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荣贵
易错点一:关于物质的变化与性质
关于此知识点学生易发生的错误有以下几种:不会判断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不会区分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不能区分变化和性质。学生出现错误的原因:一是没有弄清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本质区别,不能抓住是否有新物质生成这一关键点进行判断;二是对体现性质的变化是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不能判断;三是对物质变化和性质描述上的差异没有注意,变化是过程性描述,性质是结论性描述,一般含有“会”“能”“易”“可以”等字词。
【例1】下列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
A.电灯通电后发光
B.冰融化
C.钢铁生锈
D.木材做成桌子
【解析】电灯通电后发光放热,灯泡内金属钨并没有发生反应生成新物质,断电后再通电仍然发光放热,所以是物理变化;冰融化成水,冰与水是同种物质的不同状态,没有生成新物质,所以是物理变化;钢铁生锈后生成了红棕色的新物质,所以该变化是化学变化;木材做成桌子仅仅是形状改变,物质未变,所以是物理变化。
【答案】C
易错点二:实验基本操作
化学学习离不开实验,实验离不开仪器和操作,正确认识和使用仪器是学生必备的化学技能。学生要加强记忆实验仪器名称和实验要求,掌握规范、正确的基本操作。
【例2】某同学欲用调至平衡的托盘天平称量2.5g食盐固体,称量时发现指针向右偏转,这时应该( )
A.添加少量食盐
B.取出少量食盐
C.移动游码
D.减少盘中的砝码
【解析】天平称量未知质量的物质和一定质量的物质时步骤是不同的,称量未知质量的物质是先放称量物,再加减砝码或移动游码至天平平衡;而称量一定质量的物质是先放上砝码和移动好游码(规定质量),再加减药品至天平平衡,步骤正好相反。因此,本题的称量过程中只能加减药品。指针向右偏转说明砝码重了,应在左盘添加药品至天平平衡。
【答案】A
易错点三:物质的分类
物质的分类是初中化学中错误率较高的知识点,其原因是学生对各类物质概念记忆不清,物质分类的依据不明确,各类物质间的关系不清,如认为纯净物就是干净的、可以食用的物质,有多种元素的物质就是混合物等。因此,学生在做此类试题时必须牢记:各类别概念和分类依据,纯净物和混合物的分类依据是物质种数,单质和化合物的分类依据是元素种类;记清楚各类物质之间的关系,并列关系的有纯净物和混合物、单质和化合物、酸、碱、盐和氧化物,包含关系有纯净物与单质、化合物,化合物与酸、碱、盐和氧化物,含氧化合物与氧化物等;学会从微观上判断物质类别,一种原子或分子组成的是纯净物,多种分子组成的是混合物。
【例3】分类是学习和研究物质及其变化的一种常用方法,分类有一定的标准。下列分别盛有不同物质的容器中,所盛物质属于单质的是
【解析】氧气和液氧是同一物质的不同状态,都是由氧气分子组成的单质,两者混合属于混合物;氧气和臭氧是由一种元素构成的不同单质,两者混合属于混合物;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是由碳元素和氧元素以不同分子形式构成的氧化物,两者混合属于混合物;冰和水属于同一种物质,都属于氧化物,两者混合属于纯净物;过氧化氢和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以不同分子形式构成的氧化物,两者混合属于混合物。
【答案】A B、C、E D
易错点四:空气中含氧量的测定实验
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实验在中考中往往用一些改进或创新实验装置代替课本实验装置,考查学生对相关知识和原理的理解和掌握情况。学生易出错的原因主要是不清楚新装置的作用、原理,注意不到磷燃烧放热会对实验现象产生影响,无法正确分析相关实验装置的实验误差和对环境的影响。解答时学生需掌握:消除氧气的物质要在空气中能与氧气反应,且生成物为固体,以便产生压强差;由于物质燃烧放热,所以多数物质在装置内与氧气反应时,压强会先增大后变小;改进装置一般是密闭的,与课本装置相比易操作、误差小,不会造成环境污染。
【例4】为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小华同学设计如下方案:选用实际容积为40mL的试管作反应容器,将过量的白磷放入试管,用橡皮塞塞紧试管口,通过导管与实际容积为60mL且润滑性很好的针筒注射器组成如下图的实验装置。假设此实验能按照小华的设想正常进行,且白磷所占体积与导管内的气体体积忽略不计,请回答下列问题。
(1)实验前,打开弹簧夹,将注射器的活塞前沿从20mL刻度处推至15mL刻度处,然后松手,若活塞仍能返回至20mL刻度处,则说明
(2)若先夹紧弹簧夹,用酒精灯加热白磷,燃烧结束,等到试管冷却后再松开弹簧夹。可观察到的现象为
(3)若不使用弹簧夹,用酒精灯加热白磷,充分反应直至燃烧结束,试管冷却。可观察到的现象为
(4)若按小华的设想进行实验,实际可能遇到诸多问题而发生危险,造成实验失败,如
【解析】(1)实验操作前后压强不变,说明装置气密性良好。(2)白磷在空气中燃烧消耗氧气,产生白烟(五氧化二磷),导致密闭体系内压强减小,由于空气中氧气约占总体积的1/5,试管内空气中氧气体积约为40mL×1/5=8mL,且过量的白磷已将氧气消耗完全,因此活塞前沿最终停在12mL(20mL-8mL=12mL)刻度处。(3)白磷燃烧放热,使密闭体系内气体受热膨胀,压强增大,注射器活塞向右移动。当过量白磷消耗完密闭体系中的氧气并冷却到室温,压强减小,而此时消耗的密闭体系内的氧气体积是(40mL+20mL)×1/5=12mL,因此活塞前沿最终停在8mL(20mL-12mL=8mL)刻度处。(4)白磷燃烧放出大量热,会使密闭体系内压强增大,可能会出现橡皮塞弹出、试管炸裂、注射器活塞弹出等问题。
【答案】(1)装置气密性良好 (2)活塞前沿最终停在12mL刻度处 (3)注射器活塞先向右移动,再向左移动,活塞前沿最终停在8mL刻度处 (4)橡皮塞弹出(或试管炸裂、注射器活塞弹出等)
易错点五:物质、变化等微观与宏观的认识
化学研究的任务是从微观角度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及其变化规律。物质微观构成是比较抽象的,学生理解起来比较困难,出错率较高。中考中对此知识点的考查多从构成物质的三种微粒、微粒性质、微粒在化学变化中的转换等角度出题,学生要分清微观和宏观,理解化学变化的实质是原子的重新组合,会运用微观方法分析现象和变化。
【例5】在宏观、微观和符号之间建立联系是化学学科的特点。
(1)二氧化碳、铜和氯化钠三种物质中,由分子构成的是
(2)某密闭容器中物质变化过程的微观示意图如下,请回答:
变化Ⅰ表示的宏观事实是
变化Ⅱ表示的宏观事实是
(已知:“●”代表氧原子,“○”代表硫原子)
【解析】(1)构成物质的微粒有分子、原子和离子。二氧化碳是由分子构成的物质,铜等所有金属和稀有气体均由原子构成,氯化钠是由钠离子和氯离子构成。(2)变化Ⅰ中微粒种类发生改变,所以发生的是化学变化;变化Ⅱ中微粒种类没有变化,仅是微粒间空隙改变,所以是物理变化。
【答案】(1)二氧化碳 (2)化学变化 物理变化
易错点六:质量守恒定律
质量守恒定律需要从宏观和微观两方面充分理解,宏观:参加化学反应的反应物的总质量和生成物的总质量相等,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种类、质量不变;微观: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数目不变,分子种类一定改变。学生易犯的错误主要有:不能看懂化学反应的微观图示,不会根据反应前后数据判断物质是反应物还是生成物,不能熟练运用元素种类和质量守恒。解题时学生需牢记:质量守恒定律一般用于化学变化的解释;对微观反应图示要比较反应前后的图示,看清参加反应的微粒个数;反应后质量增加的为生成物,质量减少的为反应物,不变的可能是催化剂;注意运用元素质量守恒思想进行计算。
【例6】柴油机尾气中的主要污染物是氮氧化物,某种尾气处理技术利用氨气与氮氧化物发生化学反应,降低污染物排放。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如下:
(1)一个A分子是由
个原子构成的;B的化学式为
(2)反应①中,A与B的质量比是
(3)反应②的化学方程式为
(4)上述反应中,一定发生改变的是
A.元素种类
B.分子种类
C.原子种类
(5)E和B的组成元素相同,E能与水反应而B不能,请从微观角度解释其化学性质不同的原因:
【解析】(1)直接根据图示得出一个A分子中含4个原子(1个氮原子和3个氢原子),B的化学式为NO。(2)先配平后计算,配平后的方程式为4NH3+6NO催化剂5N2+6H2O,所以A与B的质量比是(17×4)∶(30×6)=17∶45。(3)使用“定一”法配平(单质前系数最后配)。(4)在化学反应中,元素种类和原子种类一定不发生改变,分子种类一定发生改变。(5)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一种微粒,分子种类不同,性质不同。
【答案】(1)4 NO (2)17∶45 (3)8NH3+6NO2催化剂7N2+12H2O (4)B (5)E和B的分子结构(或种类)不同
易错点七:气体制备装置的选择
气体的制备装置是初中化学的重要内容,主要包括发生装置、干燥装置和收集装置。学生易犯的错误有:没有按要求选择合适的收集装置,对一些替代装置或改进装置的作用不理解。如要收集干燥的气体一般用排空气法而不用排水法,收集较纯净气体一般用排水法而不用排空气法;用洗气瓶收集气体,密度大的气体,导管要“长进短出”,密度小的气体,导管要“短进长出”,装满水收集气体要“短进长出”。
【例7】下图所示为实验室中常见的气体制备和收集装置。
请回答下列问题。
(1)实验室用氯酸钾制取氧气做蜡烛燃烧实验,应选用的发生装置和收集装置组合是
(2)实验室用过氧化氢溶液和二氧化锰制取氧气,若选用C作发生装置,你认为选用C装置的优点是
(3)实验室用B装置制取二氧化碳气体,组装好仪器后,应先
(4)若使用装置E用排空气法收集二氧化碳,则气体应从
(填“a”或“b”,下同)端通入;若使用装置E用排水法收集氧气,则应先将瓶中装满水,再将气体从
端通入。
【解析】(1)氯酸钾制取氧气为固体加热型,因此选择A作为发生装置;由于收集的氧气用于做蜡烛燃烧实验,因此氧气必须是干燥的,所以只能选用D装置收集。用E装置收集,气体从a端通入,验满时应该将带火星木条放在b导管口。(2)C装置中针筒可以逐渐地加入液体,替代分液漏斗控制反应速率。G装置虽然能“随开随停”,但多孔塑料隔板只能用于块状固体与液体反应的分离,而二氧化锰为粉末状,所以G装置不能用于过氧化氢溶液制氧气。(3)在加药品前应检查装置的气密性;长颈漏斗末端要没入液面以下,防止气体从长颈漏斗中逸出。(4)由于二氧化碳密度比空气的大,排空气法收集时应该从E装置的a端通入气体;排水法收集氧气时应该从E装置的b端通入氧气才能排出水。
【答案】(1)A、D 2KClO3MnO22KCl+3O2↑ 将带火星的木条放在b导管口,若木条复燃则已满 (2)可以控制反应速率 否 (3)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锥形瓶 插入液面以下 (4)a b
易错点八:关于燃烧条件的探究
图1【例8】通常情况下,燃烧需要三个条件,如图1所示。图2所示的实验中,能证明可燃物燃烧与温度有关的是( )
C.①③D.①④
【解析】实验②④变量为冷水和热水,因此可以得出白磷燃烧与温度有关。实验②③和实验①④变量为两个(温度和是否接触氧气),无法得出结论。实验①③虽然只有一个变量,但都不燃烧,不能得出结论。实验③④对比可以得出白磷燃烧与氧气有关。