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银亮
(南京师范大学泰州学院,江苏泰州225300)
江苏新兴产业发展调整研究
金银亮
(南京师范大学泰州学院,江苏泰州225300)
经济增长与产业结构优化相辅相成,经济增长的过程也是产业结构演化的过程,产业结构的合理化、产业之间的耦合程度决定了国家经济所能达到的高度。产业结构的变动、优化、升级与科技紧密相关,科技进步推动了产业结构的变化。对江苏新兴产业进行调查分析以后,提出了新兴产业的内涵和外延是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认为创新平台建设、人才、金融支撑、完整的产业生态系统是新兴产业得以发展的保障。
新兴产业;动态调整;江苏省
当前,全球新一轮的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展开,发达国家把科技创新作为最重要的投资,提出“智慧地球”“再工业化”等新理念,鼓励科技创新,发展新兴产业。
“新兴产业”虽然目前尚无一致公认的定义,但是发展前景好、技术水平高、关系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综合效益好、可持续发展的内涵是明确的。随着新一轮产业结构的调整,新兴产业的内涵和外延也在动态变化。当前,江苏省正处于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抓住“中国制造2025”、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机遇,依据产业集群理论、可持续发展理论、生命周期理论、产业变革趋势与江苏产业发展现状,对江苏新兴产业进行调整和优化。
1.1 发展状况
江苏在产业基础、人才储备以及科研实力方面的优势使其在加快新兴产业的发展上起步较早。2010年,江苏在明确了培育六大新兴产业的发展战略后,智能电网、新能源汽车及动力电池、传感网络、智能装备、航空装备及材料、战略高性能材料实现了突破性发展,2011年在原有基础上调整为新能源、新材料、生物技术和新医药、新一代信息技术和软件、节能环保、物联网和云计算、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汽车、智能电网、海洋工程装备工程十大新兴产业。江苏新兴产业在产业规模、产业体系、技术水平、企业实力等方面都走在全国前列,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水平不断提高,带动传统产业发展的能力不断增强,有效降低了江苏经济长期以来对资本、能源、原材料以及劳动力投入的依赖程度,这已成为江苏经济发展的新亮点。
江苏新兴产业产生了一定的集群效应,在13个地级市中均分布一个或一个以上的新兴产业集群,同时也出现了集聚效应,集聚趋势随着产业优势的增加而表现得越来越明显,部分产业与高校、科研机构等结合,形成了良好的“产学研”一体化发展态势。
1)产业规模不断壮大 。2014年产值为4.3万亿元,同比增长13%,是2010年产值的2倍多,增速较快(数据来源于江苏省经信委内部报告资料,文中其他数据同)。
2)科技创新能力不断增强。累计建设省级创新平台1 500家,国家级创新平台100家,数量及规模均位居全国前列。2014年,发明专利授权量7 800件,占全省发明专利授权量的40%,突破了一批前沿技术和关键核心技术。
3)企业竞争力不断提高。培育了一批创新领军企业、骨干企业和高成长科技中小企业。
4)集约集聚效应明显。新兴产业集群化、集约化、规模化发展态势明显,60%以上的新兴产业产值集聚在各类产业园区和示范基地。
1.2 存在问题
江苏新兴产业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出现诸多问题:缺乏科学规划和统一指导,重复建设现象严重;关键技术缺失严重,特别是关键产品、关键技术依然被国外垄断;高端科技人才缺乏,特别是管理、技术、研发的复合型人才;产业层次依然偏低,部分产业名为新兴产业,实无新兴产业内涵,产品技术水平低,同质化现象严重,出现了高端产业低端发展的矛盾。
1)产业发展不协调。新兴产业与高新技术产业、传统产业界定不清晰,新兴产业不是传统意义上的高新技术产业化,与传统高新技术产业具有属性差异,传统产业和新兴产业“一刀切”现象较为严重,忽略了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的关系。新兴产业发展的“多多益善”“跨越式繁荣”现象较为突出,继续沿袭粗放型发展的传统模式。部分产业重合、重复现象较为严重,政策指导和资源集聚上分散,不能精准发力,对核心关键技术的支持度和产业的培育度不够。
2)部分地区产业发展存在同构现象。自江苏省确定发展十大新兴产业规划以来,江苏省13个地级市纷纷跟进,确定本地区新兴产业,以抢占未来经济发展机遇,但却导致各地均进行相同产业规划,布局点多,产业分散,产品同质化现象严重,产业竞争力不强。
3)核心技术缺失,自主创新能力有待加强。具体表现在核心技术和关键产品更多地依赖进口,大型跨国公司占据了市场主导地位,如:光伏产业制造能力虽然位居全国首位、世界前列,但关键技术创新环节缺失;新能源汽车产业虽然起步较快,但核心技术专利和知识产权依赖进口。
4)产业间分割分离现象较为严重。新兴产业的内涵应该依据产业间的相关性确定,当前依据产业结构划分为十大新兴产业,实际上忽略了产业内部之间的关联性,甚至部分产业与其他产业之间产业特征趋于一致。
新兴产业以重大技术突破和发展需求为基础,表现为前沿科技领域的革命性突破与经济社会发展在产业发展方向上的深度融合,具有高科技、高附加值、高成长性和高风险性的特点,同时新兴产业的发展加快了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经营理念创新、技术创新与管理模式创新,有效促进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推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
2.1 调整和优化原则
刘洪昌[1](2010)认为江苏新兴产业调整和优化应该依据前瞻性、现实性、市场需求和创新原则,具体如下:
1)前瞻性原则。遵循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发展趋势,紧跟产业变革方向,选择和培育“市场前景广阔、资源消耗低、带动能力强、就业机会多、综合效益好”的产业,重点突破。
2)现实性原则。基于江苏人力资源、科教资源、技术资源、资本、产业基础和产业结构等,合理规划和引导,优先发展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对产业链较短、技术难度较大,短期内无法形成规模效应的产业暂缓发展。
3)市场需求原则。新兴产业发展初期反映了政府的主导意图,但后期反映了市场的决定性作用,因此,政府引导、市场主导是选择和培育新兴产业的最优路径。
4)创新原则。新兴产业创新,包括技术创新、制度创新、组织创新、发展模式创新等,选择拥有行业关键核心技术、具有良好经济技术效益、能够带动产业内部转型升级、形成推进协同创新点整体效应的产业优先发展。
5)动态调整原则。新兴产业的“新”有时效性,随着技术进步和市场发展,新兴产业的内涵和外延也在动态变化,紧跟产业变革潮流,明确新兴产业“时效性”特点,动态调整新兴产业发展方向,确定新兴产业发展的重点任务。
6)产业生态化原则。产业生态化是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内容,有效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实现产业与自然生态之间的耦合优化;产业与产业之间存在耦合关系,应交叉发展,互相促进,形成完整的产业生态系统。
2.2 调整和优化理论依据
第一,传统文化就涉及到历史教学的现实关注。在历史教学中应注重当前社会历史变革的重大问题,把握时代转型脉搏,回溯历史寻找适合当代社会主题的历史考试命题内容。意大利著名历史学家克罗齐说∶“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历史”,这意味着历史研究是当代人对历史的反思,是从当代的现实和需要出发的。”它总是反映当代人的精神,和我们通常所说的历史参照功能的重要性相似。
2.2.1 产业集群理论
产业集群被公认为是有效的区域经济组织形式之一。最早是由波特[2]提出,并在1998年发表的《集群与新竞争经济学》[3]中进行系统研究,提出了基于新竞争经济学的产业集群概念。蔡宁等人[4](2002)和宋河发[5](2010)认为产业集群的优势是集聚、竞争、分工、合作、创新、“干中学”等动态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对促进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提升区域竞争力起到重要作用。科学合理规划和引导新兴产业集群的发展,能有效促进新兴产业快速发展,同时对传统产业、高新技术产业等也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
从发达国家的发展经验看,具有竞争优势的产业往往会表现出较为显著的集群现象,能促进区域经济有效发展,反映了现代市场经济体系下产业发展的内在规律。正如上述分析,产业集群内部的动态竞争、模仿、学习和借鉴行为会明显优于其他区域内的因素,实践证明了产业集群的发展之所以能够有效促进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是基于某种内生动力的、产业内部动态均衡作用的结果。
新兴产业集群的定位是基于重大技术突破和市场需求,因此,技术外溢和不断增加的市场需求促进了产业的辐射,吸收该区域内的新兴企业加入并逐步形成产业集群,是市场力量主导的结果,演进的模式往往是衍生式、裂变式和复制模仿等。创新驱动战略、知识和技术的外溢现象、产业逐步放大、技术和组织的升级成为新兴产业发展初期的主要模式,如上所述,是市场主导的结果,但政府的合理引导也加速了新兴产业集群的形成和壮大,因此,对政府而言,不能脱离实际走入定向扶持政策的误区,如现在各地区不考虑本地区产业发展的实际情况,大干快上的做法往往得不偿失。
2.2.2 产业可持续发展理论
从发达国家对新兴产业的选择和培育看,未来的产业定位主要是低碳、绿色、智慧等,特别是绿色发展成为引领世界经济发展的潮流。由于资源短缺、气候变暖、极端气候事件频发、环境恶化、健康威胁等因素影响,绿色发展、低碳经济、节能环保成为全球产业发展的战略方向,呈现附加值高、科技含量高、产出效益高、对传统资源依赖性更低等特点。
产业可持续发展是可持续发展理论的具体深化,其分析范式和发展目标与可持续发展理论的内涵一脉相承,注重资源利用的可持续性与环境质量改善,从产业演变的角度来看,是从低级逐渐向高级的不断演化,是从对传统资源的高度依赖到对技术、知识的高度依赖的转变。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和优化,在根源上表现为创新能力的不断提升和技术资源整合能力的改善,创新是新兴产业的前提,可持续发展是新兴产业发展的最终目标。
新兴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是以社会进步和人民生活质量的提升为目标,不但要顺应未来的产业变革趋势,前瞻性地规划和发展新兴产业,更要以江苏民生发展、绿色发展、低碳发展为目标,关注民生发展需求,如当前正在进行的新型城镇化建设。新兴产业的调整应该关注和鼓励发展生命健康、文化娱乐、高效农业、生物医药和医疗器械等产业。
2.2.3 产业生命周期理论
新兴产业的内涵是一个动态演进的变化过程,产业演化的不同阶段,其称谓也不同,对战略产业而言,包括主导产业、支柱产业、基础产业以及目前是新兴产业但未来可能成为主导产业的新兴产业,当然,不可避免的是,部分新兴产业由于环境、学习能力、技术等外部性因素的影响而很快消失。
宋河发[5](2010)认为新兴产业在不同发展阶段,其内涵特征会随之而变化,政府政策、环境等也会随之动态变化。新兴产业的特征是科技含量高、增长潜力大、带动能力强、能源消耗低、综合效益高,其初期和成长期均表现出强大的增长能力,成为带动相关产业快速增长,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并且引领制度、组织、技术创新的快速发展;新兴产业发展趋稳以后,有可能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明星产业,技术扩散效应更强,技术和科技进步的贡献率也更大。新兴产业发展的不同时期,对政策、环境、产业基础、金融供给等的需求有较大差异,在发展初期,完全反映了政府的主导性,强调政府对产业的发展和调整意图,但随着产业发展趋于成熟,市场的主导作用变得愈来愈强,如图1所示。
图1 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周期与特征
3.1 新兴产业发展内容调整和优化
对“十二五”规划所确定的新兴产业进行整合,依据当前产业发展趋势,新增新兴产业,将物联网与云计算产业、新一代信息技术和软件产业合并,形成新一代信息技术和软件产业群,海洋工程装备产业、智能电网产业与高端装备产业合并,形成高端装备产业群,取消新能源汽车产业,新增航空航天产业。形成七大新兴产业,即:节能环保产业、新一代信息技术和软件产业、生物技术和医疗器械产业、高端装备制造产业、新能源产业、新材料产业、航空航天产业。
第一,江苏传统优势产业中,高端装备制造产业、节能环保产业、新一代信息技术和软件产业、生物技术和医疗器械产业、新材料产业等已经形成了规模优势和集聚效应,发展规模位居全国前列。从产业关联度、发展规模、资源禀赋等来看,应该继续作为新兴产业加以培育,但与“十二五”发展规划相比,应结合未来发展趋势和江苏省产业定位,确定新的重点发展方向。
第二,海洋工程装备产业、智能电网产业发展较为迅速,发展规模位居全国前列。从关键技术掌握程度来看,江苏海洋工程装备产业总体发展速度较快,但从当前国际海工装备产业格局来看,总承包和设计方面被美国、法国等发达国家垄断,在总装建造能力方面依然落后于韩国和新加坡。从产业自身发展的角度看,江苏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仍处于幼稚期,存在着产业体系不健全,经济规模和市场份额小,研发设计和创新能力弱,核心技术依赖国外,专业化制造能力和本土化生产能力不足,核心设备和系统主要依赖进口等问题。规模有限,设计能力弱,工程化施工管理和核心配套虽有所突破,但对产业拉动能力较弱,2014年,江苏海洋工程装备产业销售收入达350亿元,增速为35.9%,占十大新兴产业销售额总值比重为0.8%,总体规模较小。江苏省智能电网产业已形成区域特色明显、技术先进的产业格局。2013年,全省智能电网产业实现产值约1 865亿元,产业各项指标增速位于十大新兴产业增速的中下游。同时,与其他产业关联小,对其他产业带动力不强。目前国际上尚未形成统一的标准体系,建议将海洋工程装备产业、智能电网产业分别合并到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和新能源产业,作为一个重点发展方向。
第三,关于新能源产业,2013年江苏新能源产值达3 080亿元,其中光伏产业实现产值2 100亿元,位居全国第一,风电产业实现产值640亿元,生物质能和核电装备产业实现产值340亿元。光伏产业2013年产值增速为1%,主要是受到市场价格波动的影响,与2011年和2012年相比,总体回暖,但产能过剩问题较为严重。从市场角度看,国内光伏市场还有较大发展空间,有待继续培育,单纯依靠国际市场对光伏产业未来的发展不利,因此,如何提升光伏产业的技术含量,突破关键技术,提升光伏产业的竞争力是未来应该考虑的方向。新能源产业作为新兴产业,应该确定新的方向,而不是继续顺应“十二五”规划所确定的发展方向。
第四,关于新能源汽车产业,江苏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具有较好的产业基础,部分产品和技术居全国领先水平,创新平台及科技载体建设日趋完善。2013年,行业实现产值100亿元,同比增长25%,占新兴产业产值0.23%,总体规模依然较小。目前主要制约因素是缺乏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整车龙头企业。2014年新能源汽车销售量前八位的企业均非江苏车企,和北京、广东等地相比,江苏新能源汽车产业比较优势不明显。从国家政策看,我国高度重视新能源汽车的战略地位,鼓励发展新能源汽车,《中国制造2025》将其作为重点产业进行培育,国家能源局已经开始制订《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建设规划》,确定了于2020年推广500万辆新能源汽车的目标。因此,鉴于新能源汽车产业虽然目前规模小,但江苏在部分产业链已经形成了一定的竞争优势,比如电池研发等,建议将新能源汽车作为新能源产业的一个重点方向加以培育。
第五,新增航空航天产业。从未来发展趋势看,《国务院关于促进民航业发展的若干意见》确定了未来民用航空发展的方向,可以认为我国未来民用航空市场巨大,但目前国内航空产业基地主要分布在华北、东北、西北、西南地区,华东地区相对薄弱。中国政府将“大飞机”项目落户上海,该项目将辐射整个华东地区,也为江苏省配套产业带来了机遇。江苏的航空航天产业有着良好的基础,比如南京空港产业园、江苏省航空动力高技术特色产业基地、昆山航空产业园、镇江新区的航空材料科技产业园、滨海新区的航空装备制造产业园、江苏蓝天航空航天产业园等。南京市成为国家北斗办重点布局的四个北斗产业基地之一,而且相关人力资源雄厚,航空航天相关专业高校和科研院所、企业数量较多,可以为航空航天产业不断提供高素质的专业人才。
3.2 新兴产业发展顺序调整和优化
重点发展新材料产业、高端装备制造产业、新一代信息技术和软件产业;大力发展节能环保产业、生物技术和医疗器械产业;积极引导新能源产业、新能源汽车产业、航空航天产业。
2012年,江苏省人民政府通过《“十二五”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规划》,确定发展十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并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由于受到产业基础、人才、关键技术、市场前景等因素的影响,十大新兴产业发展出现了不均衡的特点,如图2所示。
图2 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气泡图
根据波士顿矩阵理论,依据图2构建十大产业发展矩阵,如图3所示。
从波士顿矩阵可以发现,新兴产业主攻的方向是明星产业和现金牛产业,即新一代信息技术和软件产业、高端装备制造产业、新材料产业,是处于高规模、高增长象限内的产业集群,需要加大投资以支持其迅速发展。瘦狗产业和问号产业的规模依然较小或者不具备相应的发展基础,从全国数据看,江苏十大新兴产业均处于领先地位,但这并不表明江苏应该发展这十大产业,而是要选择重点产业予以重点发展。物联网和云计算等基础性产业,将对工业化、信息化融合产生巨大的影响,因此,虽然从波士顿矩阵看位居于瘦狗产业象限,但基于物联网产业和互联网技术的未来贡献及江苏现有的发展基础,仍然应该予以大力发展。海洋工程装备产业目前规模化能力依然较弱,根据产业之间的关联度应合并到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内部。对于问号象限内的产业需要具体分析,江苏生物技术和新医药已经存在较大的产业集群,生物产业和其他产业关联度也较大,以生物医药为例,新型生物医用材料、精密生物医用设备等是未来生物医药市场发展的重点,与新材料、高端装备制造等战略新兴产业密切相关;生物环保产业,借助生物技术改造发展节能环保、高端装备制造等战略新兴产业的产业链环节,不仅能有效降低生产过程中的能耗与污染,而且可以极大提升产品的科技含量与附加值。
4.1 打造完整的产业生态系统
欧阳佳妮[6](2011)发现纵观产业变革历史,经济周期的变动均以基本资源和能源改变、出现新兴产业为核心特征,从而带动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的流动,形成新的产业结构和增长模式。如上述分析,新兴产业存在的基础是技术创新和市场有效需求。
李晓华等[7](2013)认为新兴产业代表着科技发展的前沿方向和经济社会发展的主流性需求,其发展必须是建立在一个完整的产业生态系统中,依赖于产业组织结构、制度环境、发展环境、创新环境等,如同生物群落构成的有机体一样,健康的产业生态系统促进了产业的健康发展。创新生态系统、生产生态系统、应用生态系统三者互为前提、互相影响,在外部性环境如制度、国际环境等的综合影响下向前滚动发展,如图4所示。
图4 产业生态系统组成部分
4.2 项目扶持构建产业创新平台,发挥企业创新主体作用
技术创新是新兴产业发展的主要条件之一,在这方面,发达国家技术创新效率更高,掌握着产业发展的关键核心技术,形成了较强的垄断能力。技术创新的主体是企业而不是政府,企业创新的导向是市场需求,以企业为主体分散决策,但企业创新的前提是存在良好的产权市场。技术外溢提升了企业创新的风险,降低了预期收益,特别是部分基础技术、关键共性技术的创新,需要政府扶持或者由政府组织,提高技术创新的收益率。
政府要通过体制机制,引导和激励企业加大创新投入力度。除了完善金融市场,鼓励金融机构加大对企业的融资力度,采取财税优惠政策激励企业进行技术创新外,更重要的是建立公平、公正竞争的商品市场以及加大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力度。地方政府对当地企业的保护和国有企业的垄断均会导致部分企业拥有某种“特权”,不利于技术进步。
4.3 培养高端技能人才
新兴产业的核心是掌握关键核心技术,但关键核心技术的载体是高端技能人才,人才是科技创新的关键因素。江苏是人力资源大省,也是智力资源大省,人才存量大,但依然存在着巨大的缺口,特别是人才结构性矛盾较为突出,世界级科技大师、领军人才、尖子人才不足,工程技术人才培养与生产、创新实践脱节。因此,需要有对高端技能人才需求进行预测、评估、评价、激励与培养的措施,满足江苏新兴产业对高端人才的需求。
从整个教育体制出发,高起点、高标准地培养高级人才是发展新兴产业的关键,要逐步推进教育体制改革。高校应加大对大学生专业选择和就业方向上的指导。另外,要鼓励企业参与人才培养,与高校建立起友好合作关系,使高校的人才培养真正为企业所需。
新兴产业高端技能型人才培养具有战略性、导向性、创新性、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师资构成的多样性、培养模式的协作性等特点。战略性要求政府必须有所作为,导向性要求产业或行业组织有所引导,创新性要求企业在新兴技术上有所创新。因此,新兴产业高端技能型人才的培养必须要求高职院校实行开放式办学,而以市场为导向,构建政产学研“四位一体”的、多元化的人才培养体系就成为高端技能型人才战略实施的关键。
4.4 完善金融支持体系
新兴产业的培育反映了政府的主导性作用,特别是对处于萌芽状态的新兴产业,政府部门应制定前瞻性的策略,对新兴产业进行扶持,特别是有效的金融机制设计是促进新兴产业发展的重要举措。首先表现为政府的直接干预,以政府部门为主导;其次是新兴产业的成长过程,政府的作用并未弱化,通过财政贴息、政策性担保等间接干预方式,引导商业性金融机构开展新兴产业的信贷活动,发挥财政资金的杠杆作用,引导社会资本进入新兴产业;最后是随着新兴产业成为支柱产业,市场成为资源配置的主体,政府通过间接干预资本市场的方式,积极扶持处于成熟期的新兴产业的载体企业登陆主板市场。因此,政策性金融支持机制对于新兴产业的升级至关重要。
顾海峰[8](2011)认为新兴产业的升级,需要市场性金融支持机制的支持。所谓市场性金融支持机制,主要是指在市场化原则下,信贷市场与资本市场在新兴产业方面的金融支持活动。事实上,金融市场上的一切金融活动,应该说以市场性金融活动为主,而政策性金融活动的占比相对较小,对于新兴产业的升级而言,也需要市场性金融支持机制的支持,如图5所示。
图5 金融支持路径
新兴产业的选择和培育是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其内容和方向随着产业变革、发展环境等的变化而变化,新兴产业的地位决定了政府在产业发展进程中的重要程度,特别是在萌芽期和成长期。同时,选择与本地产业结构相适应的新兴产业,可以有效促进其发展,并增大发展成为产业集群的可能性。基于产业的生命周期理论可以发现,随着新兴产业进入成熟期,成为了区域经济的主导性产业,应该对其进行调整,依据六大原则,确定新的发展内容和方向,实现新兴产业的交替发展。
[1]刘洪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选择原则及培育政策取向[J].现代经济探讨,2010(11):16-21.
[2]迈克尔·波特.国家竞争优势[M].李明轩,邱加美,译.北京:中信出版社,2007:27-28.
[3]PORTER Michael E.Clusters and the new economics of competition[J].Harvard Business Review,1998(10):1519-1578.
[4]蔡宁,吴结兵.企业集群的竞争优势:资源的结构性整合[J].中国工业经济,2002(7):35-46.
[5]宋河发.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内涵特征、产业选择与发展政策研究[J].科技促进发展,2010(9):37-42.
[6]欧阳佳妮.基于生态学视角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选择[J].湖北大学学报,2011(1):47-51.
[7]李晓华,刘峰.产业生态系统与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J].中国工业经济,2013(3):32-39.
[8]顾海峰.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升级与金融支持[J].改革,2011(2):28-32.
责任编辑:唐海燕
Development Adjustment of Emerging Industries in Jiangsu Province
JIN Yinliang
(Taizhou College,Nanjing Normal University,Taizhou 225300)
Economic growth and industrial structure optimization are interconnected.The process of economic growth reflects the evolution of industrial structure.Rationalization of industrial structure and degree of coupling among industries determine the height an economy can reach.The change,optimization and upgrading of industrial structure are promoted by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progress.After a survey of the emerging industries in Jiangsu province,it is proposed that the denotation and connotation of emerging industries are dynamic and changing.Innovation platform construction,talent,finanical support and complete industrial ecosystem are believed to guarantee the development of emerging industries.
emerging industry;dynamic adjustment;Jiangsu province
10.3969/j.issn.1671⁃0436.2016.06.013
2016- 09- 02
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2015SJB106)
金银亮(1980— ),男,博士研究生,讲师。
F127
A
1671- 0436(2016)06- 0057- 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