学科相互交叉渗透,技术的针对性较强,故此,要更新理念、丰富内涵、强化管理,使城市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的预防监督、治理开发、科研示范、监测预报和依法行政纳入法制化制度化轨道,全面提升城市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水平,加速城市水土保持事业的发展。陕西水利
[1]吴长文.城市化进程中的水土保持问题[J].中国水土保持,1995(12):38—40.[2]刘震.努力探索城市水土保持的成功经验[J].中国水土保持,2000(1):1~3.
[2]谢汉生,王东梅,苏新琴.城市水土流失对城市环境的影响及对策[J]冰土保持学报,2002,10(5):69.
[3]许峰.近年我国水土保持检测的主要理论与技术问题[J].水土保持研究,2004,6(2):20~21.
[4]张旭,王若龙.硬覆盖和排水系统对辽东山区城市水土保持的影响及对策初探[J].水利发展研究,2002,(8):9.
(责任编辑:畅妮)
S175
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