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云祥
摘 要:良好行为习惯是人的重要内涵,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学会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必须加强学生的思想教育,激励、监督机制并行,重视榜样的作用,从日常行为入手,从每件小事抓起,争取家长的积极配合,与学校共同努力,才能有效地培养彝族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
关键词:日常行为;习惯;家长学校
“少若成天性,习惯成自然”,作为社会化生活中的人,良好的行为习惯是人的重要内涵,它决定着人的尊严,价值和成就,而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则是“学会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习与性成者,习成而性与成也”,民族地区的发展,希望在教育,只有人的素质提高了,才能摆脱贫困。
我所在的学校共有学生614人,学生都是走读生,其中彝族学生512人,并且大部分学生的家离学校很远。如今,尽管政府新建了许多彝族新村,彝族同胞的居住条件绝大多数得到改善,彝族同胞的文化程度也有了很大提高,但就还在小学阶段的彝族学生而言,由于受交通、家庭条件,生活习惯和社会环境的影响,学生普遍存在不良行为习惯,中低年级学生的不良行为习惯十分突出。其不良行为习惯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欠缺良好的语言行为习惯,爱讲粗话、脏话;
2.生活习惯方面体现在个人卫生差,随意趴坐在地上玩耍,随地吐痰,乱扔垃圾等,衣服、鞋子不勤换,吸烟等等;
3.学习目的不明确,学习态度不端正,随意缺课,缺乏时间观念,拖踏懒散,不按时完成作业,作业书写不公整,畏难情绪严重。
为了帮助他们改善上述不良行为习惯,必须从培养他们良好的日常行为习惯入手,从每一件小事抓起,争取到家长的积极配合,与学校一起,对学生进行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教育,才能有效地培养彝族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培养健全的人格。
针对如何培养彝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笔者根据其所执教的学校采取的一些措施,并结合个人的意见,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 加强学生的思想教育
一个人的行为习惯是在一定的年龄阶段形成的,青少年正处在身心迅速发展时期,同时这一时期对青少年又极具可塑性。“习惯是人生的主宰”,人的行为是思想意识的集中体现,培养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要从思想工作入手,只有做好学生和家长的思想工作,帮助学生寻获明确学习目的,端正其学习态度,掌握科学的人生观,价值观,才能才能从根本上克服不良行为习惯。
現在,我们每个月进行一次主题班会,班会主题围绕“争当学习标兵,争当卫生标兵”展开。在班会上,通过生动有趣的集体活动,对学生进行艰苦奋斗,自强不息,集体主义观念的教育,培养学生集体荣誉感,同时,帮助学生认识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重要性以及不良行为习惯对自己、他人、集体的伤害。
针对一些个人卫生较差的同学,由卫生和生活委员进行监督检查,提醒他们勤换衣服,勤洗头,勤修指甲,不随意趴坐在地上玩耍或进食,不抽烟,不喝酒。更为重要的是,老师善于观察同学,及时发现问题,提醒学生不参与家族间的纠纷,不参与迷信活动,鼓励同学间相互监督,平时多开展集体活动,例如小组朗读比赛,小组作业书写比赛等等,课余和学生一起进行篮球比赛、观看足球赛等体育活动,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观念。
除此之外,我们会邀请到校外法制辅导员亲临学校,给学生和家长近距离地讲解法制知识,增强学生和家长的法制意识,更鼓励学生多到图书室借阅图书,通过阅读来拓宽知识面,丰富其精神世界。
2 激励、监督机制并行,重视榜样作用
著名的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教育就是要养成习惯”,这不仅道出了学生的不良行为习惯有间断性和反复性,也强调了在教育过程中的对学生行为习惯的坚持培养十分重要。通过观察发现,一些学生容易产生自满心里,在培养良好行为习惯的过程中,取得一点成绩时就沾沾自喜,停滞不前,遇到困难时,又显得信心不足,产生畏难情绪,因此,激励机制对学生很重要。在学生在克服不良行为习惯过程中,老师需及时发现学生的优点和进步,进行及时鼓励,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发现问题时和学生一起探究原因,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这样才能有利于学生建立战胜困难的信心和勇气。
就学生心理而言,小学生具有模仿性强的心理特点,这意味着他们可塑性强,只要适时给予他们正面的典型榜样,榜样就能激励他们向积极的方向去努力。“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永远是教师的主题。小学生眼里的老师往往是神圣的,老师的举止常渗透于孩子的言行。教师不但要用爱来教育学生,还要用自己的人格魅力影响他们,让其潜移默化地受到熏陶和教育。榜样是无声的力量,是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典范,是行为规范化的楷模,是活的教科书,对学生形成良好习惯具有特殊的作用。
课余之外,我们在学校开展“弯弯腰”活动,要求学生看见纸屑、垃圾捡起它,放入校园近处的垃圾桶,学校领导和老师们一起起好表率的榜样作用,每次大扫除师生都共同参与,在日常生活的一言一行中,影响并带动着学生。
3 学校、家庭教育并行
为了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除开学校这个教育未成年人的主战场之外,老师们还需要充分了解学生的家庭情况,做好和学生家庭的沟通工作,建立与家长的沟通互动机制,共同关心学生的健康成长,才能使学生尽快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如果学生能把良好行为习惯带回家中,从而影响家人和周围的人群,便可形成在校老师监督鼓励,回家家长共同培养的良好循环。
具体而言,我们时常鼓励学生,当家里出现困难时要告诉老师,向老师寻求帮助,也积极劝导各位学生家长,孩子生病时及时送医,不迷信,讲科学,不让孩子参与家族的一些迷信活动,不过早给孩子订婚,支持、鼓励孩子上学读书,帮助学生家长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学校还每个学期都定期召开家长会,给学生、家长、老师之间的互动提供平台,增进相互间的交流、信任和友谊。同时,老师们还通过家访或电话保持与学生家长的联系,切实做到学校、家长、社会三位一体的教育,齐抓共管形成合力,为孩子们的成长创造良好的环境。
多年的工作经验告诉我,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不是一天两天就能形成的,要通过长期系统的强化训练才能形成,这就要求老师们要做好学生和家长的思想工作,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要坚持对学生的适时关心、指导、帮助,注重过程,鼓励和监督并进,重视榜样的作用,既要抓住关键时期的强化,又要注重平时的每一件小事。学生的不良行为会出现反复,只有坚持从小事做起,事实入手,以身作则,以丰富多彩的活动为载体长抓不懈,在老师、家长、学生的共同努力下,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才能逐步养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