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艳施梅超
(钦州学院经济管理学院广西钦州535000)
“一带一路”战略下中国—东盟经贸发展研究
王艳施梅超
(钦州学院经济管理学院广西钦州535000)
“一带一路”战略推动建设更为紧密的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本文对中国—东盟双边贸易现状、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研究,针对“一带一路”框架下的中国与东盟各国间的经贸关系发展提出相关建议。
一带一路;中国—东盟;经贸合作
“一带一路”旨在改善基础设施条件、消除投资贸易障碍,扩大中国与沿线亚欧非各国的贸易、投资、文化等方面的多边合作。“一带一路”战略与沿线各国的贸易需求不谋而合,为沿线国家充分发挥比较优势,促进贸易合作交流提供了新空间,对未来国际政治经济的格局将产生深远影响。中国与东盟是亚太地区的重要两极,当前中国经济面临着自身的调整与发展压力,怎样处理与东盟的政治经贸关系将影响中国未来的经济实力和国际影响力。本文对中国—东盟双边贸易的发展现状、特点以及存在问题进行研究,针对“一带一路”框架下的中国与东盟间经贸关系发展提出相关建议,也为我国与沿线国家开展投资贸易提供参考借鉴。
中国与东盟具备良好区位优势,凭借一直以来迅速增长的双边进出口贸易额,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成为中国推进“一带一路”战略,特别是“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的重要战略核心区,东盟国家与中国日益密切的经贸关系,为构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双边贸易发展迅速
由表1可知,从中国与东盟的贸易总量来看,2001年的中国与东盟双边贸易总额仅为416亿美元,在2014年超过4800亿美元,2015年虽稍有下降,但也超过了4700亿美元,是2001年的11.3倍。据商务部和中国历年统计年鉴的统计数据显示,在中国与东盟各国贸易的占比中,新加坡、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泰国、菲律宾、越南一直占据前六。除2009年受金融危机的影响贸易下降外,其他年份里中国与东盟备国间不论是贸易额还是贸易増长率都呈上升趋势。在贸易差额方面,从2001年起贸易逆差呈波动上升趋势,经过多年调整,在2012年变为贸易顺差,并且差额逐年扩大。
表1 2001-2015年中国—东盟双边贸易情况单位:亿美元
2.相互投资稳健增长
近几年来,由于相关优惠政策逐步落地和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步伐的加快,中国与东盟的相互投资继续增加。2009年由中国设立的总规模约100亿美元的中国—东盟投资合作基金和2015年签署的《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协定》,极大促进了中国对东盟国家投资的热情。2014年,中国对印度尼西亚、新加坡、泰国、越南四国的投资总额为52.58亿美元,截至2014年,对上述四国的累计投资总额达到333.79亿美元,占中国对外投资总额的3.64%。另外从东盟整体来看,中国对东盟的投资从2005年的1.51亿美元迅速飙升至2014年的88.69亿美元,10年间增长近60倍。
从东盟对中国投资的总量来看,东盟国家对中国投资的规模稳步上升,2013年东盟国家对中国投资总额达到83.47亿美元。从东盟各国对中国投资的情况来看,新加坡一直以来都是对中国投资最多的国家,占据了东盟绝大部分投资份额。2013年新加坡对华投资额超过70亿美元,占东盟国家对中国投资总量的86.6%。2014年东盟新增对中国投资额约为63亿美元,同比下降了24.53%。
2015年,中国对东盟投资94.5亿美元,同比增长60.8%,超过东盟对华投资(76.6亿美元,同比增长21.6%),相互投资趋向平衡。截至2016年6月,中国与东盟双向投资总额为1641亿美元。总体来说,东盟各国的投资环境不断改善,政策、资金、资源扶持力度加大,2015年12月,东盟方面宣布建成经济共同体,大大增加了投资者对东盟未来发展前景的信心。
3.贸易依存度逐年攀升
贸易依存度反映了一国对国际市场的依赖程度,是衡量一国对外开放程度的重要指标。通过分析得知,2001-2015年中国—东盟贸易依存度逐年上升,除2008年前后小幅度下滑以外,上扬的势头没有改变。2009年末,随着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成和完善,以及“一带一路”建设的加速推进,近年来双边贸易总量、对外贸易依存度不断提高,2015年上升到11.92%。未来,“一带一路”发展建设将为中国与东盟贸易带来新的经济增长点,贸易依存度上涨的空间仍然很大。
与东盟共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是中国奉行和平发展外交政策及建设“一带一路”战略的重大举措,将促使中国与沿线各国和地区之间的经济联系更加紧密、发展空间更为广阔。两年来,尽管在推进工作中已经取得显著成效,但仍然有许多问题需要进一步解决。
1.双边金融体系发展不平衡
东盟各国的金融市场发展存在着明显的差异,新加坡成功培植了亚洲美元市场和金融期货市场,成为东盟地区的金融中心。马来西亚、印尼、菲律宾、泰国等国也在加快金融市场开放,推进金融业国际化发展。而越南、老挝等国家正处于经济转轨期,需培育适合国际贸易的金融市场,才能更好地参与区域经贸合作。这其中,目前仅有目前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国家央行在北京设立了代表处。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已对金融体系实施了多项重大改革措施,如相关法律的确立、银行体系改革、金融市场开放等,但与东盟各国的金融合作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如国内银行机构在东盟各国设立的分支机构依然有限,目前仅有中国工商银行、农业银行、中国银行、建设银行、交通银行等商业银行在东盟国家设立了分行或代表处,其他银行还没有进入东盟金融市场的具体方案或规划。此外,银行双边结算网络基础架构和服务功能有待完善,这些都制约了双边贸易的发展。
2.区域经济发展水平良莠不齐
在中国与东盟各国中,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仅有在20世纪70年代经济腾飞的新加坡,其余的均为发展中国家,部分成员国诸如老挝、柬埔寨等经济较为落后,区域内各国经济发展阶段不一致,发展水平存在较大的差异性,这种差异性造成了中国与东盟国家间的贸易不均衡,将导致中国与东盟之间的贸易集中度上升。中国和东盟的贸易往来国家主要是东盟五国(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菲律宾、新加坡、泰国)以及越南,仅与此六国的双边贸易量就占了中国与东盟贸易总额的90%,而与其他国家的贸易量只占据10%,在双边投资方面,也是这六国排名靠前。这样一来,我国“一带一路”战略在东盟地区的影响辐射范围较为有限,“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建设将受到一定影响。
3.产业结构相同,贸易竞争激烈
在资源禀赋、产业结构、目标市场方面,多数东盟国家与中国都非常相同,中国与东盟国家经济发展水平基本处于同一阶段,人口众多、劳动力资源丰富、劳动密集型的出口加工产业和低端产品制造业甚至成为本地区的支柱产业,产品的销售方向也是把西方国家作为主要市场。在吸引外资方面,双方的竞争更为激烈,2015年,东盟再次以总额1200亿美元的外资成为全球吸引外国直接投资(FDI)的主要目的地之一,占外资对全球发展中经济体投资总额的16%。在经贸组织和相关机制方面,东盟除了与中国共建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以外,还与日、韩、美等国签订双边、多边贸易协定,必然弱化了中国在这一区域的影响力。
4.基础设施建设有待加强
良好的基础设施建设是合作的基本条件。以交通为例,广西作为中国与东盟的交往中心地带,区位优势凸显,西与越南交界,南与印度尼西亚、新加坡、菲律宾、马来西亚、文莱等国隔海相望,是中国唯一一个与东南亚水陆相接的省份,需要通过陆运和海运方式实现贸易交流。而云南省作为我国与东盟国家接壤最多的省份,与东盟国家在经贸往来尤其是旅游合作方面,有着广阔发展空间,云南紧邻东盟国家中的缅甸、越南和老挝,而我国与这些国家进行贸易往来时,就必须通过这几个国家,但目前这些国家与我国西南地区的广西、云南的交通基础设施建设还不完善,从中国—东盟贸易区的长期发展来看,中国和东盟的交通条件需要尽快改善。
在完善多层次政府间金融合作机制、推动多领域金融机构双向合作、促进金融市场互联互通、加强金融人才双向流动合作等方面,推进中国—东盟金融双向开放,助推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中国—东盟自贸区升级版等愿景目标建设。
1.加强双边金融双向开放与合作
金融开放是贸易投资自由化便利化的关键。加强中国—东盟金融双向开放,契合发展需要,符合各方意愿,具有良好基础。中国与东盟各国要积极发挥“中国—东盟投资合作基金”和“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作用,争取提供专项贷款,以更为灵活、开放的筹资方式,共同提高融资能力,对区域内交通基础设施、能源资源、信息通信等领域的投资合作项目加强开发建设,并通过推动互联互通,扩大双边多边贸易规模,促进本地区贸易更加便利化。积极发挥广西在中国对东盟开放合作和金融业对外开放的先行主力军作用,在加强中国与东盟各国的金融双向开放中要发挥积极作用,促进金融业对外开放政策在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落地实施,在完善多层次政府间金融合作机制、推动多领域金融机构双向合作、加强金融人才双向流动合作、促进金融市场互联互通等方面,助力中国—东盟金融双向开放,推进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升级版等愿景目标建设。
2.因地制宜创新合作模式
东盟各国间的差异性较大,另外无论是资源禀赋、发展阶段,还是各国与中国的经贸基础也都存在或多或少的差异,中国需因地制宜,针对东盟不同国家的发展战略和经济规划,区别对待东盟各国,多层次多方式地发展互补性产业,对不同的国家采用不同的产业合作政策,这应当成为中国与东盟各国开展经贸合作的基本原则。
东亚、东南亚多数国家同属发展中国家,中国与这些国家的合作,主要是出口本国廉价制造品,并取得国外能源矿产等有关资源,无可否认这种模式曾极大促进了一些国家经济的腾飞,然而现在这种模式已经无法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新的合作模式并不意味着放弃中国的商品出口以及对国外资源的获取,而是创新合作的方法。中国与这些国家发展的目标基本一致,即建立区域现代市场经济秩序,因而新的合作模式应当紧紧围绕促进“一带一路”沿线各国的经济发展而展开,只有符合沿线各国的发展利益和现代化建设要求,“一带一路”建设才能真正的被各国所接受。
3.积极促进双边产业结构协调发展
中国与东盟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存在差异,若想优化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提高资源的利用率,首先必须利用市场的基础调节作用,进行资源的优化配置,同时促使产业结构升级,加快经济结构调整,这也是增强双方经济互补性的内在要求。提升产业结构和技术水平,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粗放型的发展模式逐渐被淘汰,科技因素已经成为中国与东盟进行产业升级和经济发展的重要导向。
中国—东盟应打造专业的分工体系,在双方存在竞争的生产贸易领域,通对生产工艺和产品品牌的差异化进行分工,从而形成全新的产业链,避免恶性循环恶性竞争。要发挥区域内各国的比较优势,相应开展不同方向的产业协作。如在资源能源和环境保护领域,中国可加强与印度尼西亚和越南的合作;在电子产品领域,可以加强与菲律宾、马来西亚的合作;在农业技术的应用和管理领域,可加强与柬埔寨、老挝的合作。
4.推动物流合作,加快双边基础设施建设
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开展相邻国家的航道建设,开展澜沧江—湄公河流域航道建设和港口建设,打通因运输条件有限而制约双边贸易发展的瓶颈,加快东、西向交通通道建设,实施西南、内地和东盟各国的高速公路、铁路建设。同时,积极完善中国—东盟物流体系建设,建立双边区域物流的组织机制,充分利用现代信息化手段构建物流信息平台。加快推进物流通道建设,对区域内交通基础设施、能源资源、信息通信等领域的投资合作项目加强开发建设,扩大双边多边贸易规模,促进本地区贸易更加便利化。
[1]李建民.“丝路精神”下的区域合作创新模式——战略构想、国际比较和具体落实途径[J].人民论坛·学术前沿,2013(23).
[2]邹嘉龄,刘春腊,尹国庆等.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贸易格局及其经济贡献[J].地理科学进展,2015(5).
[3]袁新涛.“一带一路”建设的国家战略分析[J].理论月刊, 2014(11).
[4]吕余生.深化中国—东盟合作,共同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J].学术论坛,2013(12).
[5]陈伟光.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合作机制的联动[J].国际经贸探索,2015(3).
[6]袁丽君.依托“跨国丝绸之路”加强区域经济合作[J].开发研究,2014(1).
责任编辑:张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