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涛
(平阴县自来水公司,山东平阴 250400)
平阴县城乡供水一体化的主要做法与成效
常涛
(平阴县自来水公司,山东平阴 250400)
平阴县借助上级政策,立足当地实际,建成了覆盖城乡的一体化供水网络,在建设的同时,提前谋划工程运行管理,实行专业化管理,企业化运作,保证了工程良性运行。
平阴县;饮水安全;城乡一体;供水
平阴县位于济南市西南部,总人口37万,辖8个镇(街道),346个行政村,全县827 km2土地中,山区丘陵占近70%,气候十年九旱,水资源匮乏,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仅为401 m3,不足全国平均水平的1/5,既属于资源型缺水区又属于水质型缺水区。
1.1 水质没有保障
受技术力量、供水规模和设备限制,单村供水没有消毒处理设施,水源地保护措施跟不上,水质安全性差,大肠杆菌超标等饮水安全问题时有发生,饮水安全没有保障。
1.2 水量得不到保证
多数村采取定时供水,群众用水不方便,特别是遇到大旱年份,机井出现吊泵,群众守着水管没水吃。
1.3 管理不到位
单村或联村供水,供水规模小,经济效益低,单纯靠供水无法实现自我发展,常态运行,运行一段时间后,往往出现设备损坏、线路老化、漏损严重等问题,受村里经济条件限制,无力维修维护,有人用无人管现象较为普遍,导致群众吃水困难反弹,群众意见较大。
2.1 因地制宜,科学谋划,构建城乡一体化供水网络
针对平阴县饮水安全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县委、县政府及时调整思路,抓住省里实施村村通自来水工程的机遇,通过调查研究,勘测分析,科学论证,确定了“统筹规划,水源共享,城乡结合,统一管理”的建设思路,累计投资1.6亿元,在全县规划建设城区、沿黄、沿汇三大供水板块,建成一级水源地7个,二级水源地12个,铺设主干管网430 km,打破行政界限、区域界限、城乡界限,将三个板块相互连接,形成了覆盖全县城乡的一体化供水网络,实现了“农村供水城市化、城乡供水一体化、供水服务专业化”。现在,农村供水水质水压都有了保障,太阳能、洗衣机都可以正常使用了。特别是去年平阴县遭受50年一遇大旱,全县没有一个村因缺水出村拉水。
2.2 精心组织,多措并举,倾力打造群众放心工程
为确保工程建设,平阴县落实资金、技术、人员等各项保障措施,把饮水安全工作纳入全县科学发展观考核,层层签订责任状,逐级落实工作责任,确保各项工作落实到位。
1)加强领导,落实责任。为解决群众饮水问题,县委、县政府连续多年把农村饮水解困列为政府10件实事之一。成立了由县长任组长的农村自来水工程建设领导小组,县主要领导亲自调度督导,分级明确责任,抓好责任分解。与各镇、街签定了责任状,明确了县、镇、村三级责任,县里主要负责水源地、主干管网等主体工程建设,镇村负责地面附着物清除、基槽开挖、回填及村内管网建设等工作。在县财政十分困难的情况下,整合各类涉水资金捆绑使用,优先保障饮水工程经费,每年都足额落实工程建设配套资金,为工程的顺利实施提供了有力保障。
2)出台政策,加大扶持。为保证饮水安全工程顺利实施,发挥实效,县政府出台了《平阴县农村自来水工程建设实施意见》《平阴县农村自来水工程建设管理办法》等配套文件,同时,统筹考虑运行管理,制定出台了《平阴县城市供水管理办法》《平阴县饮用水水源保护办法》等,确保了各项工作顺利开展。
3)科学布局,整合资源。一是统一规划。过去单村或联村供水时期,水源分布不均,管理混乱。通过借助上级政策,对全县水源进行统一规划,统一管理,实现全县自来水一张网,确保县域内无供水“盲点”。二是按照“高水高用,低水低用,余缺互补”的原则,一级水源地选择在水源充足区域,二级水源地选择在人口比较集中的边远山区,在水质达标、水量相对充足的条件下,就近供水降低运行成本。三是整合资源。合理利用原有工程,对水量充足、水质合格的水源纳入大管网,统一规划管理。
4)加快建设,确保质量。实行了工程建设进度周通报制度,县农村自来水工程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每周统计各镇、街工程建设进度,在全县范围内进行通报,分管县长定期召集各镇街负责人开会调度,有力推动了工程建设顺利开展。为确保工程质量,严格落实工程建设“四制”规定,严把“设计”、“建设”、“材料”、“验收”四道关口,同时,邀请受益村农民参与施工监督,确保饮水工程建一处,成一处,发挥效益一处。
2.3 完善体制,加强管理,确保工程长期良性运行
农村自来水工程建设是根本,管理是关键。为从根本上解决重建轻管的问题,探索出如下管理模式,以确保工程长期发挥效益。
1)实行企业化管理。专门组建了农村供水管理服务公司,委托其负责管护、运行、服务等工作,供水服务到村头、社区;村内由村两委选聘水管员服务到农户,确保运行正常,服务到位。
2)分类制定水价。实行“以工补农”的水价政策,以工矿企业用水盈利补贴农村生活用水,经物价部门核准,一级加压供水每方1.2元;二级加压供水每方1.56元,非居民用水每方2元,确保群众用得起水。
3)加强水质监测。供水水源采用200 m以下的深层地下水,根据上水量自动调节消毒,所有水源地均划定了水源地保护区,确保水质安全;新建5个“千吨万人”水质化验中心,一个水质监测中心,日常检测能力由原来的13项增加到42项,实现了农村集中供水水质检测全覆盖。
4)设立维修基金。县里设立公共供水维修基金,用于补助水厂及公共管网的维修;村内公用供水设施维修基金通过村集体投入、在水费中提取、社会捐助等方式筹措,用于村内供水设施日常维修,保障工程完整运行。
3.1 破解了吃水难题
城乡一体化供水将所有水源地并网连接,实现了丰枯调剂,余缺互补,保证了水量充足,杜绝了大旱季节群众出村拉水吃现象,彻底解决了群众吃水难的问题。2015年大旱时,玫瑰镇夏沟水源地出现吊泵现象,通过大管网,从东阿镇小屯水源地远程调水补给,保证了玫瑰镇政府及周边几十个村庄的饮水。
3.2 改善了生活条件
农村自来水的普及,为农村新型社区建设提供了有力保障;同时,通过开展以“自来水入户,进太阳能、进厨房、进卫生间”为主要内容的一通三进工程,农村群众用上了洗衣机、按上了太阳能,过上了和城市人一样的生活;另外,自来水入户也带动了家庭畜牧业和庭院经济的发展,促进了农民增收。
3.3 促进了农业生产
去年三夏大旱,部分机井缺水吊泵,群众纷纷用自来水进行抗旱点种保苗,自来水供水量成倍增长,通过及时调度,扩大供水总量,实行分区分线,差时计划调水,确保了生产生活用水两不误。
3.4 带动了工业发展
城乡一体化供水模式为平阴县招商引资和企业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有了供水保障后,平阴县各镇、街纷纷建立起了工业园区,积极开展招商引资,大力发展工业经济,有力促进了区域经济社会发展。
(责任编辑 赵其芬)
S277.7
B
1009-6159(2016)-11-0049-02
常涛(1974—),男,经济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