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与NO2相互转化装置的改进

2016-04-08 01:21经江红张萍萍扬州市新华中学江苏扬州225009
化学教与学 2016年3期
关键词:二氧化氮一氧化氮气球

陈 云 经江红 张萍萍(扬州市新华中学 江苏扬州 225009)



NO与NO2相互转化装置的改进

陈云经江红张萍萍
(扬州市新华中学江苏扬州225009)

摘要:氮氧化物的产生与转化是中学化学的重要内容,经探索对一氧化氮、二氧化氮的性质实验装置进行了改进和创新。利用单连球与气球并结合分液漏斗仪器特点将NO与NO2之间转化在一个密闭体系中进行,实验改进后,现象明显,可用于教师课堂教学时多次使用,实用性强,且安全可靠,符合环保原则。

关键词:一氧化氮;二氧化氮;分液漏斗;单连球;气球

一、问题的提出

一氧化氮与二氧化氮的性质是苏教版高中化学教材必修1专题4第二单元第一节内容,其中这两个物质之间的转化原理是:2NO+O2=2NO2,3NO2+H2O =2HNO3+NO。通常我校教师在本课时讲授时是直接先讲解知识点,然后在讲解硝酸的氧化性时一并带进去讲解,如在讲解硝酸与铜的反应时再结合NO与NO2之间的转化。使用比较普遍的是将Cu与HNO3在注射器中反应[1],污染小,现象较明显。不少教师也设计了不少改进方法或装置[2],但是主要针对的是铜与硝酸的反应。但是就我校实际情况及其苏教版课程安排来看,要先讲氮氧化物的产生与转化,就需要考虑如何将这个课时讲授得生动且效果好[3]。本实验仪器改进过程中经历了几个阶段,在教师授课中也做了尝试,最终找到了适合课堂教学的一个简易装置。

二、实验仪器改进过程与问题解决

1.大试管的运用

利用Cu与HNO3反应,用排水法收集NO气体,留少量水于大试管中,用橡皮塞塞好,如图1。可准备多个作为教师演示实验。

图1

教师课上演示时,将橡皮塞拿下来,大试管中NO接触空气,无色气体瞬间变成红棕色,NO转化为NO2。塞上橡皮塞,振荡,大试管中气体由红棕色变成无色。

这个装置简单易操作,得到教师普遍认同,但是也存在着几个不足:

(1)若要检验HNO3,必然要拿掉橡皮塞,而拿掉橡皮塞的瞬间气体必然会逸出,对大气造成污染。

(2)若不检验HNO3,该装置可以重复使用,但是由于NO2与水反应后试管内压强减小,在打开橡皮塞时较为吃力。

2.分液漏斗的运用

将分液漏斗倒置,旋好旋塞,用排水法收集NO,留少量水于分液漏斗中,塞上玻璃塞,如图2。可准备多个作为教师演示实验。

图2

旋开旋塞,分液漏斗中NO接触空气,瞬间变成红棕色,旋好旋塞,振荡,大试管中气体由红棕色变成无色。

这个装置解决了大试管使用时由于压强原因难以拔掉橡皮塞的问题,简单易操作,有效减少了气体的逸出。若不检验HNO3可以多次使用。

但是旋开旋塞时,分液漏斗内压强降低,空气进入,会造成气体对流,一部分氮氧化物逸出,若检验HNO3,将液体放出,必然要拿掉玻璃塞,这两个操作都对大气造成污染。

三、问题解决分析

NO和NO2都是有毒气体,在其相互转化过程中必须减少或避免逸出。实验过程中不仅只有这两种物质,另一种物质HNO3的检验也要考虑进去。教学结束后必须对气体进行尾气处理。

四、实验改进

(1)实验用品

分液漏斗、单连球、铜片、稀硝酸(4mol/L)、蒸馏水、硫酸亚铁溶液、NaOH溶液(6mol/L)。

(2)实验步骤和现象

将分液漏斗倒置,旋好旋塞,用排水法收集NO,留少量水于分液漏斗中,塞上玻璃塞,将单连球接到分液漏斗上,如图3。可准备多个作为教师演示实验。

图3

旋开旋塞,轻轻捏挤单连球,分液漏斗中NO接触空气,无色气体瞬间变成红棕色,NO转化为NO2。旋好旋塞,振荡,大试管中气体由红棕色变成无色。反复操作几次。旋好旋塞,拔掉单连球,将气球套在玻璃塞处。隔着气球的橡皮拔掉玻璃塞,将反应后的溶液放出,向其中滴加硫酸亚铁溶液,溶液呈黄色则说明反应后溶液是稀HNO3。

(3)气体处理

对于本实验仪器中残留的氮氧化物,待所有教师使用过后,回收到实验室,统一处理。处理方式:带上橡胶手套,将分液漏斗倒置,伸入NaOH溶液,拿掉玻璃塞,慢慢挤捏单连球,将气体和液体注入NaOH溶液,吸收多余气体。

四、优点评价

本套实验仪器主要利用单连球可以向分液漏斗中鼓入空气,且装置内气体不会逸出的特点进行改进。同时利用气球,分液漏斗中的气体不会逸出,有效避免了对大气污染。结合分液漏斗的仪器特点取出HNO3,有效实现了NO与NO2之间转化过程的分析。该装置收集气体后由于要检验HNO3,因此可以使用2-3次,若不检验HNO3,则可以多次使用,现象也很明显。

参考文献

[1]潘祥泰.NO的制备和性质实验的改进与创新[J].化学教学,2014,2:44-45

[2]岳云华.二氧化氮与水的循环吸收反应实验设计[J].教学仪器与实验,2009,5:15-16

[3]鞠霞.实验“失败”后的意外精彩—《二氧化氮和一氧化氮》教学设计和课堂实录[J].化学教与学,2014,3:56-57

doi:10.3969/j.issn.1008-0546.2016.03.036

文章编号:1008-0546(2016)03-0096-02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猜你喜欢
二氧化氮一氧化氮气球
二氧化氮具有独立急性健康危害 浓度升高显著增加死亡风险
土地利用对空气污染的影响——基于珠江三角洲二氧化氮浓度分析
找气球
二氧化氮与水反应的微型实验
一氧化氮在胃食管反流病发病机制中的作用
二氧化氮标准气体发生装置及方法
银屑病患者血清一氧化氮水平测定的意义
气球
一氧化氮在小鼠囊胚发育和孵化中的调控作用
一氧化氮在糖尿病神经病变发病中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